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大漠梵音

2020-09-24叙事散文王建荣

大漠梵音时已日昃,为一些琐事奔波一天。腿脚疲劳,浑身乏困。索性一个人安然坐于案边,沏过一杯香茗。静静地想一想。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平日的随笔。都是些胡乱的记述和摘录,又随便的翻开一页,竟然翻到了鲁迅的一句话:“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
大漠梵音

  时已日昃,为一些琐事奔波一天。腿脚疲劳,浑身乏困。索性一个人安然坐于案边,沏过一杯香茗。静静地想一想。
  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平日的随笔。都是些胡乱的记述和摘录,又随便的翻开一页,竟然翻到了鲁迅的一句话:“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到达他所向往的目标。”与当时,我是不懂此句的真正含义。鲁迅此言说的不是别人,正是妇孺皆知的玄奘,那个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求取真经的和尚。
  不知为何心头一颤,便一下子想到了那茫茫的沙漠戈壁,一匹羸弱的红马,一个身子单薄的和尚,孤独的行走在大漠残阳里。我的思绪便一下子飞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傍晚。
  从那个歌舞升平的繁华都市出来不知道已经多少时日了。连日来一路有官兵的追捕和堵截,由于上奏皇帝出国求学的请求被拒绝,西行决心已定的玄奘,便在未经唐太宗准许的情况下偷偷出关,于是从甘州(今张掖)到肃州(今酒泉)再到瓜州城墙之上布满了“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的通缉。但所幸有李昌,石陀和老翁这些支持佛法的官员与百姓,他才保全性命度过玉门关到了五烽的第一烽。
  到来已是夜晚,今夜是个满月,浩瀚的星空像水洗过一样,几百里的戈壁沙漠此刻静的同夜空融为一体,银光就洒在了这里的每一颗沙砾上,跃着柔柔碎碎的光茫。不远处就是第一烽了。城墙上偌大的旗帜在烈烈的西风中翻动着,呼啦啦直响。五大三粗的守卫将士,拿着长矛走来走去,等候着一场真正的战争,火光在风中舞动。城墙的影子,长矛的影子,士兵的影子在冰凉的戈壁滩上平铺。他望了望,喉结上下浮动了一下。已经没有水了。而有水的地方就是所设烽台之地,这也是设置烽台的用意。没有办法只能舍命偷水了,他将马留在原地,马儿仿佛也懂得主人的用意,轻挪了一大步又向后退一点,点点头,不敢弄出半点的动静。尽管这样,石子依旧发出一些轻响。不到百米便寻到了这一汪清水。月光洒在水中,像是这几百里戈壁的一只眼睛,空明的就像他的心一般。玄奘心里高兴极了。
  面对难耐的口渴,玄奘也依旧会按佛教的戒律用水。从背上取下竹篓,拿出了滤水器(“僧带六物”之一)和钵盂。钵盂刚刚触到水面,一圈圈的细纹便层层荡开,把月光碎的满池都是,他要把水倒进滤水器,进行严格的过滤,一遍两遍……当他饮下这“时水”时(当场饮用之水,须严格过滤),顿然觉得神怡心爽,似乎连日来的艰辛已经远逝。不远处士兵还在照常走动,看上去一切都安然如常。喝完了“时水”,玄奘拿出了皮囊开始准备“非时水”(准备日后饮用之水,须进行严格过滤,还有一种叫“触用水”,为干净的水,用来洗濯)。正当他满怀欣喜的装满皮囊,又用钵盂给马儿盛上,起身离开时,一支箭突然飞将而来,几乎射中玄奘的膝盖。心头一悸,抽搐了一下,钵盂的水轻轻的晃动,月光又在钵盂里满满得安静,刚要挪动步子,紧接着又是一箭瞄准他的腿脚而来。依照古代守关将精湛士的箭法,并非乱射,而是警告他已被发现,如若前行,必将乱箭射死。这才意识到自己滤水的动静太大。看这一情形,玄奘大喊:“我是僧人,从京师来,汝莫射我”。随后饮了马,只老老实实的牵着马往烽台走去。
  此刻天才蒙蒙亮,大漠的东方才露出鱼肚白,又隐隐的泛着些红光。看起来,今天是个好天气。驻守烽台的校尉王祥令士卒点上火,要详细的问问来者何人,在军帐里,王祥仔细的打量着这个个头不高的和尚,而玄奘则表现的十分镇静。“汝从何而来,欲将何去?”王祥拿出了军人特有口吻严声问道。“吾乃亦师和尚,释玄奘,欲往婆罗门国求取佛法。”玄奘小心翼翼的回答道。王祥不信,玄奘只好拿出了随身而带的度牒,王祥一看才知,他便是那个被“候捉”的人。王祥也是信佛之人,于是答应玄奘明日给他指路。翌日,王祥送出玄奘十多里给他指路绕过了第二烽和第三烽,直接到第四烽。历史上记载二人“泣拜而别”。
  到了第四烽,为了取水,玄奘又被箭射,于是又见到了第四烽的校尉王佰陇,王佰陇是心善之人,照料玄奘多日,并让他绕过第五烽,经过四天五夜的干渴煎熬终于到野马泉取了水。
  从第一烽到第五烽绵延近六百多里。
