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五彩藏区(上)

2022-01-06抒情散文马霁鸿

??白云在我们面前升浮,彩云从西面飘来。
??我们在向藏区攀升、进发的途程中,正好全藏区都下了一场大雪,我们的目光就被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雪山群落吸引了去,再加上为了融合藏区大山高岭与我们低海拔来客处处倍觉新鲜的相聚之趣,就有意无意地忽略……
??白云在我们面前升浮,彩云从西面飘来。 ??我们在向藏区攀升、进发的途程中,正好全藏区都下了一场大雪,我们的目光就被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雪山群落吸引了去,再加上为了融合藏区大山高岭与我们低海拔来客处处倍觉新鲜的相聚之趣,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犹如彩云一般的藏区的民族文化。 ??还有,道路两侧的风光实在太迷人了,我们又忙着赶路,就来不及细细亲昵一番久仰的藏民文化,实在遗憾——愧对藏胞。 ??好在,我们这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就与藏胞来往频繁,亲如一家——我们吃着藏胞送来的酥油,藏胞用着我们带去的茶叶。我们没能深知的东西,上一辈的回忆与讲述,哪能不给我们留下没齿难忘的印痕。 ??这样,我们也就有些释然,约略闪回一番藏族文化的印象了。 ??这里叫作盐井。顾名思义,这里是出产盐巴的地方,盐巴出自井里。现在,祖国各地由于国家的安排,吃盐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在数十年前,数百年前,上千年前,这可是像粮食一般重要的事体呵。特别是在藏区,藏胞们食物比较单一,盐巴就显得尤为紧要,没有盐巴,不仅食物没有味道,而且身体也严重受损哪。在整个藏区,就这儿出产盐巴。这么说来,盐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盐井的村落,在澜沧江上方数百米的东面。盐井的井以及晒盐场,就在江边。 ??这儿出产的盐巴,虽然外观与外地来的别无二致,但它的品质却是绿色的呢。盐工们(大多是本地藏族妇女)从盐井里将卤水(实际就是带咸味的泉水)一瓢瓢舀到木桶里,尔后沿着摇摇晃晃、嘎嘎作响的木梯子爬到地面,然后再行进数米、数十米或者上百米,将卤水缓缓倒在一张张平整的底上垫了黏土砂子(黏土为着不让卤水很快流光,砂子又为着让清水尽快漏走)的盐床上,让其自然滤水,风干。之后,则将澄着的一层盐面扫起来,精细加工一番——这就成了成品盐巴。 ??我们在盐井镇吃饭时,老板边为我们传烟,边自豪地说,这菜里面的盐,就是从江边“扫”来的呀! ??有资料表明,盐井的产盐方式现今也许是全世界唯一的。以至专家们强烈呼吁,应将它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盐井不但在古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藏区的食盐问题,而且,至今还在为我们的多彩生活添加着绵绵不绝的“盐味”,为藏区的民族文化保留了浓郁的别异滋味。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藏家多姿多彩的民居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概括起来说,藏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帐房、木楞房等式样。 ??最具藏族特色的要算碉房了。远看,碉房雄伟壮观,稳健豪迈,近看,碉房敦厚端庄,神色内敛,一如藏胞的性情。高高矗立于拉萨的布达拉宫,恐怕应该算是碉房的集大成者了。 ??总体上看,碉房具有稳固的外形,从底部向上渐渐收缩,形成坚实的梯形轮廓,而内部则保持着垂直的墙面。碉房以二、三层的格局较为常见。多数碉房底层都设为牛羊圈和杂物储藏室,二层以上才用于居住,而顶层则设立经堂。因为碉房一般建筑在农区,房顶的那一片空地,就成为了谷物晒台。 ??在稻城县,我们曾到藏胞洛桑扎西家的碉房里做客。在这里,我们除了感激主人滚烫醇厚的酥油茶的款待以外,最惊叹的就是屋内五彩缤纷的装饰了,你看,无论是墙壁,还是柱子,无论是屋檐,还是门窗,都是那么生动的图案,云彩飞,浪花卷,牧草旺,牛羊壮,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美不胜收。 ??而在得荣县,我们则见到了一爿别致的“风景”——在碉房的后墙上部,突兀伸出类似鸟巢一般的一部建筑。起初,我们怎么也猜不出这是做啥用的(可能居于飞驰的车内,无法将它看个仔细的原由罢)。经内行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现代藏家的卫生间哩。于是就想象,在那上面“卫生”一回,看看流水,听听鸟鸣,望望远山近树,可真是畅快无比、风光无限呵。 ??这里还要说到帐房。 ??帐房是藏区草原游牧民众用几头牦牛就能驮走的家,它们较为低矮,这是为着抵挡风雪,防御寒冷。帐房表层的黑色牦牛毡毯看起来粗糙,作用却极为“细致”——阻止雨水的渗透。帐房中陈设简单,羊毡、泥灶、卡垫等物件就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作为燃料的干牛粪大多成堆成墙地放在帐房外,但也有一些会放在帐房里面——为着取用方便,也为着防止它被雨雪打湿。帐房的四周,用土坯相围。帐房的顶部,拉开一条长长的缝隙,以便将烟雾放出去,让阳光透进来。帐房如此简单,神佛所居的位置却是少不了的——它就在炉灶的后方。整个帐房部件简洁,机关巧妙,拆装都很便利,为的是每年的转场搬迁更为快捷方便。 ??近年来,由于不少藏族牧民购买了汽车,加之公路里程增加,转场变得容易,所以,牧民们在传统的帐房以外,又引进了颇有现代感的新式帐篷。这样,远远看去,队队牦牛与阵阵羊群之间,传统与现代的帐房就五色杂陈而交相辉映了。 ??接下来该说说木楞房了。 ??由于建筑材料所限(大部分藏区缺乏树木),木楞房并不多见,它们主要集中在类似林芝地区气候特征的藏东南。这里海拔相对较低,雨水稠密,空气湿润,林木茂密而高大,容易取得木楞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木头。 ??木楞房的结构和功能与碉房一脉相承,底层依然是牲畜圈、杂物间,二层住人。因为雨水密集等气候因素,木楞房的人字型屋顶都有一定的坡度。木楞房与碉房一样多建于农区,谷物怎么晾晒呢?好办得很,藏胞建于房前屋后的粮架专司其职哪。与宗教有关的物事,当然必不可少,无论室内室外,这些神物一样体态端庄,神色肃穆,仪容慈祥,服装与饰物,则与它们的居所一样多姿多彩。 ??就是从这些多姿多彩的住所出发,许多许多的藏族同胞登上了朝圣的漫漫途程……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