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新阳镇符号

2020-09-24叙事散文天水丁丁

丁永斌
1、山与水渭河从渭源县发源后,经过千折百回的行走,进入天水。渭河在进入天水之前,并没有表现出自己滋养出文化母性的特征。她经历了灌溉大地,给贫穷的西部以生存的呵护后,在天水,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丰富的经历。这种丰富多彩的经历,从新阳镇开
丁永斌
1、山与水

渭河从渭源县发源后,经过千折百回的行走,进入天水。渭河在进入天水之前,并没有表现出自己滋养出文化母性的特征。她经历了灌溉大地,给贫穷的西部以生存的呵护后,在天水,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丰富的经历。这种丰富多彩的经历,从新阳镇开始,还有新阳依衣带水的三阳川。渭河把自己的文化特征进行了一次释放——三新阳,不是官方语言定位的行政区域,而且生活在渭水从进入新阳、再到走出三阳川,近三十公里两岸人民渭水文化的呢称。陇上著名民俗学家李子伟以为,天水文化,就是渭水文化,而渭水文化的载体,就是三新阳。 在余辉收尽最后一缕光芒,新阳川区被渭河一分为二。月下,渭水潺潺,浪花似歌。一条银色蠕动的绸缎,沿着河床游弋如蛇。四周环绕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如同一位伟大的母亲,守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守望着新阳川区的子民。 山为地主,凤凰山成了十里八乡子民的精神源泉。以殷商最后一位标志性忠臣闻仲为统神的宗教仙聚地,经历了千年演化,左右着周边近二十万人民的精神、思想与生活导向。诗人贺敬之、宗教领袖任法融、博士生导师霍松林等,和历代先贤一样,以殷切与热情为凤凰山留下重要的人文印迹。
与凤凰山形成对比的是安林山。安林山很低,低得与渭河岸亲如兄弟。一树苍松舒展的枝叶,只要被风一吹,就能掬起渭水的清流。 安林山,也叫安林寺。站在渭河南岸,看安林山,静静盘坐在王家庄村西的半山腰,如一尊佛,双手合十,倾听一个村庄在夜间轻轻的鼾声、清脆的儿啼,还有犬吠的安逸……

在中国的历代名人成为神仙,而被后人所敬仰,殷商末期可以说是神仙的摇篮。安林山的主神就是武成王黄飞虎,还有如来佛。我觉得中国人把儒家当做宗教去理解,是个误区。孔子的只是学说与思想,也是对人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非得把孔子的学说与成果归在宗教,一定不是孔子的初衷。我不同意新阳镇王家庄一位安林山呵护者,也是受中国习惯上“儒释道”的称谓,因为安林山中有司管教育之神,就强诠为“儒释道”结合的宗教山寺。


2、六龙碑

在凤凰山上,清风拂来。春,因为山势的高伟而显得姗姗来迟。渭河两岸的油菜花,艳如舒展的佛衣。在新阳镇东南山,凤凰山顶,油菜花仍然叶幼花裹。一缕春风吹过,残冬留下的清冷,迎面悸身。进入凤凰山大院,庙宇的俨然,树林的青翠,还有道士的安谧——自然状态下的一切——静美,豁达、清纯。 顺着寻找凤凰山昔日的繁华,还有其在渭河文化的重要地位,我把目光落在一块石碑上:苍老、威严。诠释中国传统的文化,还有中华文化的威严至尊,没过于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凤凰山院子的当中,屹立着一块六龙碑。时间的风物与自然的侵浊,洗涤了碑身的梭角,但洗不了那繁华的往事。 凤凰山在西北渭河流域,地处新阳的山脉,被冠以东岳庙。《山海经。西山次经》中将凤凰山称为秦州大地的——镇山。在金人南侵,西夏东进的宋代,抑武扬文让大宋王朝四面受辱。把强敌的抗御嘱托于一座山,更想把宋词的绮丽企图通过一座山续写下去。可见,一座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六龙——仅次于九五至尊的荣耀,被安放在凤凰山。碑身巨大,高约五尺,宽一尺余。如此一块巨大的、象征着天道与神圣不可侵犯的碑,虽然没有挡住金人南侵的铁蹄,但让中华文化的根延续着——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彻底消失了——历史变迁,山河轮回,易数的只是英雄们的风流激荡,丰富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宋金对峙中,以渭河为界。渭河北属金地,渭河南为宋地。而凤凰山属于渭河南,凤凰山没有被金人侵占。新阳人相信,这是凤凰山镇山的结果。我在相信这一说法的同时,更趋向于中华文化的坚固与宽容。 3、杏

