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倾听凝练成秋的音符

2022-01-04抒情散文天疆
倾听凝练成秋的音符 ——《倾听,无需华丽地转身》解析天疆 很少写文艺评论,这主要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业余时间都泡在自己的文字里了。偶尔写写,也只是些零星片语。然而,在阅读中常看到一些高谈阔论,仿佛离自己的写作只有轮廓性地指点。远看有,近却无,……
倾听凝练成秋的音符
——《倾听,无需华丽地转身》解析 天疆

很少写文艺评论,这主要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业余时间都泡在自己的文字里了。偶尔写写,也只是些零星片语。 然而,在阅读中常看到一些高谈阔论,仿佛离自己的写作只有轮廓性地指点。远看有,近却无,模模糊糊,游离其外表。其实讲课文,语文老师最怕的是这种条条框框的纲常,写作是面对具体的写作对象,而这个对象,就是文本本身。分析结合课文,点到的都是学生能够看得到的实体,这样才不会漫无目的,无的放矢。岁月论坛有一个文友互动交流的栏目,这个平台针对性很强,不会天马行空,只有理论,没有实际。针对某一篇习作,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而且都能看得见,这样的交流离自己的写作最近。 进入写作领域,想看看某些具体评论,可总有些浮游生物的感觉,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最近看了《当下文学批评现状的某些社会现象》一文,才若有所悟,文学评论也有让人感叹的地方,我倒不是说评论都是如此,但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成分。客观公正是评论恪守的准则,丢掉了这个底线,恐怕就有失公允。正如陈忠实老师所说:“不管写大文章,还是写小文章的,最关注的就是评论家,尤其是稍微大一点的作品出手,首先想到评论家怎么说、怎么看。”我不知道别的作家心态如何,一个作家写作首先关心的是评论家。那他自然偏离了文字写作目的的坐标。

评论其实是对作者负责,对自己的责任心负责,如今,有些评论已经失去了鉴赏和文艺批评的味道。随流,人情的味道很重。鉴赏的先决条件是熟悉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去感知文本内的真实存在。泛泛阅读只会消化不良。其实不背离散文真实的意旨,每个人都可能写出几篇好的散文。或华美,或朴质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采取的方式,丢掉那些赘述、重复多余的文字,用心去体验,有心介入,只要心在,是能写出感人的文字来的。毕竟人性的共同本质是相通的,审美都有趋向性。好文字是给有心人准备的,有心去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的或丑的现实存在。然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文字一定有打动人的力量。文艺理论是一门归纳总结的理论,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写作实践基础之上,离开了无源之水的文艺评论就成了无水之鱼,没有了参照体的花拳绣腿,更不可能总结层出不穷的学术新知。 既要有鉴赏能力,还要有文艺理论高度,这是文艺评论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时候我在想,自己的写作还没有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有什么资格在此说话。其实,散文写作是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方式方法。或行文语气,或个性方式及文意的取向,都能从文字的表述中找到特色。有价值的文字多留一点读后笔记是很有用的,因为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可以对自己的文字有所帮助。

