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戏言

2022-01-06经典散文
[db:简介]



冬至夜宜看大戏,易俗社秦腔正好。一折盼子,老父老母泣念养子;一折藏舟,情仇男女因祸得缘;一折包拯赔情,铁面御史灭亲伸义。哎呀,要命的秦腔,爱死了秦腔!真个亢烈迅猛,是非汹汹。关中山壮气阔,悲哭和歌笑,好似踏马平川一样,豁豁直下,扯皮带骨,把人震得肝颤魂惊。但,入心入耳啊。
恸是一唱三叹,往复断肠,听苍苍父母问路,连问三声,儿是从这条路去的么,是这条路么,怎不从这条路回来…那黑风凄雨中的悲怆,像是一字一字揉成血泪。而到大悲遇大喜时,江心无人处一叶小舟上的渔家女和亡命徒。夜色催更,月白天清,那二人因缘照面,单只听小鼓急追,旁敲侧击,无一言交会,却照见欢喜至胜,胜过了风情万种。
最后还说人间道义,世情公理,包拯铡侄,复又千里还府请罪于家嫂。了不得的一出戏,平平常常一个霹雳雷霆的脸谱,在被还原成了仓皇无措的伤心人。他又急又慌,抖抖索索,激烈又痛苦,而最奇的是,那腔调,真是一场石破天惊的声音实验,炸裂云霄却抚慰至深,我的妈哟,了不得的秦腔演员。
怎么说我对秦腔的一见钟情,拿打赏作比方,听南方戏,我是看台上这小娘们儿也苦命,那书生也可怜,低头瞅瞅自己也觉得运命不济,自艾自怜,即便揣着三瓜两枣,也舍不得给。但若是秦腔来了,骤雨暴风劈头打来,在声色正盛的当口,就算是块金元宝,我也得跺脚往台上扔,边扔还边要高声叫好。赏!赏赏赏!大概这个意思了。


又一
千古绝唱牡丹亭,我心头大好终究是一个张继青。沈丰英、单雯们还是太薄,杜丽娘欢情春兴的声色,小辈儿们勉强能做到熨贴不出错,但到了离魂一折,再往后,悟性不够用,感知力破碎,跌来荡去攒着尽是一腔苦情,声音出尖外挑,俗艳又怪异。
唯有张先生,真正是唱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且,远不止于此。她且是眼见日暮穷途,犹有一念不死,在无边际中一声声探问,纵使天地不应,她也还是不敢不问。所以她的唱腔与凄厉、惨切无关,一开口就很轻,肝胆俱颤似的,恍兮惚兮。愈到后面,愈情不自任,但绝不会剥裂或宣泄,声音强烈地摆荡,就这么慢慢地,一个女人心中的险涛骇浪,一介孤魂的生死两茫茫,全溢出了。每回听张先生这折戏,到半途就完全收不住泪,却还没法大哭,只是抖,在她的声音里止不住地发抖。


复一
幽情微细,莫过出汗。唐僧在女儿国寝宫,不自禁地拿袈裟袖口轻拭额头,一面闪躲却一面眉色轻溢。他的佛在莲花中浮影摇漾,而他的心,在绝色的温度中滚动、沉浮,最后汗来,汗来竟如天机泄露,他凛然一震,醒了!因为是醒了,他才如临大限般贪婪地攫吸她最后一眼,说:“若有来生……”言及此地,汗已风干,拼铃响作的那一遽闪,早已隐灭。他不着痕迹地垂下眼,双手缓缓合十。无汗,亦是无情。
炎夏多汗,越南籍导演陈英雄镜头下的人儿,常常是如烟似雨。其实也不见得多好看,只是慢悠悠地相互摸索,在过分充裕的暧昧里。但夏天当然是适合这样的,即便恋爱,也不会脱一层皮,至多,出一身汗而已。


