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古尔邦节拜访作家艾贝保•热合曼

2022-01-08经典散文
[db:简介]
                                                            古尔邦节拜访作家艾贝保•热合曼                                          
                                                                              梁晓阳   

    在新疆很著名的维吾尔族作家艾贝保•热合曼,早在2006年前我就通过博客认识了他,初读他的文章觉得朴素、传统、老到,新疆味儿十足,我原本认为维吾尔族的作家,我怕我们之间有隔阂,一直不敢主动联系,实际上,我心底里是非常欣赏维吾尔族音乐、舞蹈的,十年前我就痴迷上巴哈尔古丽的歌曲,很多首维吾尔族民歌我都会很投入地唱,还看过好几部维吾尔族题材的电影,比如《吐鲁番情歌》《麦西莱甫》《不当演员的姑娘》等,喜欢里面的故事和人物,觉得维吾尔族人很聪明、善良,男的英俊善舞,女的漂亮会歌,但不知为何,对维吾尔族人,一直想认识又不敢认识。当然,在新源县、巩留县、伊宁市,经朋友介绍的例外。
    后来看多了艾老师的文章,实在是忍不住要为他叫好,在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我几乎都要留言或评论,他竟然每评必复,这让我大为高兴,我叫他艾老师,他反过来叫我梁老师,让我有些暗喜并赧然,毕竟,他无论是年龄还是创作成绩都比我大,我叫他老师是应该的,他叫我老师就是谦虚了。我还从他的文字里知道了他是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领导,是个官员作家了,一时既惊奇又仰慕。我负责《北流文艺》后,为了推介一些新疆的作者给我们北流作者认识,先后发过孤岛、丁梅华、毕亮、张芹、李北刀等朋友的作品,这些大都是年轻的作者,我也基本认识,我是作为刊物的外省阵营推介的,一般只选年轻的,后来实在是看到艾老师的文章好,决定从他博客上选载几篇,给他发了纸条告知,当即得到了他的热情答复,愿意把我选中的几篇稿子给我发。后来我才知道,艾老师是经常上博客、更新文章的,他真是一个勤奋的人,几乎隔天就有文章在区内外报刊发表,点击他文章的读者也多,我也忝列其中,趁机补了许多新疆知识。我把我们的刊物目录每期都上传至新浪博客,然后我再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艾老师是个经常光临我博客的人,我每次贴出的文章图片几乎都是他第一个到来访问,第一个问候我。每逢看到刊物目录贴出,他总是主动发纸条联系我,称赞刊物办得好。他这是鼓励我,我由衷高兴。他得知我的妻子为伊犁人后,把我当做老乡看待,还常常问我何时回伊犁,主动给我电话,说若我到了乌鲁木齐要给他电话。我2011年8月回伊犁,本来回之前还打算拜访艾老师,但因为那次我要陪我妻子的八十高龄的姨婆回去,时间也有些匆忙,前后只在伊犁停留十天,在乌鲁木齐只停留三天,加之我因为一些说不出的原因,我竟然没有跟艾老师联系就回广西了。我在博客上贴出回伊犁的照片和文字后,艾老师第一个给我来纸条,问我为什么回新疆没有联系他,语气有些责备的意思。我实在有些惶恐和难堪,因为我之前已答应他会找他,现在都从新疆回来了,是不是这样做带有不信任他的嫌疑?我不得而知,但我的确因为这件事而感到内疚和尴尬。有了这个教训后,我决定下一次回去一定要拜访他。
    到了2013年秋天,我终于决定动身回新疆了,和我的朋友、诗人陈前总一起。这次我记住了,在出发前就第一时间发了纸条给艾老师,告知我国庆前后到新疆,还专门核对了他的电话。艾老师很高兴,回复说等着我。我先回到伊犁岳父母的家,在那里尽了十来天的孝心,当然也不忘在博客上发些文字图片,结果艾老师看到了,以为我已回到广西,就发来纸条问我还在新疆否,怎么不给电话。我赶紧复了,过两三天就拜访您。三天后,我和诗人陈前总到了乌市,那天刚好是10月15日,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穆斯林的新年节日,全疆放假三天,调休就成了五天,早晨我们下火车住进克拉玛依西路的宾馆,刚在宾馆外吃了一个早餐,艾老师的电话就到了,说要等一会儿过来接我们到他家。