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光明的陷阱

2022-01-18经典散文
[db:简介]
◇光明的陷阱(散文)
◇张灵均
(一)
“老爸,诱蛾灯是什么灯?”
我说:“诱杀螟蛾成虫的灯。环保,又省成本。”
“螟蛾会中计吗?”
“会,它们天生有聚光习性呢!”
女儿“嗯”了一声,仍然感到疑惑。又追问:“上次,爷爷在菜地打农药,疏菜就不是有机食物了吗?”我告诉她:“农药容易在菜叶上残留毒素的。”她说:“爷爷真笨,怎么不采用诱蛾灯的方法呢?”我一时半刻无语,不知如何向她解释。见我不理她了,就逗我:“点盏诱蛾灯好玩吧,能不能买一个?”
我摇摇头,说:“没得买的。”
“那以前都是哪来的?”
“村民自己做的……”
……几天前,想写一组以诱蛾灯为意象的诗歌,迟迟没找准表述方式而搁下,我在QQ上打下《诱蛾灯》三个字以示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这下被女儿上来看到了,有了上面的对话。
女儿没见过诱蛾灯,她感到有点好奇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代的孩子,已经有许多农耕的东西看不见了。再往后出生的,更不可能知道了。我甚至怀疑再过若干年,连这个词也会消失的。时代进步,科技日新月异,那些传统的、落后的东西,势必要遭到淘汰。我对女儿说:“灯,是光明的象征,寓意美好的前景。而这个诱蛾灯,恰恰是光明的陷阱。”
女儿说:“不就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的意思吗?”
女儿半大孩子,读高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及个性,什么都好奇,又有许多东西已知半解,你还要注意方法才能与她交流,不然她才懒得吸收你的瀼输。这时候,她缠我做一盏诱蛾灯给她玩,被我拒绝了,这不是无理取闹吗?都怪我平时太娇惯,才敢在我面前任性。不过,我还是答应讲故事给她听,她从小爱听我讲故事,是我用故事喂大的孩子。我说就讲我儿时与诱蛾灯的故事,她居然鼓起了手掌,表示欢迎。虽然,诱蛾灯已经退出我们的视线几十年了,可这个词一经被提起,就像一根弹簧蹦了出来,唤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情感记忆。
(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小,却对那些岁月里的事刻骨铭心。
是的,一盏诱蛾灯是特定时代发明出来的,具有那个时代的意义。
在还没有发明之前,村民杀虫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化学农药喷杀。小时候,我还使用过一种喷雾器。就是把农药按药剂比例兑水盛装在这种器皿里,通过压力把药水喷洒出来,直接洒在农作物的叶面上。因此,我至今还记住了几种主要农药名称:有敌百虫、敌敌畏、1059、1605、乐果等,不管什么农药,使用时间稍微久一点,那些螟虫就有了抗体,再使用这种药物根本杀不死它,再改用其它品种,如此反复交叉用不同的农药,到后来,不仅成本高,这些虫类似乎“百炼成钢”了,什么药也打不死它们。无奈之下,就只有采取另一种形式:手工擒拿的办法。通俗地说,就是手捉虫。这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一种没办法的办法了。
那时候,我们学校还经常停课,组织学生支农捉虫活动。
一到夏天,我的许多时间花在棉田捉虫上,几乎很少的有时间用来读书。