凝练内聚秋的声界

《倾听,无需华丽地转身》是我想展开的话题。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的题目界定在倾听的角度,倾听什么?倾听秋色秋韵的声界,题目视角新颖。秋的命题很多,也很大,惯常的笔者都会从视觉的角度去审核,着笔。作者恰恰仔细审视季节,倾听秋声,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写作境界。听觉的进入其实不好着笔,她是不是故弄玄虚,会不会牵强附会呢?进入文字才感觉完全不是。文字里有很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审视。如:“打开耳朵,捕捉到一些虫声。”这是从秋虫说到的秋声。“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这是从白居易的诗句中捉捕到夜雨愁人声。“剖开虫声,我们还能听到更深处,树木花草的心跳,夜行人的脚步声,梦中人的呓语,”“再走近些,还可以听到我们经脉里时光的流动,”从诗文采撷完秋声后,作者并没有马上收笔,而是接着写自身的一大段秋声体验,更深处的花草心跳声,夜行人的脚步声,鼾声等一一入耳,直至听到时光流动的更深处。“偶尔振翅掠过的鸟雀,碰响秋的琴弦,于是,叮叮咚咚的旋律,就倾泄而出。”这是鸟声的秋意自然而然宣泄出的和谐旋律。“叮叮咚咚”一词的叠用是声的现场进入,产生了倾耳聆听鸟儿振翅碰响琴弦的悦耳之声。“流水和桨声总是迟到。”秋声迟到了,这种“迟到”是在“桨声”中迟到的,这也是秋天听觉的暗写。一首流动的秋声就这样活生生地走进我们的视线,愉悦了我们的耳膜。无疑作者的文字表述是做到了。 有的时候,我们的作者自己立下了题目,却写着写着把自己的旨意给弄丢了,写者没有感觉,而读者却敏感地察觉出来,文章什么时候都有自己的文心,丢掉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永远也不是一篇好的文字。他只会让人产生不知其然,不知所云的感觉。 作者是善于调动感觉器官来铺展开思路的,散文写物,有的时候物是静物,而真正捉捕到他的气息,能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侧面全方位去体验,物象才能有立体的感觉,也才能真正活脱脱地走进我们的视野,站立成一个真实的影像。作者正是备用了秋天诸多的声界意向来拓展秋意。

内敛的张力

散文写到这份凝练程度是需要文字功夫的。文字凝练,却深含想象的张力。惜字如金,而很多句子都能读出某些深藏的内涵。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家,他的散文有的时候,成千的文字经过自己的修改,最后只剩区区几百字,有得甚至改到最后,没有了文字,古代汉语尤其注重文字的凝练,这是一个行文的良好文风,不管从什么角度去审核都有借鉴的地方。如今,走过了一段新散文的探讨之路,散文又开始重新回归到精短凝练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审美的需求。此篇文字在用词琢句上就有这个特点。 “盛夏膨胀的余热,偶尔还会顽皮地转身,”盛夏“膨胀“用热胀冷缩的浅显道理已经能说明夏的特色,“盛夏”顽皮地转身,几个词语简单组合就把秋勾勒出来,而且拟人的手法鲜活如人。观察敏锐,文笔机智,一眼就能看出是夏秋交接之季。“但毕竟少了几分力道,无论是诱惑力还是攻击力都退居二线了。”其中的“力道”“退居二线”都是借人发力,用来说明夏季生猛势头的减退,从而间接地在写秋的状态。 很多文章用词写句都能做到准确,但是光准确还远远不够,凝练,新颖,生动,传神才是文学追求的本质,才是散文的韵致所在。如:“那些多嘴多舌的知了,似乎很为之前的聒噪浅薄害羞,期期艾艾地不肯亮起嗓门。树阴下粘着的人影,这一时节,也仿若被分解,偶尔站立着的,不过是几枚忘记归家的逗号。”多嘴多舌的知了“聒噪浅薄害羞”“期期艾艾”“亮出”嗓子,用词都有特色。树下一个“沾”字,就把影子的关系写活了。让人想到一定是秋叶落尽才能让光线穿透树干,留下树影之中人的影子,夏天是绝没有这种现象的,而“沾”一个字又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影子被“分解”成“几枚忘记归家的逗号”一连串拟人的连用,这种细致的秋色观察力,不是大众的口吻,完全出自自身的观察和感悟。“暮色四合,天空关闭了一扇眼睛。剩下的一只,有些微光。”聊聊几笔就定义了夜色,而且是借助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夜色“合”与“开”的呈现。这种文笔表现手法让人张开想象,表面的静能感受到动的极致。仿佛闭眼的同时,微光部分在西天忽闪忽闪地挣扎着不愿闭上。“秋总回溯为一张白纸。”回溯有一年四季生命一个轮回中暂时完结的回溯意味,再定义“白纸”,就更加贴切,不知是秋还是月色的白了。让人生发联想。这种用词的精挑细琢,幻象生成俯拾皆是,只有生活入微入细才能体察。其实我们不需要体制之内的语言,用独处自心的视角去审视自然,审视人生,这样的语言是作者独一份的体验,写散文的人很多,阅读过程很多的雷同都会过目后忘记,忘记的原因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雷同没有新意,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审美疲劳。都说乡村题材已经写烂了,可这篇文字里叙述中看到了另样的乡野,长着记性的乡村,灵灵展展,活脱一个灵气的村童。 文字需要修炼,文字需要锻造,这是很多人忽略的课题,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沉长、累赘的语言到处充斥文中,读了就感觉疲惫,就有一种不愿再读下去的念头。不是读者不对,而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消耗在没有美感的杂乱文字空间。写出的文字是给人享受的,这是文学真正目的所在,最重要的是读者第二现场的审美,而这个第二现场正是文学存在的真实意图,他是美学的再加工作坊,第二次的艺术加工一定是由读者的审美享受来完成的。难怪,历史留存的经典篇目都耐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检验,而且越久弥香,百读不厌。 这篇文字虽然没有大的命题,写秋的特色却非常独特,突出。是一篇不落俗套的写作个体。作者善于调动场景,距离,感官来渲染秋色。无疑,文章是具有才情的文字,这种文采来自内省力,来自作者的自觉意识,来自语言的修炼及用词潜句独出匠心。