我这才知道,要到艾老师家过节了。一时很兴奋,也很不安,尽管我在伊犁生活过那么长时间,但到民族人家里过古尔邦节还是第一次,尤其是到一个维吾尔族官员作家家里。为着这件事,我还专门赶在艾老师来前打电话给乌市的雪梅,询问去乌市民族人家里过节有什么该注意的问题,正在一边下电梯一边打电话,到了大堂还在打,结果艾老师的车子已经到了门口了,奇怪的是,我们虽为第一次见面,但我们都是准确地走向对方,问候、握手,呵呵大笑,看来博客的作用还是蛮大的。艾老师请我们上车,我这才想起我居然什么礼物也没带,刚才雪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和陈前总就用北流白话嘀咕:什么礼物都来不及带,会不会失礼?会不会尴尬?艾老师听不懂我们的白话,只是亲热地看着我们笑着。但不管怎样讨论,买是来不及了,坐在艾老师的车上,哪里还敢去买东西?我只好硬着头皮抢占主动说,你看我们慌慌张张的啥也没带上……言下之意是我们什么也不懂。艾老师却宽容地笑着说,没事,我们是文友,就不讲究那个了。没办法,懵懵懂懂,糊糊涂涂,客随主便了。艾老师一路上为我介绍乌鲁木齐的变迁,从人口说起,我2007年知道已有两百多万,艾老师说目前已经有三百多万了。我们说到了红山顶的观景台,西大桥的华丽,艾老师为我们指点田字路的定向型五层立交,还有BRT专道快速公交车,还有市区多层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很多很多的新变化,这些在艾老师的口中一一道来,我听出了一位维吾尔族官员作家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持有的自信和自豪。我从网上知道他最近当选为乌市作协副主席,在博客发了纸条祝贺,现在在车上再次向他祝贺,艾老师很高兴,因为主席是乌鲁木齐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熊红久兼任,副主席中除了他还有王族、郁笛、陈漠等几个颇有建树的作家。一路走一路说,很快便进入民族风情浓郁的街区。艾老师的家刚刚完成新搬迁,那里几乎是民族人的聚居区,我和陈前总有些惊奇,也有些惶惑,甚至还有一丝儿神秘,跟在艾老师身后上楼,三个人咚咚咚咚的脚步声也引来了一些没关门的住户好奇的眼光,他们可都是少数民族人啊!楼梯转角处不时与着明显民族服饰的维吾尔女子相遇,青年诗人陈前总常常侧目而视,嘴角泛起一些惊奇与感叹。上到三楼,来到艾老师的家门口,一眼看见门口转角处有一个正在起着旺火的炉子,我们一时不知道底里,以为是民族习俗,不敢多问。进了艾老师家后本想脱鞋,但艾老师和他老伴马老师反复强调说不用了,我们又一次客随主便。
    在客厅落座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茶几上色彩缤纷的节日食品,两大捆高高盘绕的金色馓子,还有葡萄干、巴达木、杏干,南疆鲜葡萄,还有各式糕点,时令水果,南方产的桔子也摆上了,艾老师热情地劝我们动手动嘴,马老师替我们斟上了热茶,艾老师主动介绍,马老师,在教育部门工作,是回族。我知道在新疆维吾尔族和回族通婚的人很多,他们的儿女都是很聪明优秀,比如艾老师和马老师的一双儿女都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艾老师说话自称老艾,还叫我梁老师,叫陈前总陈老师,我们就不愿意了,强调说叫我小梁,或者亲切点叫晓阳,陈前总请他叫小陈,艾老师微笑着,还是不改称呼。艾老师和我们谈文学,谈全国各地的文友,说许多外省的文友来新疆都喜欢找我老艾,因为老艾热情,对乌鲁木齐也熟悉。我猜想还因为艾老师是一位官员文人,在当地人脉丰富,体面有为。说着话的时候,艾老师转身进书房拿出了几本杂志,对马老师说,这是梁老师主编的《北流文艺》,我在上面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他老伴马老师恍然大悟一般,应和着,显得很高兴。想想我们的小刊物得到了艾老师的支持,在遥远的乌鲁木齐也看到了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和陈前总拿过翻着,感觉非常亲切。艾老师签名赠我们一人一本他新出的《拌面传奇》,这是出版社主动约稿,艾老师精心写就的介绍新疆风味饮食、风土人情和回忆温馨往事的佳作,原来我在他博客上就拜读了一部分,他的文章富有新疆文化底蕴,文笔朴素老到,往往在讲故事里完成了一种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可读性很强,值得久久回味。