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桥(见《月读》《湖南散文》)

2022-01-05经典散文
[db:简介]


                                                           桥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砍下来,能够横跨河面,连接两岸。
  
  站立着,它是一棵树,人们叫它桥(乔木);躺下来,它是一条路,人们也叫它桥(独木桥)。
  
  铺架在河流溪涧上面,桥,是路的连接与延伸。
  
  “尾生与女子期于粱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庄子》里的一个故事。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这是《诗经·大雅·大明》中周文王于渭水迎娶太姒的事。
  
  “粱”者,桥也。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桥了。
  
  桥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西晋洛阳的旅人桥,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而隋代的赵州桥,长虹卧波,卓立至今,其结构之巧妙、设计之科学、造型之优美,早已经典成世界古代桥梁史上的压卷之作。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桥,则是横陈在山水间的一架琴、一幅画、一首诗。当这种诗意的风物被嵌进古典诗词,更是氤氲出隽永悠远的意境。
  
  一条溪流,漂着红艳的花瓣,在深山野谷淙淙蜿蜒。一叶渔舟,在溪边悠闲漾着。透过葱茏婆娑的草树,忽见依稀一座小桥,在云烟缭绕中欲露还藏,似有若无,宛若仙境。惊喜中问一声渔翁,这溪水从哪儿流出?跨上那边的飞桥,可否就能找到世外桃源的洞口?张旭的“隐隐飞桥隔野烟”让人悠然神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那么桥呢?江南的美,在山在水亦在桥。桥横水上,如箫似琴,桥下流水,桥上行人。桥在山中,是风韵;桥在水上,是风情。
  
  春雨如酥,春水溶溶,湖面燕子双飞,岸边花开如燃,灼灼桃花倒映水中,仿佛蘸水而开。呀,那座小桥呢?怎被淹没了?这可咋过去啊?唉,你看,那边不一只小船吗?正从如烟的柳荫深处悠悠撑来呢。“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的断桥,没有断出惊起一滩鸥鹭的慌乱,却断出以舟作桥的柳暗花明,断出了“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的游春情趣。
  
  一溪流泉,一湾小河,一片湖面,因了桥的点缀、点睛,画面就灵动飘逸了,意境就幽深悠远了,诗意就蕴藉悠长了。
  
  寒山寺是一首诗,枫桥是诗题;周庄是一阕词,双桥是词中佳句。“平林新月人归后”,不能没有风满袖的小桥;“雨里鸡鸣一两家”,不能没有竹溪村路的板桥;“应是惊鸿照影来”,不能没有春波绿绿的伤心桥;“玉人何处教吹箫”,不能没有明月之夜的二十四桥。童年的歌谣里,摇着一座外婆桥;西湖的残雪里,藏着一座白蛇与许仙的断桥;据说去往天堂的路上,还有一座不知啥样的奈何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漫漫岁月,你走过多少路?又踏过樱花第几桥?桥,其实是人生的舞台,桥上桥下,桥南桥北,多少流水无尽的悲欢离合。
  
  故地重游,依旧的一曲清江,依旧的千条碧柳,依旧的旧时板桥,只是,当初在桥上洒泪而别的少女呢?流年似水二十春啊,到哪打探你的消息?旧板桥上,刘禹锡的《杨柳枝》唱不尽板桥依旧、美人无踪的千般惆怅。
  
  秋风飒飒,枫林萧萧,江桥寂寂,斜晖脉脉,秋水汤汤,归帆迟迟。枫叶掩映的江桥,一位多情的女子在薄暮中望尽千帆,望穿秋水,滔滔东去的西江水啊,你可流得尽俺鱼玄机满怀的幽怨?
  
  唐宣宗时,简州刺史雍陶送客到城外“情尽桥”,问桥名由来,左右答曰:送迎之地止此。雍陶顿生感慨,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题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桥,你窈窕的身影里多少红尘往事?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多少人生况味,都在这桥上了。
  
  夏日雨后,如洗的天空一道七色彩虹,有人说那是天上的桥。
  
  天上真的也有桥吗?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见,天上是有河的,据说叫银河,浩淼无边,隔开了一对相思难禁的情人。为了牛郎织女的相会,每年七月七,无数只喜鹊飞赴银河,搭起了一座鹊桥。鹊桥,承载着柔情似水的销魂相会,也承载着佳期如梦的断肠离别。
  
  与桥相对的,是河。世上有很多条河,也有很多座桥。河是隔离的,桥是连通的。桥,是别在河流上的发簪,是连接两岸的盘扣,它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也灵动着我们的想象。
  
  心与心之间有没有一座桥呢?
  
