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五:农贸市场(散文)

2022-01-07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五:农贸市场(散文)■ 文/于文华沿笔直宽敞的主干大道,到县城最古老、最蕴含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心十字——文革中曾矗立过高大巍峨忠字碑,拆后成花团锦簇的中心花园,到如今成四通八达交通枢纽,抬眼往东一拐,瞅见地上蹲两个造型生……
本色生活系列之二十五:农贸市场(散文)


文/于文华

沿笔直宽敞的主干大道,到县城最古老、最蕴含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心十字——文革中曾矗立过高大巍峨忠字碑,拆后成花团锦簇的中心花园,到如今成四通八达交通枢纽,抬眼往东一拐,瞅见地上蹲两个造型生动石狮子,视线朝上移,会看到撰写着古拙、典雅的“农贸市场”四个字,顺阔大高深牌楼走进去,就犹如走进一个活色活香的交易世界,一个生动鲜活的生活图景。

普通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吃吃喝喝,穿穿戴戴,铺铺盖盖,针头线脑。这样的生活,具象。实在。看的着,摸得见,嗅得到,有烟火味。农贸市场仿佛一个硕大丰富的口袋,天一亮,装进各色人等、喧嚣世相、往来买卖、吵杂声响。随天色渐晚,日暮西山,店铺一个个打烊,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货物该装库的装库,进店的进店,全不见了踪影,而热闹非凡的人声渐渐隐去,唯留满地的纸屑、杂物与尘土。

县城的农贸市场,比起乡下,多了些商品贸易成分,少了些农产品交易;多了些热气腾腾生活气息,少了些人流攒动喧嚣景象。鲜有乡村集市必备的扫帚、镰刀、木掀、背篼……等农具,难见牛马牲畜买卖,也不闻每逢大集唱戏的热闹。交易量虽不大,但接地气、聚人脉,充盈着强烈的平民化色彩,有些俗气,有些吵闹,有些热烈,与居家过日子水乳交融,与吃喝穿戴紧密相连。在这个生动而精彩的舞台,你“能找到人世间最通俗最生动的暖意。这些暖意,对于日常乏味而无聊的日子是多么的重要”。

谁守谁的摊。谁顾谁的人。谁唱谁的调。谁做谁的买卖。所谓约定俗成就是沿袭一定的规则。一个摊主,在一个地方蹲守的时间稍稍一长,就好像与那弹丸之地,有了某种契约,某种关联,似乎天经地义归属了他(她)。即或有事生病,不摆摊了,有人往前挪挪。待主人来了,不用言语,赶紧自动让开。后来者倘若硬是不肯退让,只能轻则费一番口角,重则大打出手。鼻青脸肿,口鼻流血,住院打针,互不相让。各说各的理,各找各的人。理亏的一方,只能退让。门前北边一溜儿红红黄黄摆着的,是各式各样的水果摊,依次是老郭、老宋、小刘、祁彩梅。南边,则是卖皮带的六子,坐轮椅刻字的老周,配钥匙带卖手表的老俞。