杏花,属于早春三月。在万木苏醒,春寒收敛的三月。杏花已经在新阳的山山峁峁艳丽开放。杏花,让冬天的萧条显得势弱力单。我相信杏花有梅花的勇气与品质——在百花惧冷的早春,成为乡村温暖的味道。我更相信杏花与梅花在远古时间有着共同的血统——梅的果实与杏子形如孪生兄弟。
新阳的杏,有好多品种,而在这些品名中,好多都是洋名,如:比利时。——这得益于新阳人对资产的早期认识。新阳是天水境内最早的资产阶级萌芽地,也是天水人最早的资产阶级活动旺盛的地方。新阳历经历史的变迁,在清末仍然商业意识强烈,商贾往来不断。把一种树的成长以思想与商业的成分,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但新阳人为此自豪。 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期,新阳人就开始种植杏树。改革开发的春风开始吹拂时,秦州人在传统的耕种中寻找、扩大自己的生活。桃子,花椒、苹果等成为陇东南人的首选。 新阳人选择杏树。 杏为阳性树种,深根性,喜光,耐旱,抗寒,抗风,寿命较长,可达百年以上,是低山丘陵地带的主要果树。 三月的新阳,杏树初上花蕾,粉红飘逸,多著梅韵,让贫瘠的西北一隅有了南国风韵。勤劳的新阳人,穿行于杏林之间。不管是农家老汉,还是居家少妇,更是壮年男子,在粉红的杏之间劳作。清闲中还会有一声歌,从杏林间溢出。杏花的海,人心的潮,渭河的水,如果能展翅凌空,该是一幅人间大美的艺术作品-----自然天成,不饰丹青。而待春深花艳之际,杏花散心,嫩绿的叶子表达着对春天来越像个春的渴望。 五月间,红扑扑的杏树渐趋淡染,却不失苍白。花过后,杏儿招摇枝头,青绿点点,青果深藏在枝叶之下,婴儿般的被呵护。新阳人为了一树丰收红杏,忙着施肥,喷洒农药,除去地上我草,以便上杏树多从泥土中吸吮营养。六月,红杏出叶,黄的宛如挂在枝叶间的金色风铃,红的确实鲜艳夺目。红杏在春风吹拂中,发出成熟的色彩,还有诱人的味道。一个村姑,摘下一篮子红杏,摆在马路边上,卖给过往的行人。“自己家地里种的,不是生意,多少给个价,就给你,”充满着乡村殷实的原生态。


4、百年老校 在新阳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经常去一所叫“温集初级中学”的学校。这不但是因为我的同学已经是这个名校的校长,更是因为这是一所百前老校。
正午的阳光明媚,温集初级中学在阳光下是位老态龙钟的长者。第一次与这所百年老校相遇,就让人感觉她的与众不同:学校的大门是西欧式城堡风格,门的两边以圆锥体高高立起,最上面就成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圆顶小尖。温集初中最早创办于1913年,当时名为“新阳两等小学”。由当地胡汝翼、胡挺生、胡丙辰等人倡议并筹资创办,首任校长为胡紫垣。后改名为“新阳小学”,改革开放后,更名为“温集初中”。百年老校,也是新阳资产阶级萌芽,活动,还有商人往来与对新思想接受能力的见证。几个走南闯北,见识多广的商人,要出钱建一所育子弟,造乡学的学校。我在学校的走廊上看到,一名叫胡汝翼的建校倡导者,与孔子、孟子、孙中山等同列挂着像,成为学校精神文明的教育范本。一所学校,对建校如此抬举,也彰显出新阳人对教育的重视。 ——在这所学校建成的一百年里,先后走出了黄蒲第一期学员,国民党第119军军长王治歧,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全国花鸟著名画家,博士生导师郭克,文学评论家雷达,革命烈士岳景宗,陇上史学大家岳维宗等众多全国性名人。 乡校树宏规,与绅董醵金鸠工几经岁月;
英才欣得育,愿师生敬教勤学毋废艰难。 ——这是百年老校门前青砖雕刻,镌镶的楹联。百年老校,如果说风采仍然会事与愿违——学子们从学校出走,走出了学校的光辉,却留下了老校的尴尬。百年的学宿已经面临倒塌,破旧不堪。房顶已经是一个为耨耕而累了一生,伤病遍体的面岁老人。他穿着衣破烂的衣着,在艰难中爬行,没有一点站起来的迹象。那片片青瓦在风蚀日侵中如同一叶将要风化的树叶,而窗口,门,墙体就是王乐平笔下的三毛,穿着衣脏烂的衣服,站在风中。只要风用点力,就会让被誉为“陇人名的摇篮”在风中倒下。

乡里的学校有着宏大的目标,这个乡贤商人聚集资金,用心建造几年有关; 培育出了英才的高兴,就是让教师和学生热爱教育,苦教苦学,不要忘记生活有多难。——这是我对学校楹联的解读。如今,英才培出了,学子们学习过的地方——只是名人怀旧,新阳人为之自豪,但又无奈的地方。