  有的,它是用世间最为美好的品质搭就的。
  
  茫茫大西洋,当那艘豪华的泰坦尼克号于沉沉黑夜之中与冰山相撞逐渐沉没时,因救生艇太少,男士拒绝逃生,为妇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这座桥的名字叫:爱。


    【下面这篇也是写桥,知道拿不出手,买一送一吧,哪位师友若能指点两句,俺就喜出望外了】

  
                                                            洛阳桥

  
  古代的洛阳盆地,河流多得像根须,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众多水系毛细血管般蜿蜒虬曲。
  
  有河就有桥,桥是河上的路,是别在河流这绺长发上的簪子。
  
  洛阳最早的桥出现在哪个朝代?《河南府志》及《水经注》载,洛阳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石拱桥了。
  
  岁月苍茫,桥上走过多少南来北往的人?桥下的流水又流走多少岁月和往事?没人说得清。也没人想到,这座桥会和一位魏晋名士的名字连在一起。
  
  旅人桥建成20年后,竹林七贤的领袖,那位龙章凤姿“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在三千太学生锥心的恸哭中血洒桥畔。
  
  后来,旅人桥不知何时塌毁了,但《广陵散》的绝唱却在岁月深处萦绕不散。
  
  旅人桥镌刻了嵇康和那个乱世的故事,而之后的天津桥却是一座诗歌砌成的长廊。
  
  天津桥始建于隋,是一座浮桥,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
  
  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帝都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河的渡口即天津,那么这座桥自然是“天津桥”了。隋末,天津桥被李密起义军焚毁。唐初在原址上重建,并改为石桥,仍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拂晓,漫步桥上,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河岸杨柳如烟,河面波光粼粼,偶尔钟声悠扬,这就是“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洛阳城十万人家,天津桥长虹卧波,多少紫衣绿袍的骚客走过,人迹板桥霜,诗歌是他们留下的脚印。
  
  在洛阳做官的孟郊走过。“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从长安来的李白走过,在桥头董家酒楼饮酒作诗:“忆昔洛阳董糟丘,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在香山隐居的白居易走过。“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洛阳才子刘希夷走过。“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
  
  大历才子李益走过。“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晚唐诗人雍陶走过。“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祸乱大唐的黄巢走过。“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住在洛阳的理学家邵雍走过。“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夏披嵩岭风,冬赏龙山雪。”
  
  这些诗,成为天津桥时尚、隽永、风雅、奇绝的装饰,也把天津桥濡染成一座诗意氤氲的文化之桥。
  
  可惜的是,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也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吴佩孚驻洛阳时,才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接续起千年的风雅。
  
  隋唐宋元,天津桥,一座历史的T型台,记录着多少隋唐风月、宋元烟尘。
  
  历经千年风雨,天津桥悲情谢幕了,午桥悄然现身,并永恒在一首词里。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午桥,在宋代西京洛阳的东南,也许它并不奇伟,但与张继夜泊的枫桥一样,因了洛阳诗人陈与义的这首词,千百年来傲然横卧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河流上。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都在洛阳,统称洛阳桥,但有趣的是,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居然也有一座“洛阳桥”。
  
  它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原名“万安桥”,何以取名洛阳桥呢?
  
  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中原人南迁闽南一带,看到泉州的山川地势很像故都洛阳,就以洛阳名之。于是,江为洛阳江,桥为洛阳桥,这座不在洛阳的洛阳桥,寄托着客家河洛郎的对故土的思念。
  
  2011年,台湾诗人余光中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泉州,当走过洛阳桥,乡愁如洛阳江上的晨雾漫上心头,于是他在那首著名的《乡愁》一诗后面,又补写了第五段:“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洛阳桥,沟通着两岸,连接着古今,承载着乡愁。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泉州洛阳桥,是横在洛水和洛阳江上的一支支横笛,流水样的岁月是它吹奏的曲子,那些让人慨叹千古的尘烟往事,沧桑跌宕成后人心头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