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平山食谣

2023-03-16抒情散文杨继平
平山美食众多,风味独特,有的还小有名气,比如,古月豆腐、水渣沟腌肉,等等。学者张志平为此还专门写过一首平山食谣:东冶的稻子西冶的米,古月的烧饼走山西。大吾庙上的粉条菜,回舍的

平山美食众多,风味独特,有的还小有名气,比如,古月豆腐、水渣沟腌肉,等等。学者张志平为此还专门写过一首平山食谣:东冶的稻子西冶的米,古月的烧饼走山西。大吾庙上的粉条菜,回舍的油鬼很传奇。南甸的灌肠盐碱面,营里的烙饼夹着吃。一分利炒饼名气大,向阳的肘子吃不腻。冯三的香油香千里,拦道石羊杂不膻气。

但以我多年观感,平山人在饮食上不大讲究。山上有羊,不少人不吃羊肉,偌大个县城竟然很难找到一个羊汤店;岗南、黄壁庄水库和众多河流里都有鱼,但人们嫌鱼有刺,很少下功夫料理。在众多城市落户的美国加州牛肉面在平山开的分店也不多,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在平山也扎不牢根。日常出门,在城镇的店铺吃便饭时,平山大部分人最认两样东西:一是缸炉烧饼,二是腌肉面。再有就是人们在家里惯吃的饺子了。除此之外,好像天下就没有啥可口称心的美食了。

平山人不讲究膳食,有着不自觉的传承与因袭。平山地处太行腹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古时,中山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几度兴亡;近代,平山的蒲吾郡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息,灾祸连连,劳苦大众求温饱而不得,哪里还有贪求美味的奢望。特别是到了现代,平山的父老乡亲奋起抗击日寇,全力支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修建岗南和黄壁庄水库,建设省会石家庄的后花园。他们的历史写满了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相伴相随的苦难辉煌。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来,平山便掀起了抗日高潮。在抗战的日子里,平山人民糠菜半年粮,勒紧腰带,用小米、柿饼和黑枣供养着成千上万的八路军部队、领导机关和地方武装,自己家里还能剩下多少口粮?在一次接待活动中,一个平山籍离休干部亲口向我说起这样一件往事:抗战初期他才四五岁,上边姊妹众多,就他一个老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娘做饭时,就抓一把小米放在小布袋中,然后扎紧口袋放入锅中与野菜同煮,米熟了野菜也熟了,揭开热气腾腾的大锅盖,一家人全都喝“米”汤吃野菜,唯独他自个儿吃“袋袋饭”……老干部说着说着就掉了泪,许多陪同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1958年秋,为治理洪灾,造福下游,平山开建岗南、黄壁庄水库,全县总动员,全力拼搏。接踵而来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此间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1959年6月7日,周恩来总理到岗南水库工地视察,得知平山的实际困难后,一回京便指示国务院给平山调粮,专门强调要搭配一些细粮,让老区人民过年时能吃上白面饺子。当时的县委书记听说后,一再找省市领导,要求国务院给调换成粗粮。理由是:细粮不禁吃,一斤细粮换斤半粗粮合算!

平山,不是一个纯粹的休闲地,也不以美食名天下。他们的饮食观,在骨子里一点点养成,最看重的是俭朴实际。三年困难时期,平原一些县里人饿得受不了,就到平山投亲靠友。诚实的山里人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和柿饼黑枣招待他们,一住几个月,没有说过一个烦字。平时,不管什么季节,家里来了亲戚,穷家富家都会翻缸倒柜,拿出最好的吃食待客,即便红薯干酒,也用大碗陪客人喝到尽兴。这两年平山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队驻村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很多早晨,扶贫队员一开驻地大门,就见门口堆放着各种新鲜瓜果蔬菜或别的吃食。要是打听谁放的、谁送的,竟然没一个人认账。

如今的平山已脱贫出列,乡亲们的饭桌日见丰盛,膳食品类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平山缸炉烧饼、恶石苹果等土特产品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和旅游色彩。即使这样,平山人还是讲究实际,办酒席仍是热制凉吃,上菜也是前重后轻,以“硬菜”为主,不搞华而不实的样子货。就是被人们赞誉为平山名吃的“油鬼”,也是从油炸秦桧王氏夫妇而来。这又从另一面,体现出平山人爱憎分明、一如大山的真实个性。

平山膳食、平山人,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一别他乡,终生难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