类比产生的丰富联想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丰富的联想,这种想象力又是借助了满篇的比喻来完成理性境界的升华。而真正的想象力不是随性的自由漫散无章,而与文心密切相连,贴切入理入境。文章写秋,整体从四个方面展开,秋的色彩,秋的光影人为,秋的时空,秋的月色,而这些丰富的内涵都在听觉的细细倾听中完成。在秋的色彩上作者抓住蓝着墨,“几缕白云优雅地踱着方步,仿若闲庭信步的文人雅士,娴熟地编排着季节的格调。”拟人式的联想类比,从容、娴熟地编排着秋色的格调。 散文写到这份安静的思绪下是需要定力的。不去刻意写人,却处处有人。从外在的物着手,回到生命的起点。写秋色很多人都会大段地描写秋的风景,而捕捉秋意作者常常联想到“三三两两的行人,填补了秋的空缺。若有若无的笑声,被风声传播,悉悉索索,宛如花开。”秋色会有空旷之境,百态的生命暂时地谢幕,此时,悉悉索索的人却是秋色的主题,笑声宛如开花,用人来填补空旷,而“开花”又是春天的景象,一种生命的繁衍始终没有落幕,而且蓬蓬簇簇的绽放。“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倾耳谛听,总觉有一阵沙哑的诵读之声,从地层深处向上传递。”这是秋风声的类比切入,想象张开翅膀,似朗读声,又似地层深处的传递,这种鲜活让人沉静在秋声拓展的思路之中。“偌大的空间被拉长拉宽”用“拉长拉宽”的拟人手法,动态的秋天特色一下就显示出来。语句普普通通,却又动态鲜活,这不正是常见的修辞:秋高气爽吗。实际上散文的美感能得到读者的再加工创造才是散文写作的高明之处,作者的联想含而不露,娓娓道来,无意中的潜台词,是让读者去进一步发挥想象,这种散文的意境真有巧妙的安排,让人意犹未尽,拍手称是。 第二节作者完全在写人的生存状态,一说到秋就会自然想到作物收获,而作者却从人写起。“我们每个人都是待收的庄稼。遗忘和被遗忘,始终是一个命题的两极。”楼房林立,似拔节的庄稼,收获的却是人,以至于联想到高高的烟筒的黑烟被高明的秋风魔术师推远,这都有隐含的伤痛。成为收获的“两级” 。随之联想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的画作,《秋日的私语》文章也被刻意调出,从这些人为的杰作中寻找夏秋的影子,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不会有如此丰富的联想。高明的写手是美味的调理师,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都会拿来为文章服务,谁能说这不是散文的真实呢,这就是作者发现周边事物与秋季内在联系的真实,留给秋思考,断章,很有存在的理由。