再一
纪录片《黄河尕谣》
一个人攥着他骨缝里的黄河穿山而过,来到灯火通明的城市。当灯拧灭,川野漫地,随一声喝呼扑面而来,紧接着是西北土谣,一个嬉笑怒骂皆成谐趣的甘肃“唐璜”——独立音乐人张尕怂,他提琴箱,抱三弦,远走江湖,马不停蹄地唱游在路上。以他不断地离乡和返乡为叙事内核,为此小人物立传,其中有生亦有死,悲喜交集,得益于影像语言中错落有致的工笔与写意,使其生机勃发,格外有滋味。
首先,张楠完成了语言层面的世界建构。带有强烈的民间小调韵味的“尕谣”,从音,声,字及表意上,已然高度再现了一个汉语的,诗性的黄河。甚至可以说,张尕怂生动浑然的个人气质,他的方言,他那质拙憨态的表达习惯,他的骚情,野性与十足的戏剧化里,无不渗透着黄河的源古流长的气息,那是更有血有肉的黄河。而借那猛烈漫进喉中的泥土味,一碗面,一轮乡村圆月,一把生锈的家门的锁……如招魂般,它们揉杂作用成了观看途中我黑暗中的热泪,心头的苦楚及舌尖的柔情。是,那是乡愁,吾土吾乡的古老归属。
另外,以张尕怂为入口,整部影片是对黄河投向了未来式的深深凝望。它并非要以凋敝的乡村来诉说伤情,虽然导演张楠明显面对荒凉与苍茫中的甘肃乡村时,镜头不自禁便会流淌出一股浓烈的情怯,但春去冬来,于大雪与烈日之间,于路途辗转之间,他将内心的重量加注在了张尕怂的轻盈之上。永远孩子气的尕怂,永远令人失魂落魄又血热情沸的尕谣,他编织着这平凡之子的跌跌撞撞与一往无前,记录着这故乡土地的失与得,过去与现在,愈未知愈看见,愈看见愈自知,这是风格的写实,同时也是态度的写实。
在问答环节,张楠不时低头思索,这是创作者的习惯使然,开口之前必将有所承担。他警觉,敏锐,坦诚,因而他有力。当年轻学生感叹拍摄过程的简陋条件,他会纠正,纪录片不以拮据和艰苦为荣,纪录片需要钱。论及黄河流域的社会形态,他会强调乡土与城市两种文明境况不该绝对地分化出高下,对任何一方地标签都是在加剧更深的撕裂…说实话,尤其是张楠对后者的态度,远超出了我对这场交流的预期。无论哪种形式的乡土题材的表达,大多都会陷入某类既无创造性也无关怀意义的自我感动中。太普遍的煽情姿态,背后暴露的是思考的窘迫,可悲的是仅将此归于创作者的思之不足绝无说服力,根本原因是具有深度,广度与光照度的灼见真知在这个时代稀缺已久,多数人只是天分有限罢了。于此之间,张楠片刻不曾松懈的坚定,含金量很高,而经此映照出的,是人格化的张楠,因他随答案交出了他认知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方式。


说一
在说真话之前我略有迟疑:我并不喜欢爱乐之城。
迟疑的缘由是我周围绝大多数朋友都对它赞叹不已,其中甚至有人嗤道--那些不解其美的观众原就是不配享有与此片相配之浪漫与真挚的蠢货。老实说,我也的确不是聪明人。爱乐极力营造的复古氛围,精心雕琢的镜头叙事、鲜艳色彩,以及穿插缀点全剧的好莱坞歌舞片全盛时期的形态片段,乃至它繁复的蒙太奇,造势十足的意境拼贴……我都仔细留意着,试图唤起自己的热情。听说很多人在漆黑影院中无声痛哭,且不止一次。真尴尬,与故事中一样,我甚至也有过一个与我相识于冬,诀别在秋季的可爱男友。片中热恋于春夏的雀跃曼妙,其中风景我皆亲历。但,盯紧屏幕,波澜不起,那流泪的冲动,啊根本无从说起。挫败沮丧中迎头撞上的彼此,啼笑皆非迂回曲折的火花迸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脆弱平衡等等,即便还有落魄的爵士乐,以及一座溢彩流光的洛杉矶来注释这段不甘无聊的爱情,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场平庸的造作,有意为之的轻盈疯癫分明是痕迹过重的自恋游戏,就连那唯一让我感慨的“再跳一次塞纳河”,也被导演大肆渲染的的一举成名迅速抹去。爱乐好像是一道标准的好莱坞公式,浪漫与激情都已被精确到了百分数。唔,我不喜欢这种聪明。


