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黑夜里大雪纷飞的人

2022-01-11经典散文
[db:简介]
黑夜里大雪纷飞的人

       艺术之路

  江南小桥、流水,乌色的小蓬船从低矮的瓦檐下绕过去;濡湿的街头,青色的石板路弯弯曲曲通向狭窄的巷道,一派旧时的屋宇,却又人心淳朴的风貌,烟火的味道,就到了嘉兴的乌镇。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二零零六年返回乌镇,二零一一年逝于桐乡。这就是当代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艺术家简短而又隐逸的身份。

  木心早年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艺术分南北,明朝董其昌于山水倡“南北宗”,北派宗李思训,南派宗王维,又以青绿与水墨为界限。近代绘画亦分南北,北上以早年徐悲鸿为首,复古西化,引入新的技法,主张现实主义;也有完全尊古的势力,比如当下范曾之流,凝古不化,完全不得神气,流水作业全无新法,颇有欺世之嫌。南方主要以西湖旁边杭州美术学院为起点,以后来的林风眠为首,主张抛弃传统,另辟蹊径,全心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精神。木心的画作,从大体上看,有传统的墨韵,又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理念,比林风眠更前一步。目前来看,绘画以南方的成就更高一些。尤其以林风眠的弟子吴冠中更加明显抢眼。

  木心早年事迹,大体略知,具体不详,还待有心之人通力钩沉。他在参与一个抗争活动中被学校退学,之后逃避国民政府而到台湾,1949年回到新中国,陷入足以让他忧郁致死的痛裂处境。然这种晦暗悲观环境的遭遇,却也唤起他内心顽强的人文记忆,并让他耽于创作中解脱困顿。

  他说:“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此岸的克利斯朵夫》有几段叙述描写台湾的过程,应是木心将这段逃亡的经历意象性嵌入,虚构成朋友相邀旅行,其实来源于真实的经历。另外其作品中,略微能见童年的处境;家庭优渥富贵,父亲十里洋场上海经商,母亲诗书之家极有教养。《夏明珠》这篇文中,尤见他与姐姐童年娇气活波的样子,有一种九月桂花浸漫透香的贵族气。至于青年的遭遇,几乎是隐喻含糊的;大约受时代限制,苦难戕害过深,以至于不言不语了。

  文学艺术大都来源于秉性天赋,却又由苦难来造就,这却是任何一个人不希望的;仿佛苦难才有才华,才华就应该带着苦难而来,这样往往又成为后来文学史上一种话饼谈资——这是活着的人不幸。木心的不幸,首先在于早年丧父,青年家道中落,母亲姐姐罹难而死。1971年,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从木心现存的文学作品,有一篇《地下室手记》,曲折隐喻式地诉说了那段苦难的情形,相信来源于实质经历:

  “浩劫规模很大,涉及他的防空洞潮湿至极,早上起来用手在床板上刮一把,全是水;夏季他必须穿厚厚的棉裤;每天两次放风,有两小时可以见到阳光,呼吸外面的空气。此外的时间,全是黑暗里,达十月之久;一盏15瓦的电灯是唯一的照明;每天必须写‘交待材料’,纸、钢笔、墨水都是关押他的人提供的;他偷偷留下来一些写他的作品。本来是弹钢琴的手,被打断了两根手指,等等。为什么写这部作品?他说为了活下来。”

  信徒

  西方文学艺术大都讲纯粹性,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追求执着的信念。中国古来文艺技法,常谈“炉火纯青”,往往形容一个人到老至死的造诣——其实也是一种假象了。大约传统越深,越古老悠久,越难见到神秘原始的力量;加之习俗又深又广,人在庞杂的人情世故中淹没无闻,既却纯粹,又缺虔诚,更缺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海明威以一个单纯的小说家身份自杀,叔本华以一个绝对的哲学家身份居于乡村孤独终老,梵高以一个天才的画家身份癫痫自杀以死;他们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哲学,身份都是非常清晰的。