5、胡家大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种原始、自然条件的下农民与乡村的生活状态,仍然被视为原生态的美好。但是,先民们精神生活的匮乏也昭然若揭。胡家大庄蜗居西北一隅,却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与文化诉求。我在胡家大庄生活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也栖身于胡家大庄的文化中心。夜晚还没有降临,胡家大庄村委会前,已经有十几个农家妇女分列排开,扭动着身姿,跳起现代舞。在流行歌曲的伴奏下,妇女们脚步灵活,转动自如,节奏感强烈。她们没有城市人的炫耀,但有城市的人心情。 在村委会一间会议室,数十个秦腔爱好者,拉的拉,敲的敲,唱的唱……男女配合默契,腔正音纯。在他们的唱腔里,完全是过把瘾的热爱,还有对剧情的投入。音乐表达的思想,是对生活的思想。其腔调中能倒映出歌者的心态。这些乡村的音乐爱好者,不被流行偶像所左右,完全释放着自己对生活的憧憬。胡家大庄的党支书胡云讲了一个小故事:村委会听说市剧团在解散中,一把好琴落入私人手中,曾经剧团的操琴手生活落入困厄,可能会出手卖琴。这个消息让他获悉,马上组织人到市里联系。琴的主人外出,琴从操琴者老婆手中买了回来,成为村上一大喜事。 我是一个大意的人,在村委会住的日子里,经常会忘记锁自己的门和大门。第一次忘记锁门回家了,担心东西被盗,给村上的胡书记打了电话,胡书记毫无顾虑的说:没有事,没有人去偷,小偷也不敢来。我在忐忑不安中回到村委会时,东西安好,我也心安。胡书记告诉我,村民有村上的好,不会被偷的。 “我们村五一要表彰二百个劳动模范”。——当时以我为自己听错了。一个村上就能产生二百个五一劳动模范,不是笑话嘛。但胡书记认真地说:我们是村级五一劳动奖。他给我介绍了村上评奖的规定与方式:孝尊老人、关爱子女、家庭和谐,勤俭持家、商业高尚、妯娌相爱、邻里友善、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等,就能被评为五一劳动奖。在提出村上评五一劳动奖时,村上为觉得好,但不太积极,经过三四年有评奖与颁奖,村民进入良性认知。参与性提高了。村委会的会议室,挤满了参会村民。胡书记把村上评奖的情况大概讲述了一下,并提出新的增加奖项:老公外出打工,妇女能操守好家,并教育好子女,同样可获奖。在一片掌声中,村民一边打节拍,一边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声落尽,颁奖开始。奖品中没有大红花,也没有绶带,奖励是一袋子化肥,一项草帽,一个口杯。

简朴但不失隆重,自然而有冲动。村民们带着自己的奖品,谈笑着回家,重新走向自己生活的家,走向村是建设文明之村的劳作中去。


6、两个人和一群众人 在新阳将要建设的一个工地上,一辆飞驰的摩托,驶入工地。车上下来一个中年男子:平头,额宽眉长中透露着聪明人的特点,中等个子,有着农民最协调的劳作身段,有些单瘦但精神爽朗,筋骨有力。一口纯正的新阳土话,表述着自己显明的观点,还能听出字里行间的智慧与诙谐。脸色有明显在田地与阳光下经常出没的健康色。此人,就是新阳本地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也精于世故的人——胡万柏。 胡万柏在新阳有两个职业,但都是零时的。一个职业名称就是小包头——组织了一帮泥水匠,给新阳镇的农民盖房子,只要工钱。一个职业就是文化站人工作人员。他的正式身份只有一个:农民。他育有三个儿女,万柏说,一定都要上大学。他的劳作与追求,不是让儿女们因上习而得到什么,而上因上学而知道什么。他酷爱书法,经常在雨天,冬天,夜间的三闲时间心摹手随于古人精美的书艺之旅。不求创新,只求写好。是中国人,写好汉字,是义务,而不是为追求艺术。这是胡万柏的书写诉求与爱好表达。他爱乡间的泥土带给自己的温暖与亲切,也爱乡间中土生土长的文化底蕴。在自己养家糊口之余,他手中的钱花在文化建设上。乡文化站的好多建设硬件,就是他自己出钱,不要人工进行完成的。因为这种热爱与情结,他成了没有工资,但工作热情高最的文化站一员。 胡云,是胡家大庄的村支记。第一次见面,胡云确实有些五大三粗的感觉。说话声音大,面黑但脸盘大。胡云近五十的年龄,由于忙在工事中,要比村上同龄老显得年轻。他当上书记,起初不被看好。一则是他当书记时年龄小,二则是在村上也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其实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如果这个想法用在正道上,会造福于民,当然,聪明人如果祸害人,更加了得。胡云把自己的想法用在为村民办事上,效果很好。他的办事有自己的风格:不怕惹事,从小事抓起。管理自己的生养的地方,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棘手的事。胡云经过几年努力,以积极参与人群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只有得到信任,才能有号召力。胡云给村上定了个目标,在三至五年办,他要把这个村子带成全国文明村。 胡云把自己没有定位成一个当官的人, 他自以为,自己是个民俗学家。一个村支书,对村里的乡俗,传统,掌故的热衷,尽然想着成为一“家”,确实是一个优化自身,优化村俗的源头。他坦言,民俗,是融入一个地方的切入点。不懂得一个地方的民俗,就是外人,得不到村民的支持,也就站不住脚。 胡云平时爱喝点酒,但量不大。在酒肉二物中,他爱吃肉。这是他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没有为胖而累。
在新阳镇,有好多如胡万柏,胡云一样的人,以自己的智慧,还有对家乡的热爱,任劳任怨,引领一个文化地域的风流。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水丁丁 于 2012-9-9 13:26 编辑 ] 文化, 新阳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