吃穿用度,人们总是先贪图嘴的享受,再考虑其他需求。市场门口有四家卖水果的,都是北关市民,接天时地利之便,一年四季随节令变化,靠销售各种时令水果养家糊口讨生活。老郭和老宋都是两口子经营,相互有照料、有帮衬。小刘属于超生户,妻子在家照料幼小的几个孩子,相比之下,就有点单薄,幸亏他年轻,有力气。祁彩梅虽说是女人,但身体好,有力气,挑开货,“蹭”地跳进车厢,“哼哧、哼哧”双手提起几大筐货物,面不改色心不跳,有些男人都抢不过她。香蕉被称为水果之王,无论春冬都得有,春天的草莓、苹果、人参果,夏天的荔枝、油桃、杏子、西瓜,秋天的香瓜、葡萄、桃子、橘子,丰富了人们生活。天寒地冻的大冬天,随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的日新月异,储存在温室的葡萄、苹果,从南方拉运来的橙子、香蕉……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客套而机灵的六子主打各种规格的皮带。有成品的,也有半成品的,看好高中低档次皮带,挑选了中意扣子,快速安装好,交钱走人。一脸风尘,老成持重的老周来自城郊。腿脚不大好,摇着轮椅,到地方后,打开经年不变“精工细刻、服务周到”招牌,不吆喝,不急躁,静静地等待主顾前来。该来的,总要来。该是你的,任何人夺不去。谈妥价格,挑选好胚子,写了人名,一袋烟功夫不到,龙飞凤舞的名章已然可好,包你心满意足。要是刻公章,必须有单位介绍才行。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一行有一行挣钱的路数。即使掏再多的钱,没有单位证明,对不起,只能走人。不能为几个小钱,砸了吃饭的营生。老俞脑子活,主营修表,兼顾各类手表、剃须刀、电池与各类小玩意。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在超市近门处租了数平米摊位,但市场口子的位置依然不肯丢手,靠其妻打理。

再往里走,东西走向人行道南面,有几个大肉铁皮摊位,都姓张,沾亲带故,有些血液关系。因了这样的缘故,摊位次序每天像车轮一样变换,为的是有钱大家赚。位置虽不固定,但卖的货都一样:猪肉与猪排。比起其他摊位,风吹得到,凉快而惬意。雨淋不到。冬天天寒地冻,近旁置一蜂窝煤炉,时常烤烤手、暖暖身。县城居民猪肉价走势,从几个摊位就能得知。再往前是一个个的布料、针织品滩,一连八九个,撑起高高的架子,挂起来招摇眼目。北面是陈老汉的杂货摊。麻匹、莫合烟及各种零碎玩意儿。杂七杂八的货物,让老汉操心了大半辈子,仰仗着每天的盈利,养育了几个孩子成人。那年岳母正月初四去世,市场尚未开业,到处找不到戴孝的麻匹。从人口中问询了好久,才找到老汉家里,卖到了麻。紧靠着的,是几个蹚鞋的摊位。纳好的布鞋面拿来,挑选好合适尺码的胶鞋底,自动上鞋机会帮你合成。或是什么都不用做,挑选了合适的鞋面,不到几分钟,就可拎走布鞋走人。摊位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卖服装的居多,理发、卖菜与销售皮鞋、手机、图书与影像制品的,像是花儿的绿叶,摇曳的市场花样繁多,生机盎然。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各式各样的吆喝,一直往前走,走进一坐北朝南的门,里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贸市场。犹如一台大戏,前面的都是点缀、铺垫,是门帘与修饰,接下来的,才是正戏。门口往东依次排开着的,是几个补鞋匠。老柴,老陈。中间夹着一女子。老柴是北关的村民,种地、补鞋两不误。近年县城扩展,城郊菜地都被征用,政府给他们失地保险和低保,交了养老保险,一块补鞋的,说老柴一天不用干活,照样有钱可花。老陈就不像老柴那样自在,但他属于逍遥派,生性乐观,整天乐滋滋的,好像从来不知愁为何物。家在城郊不远农村的他,除过雨雪农忙不出摊外,早晨开电动三轮车,拉着老妻,到地方后打发其妻到处游转,他一一摆出补鞋东西,拧开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开始一天的补鞋生涯。懂的五花八门的事情多,国际国内乃至周围花边新闻,街谈巷议的八卦,大多从他嘴里能听到。为人客套活泛,活做得细心,客源就很多。话语不多、沉默寡言的女人,好像是游击队。家里事多,无法按时出摊。有一搭无一搭的。来了,两个男人就挪挪让让。对他们的生意也无多大影响。不来,就有点宽宽绰绰。再往东是修自行车、修补轮胎的老胡与老蔡。都拖儿带女的岁数了,出外打工,人家嫌老。日日上班一样,像钉子一样,固守在属于自己的地盘,打理自己的一份生意——无论营生好赖,不说轻松劳累,反正有自己的一份干事,手脚勤快,每天没多就有少,多多少少,对家总是一种贴补。人活着,总得鸡儿刨食般往前扒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要么在梦里,要么是骗局。