  乌镇的木心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上难得的虔诚者,一个成就者。一个自我牺牲的人,一个自身高洁的人,一个真正的艺术人才。民国熊十力读到衡阳王夫之的遗作后,陡然感慨发奋,大谈“孤往精神”;好比王国维谈治学的“三重境界”;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木心生前于国内文坛几乎没有牵涉,旅美回国后,主要由其弟子陈丹青步步推崇,渐渐声名鹊起。据陈丹青说,木心曾经也有过期待;任何一个文学艺术者,都很期待读者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这不是为了获得名声地位,而是一种好奇,也是一种自我隐喻式的交流沟通。文学艺术最本质的来源,其实是来源于好奇。对于天地人生的好奇,引发一种探索追求心理,表达的欲望。可惜木心先生期待读者的愿望似乎未能完全如愿。

  1994年,木心悄悄回到故乡乌镇,孙家的祖屋不复当年模样,后花园上起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伴着炉火劳作。失望伤感的木心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1999年,乌镇人陈向宏回到故乡,开始筹备乌镇旅游。乌镇一位老百姓给了他一份《中国时报》,他看到刊发木心的文字上说“不会再来”,决心邀请木心回到故乡。2006年木心经陈的邀请,多方劝说,一个在漂泊二十多年的游子,纽约温莎公园里的漫步者,回到故乡乌镇。

  文学六七人

  华人学者夏志清赞誉旅美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当然木心的小说作品不多,如果用夏的文学标准,眼光意识判断,木心也可以从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文脉的延续,木心博学多才,于音乐、绘画以及文学,皆有通识之力。当代作家中,自文革前后幸存的人物当中,大约只有木心读书极多;于传统深厚,又于现代能解。陈丹青称其老师有词:“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此话并不过誉。另外木心作文,气采丰腴昳丽,偶尔好用古奥奇崛的生词僻字。比如其诗作中有句:溷绿小运河/岸畔瓦房栉比,又如:良醰醰而有味,又如:你嬲我一宵/闪避我七天。尤其一些仿演古体诗经,所作的一些诗,生僻字词更多,显得晦涩难解。木心古典深厚扎实,少数几首古诗词做得极漂亮,一首《贡院秋思》:

  黄石桥边水波寒

  渔父看厌敬亭山

  羞将俚歌道哀乐

  惭有闲情逐鸥雁

  遗袜惹来人济济

  挂剑飘去影冉冉

  回看社庙斜阳里

  金人肩头噪暮蝉

  木心作诗善于将古典神韵拆解现代化,有时写现代性诗歌,突破古典的意境氛围;一种胸臆直坦,语言光亮流丽,意象纷纷不落窠臼。比如其《杰克逊高地》: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当代文学,或者称为文学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形式丰富,文体自由觉醒。西方纳博科夫,几乎一生都在变化文体方法,最后一本《微暗的火》,顿然将诗与小说结合,构成了一个独特诉说的文本契机。木心五十八岁重启写作生涯,又寓居美国,潜心东西文化,自然知道现代艺术核心的要素与方法。《豹变》这本集子,几乎每一篇一个写法,每篇独立,篇幅内在又构成一个统一体,是一种现代结构主义思维,西方称为“短篇循环体小说”,早期海明威也有这样的实践。另外木心所有集子,每一本并不重复,内容方法迥异,构成一种折撰丰富的棱体结构;这与我们古典单一程式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一种现代艺术理念。《即兴判断》,中间地段,不少俳句以及语录式的文体,不乏通透的灵辨,闪烁之光。

  木心写作,早年的稿子由文革时大量焚毁,晚年重启写作生涯,写得匆匆,有时乏力。虽然每本集子在文体上都有不同的构建方法,但是内容上有时显得湊总凌乱。篇幅也有限,薄薄一小本,没有于众多内容当中,精挑细选,形成一种精确的艺术力量。据陈丹青的描述,木心自己也感叹一生壮志未酬。作为现代艺术文化的先驱,木心扎实本土文化的语境,又能自由游心西方艺术思潮,所结合产生的内容,对于当下国内僵化凝结的文化意识形态,很有启发意义。当然木心本身所呈现的文艺作品,总体气度纯洁,优雅,博学多才,直觉灵敏,辨识通透,内容丰富迥异,是当代少有的一朵奇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