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夏夜,去走走

2022-01-03经典散文
[db:简介]


夏夜,去走走
柯国伟
1. 路上
  夏夜,是个好时节。此时,户外凉风习习,穿上一身短装,最适宜到外面走走。
  出了小区大门往右拐,是一条新建的公路。公路两旁又是新建的住宅小区,还未完全竣工,因此并不热闹。我喜欢走在这样的路段上,不喧嚣,不拥挤,偶尔有车如风一般穿行而过,或是有三三两两的人同行而过,顿时有一种难得的宁静之感,就像小车行驶在欧洲空旷田野的乡村公路上,安宁,恬静。我真希望,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有这样的气息。其实,这个地方几年前也是一片田地。只是随着县城城市化改造的进行,因而建起了宽阔的马路与高楼大厦。但地气是不变的,现在仍然是一片清寂。
  近年来,这个县城进行了大手笔的旧城改造。我无法说出什么观点,但至少有一点好处,县城大的环境变得漂亮了。就像这条公路两旁的住宅小区,装上了七彩的灯,从低到高,一层接着一层,顺次而上,到了顶层四周,又四散开来,就像是在描摹物体的边框一样。不同的高楼又有不同的颜色。有的是淡蓝,有的是暖黄,有的是浅绿,有的是好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光亮世界,让夜景变得璀璨。我时常仰起头看这些灯,觉得高远而梦幻,觉得小城的天空变大了,觉得夜空就像海一样深邃、辽阔,有绵绵不绝的神秘感与无限的空间。相比以前小街道所见到的夜空,顿时壮阔许多。不是有句话说,不同的地理会造就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吗?我希望,这种大气的环境,也能让人的心胸慢慢变得开阔,否则,就辜负了这大好风景。
  走不多远,就来到一座桥。桥下是一条小溪,绵延地直通远方。我走到桥边路口向左拐,沿着小溪流淌的方向往前走,去公园。小溪以前很小,不过五六米宽,现在扩建后,有二十来米宽,为的是防汛排水。以前小溪满是污水、垃圾,现在变得比以前干净,水流也舒缓。有时,还能见人下水拉网捕鱼。河道中,还运来了假山石星点地散落在水中,充当景致。这便是人工改造的好处。
  桥边有一条黑色沥青铺就的小道,外加一条靠溪岸左侧隆起的人行道。我喜欢这条白色的人行道,道上有小树。人走在底下,树叶就在头顶上,再加上人行道上的路灯透过斑驳的树叶映照在身上,顿时光影迷离,很有美感,很有夏夜的幽静与神秘的气息。我看见了路边展示的桥边小路的效果图,觉得图比现实景致更有诗情画意。我觉得,是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否则,身边的环境会更美。我在路边还看见了一间冷饮厅,它有一个很前卫、先锋、富有内涵的名字:“左岸,”一个来自法国塞纳河畔的词,但店的外表丝毫看不出和左岸会有什么样的关联,更不用说里面了。它的装饰,只能说毫无感觉,只是挂着一个牌子而已。没有文化内涵,任何景致都将失去意义与风景。我只瞥了一眼,便转身离开。

