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我为写我心

2022-01-11抒情散文寂静安然
我为写我心——我与报告文学的故事文/王春梅人说,文如其人。或许囿于行事认真的性格使然,平时创作多以纪实为主。2011年,偶然读到孙艳涛的一篇《一个城市和一群人的记忆》。从中,平生第一次了解到中国远征军这个名词。而更多对中国远征军的了解则来自……
  我为写我心   ——我与报告文学的故事   文/王春梅   人说,文如其人。或许囿于行事认真的性格使然,平时创作多以纪实为主。   2011年,偶然读到孙艳涛的一篇《一个城市和一群人的记忆》。从中,平生第一次了解到中国远征军这个名词。而更多对中国远征军的了解则来自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带老兵回家》的报道。   2005年夏天,孙春龙在缅甸“金三角”采访时,偶然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得知他是来自北京的记者,老人突然异常激动的指着孙春龙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在《带老兵回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当孙春龙带领8名远征军老兵回国的途中,在缅甸口岸办理出境手续时,突然遭到拒绝。后来,在当地侨领的不懈努力下,缅方终于答应为老兵们放行。而接下来令记者、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兵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猛的抓起地上的浮土,一把把塞进嘴里,然后就着手里的矿泉水一漱而尽。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是好东西!这是好东西!   有个叫郭晓华的爱心人士,得知远征军老兵叶进才生活窘迫,每月寄给他200元钱。老人记有郭晓华的通讯地址及电话。当他向采访他的记者说起此事时,记者拨通了郭晓华的电话。平生第一次拿手机的老人听到郭晓华的声音后,激动万分、老泪纵横。拿手机的手颤抖不止。在感谢了郭晓华之后,老人突然对着电话大喊:共产党万岁!   他喊出的共产党万岁是发自内心的。他误认为郭晓华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认为她是奉上级指示,每月按时寄给他生活费……   这是一篇让人窒息的文字。字字以泪含眼,声声如许呜咽。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去趟云南,去趟腾冲。不能让威严庄重的远征军墓地只存于年老者久远的记忆之中。作为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我要用内心最深沉的呼唤去探寻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真正英雄:近来可好!   2013年5月,一次行程终将内心的渴望变为现实。   逝者不可追。悲壮面前,在思想与心灵的巨大撞击过后,哭过也恨过的我们倘能为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做点事情也好,也算不负那段惨痛的历史一场!临别,我与导游直陈己见并委托其日后将腾冲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信息提供给我。好像只剩2名。行,没问题。   在我到家的一周时间里,腾冲导游音问全无。直至最后音讯杳然。而一同前往云南的朋友到家后在整理手机信息时,已将一系列的导游号码全部删除。   我的人生注定是场独自远行!冷静之余,终于在一个挎包的几页纸里翻找出一张云南昆明铁路旅行社胡运华的名片。而正是这张差点疏忽的名片,在关键时刻,让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看到了曙光。   已经这些天了,又说不清导游的具体名字,怕是……刚才还信心满满的胡导,语气明显有些为难。   我的脑子飞速运转,急速寻找另一条拯救方案:仅仅一会功夫,对方便为我提供了腾冲县统战部电话。   打开邮件的那一刻,足以让我愣住。38位。让我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还有这些幸存者,让我们有机会走近这些真正的英雄;为难的是这个数字大大超乎之前的预想,更超出了我个人的救助能力。况且,这已不单单是个人经济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被遗忘的需要全面关注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霎时,一个举义瞬间燃起——募捐,必须的!也是唯一的。   当晚,便于网上发出了一条70字的关于救助健在远征军老兵的微博。从网络而周遭,能力范围内,募捐工作全面铺开。   每想起一位似乎具备捐款条件的人,都要思虑再三。即便做了充足准备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或者列举诸多困难,力不从心;或者觉得这该属于国家救助范畴,与个人无关;或者当时表示支持,日后又打退堂鼓;母亲说我:连国家都不管的事情,你个人管得了嘛(由于特定的政治气候造成的宣传普及不及,这段历史一直不为公众所知)?捐助活动一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在爱心人士向我诉说募捐工作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难度时,我告诉朋友:谁退我也不退,即便剩我自己!爱心也不分多少,尽力就好。依我性格,我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爱心不归路。”   从发起募捐,心里时刻都为善款的来源焦灼着。其间,一笔来自沈阳一个地产商的1000元善款,让女儿与我激动不已。那一刻,深呼一口气的我将视线转到了女儿看不见的地方。   另一笔也是本次活动中数额最大的3000元善款来自广西东兴海警缉毒大队的吴大为同志。想着善款主人特殊的职业,同样使我感激涕零。   沈阳市康平县的李贵老人,如今已76岁高龄。得知此事的当天,冒着30多度的高温找到我:我能捐500元。给我一些资料,我的亲戚有几位是单位领导,找找他们,估计拿点钱不会太费劲……   天气依然不依不饶,酷暑难耐。像我焦灼的心。是日,李贵老人早早来到单位告诉我:只征援来一家个人独资企业。随即将连同自己的那份共计1000元善款交到我手。稍息,老人深吸了一口烟,然后不无感慨的说:增援工作太难了!!很多人连远征军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人们的想法也千差万别。实在找不着人……下楼时,老人忽然转过身来:“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望着老人蹒跚的背影:心里涌上一种难言的酸楚:本该是我叮嘱老人:注意身体!相反却是老人在担心我!是我连累了大家呀!!!就在募捐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云南方面传来消息:暑热空前,6位老兵已然过世(最小的85岁,最大的105岁)。   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让心里像有团火在燃烧。   2013年7月4日,国家终于出台政策,将抗战老兵纳入社保体系。那一刻,包括我在内,所有心系老兵的自愿者们的心情都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从2013年6月8日-2013年8月15日,2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场非凡的历练。它影响着我那生而有之的毫不保留、自觉而充分信赖别人的天性。也将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参与下(19人),共计筹得善款11100元。连同致所有老兵的公开信,由云南省腾冲县统战部全程免费发放。条件好的老兵每人200元;比较困难的老兵每人300元;特困老兵每人400元。爱心救助活动圆满结束。   帮助一个人或许不是很难,让一个38人的集体同时受益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时心里那个高兴啊,原以为是身体有恙而严重失眠,那晚竟一觉到天亮。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或目睹或亲历过后,原本光坦的心会突然起一地叶子。出现一种秋风乍,拂下萧萧落叶的景观。为老兵募捐一事,便是其一。也是我执念为文的初衷。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的文体。到底如何写好一篇报告文学?初次涉猎的我还真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朋友提醒,从网上打印了徐迟的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厚厚的一摞文稿,握在手里沉甸甸的。里面就陈景润老师病重期间仍不忘记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朋友们拎着水果去看他的章节,对话朴素、自然、立体、鲜活。像我亲历的募捐一样,在场感极强。这种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文体让我耳目一新。阅读、体会、深研,约取中,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小心地探索着。   文学终究都是相通的。有着长久以来纪实文学的创作基础以及《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经典报告文学模板,最后终于完成了一篇关于抗战老兵题材的报告文学(题目:为了一场约定;共计7800字)。   2017年,《为了一场约定》为总第120期《文学月报》刊出。   同样作文,有人写出来是告诉人们他经历过。而我完全出自内心一场巨大的触动。是太爱它以至于只有写下。写下才是永恒——为我至今提起来,仍反复不请自来的那种感恩、感动、悲伤,焦灼、刺痛与凝重的内心。   2018、9、2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