我签名赠他我写伊犁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因为我们的书同时进入双翻工程,同时在新疆青少社出版,我们又有了共同的心声交流。这次适逢节日,艾老师接我们登门拜访,我还有一个目的是向他约稿,为我们的刊物“名家”专栏找稿子,艾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一起选定了《拌面传奇》里的三篇。
    接下来,一个小伙子敲门送来了烤全羊,金黄灿烂的烤全羊摆在了餐桌上,马老师和他们的一位亲戚在厨房里忙着。我不时窥探着厨房,看见里面大盘小盘摆满,很想一看究竟,但想起前几天在巩留一家餐馆吃椒麻鸡,小舅子告诫我们不要随意进入民族人家厨房窥望,说这是伊斯兰习俗的禁忌,吓得已进厨房的我和前总赶紧退出。令我意料之外的是,马老师竟主动叫我们到厨房看看,可以拍拍照,她满脸笑容地说。我们不禁大喜过望,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照不停。这会儿,艾老师拿出了伊力老窖,马老师端来了她亲手做的粉汤,叫我们坐到桌前,后来我看艾老师的书才知道,他老伴做的粉汤是乌市文友中家庭菜的一绝,雪白的凉粉块大小均匀,拌着红椒丝绿青菜,还有羊肉碎块,真是色泽鲜明,趁热喝了,稀稠适宜香味四溢,又饱肚子又解渴。艾老师亲自为我们切削烤羊肉,还有水煮羊肉,接下来,一块接一块香喷喷的烤羊肉、水煮羊肉像开展接力赛进入我们的口中。艾老师看了大乐,连在一边做家务的他家女亲戚也偷偷地笑。我和前总这才放缓速度,怕再下去会失态。艾老师马上劝我们,多吃,能喝就喝,别客气。谈话间得知,这一大盘的水煮羊肉是他昨晚在楼梯口用大锅熬到夜里两点煮好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开口说那门口的炉子,艾老师笑了接着说,就是我昨晚生的炉火,煮羊肉用的。呵呵,真是模范的家庭主男啊,我们赞一句,艾老师和他老伴都笑了。
    艾老师告诉我们,古尔邦节这天,他们要早早起来准备,九点前要去上麻扎,就是给先人扫墓,从麻扎回来酒是招待亲友吃喝了。以往过节都是艾老师亲自带儿女上麻扎,这天为了陪好我们,他这么多年破例不去麻扎,而是叫了他的儿子一早就去了。这让我们大为感动,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作家,一位体贴人的官员顿时附上我的脑海。我们很想敬艾老师一杯,于是请他以茶代酒,一位维吾尔族官员作家,两位南方来的不速之客文友,就这样把杯子举起与艾老师碰了。酒是在我和前总一杯碰一杯中少的,遗憾的是艾老师因为身体原因不喝酒,他劝我们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够还有。哇塞,前总轻呼一声,我们可是二两的命啊。那是半斤的伊力老窖,我和前总觉得不能负主人美意,就你一杯我一杯,中间就着羊肉蘸盐,吃得两手油光光,喝得满脸红彤彤,吃得肚子圆起来,酒被我们竭尽全力喝完了,他还要拿出来,我们赶紧劝住,他便不再勉强。
    那天,我和前总酒足饭饱,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怕再停留会耽搁艾老师家人待客,也怕他的亲戚大部队来了不知如何是好,赶紧主动告辞。走的时候艾老师要叫他的司机开车来送我们,我们坚决婉拒了,决定打的回宾馆。艾老师怕我们醉了,我们却坚持装作若无其事,下楼梯时扶着栏杆踉踉跄跄下去的,幸好楼层不高,更赶巧一出楼梯不远就遇上了下客的出租车,顺利回到了克西路上的文苑宾馆。一进门,把自己砰地一声放倒在床上,我对着前总喊了一句:艾老师家的酒,好喝!前总对了一句:艾老师家的羊肉,好吃!很快,前总打起了轻酣,我也不胜酒力,酣然入睡,一觉睡到下午五点。醒来后看手机,艾老师发来信息:招待不周,请多包涵。呵呵,有这次登门之兴,微醺之乐,已经自足至甚了。前总是第一次随我走新疆的朋友,此刻酒醒赖床,高兴地说,没来之前有点疑惑,来了新疆才知道快乐,从伊犁一路过来,维吾尔族的朋友这么热情友好,我还要争取第二次到新疆!是的,文学无界,友谊也无界,民族和睦更无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