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吃食·人物·记忆(十一)

2022-01-19经典散文
[db:简介]


十一、杨村糕干
      小时候我和弟弟平时跟着姥姥,父母住在交道口南边的一条胡同里,那胡同中段路南有个不大的三合院,原是位于南面胡同路北多进大四合院的后院,后来被主人分割成单独的小院,卖给了由一位叫张吉荣的人。小院刚买来时只有四间北房,因为原是后罩房而有很大的开间和进深,举架也高,易主后,院里又盖了一间东房和一间半西房,留出半间东房的位置盖了个厕所。我父亲与张吉荣的孙子同事,租房正是因了这层关系,也因这层关系,我管张吉荣叫“老祖儿”。每星期我和弟弟被接回父母家,都和张吉荣的重孙们一起玩,也就免不了在老人屋里进进出出,对硬木家具、老式瓷器以及留声机麻将牌照相匣子等种种老物件的感性认识,都是从这间屋里开始的。
      我有记忆时,老祖儿已八十上下,圆脸,两眼因年纪的缘故似乎睁不开,但永远是笑的,今天想来,很像慈眉善目的寿星老。长长的胡子和眉毛全是银白的,孩子们总爱凑上去摸那胡须,老祖儿并不反感。有几回他的重孙要零花钱,也是揪着胡须要挟的,每每如此,老人只能乖乖就范,却高兴。后来,老人有了防备,揪胡子不灵了,可孩子们有办法,就是在他要水喝时不给他,直到拿出三五分钱来。
      老祖儿不能自己取水喝,是因为只有一条腿!六十岁前还能凭着拐杖和假肢行走,再老,人就懒了,加上身子胖,也就不再下炕,吃喝拉撒睡全在那张挂着帐幔的老式雕花拔步床上。人不活动,消化能力自然就弱了,吃下去东西,不是积食就是存不住食,最终结果都是窜稀闹肚子,于是只能吃些软烂的东西,有时候甚至就吃些糕干。
      老北京人都知道杨村糕干,当年婴儿没有母乳时就吃这东西,而不会喝牛奶,它是永乐二年由定居杨村的浙江人杜金、杜银兄弟首创的,康熙年间第五代传人在杨村镇置办铺房专营。这种今天没落的吃食当年大名鼎鼎,康熙出巡曾三住杨村,每次都要吃杨村糕干,并定为贡品,特准使用江南贡米为原料,乾隆也曾御笔亲书了“妇孺恩物”。一九一五年杨村糕干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三等佳乐铜质奖章,一九二八年,费效曾的芝兰斋创造了带馅的天津糕干,使这种吃食又上了一个档次。杨村糕干用上好的天津小站米和白糖为原料,生产工艺细腻而考究,米要经过浸泡、碾压、箩筛、搅拌、发酵、成形、加热等十余道程序才能成为成品。糕干外观洁白,内味独特,松软适口,绵软筋道,很容易消化,有健脾养胃的功效,经常食用,效果不亚于茯苓,因此被誉为“茯苓糕干”。
      接着说吃糕干的老祖儿。清末,中国有了革命党。与历史上的刺客不同,他们不像豫让荆轲们那样是为了复仇或报主,暗杀是他们夺权的手段,因此对付政敌时无所不用其极。加上科学昌明,有了炸弹手枪,不必再使藏在地图或鱼肚子里的短刀,清末官员因此丧命的不少。张吉荣一八八五年生于直隶沧州,不到二十岁,便在这个武术之乡练得一身好武艺,经人推荐,给一位姓蔡的督军做了亲随。蔡督军受命到南方上任,在上海遭遇革命党,一颗炸弹没伤着督军大人,却炸断了张吉荣的一条腿。抢救后张吉荣被送回北京,后来的民国总统曹锟念及蔡督军是自己的部下,派人送了一百块大洋,还派人帮着联系德国医生给张吉荣装了假腿。按当时的标准,张吉荣算是忠心护主的义士,因此不少名士前来结交,其中有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直到文革时,张吉荣的孙子们怕惹事,才把一大堆名人送的字画在院里烧掉,只留下了老人的一把剑和四副条屏。
      为了生计,张吉荣拖着一条假腿给人拉房纤。这个职业类似今天的房屋中介,但都是“跑单帮”,也没有门店,工作地点一般在茶馆里,说妥了再带着买主儿看房。当年北京有不少吃瓦片儿的,加上建都迁都灾荒战乱,总有房屋买卖,拉房纤的人也不少,张吉荣的长处是买卖做得厚道,因此有了口碑,也没少赚钱。买了小院后张吉荣曾娶过媳妇,但无法生育,便从老家收了个养女,养女后来嫁了个沧州姓陈的,两人育有五男一女。养女、三个孙子、四个重孙子女都住在小院里,虽是螟蛉,但看着进进出出这么多人,老人高兴。
      张吉荣八十五岁时去世。我母亲说,那天夜里她梦见老人叫着她的名字说:“我走了!”母亲被噩梦吓醒,不久,隔壁传来哭声。


注释
后罩房:四合院中正房后面的一排房屋,在四合院中最后一进的院子里,一般为女眷居住。
拔步床: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床,其架子床外有额外的小屋式结构,使床前形成回廊,可置脚踏和小桌,床架可悬挂帐幔。
窜稀:对腹泻的谑称,亦说拉稀跑肚。
拉房纤:即专门帮人介绍房屋买卖的职业,从业者称“拉房纤儿的”。
吃瓦片儿的:老北京人对专以出租自己房屋挣租金者的称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