一些需要切磋的细节

此章还并不是一篇完美无缺的文本,有些地方仍有很多不足。比如第二、三节的文意有重复的地方。又比如最后写秋月的部分,似乎与倾听的声界远了一点,月色能把握住听觉的感受确实不易做到,但是越是难以起笔的物象,更应该体察,也许进入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而作者此刻的意识不在,所以没有声界的月色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些个别的字句还有待推敲,如:“随着秋的逼仄”逼仄,感觉与后面的“天空越发清明澄澈了”不太协调。后来作者虽改动为“涅槃”,仍有歉妥的感觉。起笔就进入了秋的涅槃,仿佛秋已经升界,完成了转换。而文章只是开始,而后面是才展开的秋的体验,不如“当秋的门槛被我无意叩开”或是其它句式。“窗前叫嚣的鸟雀,忽地矜持起来,”此处的“叫嚣”也用的不太恰当,“不如“喧嚣”来的和谐、贴切。但从总体看,小瑕疵不掩美玉,是一篇值得一提的文本。


附原文:  倾听,无需华丽地转身
文竹若风 随着秋的逼仄,天空越发清明澄澈了。偌大的空间被拉长拉宽,盛夏膨胀的余热,偶尔还会顽皮地转身,但毕竟少了几分力道,无论是诱惑力还是攻击力都退居二线了。

  一些声响在继续,一些似乎已经悄悄转移。

  窗前叫嚣的鸟雀,忽地矜持起来,似乎步入恋爱季节,学会了窃窃私语。那些多嘴多舌的知了,似乎很为之前的聒噪浅薄害羞,期期艾艾地不肯亮起嗓门。树阴下粘着的人影,这一时节,也仿若被分解,偶尔站立着的,不过是几枚忘记归家的逗号。

  一切都在发生着无声无息的变化,但毕竟是变化着的,这对于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来说,也是一次小型的地震。

   1

  秋天是从哪一个清晨开始变色的?

  记得立秋之后的那个清晨,我走在长满杂草的操场。风先是轻吻着面颊,继而顺着裸露的胳膊滑行,到指尖的时候,突然打个卷,停住了。我也就是在那一刹那,突然觉得,我离秋天真的很近了。近到可以嗅到她的气息,看清她的毛发,还有那蓝色的静脉血管。

  秋天的蓝是一种静的极致。不知什么时候,一抬头,天空忽地亮了。这是一种区别于夏天的颜色和亮度。夏天的天空太过热烈耀眼,我常常惮于与她对视。那种肆意奔放的烈焰,奔突在身体四周,撩拨得心乱糟糟的。一些惯常的秩序被打破,天地,人物,湮没在一片白花花的强光中。而此刻的天空,鲜见的蓝。几缕白云优雅地踱着方步,仿若闲庭信步的文人雅士,娴熟地编排着季节的格调。偶尔振翅掠过的鸟雀,碰响秋的琴弦,于是,叮叮咚咚的旋律,就倾泄而出。似乎是谁不经意洒落的星光,闪闪烁烁,细细碎碎。波澜不惊的天宇,兀自微笑着。

  三三两两的行人,填补了秋的空缺。若有若无的笑声,被风声传播,悉悉索索,宛如花开。

  低处的草,一半黄绿,一半泛白。铺天盖地的狗尾草,摇头晃脑地吟哦着无题的诗句。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棵,一脸深沉。他们早已借几场雨,形成蓬勃之势。错综复杂的草滩,绵延着,呐喊着。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倾耳谛听,总觉有一阵沙哑的诵读之声,从地层深处向上传递。

   2

  不远处,一尊高高的烟囱矗立着。我知道那状似狼烟的黑洞,正在一点点吞噬我们的心。但无可奈何,也就随他去吧。好在秋来了,狼烟被粉饰为奔腾的骏马,驰骋在西天之上。渐薄的天空,似乎把黑烟推远,于是,那黑,渐变为深灰。秋风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她轻轻一点,这些招人厌的东西,就貌似可爱起来。

  如果是下午五点以后,这种可爱就分外沾惹了几分诗意。于是,我们再抬眼望去,目光就抒情了许多。淡淡的蓝色背景之上,俏生生站着霞光的影子,那些狼烟显然温顺许多,他们或坐,或立,或躺,或奔,形态不一。但举止绝对文雅,我很讶异,秋的魅力竟然如此之大,能让一头狂放不羁的野马,敛了性子,乖乖听话!