  这又是一个夜晚,刚刚从野马泉取完水,又准备上路,大概是又过了一日、一月或者一年了,玄奘也记不清了。寒水般的月光密密地铺在无边无际的戈壁上,白天像火烧,晚上却冷的要命。马儿的鼻孔里出着粗气,不安的望着月光。远处不时有黑影从地表划过,是些大漠的精灵们,玄奘并不惊慌。忽然,他止住了步子,回头望望身后被月光和黑夜吞噬的路,想想那么多人的帮助、劝诱、甚至暗算,都未能阻止他西行的脚步。玄奘从背上取下竹篓,拿出蒲团,在莾阔深遂的大漠里打坐,双唇轻颤,几近呢喃的声音,轻声诵唱着《维摩诘经》,这是他十一岁就能诵读的经文。四周全都是死寂一般,马儿不动了,只任两股气息在寒冷的夜晚瞬间凝成小水珠,在干燥的空气中轻拽又瞬间消逝。风也轻轻吹过,还未将他身后的脚印完全抹平。大漠干旱,空气中没有水蒸汽,甚是透彻。木鱼轻响,整个沙漠都能听见,圆圆的佛珠在另一只手中一颗又一颗的滚过,周而复始,永远也滚不完。
  在空灵的大漠里,皓月当空,木鱼、佛珠、经唱,似在思考着天地万物,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想,心如同这每一颗沙子、每一缕月光般干净、空明。我们都在听他的梵唱。
  此刻我也仿佛是站在书本一角的过客,看着玄奘大智大勇的一生。
  玄奘十一岁时便开始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十三岁那年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剃度受戒,法名玄奘。此后玄奘更是“敬惜寸金,励精无怠”。跟随当时许多名师研习经法,因天生聪慧,刻苦好学,不出几年,便在许多地方名声大震。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二十七岁,他毅然决定去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求取佛法,来解开东土佛教的种种疑问。一路上玄奘提心吊胆,一路被盘问、追捕,一路上也师从名门,又研习了许多经法。最终偷渡出境。“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或事见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贞观十九年,已经四十六岁的玄奘返回长安,而当时那个“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通缉犯,如今却受到“道俗迎奔、倾都罢市”的盛大待遇。
  梵音轻唱,木鱼清澈,东方的天际又微微明亮,一缕金光洒在了玄奘的后背,瘦红老马长嘶一声,辽阔空寂的戈壁沙漠里空荡荡的一片。突然,木鱼声息了,念珠不转了,双唇不呢喃了,玄奘轻轻睁开双目,安详而镇定的望望西方的天空,依旧有几颗星在闪烁,忽然又想到自己的誓言,“宁肯西行一步死,决不东退一步生”。
  起身,收整好行装,上了马儿,“驾……”,瘦弱的老红马儿便在大漠里一摇一摆的艰难行走。太阳升起来了,东方的霞光辉煌灿烂,那个帝都或许也刚刚才歌舞罢,灯火阑珊。玄奘又上路了。没有牵挂,没有尘世烦恼,在满目黄沙中独身只影。足迹被风沙淹没,只留他的身影在沙漠的空旷里。
  他不知道此次要西行五万里,不知道这一去足迹便遍布了整个印度,不知道他成了法相宗的创始人,不知道他有何等的成就和伟大。一个艰难万险的偷渡和一句誓死西行的诺言,玄奘将青春交给了命运之神和那片无情残酷的沙漠,交给异国他乡的漂泊,交给了佛祖。玄奘不知道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依旧未被世人忘记,身后之名又是何等辉煌。也不知道有多少世人将他追寻。但玄奘当时是清醒的,学习大乘经法,解决如何才能使人成佛,如何才可以普渡众生,天下安康,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玄奘是解开了,或许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开。
  我不去想,今天学者给玄奘的定位,在他身后加上许多个“家”;也不去想取回的几千卷经文;不去想他的思想是中国、亚洲甚至世界的共同财富。我只是想我在某一个夜晚,窃视着一个东土和尚艰难的一个夜晚,回味着他在大漠的某一条路上留下的足迹,仅此而已。
  翻阅厚厚的相关历史文献和《大唐西域记》为作此文在电脑上也找出了许多资料,才知道自己又是胡乱写了一通,从小小的视角窃视着一个背负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巨人。
  呡一口茶,顿觉夜凉如水,月亮爬上来了,我关了灯,拨开窗帘,月光便妙曼地向我拥来,我十分自豪,这轮月也曾照亮过玄奘西行的道路。
  或许,就在此时,大漠里的路通里而又难行,月光的影子也显得清寒。出了五烽已是万般艰难,玄奘望了望前面的沙漠,看看月光,把僧衣勒紧,驾,马儿加快步伐在大沙漠中没了蹄子蹒跚而行,他要穿过这片无人区——奠贺延碛,六百里五烽之外的另一个大戈壁沙漠,方圆八百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建荣 于 2011-12-2 17:4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