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阅读红旗渠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阅读红旗渠
                             刘军

    2015,初夏时节,放眼处一片深绿。我们一行从老城开封出发,经京珠高速北上太行,目的地为人文胜景——红旗渠。

    田野中的麦穗渐趋金黄,衣冠整齐的杨树无论纵横,皆成直线,如拱起的方形围栏,在华北平原的深处驻守。这些击打在车窗上的风景,于我而言并不陌生。

    距离林州市区三五公里的样子,平地拔起的南太行便映入眼帘。群山连绵,它们是更挺拔的杨树,与华北防护林带相接相连。南太行的雄姿,在电影、电视、画展中多有渲染,文字的涂抹在此时此刻也许是一种多余。闲话少叙,那就直奔主题。红旗渠纪念馆位于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岭下方。新馆落成于2014年五月份,红色作为主调,广泛运用于廊柱、墙壁、地面之上,配合着黑白的照片以及合成的影像技术,如暮云低垂,向着纪念馆游走的人们呼啸而来。

    绳索、工具、信函、社论等,这些老物件无声地贴在墙壁周围,与我们的目光一一遭遇。那么地安静,又是那么地有力。消逝的时间,因为它们的组合,似乎并没有磨损,还是那么地有质感。我细心地查看所有正面照中所出现的男女的表情,从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到为工地送材料的孩子;从工程开建前实施勘测的人们,到1965年总干渠落成时欢呼的人群;从石匠、铁匠到土法勘测的发明者,皆表情纯粹,目光炯炯。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当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信念坚定,众志成城,大道归一之际,自然就成了一种奇迹。

    红旗渠工程发端于1959年,全面体系的落成则到了1969年。这十年,对于整个国家,对于河南,对于长期缺水的林州来说,为特别困难的十年。十几万手拿钢钎、锤子等简单工具的人们,却生生地在南太行雄壮的山体中,开挖出一条长度达几十公里的沟渠,其间有饥饿,有疲惫,更有牺牲。这绝非简单的集体主义或者集体动员机制所能解疑的问题,而是人心齐泰山移这句古语最好的确证。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的话,那么,红旗渠则是这种精神最具说服力的现实载体。

    纪念馆游走的间隙,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新馆的一堵墙壁的一部分,镌刻着十年浩大工程中为了建设而陨落生命的劳动者名字。左手处,一方平展的电子图书,主页面显示为牺牲者名单。姓名、性别、住址、身份、年龄、牺牲时间则一应俱全。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生命,有的定格在20岁,有的定格在壮年,血肉归于山石,精魂注入流水。而说出魂魄的回响相对容易,将心比心,血肉之痛的感同身受却令人怆然。

    在这一堵墙壁面前,更多的停留就成了必然。它不是阿灵顿国家公墓,却有着与阿灵顿同样的意义。生命需要尊重,逝者应该安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就掩藏在这样的细节之中。

    纪念,不仅仅是一种缅怀,它还会成为种子,切入每个人的身体中,在血管间游走,如红旗渠的枝干,深入大地、植物、村庄、庄稼以及人们的表情之中,偶然的间隙,也许就会汩汩而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