大门一边也是布料摊。主打是白的、黄的、蓝的、黑色棉布,颜色鲜艳花布,兼营各种床单,单的棉的丝的门帘,头巾、纱巾、头饰等。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价值。人的需求多元化,商品就五花八门。院子里,有几个小笼包子与酿皮摊。都是实惠而经济食品,像是中国式的快餐与麦当劳。逛市场累了、乏了、饿了,坐在长条凳上,一边说说话,扇扇凉,要几个热腾腾、香喷喷的包子,或来一碗凉丝丝、柔噔噔的酿皮,既解乏困,又可填肚,还能解馋。耳闻目睹的,是高高低低的叫卖声、吆喝声,是来来往往、走走停停的人流,是形形色色、原汁原味的世相。

五六个走南闯北的秦州货郎,一改老一辈人肩挑货物,四处游走方式,不再风吹日晒,不必走街串巷,而是固守在农贸市场一角,占地摆摊经营:销售针头线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小玩意儿。光顾其生意的,大姑娘、小媳妇为多,在这里,总能找到心仪的各种颜色的线,不同尺寸的针,包括超市与大商场找不到的顶针儿、上布鞋的锥加儿、缝被子的大针。机器绣好的鞋垫,好看。精致。不再白天黑夜、一针一线费力巴劲地绣,一次挑选好几十双,连同加工鞋垫的或蓝或粉的边子,带回家,放到脚踏缝纫机上,一天就做好了陪嫁。要是想结婚磕头时给来客送的丰盛,掏钱再卖些绣好的扇单、枕套,针线扎好边子,或是丝线绣几个字,就可大大方方端上来,赢得众人喝彩与叫好——谁能不说这是出自新娘子巧手所为?

再往里走,就是农贸市场的最里边,早先是一溜一溜的布料摊。选中布料,刺啦刺啦扯下来,顺楼梯到二楼,有南方人或本地人开的裁缝店。选好式样,量好臂长、腰围、身长与腿长、臀围、裤管,谈妥大致时间,就可穿上中意的衣服。后随成品衣式样多样化,人们经济收入、审美眼光的提高,不再扯布找裁缝,布料摊先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接着便慢慢销声匿迹,转行其他生意。有人瞅中了这块闲位置,投资数万元,顶部架了钢梁塑钢,红火了好几年,复又回归冷寂。近年外地人再次投资,高棚下用抗震简易材料,搭建了“兴海市场”,靠各种中低档服装吸引大众,里面分门别类,像是超市一样的摊位,摊主大多由精明能干的外地人担当,小儿玩具、童车、童装,衣服鞋袜,各种包包、皮箱、日用品、针织化妆品,连同市场内其他服装铺面,积聚商脉,带动人气,双休及节假日人满为患,很是走俏。

市场是需求的产物。其繁华程度与经营水准,代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消费结构、风俗习惯及历史传承。这里虽波澜不惊,像流动的河水一样,载着平凡善良的人们,生儿育女,但眼瞅着一年年潇潇春雨走了,灿灿夏花谢了,斑斓秋叶黄了,纯净冬雪飘落——唯有大山依旧沉默不语,冷眼静观风云变迁。唯有农贸市场依旧慈眉善目,默默打发着日升月落。

也许,有人什么也不买。仅仅是随意跟着人流,东张东西望望,嗅闻嗅闻那种不加雕琢、真实自然的生活味,触摸触摸那种奔腾喧嚣、活色活香的日子。抑或,走走,逛逛,借以慰藉心中对集市的向往与梦想。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2-7-4 08:55 编辑 ] 本色, 描述, 农贸市场, 散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