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村里人娶媳妇越来越难

2022-01-19经典散文
[db:简介]


村里人娶媳妇越来越难
  
  石广田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1940年代出生,他们结婚的时候,主要看“个人条件”,然后才是“家庭条件”。个人条件包括长相、身高、手艺,家庭条件则考虑对方父母的为人。父亲弟兄五人,那时候孩子多的家庭都很穷,母亲说,他们是在一间土坯房里结的婚。但父亲长得浓眉大眼,身高一米七五,会木工手艺;爷爷、奶奶在村里的口碑很好,待人和善,也给父亲的婚姻加了不少分。母亲没有看错父亲,他们结婚后,父亲带着村里人到城市里搞建筑,给村里挣了不少钱。当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也很快扭转,比很多人家都要好。父亲外出,爷爷、奶奶与母亲的关系也处理得当,整个大家庭相当融洽,父亲也不用额外操心。
  
  1960年代,乡村里的贫富差距不大,冒尖的人家极少。姑娘们相亲,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他们的观念比较传统:小伙子长得差不多,本分、能干就行。他们不怕穷,相信只要肯干,再穷也能翻身。同时,对方的父母要经得起打听,免得女儿嫁过去生闲气。虽然孩子少的人家比孩子多的人家富裕一些,可“人少”却是个缺点:家族小怕被人欺负,弟兄少赡养老人负担大。
  
  我哥哥结婚的时候是1980年代,村里人的贫富差距开始显现,“万元户”名噪一时。这时候,个人条件的地位开始下降,家庭条件的地位逐步上升。即使小伙子长相可以、有手艺,如果家里穷,相亲也会遇到很大的挫折:姑娘们把眼光聚集在家庭条件上,过穷日子让她们感到很害怕。极端的个例也时有发生,就算小伙子长得再丑,哪怕胳膊腿有残疾,只要家里有钱,也不愁娶不上媳妇儿。这种现象延续了很长时间,埋下的很多矛盾,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如今的乡村里爆发——很多女人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不已,人到中年后也不想安分守己。
  
  因为这时候,父母关于儿女们婚姻的意见,正在失去威信,姑娘们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甚至有些父母的观念,也像年轻人一样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要,助推女儿们的择偶观不断蜕变。另外,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户口藩篱凸显,一些想脱离农村的姑娘把目光聚集在城市人身上,往往自贬身价。村里的一位姑娘,就嫁给了一个因火灾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城市小伙子,代价是小伙子的父亲给她在城市里安排一份正式工作。
  
  这些年,村里的姑娘们择偶,就像电影、电视上经常上演的偶像剧一样,追求趋于完美——小伙子既有钱又好看。比如,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快30岁了还没有结婚,在400口人的村子里,与他年龄相近、也没有完成婚姻大事的小伙子还有四五个。说起原因,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他们的长相、家庭和从事的职业。比如这个小伙子,人长得黑,个子一米六几,除了打零工没啥特长。虽然他家里在几年前就盖起了楼房,却没有引得“金凤”来。再比如另一个小伙子,他的个子更矮一些,家底儿在村子里算得上中上等,有楼房和小汽车,他本人还会开家里的大货车跑运输,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元,也依旧单身。
  
  这也怨不得姑娘们挑剔。人们大多都变得富裕了,姑娘们在偶像剧的熏染下,自尊心空前高涨,也陷入“看脸”狂潮中——钱多人丑失去了吸引力,不再像三十多年前那样招人待见。姑娘们挑剔的背后,是一个让人非常担忧的大背景:在女少男多的性别失衡的现实下,留在乡村里的姑娘数量逐年减少,她们大多中学一毕业就奔赴城市,不愿再返回乡村,导致性别失衡进一步加剧。那些娶不上儿媳妇的父母们束手无策,他们内心有多焦虑、多愧疚,外人难以体会。
  
  这是我所见识的五十多年来家乡人的婚姻变迁,让人觉得村里人娶媳妇越来越难。这种状况何时改变,未来又会走向哪里,将给乡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不愿预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