是一
白夜追凶临近尾声周巡探监那段独白的笔法太当代文学了。形容词和动词两不相让、齐头并进,一边控着叙事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刻画、穿插,表面暗潮汹涌,实则张弛有度;一面又连线铺排心理细节,将内在特质打磨晶亮、放大,虽不动声色却诗意涌动。中间好几截,我甚至都觉得揪在语感上的那口气,因语言勾勒过度就要懈下去了,但编剧大概写的时候也反复琢磨,好在几个短语和语气词,都恰逢其时,力挽狂澜。很明显,这是受过训练的语言,从形容词的尤其用力中就可见一斑。编剧对善恶,甚至人性,是有很清晰的美学态度的。最叫绝的还有剧终那个墓地大全景,阴沉,蛮戾,一片肃杀,啊,真有范儿!


不一
重看百年酒馆第三集,简直是观摩了一场年度最佳色情大戏。整整二十分钟啊,全是火花四溅滋滋冒电的细节,几乎没有形容词,全靠动词披挂上阵,将掩盖在平静日常中、不断斡旋进退的两性战事渲染到白热化。还时不时打乱叙事顺序,切换成上帝视角,俯瞰全局,在危机四伏的暗战区,精准投掷几颗器官名词的炸弹。平生阅小黄片无数,真他妈没见过这种阵势:没有肉体,没有裸露,连床也没有,就被一张陷入回忆中的嘴给臊得浑身发麻,大气不敢吱一声。继而屏幕一闪,群响毕绝。定睛一看,不过一侃侃而谈的60多岁小老太而已。啊要命!


一一
到影院看了《冈仁波齐》,映后是导演见面会。张扬的阔檐帽依旧是藏地常见的那顶,帽檐压很低,遮住了眼睛。这或是他性情的表意,站在人群面前,有着天然的羞怯,更希望用作品说话。电影中他的视角亦是隐蔽的,戏剧性降至最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藏民生活的原生形态。念经,磕头,宰牛,过年,甚至生以及死,镜头的表达欲在细致处沉淀、烙印出最毫发毕现的真实,那种几与高原风物、信徒信念相等的安然与克制,来自于导演的语言自身。
张扬说花了九个月拍摄,是在2014年,318国道上的朝圣之路。这意外地应合了我的藏地之行,亦是2014年,冈仁波齐的生日,我孤身入藏,决定从拉萨徒步搭便车到成都。片中太多痕迹令我恍惚,因为熟悉,芒康、左贡、然乌等等,那都是我曾亲历的风景。片中一行人即将翻过米拉山口前走过的明朗山道,他们推着车突然唱起歌,而后又到河边,光脚跳起锅庄,那片段叫我心底霎时光影纵掠,因我在那条路上也这样且歌且舞过。天上大风,那风时隔三年,依旧吹彻我心。


一了
随便打开一个02年的电视剧,开篇两分钟就是禁忌级画面,虽零肢体触碰,只镜头轻扫,美人横卧,惊鸿一见,肾上腺素立时飙升。再点开今年的剧,据说是文艺兑鲜肉,皇宫里的小叔子吃着饺子,还没蘸醋的功夫就抱上了对面的嫂子,四目相对,跟大葱糊酱似的齁咸,没等俩人啃上,我就腻了。长叹息以掩涕兮!情色这门绝学,真是毁在开肉铺的外行手里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