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半山静时光(已发)

2022-01-05经典散文
[db:简介]


浙东山脉,如同女子裙裾上的皱褶,始终无法一眼看清。车子在群山的掌纹线上摇晃着向前,一车女子,玲珑活泼地坐着。也不知拐了几十道弯,终于在深不可测的绿意中看到这悬在半山的村庄。黑瓦白墙,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一阵意外。
      喜欢这二个字,半山,有一种寥廓的诗意。走进半山村,就像是走进旧时光的隧道。安静,是这个古村落存留下来的唯一方式。树枝、老房、院落、石桥、路廊、溪水,在淡薄的光线中,无声无息地交织成一幅斑斓的图案,天光淡淡,宁静安好。有人说:世间最好的便是能倾听到流水、鸟鸣、风声、虫吟,我想,如此这般,选择这半山村应该是最好的。
      古道上,我牵起村庄的手,用脚丈量着细碎的青石。沿溪而上,一座老桥,绿意苍生,几棵红豆杉,倚桥而立。一路慢走,溪水淙淙,有三两个村妇刚洗好衣服,正陆续返回村里。在她们的身影行处,一堵泥墙旁几只黄狗摇着尾巴。我们一行几人,鱼一样地游过村子,几位年老的阿婆坐在村落的入口处,阳光打在脸上,一脸菊花般的笑意。看我们走过,也不说什么,似乎早已习惯了外人的闯入,也习惯了我们用手中的相机去拍那些石头、牛羊和花草。她们不惊不扰,安然地注视着。偶尔用手掠一掠鬓角的白发,让人想起自家的阿婆。时间总是复杂而多情的,它让万物成熟,也让世事像灰尘一样飘落。时间对一个村落来说,除了悠长便是建筑的破败感。因为这份破败,让这些院落有了深深的斑驳和沧桑。土墙破落了,木门老旧了,青石沧桑了。但那些褪色的标语还在,门楣上,窗格边,淡红的痕迹,若隐若现,如时光的手在这里抚摸过。
      从漫漫宋朝走来的半山,已没有往昔的贾商云集,取而代之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静,这份安静吸引着喧嚣的都市人,匆忙的脚步,能在这古老的村落里找回失却的宁静。半山没有让人失望,半山用他的体温抚慰着每个来找寻的旅人,青山绿水,疏朗枝叶,荡涤着每个旅人的心。
      入住的是农家小院,推开院落的门扉,是一个开阔的道地,青砖古旧的围墙,几株老树在墙边立着,风吹过,枝叶低语,几只鸭子在浅池里游着。门楣上挂着一些风干的农作物,石砌的池水里有一股幽凉之气,院落里坐着一些外来的游客,围着一张木桌喝茶,袅袅的水气荡起式微诗化的暖意,给人一种时光脱落和停滞的感觉。有几位农妇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脚边放着几小袋半干的蕃薯条。同来的伙伴围着她问这问那,她也不见生,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说这些都是自家的土特产,你们尽管挑,蕃薯粉、蕃薯条,还有那些红豆子,散发着农作物的馨香。很久没有尝过这些农家的东西了,有点忍不住,主人却笑着说:你们先尝尝,不买也没关系的,她的神态透着农家人的质朴和宽厚。我们便争着买了一大包,回头好好吃。猜想,那味儿,肯定跟这里的民风民俗一样,浓香,质朴。
      半山的时光是缓慢的,我安静地享受着。午饭后搬一把椅子,坐在院落的道地上。有风从院堂穿过,几经回折,透过薄薄的门板,再直吹过来,掀一掀挂在门楣上的绳索,然后从前门出去了。冬天的风就这样,在墙角、在屋檐、在草垛里、在树梢上、在远处荒野,都能听到风涌动的声音,这声音有点冷意丛生的感觉。还好,有阳光,冬日暖阳是人们喜欢的。她从屋脊上爬过来,温暖着我等这些凡夫俗子。面对阳光,眯眼阅读院落里的那棵树,我知道我无法读懂什么,只是借着这个悠闲的时光转动思绪。我叫不出院子里这棵树的名字,但那孤独的样子让我特别钟情。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出世的超脱。一只狗来到树下,用前脚拨了拨泥土,然后低低的哼了几声,又跟着来一只狗,是跟树打招呼吗?这里的一切显得异常的静,坐在半山村这陌生的院落里,装出打盹的模样,聆听吠的叫声,树的低语,闻着竹篱下青菜的香气,那真是一种无法复制的快乐!
      不知不觉,寒意渐升,夜色漫上来了,此时的半山更静了,我走出院落,弯过一畦菜地,路过一个无人居住的空落小屋,门前堆着一堆劈好的木柴,整整齐齐地叠在那里,像一堆艺术品,板壁上贴着毛主席的画像,木窗洞开着,看得见几丛野花在破裂的土瓮里开着艳艳的花。有人在远处的草垛上点燃了烟火,让人想起小时候在田间玩火取暖的情景,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暖意,突然发现自己流连起半山来,因为它漫散的人间气息,不徐不疾的清风和晚霞,还有随意的静生活,如果可以,我愿在半山建一间小屋,守候半山的幽静时光,朝对青山暮对晚霞,做一个世外半山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