螟虫是聪明的,甚至是十分狡猾的。尤其棉铃虫,它把卵产在叶片的反面,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来说是很难发现的。要知道那棉花地成片成片相连的,即使你偶尔看见几个虫卵连叶子一起摘下来,可多了,该怎么办?棉花树干比人矮,虫卵又小,花费的劳动强度却大。我想出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放低身子,逆光去观看叶片,如果那片叶子在太阳的映照下,出现了痣一样的斑点,一定是虫卵,就去摘下这片叶子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布袋里,带回来埋入泥坑里。可这些虫卵繁殖力真快,往往只要几天就变成幼虫了,幼虫也只要几天就长大了,简直就是与人类赛跑,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消灭,一棵棉花树叶子就要不了几天,吃得体无完肤。如果长了棉桃,还能钻进去住在里面不出来了,人还真拿它没辙。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诱蛾灯,情形比先前好了不少。
夏天,往往是螟虫的大量繁殖期,危害水稻稻秧。那螟蛾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如果一旦让它钻进水稻秧心里,稻秧就会很快大片大片地枯死。所以,这种虫又叫钻心虫。在那时候,诱杀螟蛾是防治螟害,减少损失的最有效途径。
其实,制作诱蛾灯的程序并不复杂。
先用搅拌均匀的泥土,在田埂上围起一个个澡桶大小的灯池(有的也使用陶盆之类的器皿)。一般根据田块的长宽不同,每隔几十米设一个灯池,池底和内壁上垫一块塑料薄膜,以防漏水。在池子的中央,摞起两块断砖作灯座,再放置一盏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墨水瓶内装上煤油或柴油,用火点着露在外面的灯芯,灯就亮了。为了防风,还要在墨水瓶灯外面罩上一个灯罩。灯罩一般采用盐水瓶来做。做灯罩很讲究技术的,既要去掉瓶底,又要使瓶身不破裂,而且要使瓶壁底部齐整,人们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盐水瓶底端绕一根蘸了煤油的棉线,然后把盐水瓶底部朝上竖立着,再用火点着棉线,等棉线烧掉,就捏住瓶口将瓶底朝下往冷水里一蘸,只听见“咯吱”声,瓶底就齐刷刷的掉落下来了。
一到傍晚,就把灯池里舀上水,再在水面上滴几滴煤油或柴油(水面上有了油,螟蛾的翅膀沾上了就再也挣扎不出来了),然后把灯点着。天黑以后,螟蛾围着灯光上下翻飞,多数都会掉在灯池的水面上。晚上,在庄上往四周田里望去,到处是纵横成行的灯火,就像城里马路上的路灯一样。
第二天早晨,每个灯池的水面上都浮着一层螟蛾,有的还在扑着翅膀挣扎呢?
(三)
不知听谁说,蝴蝶是由一种螟蛾演变而来。
虽然,我分辨不出蝴蝶是哪种蛾,却对蝴蝶之死表示深深的同情。那么美的生物,怎么和农作物的敌人混合一起,就不明不白地死去。我们这群孩子们一致同意保护蝴蝶,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打掉田间地头的诱蛾灯,救下一些蝴蝶来。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我们哪还管得了那么多。
我们采取弹弓来执行这项有意义的任务。
之前,孩子们自制弹弓是用来打飞鸟的,我们用苦楝树结的籽粒当子弹。我们湖区平原最多的树剔除杨柳,就是这种苦楝树了。我不知道,这种很丑的树有多大用途,只知道春天来了就开满紫色的小花朵,一丛丛、一簇簇,说不上好看,却多得出奇。一到夏天,这些花朵就结出一串串手指头大小的籽籽。乍看,与青葡萄相似,却不能吃,极苦又涩。从我们农场走出来的著名作家熊育群曾以苦楝树为题,写过一篇漂亮的怀旧散文。文章内容我记不得了,大概把苦楝树寓意父老乡亲的生存环境艰辛。至于他们用这种籽粒做肥皂,我却一点也想不起来。
我最刻骨的莫过于用苦楝籽作弹弓的武器。
男孩子们个个像猴子一样善爬树,能一下子摘下足够的子弹。
飞鸟也好,栖鸟也好,偶尔打下一、二只可能是碰巧的,我们总觉得打鸟不过瘾,后来就改打人家养的鸡鸭,却常被大人们责罚而有所收敛。
去打诱蛾灯的那次,我们终于闯了大祸。
一夜之间,我们灭了田间地头上百盏诱蛾灯,当时我们感到很过瘾。这事传到村里去了,就引发一连串蝴蝶效应。