  那些新盖的楼房,沐浴在一片霞光之中。他们端庄典雅的姿态,总让我莫名地想到一些世界名画。譬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太过热烈了一些,他的节奏或许更适合夏天。如果你愿意稍稍停下忙碌的脚步,或许还可以听到哪家窗台上流泻的乐声。

  《秋日的私语》应该不错,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音阶,刚刚好。倘若你的桌上正放着一杯咖啡,袅袅的热气弥散,连同那种特殊的芬芳和着淡淡的乐音,把你包裹。那么,你该用怎样的表情和姿势诠释这秋的绝句?

   3

  暮色四合,天空关闭了一扇眼睛。剩下的一只,有些微光。

  一栋栋方方正正的建筑,圈养了许多温暖的长廊。那些慵懒而柔情的窗口,证明了许多婚姻的正确。求证过程无论曲折与否,最终还在在秋天集合。

我们每个人都是待收的庄稼。遗忘和被遗忘,始终是一个命题的两极。

  打开耳朵,捕捉到一些虫声。我不知道鸣叫的虫子姓谁名谁,也无从知晓他的籍贯和相貌,唯一可以证明他身份的,只有歌声。

  我为他们的歌声迷醉。

  即便他们入白居易“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的幽怨,也是缠绵悱恻,直逼人心的。这一点,远比那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空话套话来得美艳。更何况,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古典音乐高手,吹拉弹唱,抹拢抚挑,形神贯通而又游刃有余。入得耳来,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

  剖开虫声,我们还能听到更深处,树木花草的心跳,夜行人的脚步声,梦中人的呓语,还有那些心照不宣,以及秘而不宣的小道消息。

  再走近些,还可以听到我们经脉里时光的流动,所有沉淀打捞的故事和情绪,此刻,都弹指可破。

   4

  月亮上来了。

  每每这个时节,秋总回溯为一张白纸。

  我们举着这张白纸,接续经年的钟声和蛙鸣。

  花影和鸟鸣最先抵达。花好月圆是多么善意的祝福,我们集结在桂花树下,一边收集着香气,一边七嘴八舌描摹着月饼的形状。无论谁写第一笔,无论谁山山水水转过,最终还是要把月饼画圆。有时候,圆满和完美真的是太理想的同义词,我们总是怀揣一个美好覆盖另一个美好。于是美好的年轮层层叠加,就是生活。

  流水和桨声总是迟到。他们用虽然但是总结着过往的一切,省略播种,保胎,分娩重重繁琐的过程,只为新生庆贺。三千功名,八千里路,抵不过母亲头上的一根白发来得猝然,来得惊诧。于是,我们低头忏悔,那些指缝间倏忽而过的光影,有着多么虚荣而浮躁的表情。忽略是一种罪过,我们在月光里濯洗自己。

  时时勤拂拭,莫使落尘埃。洗干净了自己,我们可以走进一粒豆子,换个合适的姿势,躺下来。就像回到母亲的子宫,宁静,温暖,舒坦,自如。

  月亮,那么大,那么圆。恰如母亲的子宫,等待我们重新住进去。

  住进母亲的体内,聆听生命的足音,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转身。因为母亲从来不嫌弃我们。无论贫富贵贱,我们仍可共一轮明月。那皎洁醇香如母乳般的月光,喂养我们的灵魂,从残缺走向圆满,渐趋完美。

2010年11月 江城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12-10 09:1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