孩子们一个个被揪出来了。村干部找来竹条子抽打我们,用这种条子抽人很痛,伤皮肉,却不伤筋骨。我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抽打,只要遮挡脑袋瓜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令我气愤的是把我们几个的手一并捆绑,由一根长麻绳子牵着,在全村上下屋场四处游行,这下就把丑丢大了,以至好久一段时间我都抬不起头来。尤其在女生面前,觉得很没面子。
那时候,谁犯了点事就游行,事情严重的就批斗。游行也是批斗的一种形式,而批斗是要扎台子的,还要把全村老少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进行,更显严肃与庄重。我见过许多次批斗会,批判的对象是“地、富、反、坏、右”等,这些成份不好的人,是无产阶级专政对象,只要是开会就先批斗一番,无论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这个是首要仪式。
我也被抓去游行,这是人生最大的耻辱。
我生来不是一个胆怯的人,却从内心抵御这种形式。它从人格上摧残你的信心与意志,以至后来好多年,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作报告,我总觉得台下那么多双眼睛望着你,像审判我。这种心理障碍持续了多年,虽然后来有所好转,但还不能痊愈。
(四)
此刻,我正在一盏仿煤油灯下写作。不禁停顿下来,疑有某种机缘巧合。我新装修房子后才买了这盏油灯,完全是无意的。也是我陪朋友去买灯饰遭遇了这盏油灯。朋友选择了欧式风格,可这盏油灯混杂其间,极不协调,且格外刺眼。我之前经过这家店,并在这家店为女儿买了一盏洋气的台灯,却没有看见这盏老土的油灯。而这次无意瞥见,有了点小兴奋。尽管我的灯已经安装完毕,可我还是爱不释手,决定买下来。
我指着灯问店老板:“这个多少?怎么还没有价格标签?”
店老板说:“你随便给个价吧!反正就这一盏,好多年无人问津。”
我说:“最多一百元!”
他说:“可以!”
安装的时候,女儿瞅过来眯起眼睛笑:“爸,还真买了一盏诱蛾灯呀?”
我告诉她:“这盏是仿煤油灯,属工艺品,不像诱蛾灯那般难看。”
即使是一盏油灯,城里出生的女儿没有见过的。
她说:“真丑!换一盏好看的台灯吧?”
“可我喜欢!”就懒得搭理她!
她就感叹:“是呵,年纪上来了,品味下来了!”
我扬起丁公表示要敲她两下,她见势就夺门而逃……
她哪里知道我内心的想法呢?
我儿时用过的东西,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感动,这岂是她能理解的。我再次端详着油灯,从外形上看,透明的玻璃灯罩,罩着灯具,与我儿时读书用过的煤油灯没有区别。当然,还是经不住仔细观看,就会看出破绽来。灯盏的肚子里是空的,也不能灌煤油,或其它燃油,自然也没有灯芯,而是安放了一个小小的电灯泡,泄露它是仿制的现代工艺品。
记得店主还告诉我,他才做灯饰不久的时候,由于本钱不够,每种灯一般只进一对。这种灯原本进了一对的,另一盏在运输途中灯罩坏了,也就剩下这一盏。
这盏灯几年无人问津,仿佛是等待有缘之人。
是的,我成了那个有缘人。
从此,一盏仿油灯,每夜陪伴我读书与写作。
加斯东.巴什拉说:“若一切缓慢变化着的东西能用生命来解释的话,那一切迅速变化的东西就可以用火来解释”。火是超生命的,也是我温暖回忆的源头。这里面藏着许多的往事,也为我的重温找到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我的灯透过窗户,把金色的灯光射到楼下沉睡的树木上。
也许,灯可以照亮精神的劳作与遐想。
从灯那里,我得到更加亲切的光与热,并热爱灯安静的在场。
黑夜里,“灵魂在灯后面坚持着,即我本来要成为的那个灵魂。”(亨利.博斯科)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灯都是散发的,飞舞的,而非集束的。从强到弱,最终淹没在黑暗里。所有的光亮,都是夜晚的眼睛,都是黑暗的意象,都是我潜意识里追寻的生命体。
写作让我落入光明的陷阱里,不能自拔。

发《广西文学》2013年第10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