2.公园
  我要去的公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江滨公园。它临江而建,一点也不夸张。以前,这里是一条纵向的江,现在却改成了一个湖,看不出原来的水流到哪去了,但依然是流淌的活水。公园沿湖而建,弯弯绕绕地环抱着湖。
  这个公园就像挖下去的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整个公园都被公路环绕着。来到入口处,沿着斜坡的石阶拾级而下后,就是公园主道。这条主道有三米来宽,用红色的砖石铺成,并且凹凸不平,但很光滑,不粗糙,呈不规则的形状。在路旁现代风格造型的路灯映照下,竟让我想起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头脑中泛起艺术的气息与欧洲城市的典雅之美。赤着脚在上面走,也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反而觉得清爽,接地气,连红色的砖石都泛起了暖白的灯光。这条主道有高有低地环绕着公园,走到不同的地方,往往会有别致的感觉。
  在入口处这段相对笔直的路段上,这条路显得狭长。在路的右侧,特意建有一道石墙,石墙上挂的都是当地孩子的画作。我很有兴趣看看他们稚嫩的线条,虽然不够老练,但别有一番天真气象与天然的野趣。用笔朴拙,让我想起齐白石的花鸟虫鱼。水平自然不能比较,但那个味道很像。有些水墨画则显得空灵脱透,似乎看不出是孩子的手笔。有时,我会一直站在那里欣赏,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感受他们的心灵跳动,那绝对是比成人更有意思的世界。孩子的快乐,一定比我们更多。孩子是最有想象力的人,是最富有生命色彩的人。
  在路的左侧,有一栋二层唐宋风格建筑。临湖而建,呈扁平的四角形。二楼都是露天阳台,左右两边建有两个唐宋风格的亭子,都是木制结构,是八角形尖顶状的屋顶。看起来像是一个营业性质的休闲会所,类似咖啡厅,但未开业。 阳台上摆满了一套套雅致的桌椅,很适合朋友聚会,可以一览公园美景。我见里面漂亮,就进去参观,并跟里面的人打了声招呼。一进门,就看见前面通道有一个古典屏风。屏风中间有一个弧形拱门,拱门外两侧有镂空的木格,木格上摆着小盆景以及一个吹箫女子的艺术雕塑,很有造型感。但更吸引我的是,通道右侧墙壁上的水墨画。
  有两幅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幅是两只金鱼散淡地游着,鱼尾很是舒展,像蓬松的花,画面干净,线条简约,一只黑色,一只红色,没有其他物体。一幅是少女图,身着绿色长裙,背对着站在河边,望着对岸的浓密树林,很有印象派的味道,浓墨重彩。站在这两幅画前,心里生出许多艺术享受的美感与满足感。我拿起手机,把它们拍摄下来。忽然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这就是享受生活,无需太多的东西,生活之美就在此刻存在,不必刻意寻找。
  转身走出大门,继续走着。在晚上,这个公园堪称诗情画意。无处不在的灯照耀着,有的高耸在斜坡上,有的低低地散落在草地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树是层层叠叠,再加上底下有七彩的灯光投射在树上,显出别样的绿,与建筑物相得益彰,会让人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并不夸张。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风景。
  不远处,我还看见镶嵌在窄小梯形屋顶上的大风车正随风而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是孩子在吟唱。初次见时,很是震撼。它的样子让我想起童话里的风车,想起荷兰一望无际的绿色乡野与郁金香。一种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种含义的象征。尤其是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风车搭配,有种童话的色彩,不得不让人有这样的联想,彷佛那是一个走进童话世界的窗口。坐在风车底下,吹着风,朝远方的湖水望去,你就成了童话里的安徒生。这个场景足以让人感到暖暖的诗意,照张相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公园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无法描述清楚的想法,它太丰富了,很难能够有条理地叙述。但没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描述清楚呢?正如生活,也没必要有一定的模式来对待。
  继续前行,这条主道并不全是砖石,有些地方则建起了木制的小桥,底下就是流水。我最喜欢走在木桥上,有时还故意用脚踩了踩桥面,听木板发出清脆悦耳的“咚咚”声。我经常停下来,站在桥边,倚着护栏,看眼前的漫漫湖水,吹着夏夜的阵阵清风,不禁遐想联翩。
  记得第一次来公园时,走到桥边,抬头就看见了球形的夜空中挂着朦胧的月亮,感觉天空浩瀚,虽然颜色深黑,但有层次感的变化;而月亮像是画上去的,再看底下的小桥流水,一下子就撞到了古意。我没来由地想起了李白、苏东坡,想象他们如果活在这个时代,那该有多少妙笔华章产生。可我又在想,在这个公园里,大概也只有我会想起他们。这或许只是我一种可笑的想象。因为我在现实中碰到的丑陋无助,因为我卑微单调的生活,所以我只好这样抚慰自己,用一点想象增加生活的一点绚丽色彩。但我知道,我需要这种想象,不管别人怎么看待都好。
  这个公园除了主道外,还向湖中间修建了狭长的木栈道,有一米来宽。木栈道纵横交错,让公园四处相通,走哪里都可以通向湖中间。栈道尽头是木制的平台,上面建有古典风格的四角形凉亭,有点像茅草屋的屋顶,但够大。我喜欢这些木栈道,狭长,有点粗犷,护栏的木头都很粗壮,有碗般那么大,很有历史沧桑的味道,让我想起三国赤壁。其实,不用说历史,说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有这样的感觉。十年前,十年后,我们都会改变很大。若是回忆过去,就会觉得很惊讶,怎么自己就改变了那么多。但愿,所有改变的一切,都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而没有改变的那些,却能让我们保留住生命中美好的本真。
  站在亭子里看湖,眼前再也没有什么阻挡了。风大的时候,水就泛波而起,呈墨黑色,颇有烟波浩渺的味道,湖似乎变得无边无际,有深邃感,这让我想起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没错,我倒很渴望可以独自驾着一叶小舟去远行,去看看别处的风景,去感受这种我自独行的自由。生活太匆忙了,也太逼仄了,很需要这种悠然的感觉。若是看久了,会有点神思恍然,感觉这是热闹之外的幽静之处。风景在人的心里,而不在别处。心中有风景,处处都可以是风景。
  我喜欢走走停停,驻足凝思。可以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不再勉强自己。这些年,我勉强过自己。忽然觉得自己真傻,就算被人欺骗、造谣、中伤,那又如何。我还是我,还不必被温饱所迫,最多是失去更好的利益与发展。我已经处在最卑微的位置了,再也无法坏下去了,我什么都不求了,还怕什么呢?为什么要因此恼怒而失去自己的好时光呢?我意识到要换一种心境面对生活,否则,吃亏的也只能是自己,没有人会去理解你、宽容你。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笑,全世界陪你笑;你哭,只有你一个人哭。
  那就独善其身吧,这也值得提倡。关心好自己,就像这个夏天,我依然孤独,但我知道,仍然要给自己一些温暖。我只记得,每天晚上都出来走走,散散心,度过现在这样一段毫无星光的日子。因此,我把公园当作自己的后花园了。
  记得有次停电时,公园的路灯都不亮了。借着夜色,走在蜿蜒的小径上,看着斜坡上空旷的草地像个小山坡,竟觉得这像大学校园。我的心忽然间就充满了欢喜,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不远处,有些中学生聚在一起烧烤,烟火辉映出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好一番充满青春气息的画面。我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看他们青春的身影,听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觉得真好。那夜,我真的被沉浸了,把它完全想象成大学校园的一角,不知今夕何夕了。这是我的幸运所在。
  但有时,我会有种怆然的感觉。因为我的青春少了许多本该属于青春的东西。我很看中人生价值,而这些价值需要一些好的经历来支撑,可我没有。然而,我不可能永远沉浸在这些情绪中,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让我们永远沉浸下去,情绪永远是虚妄的,正如佛家所说:一切有如梦幻泡影。而生活,才是真实不虚的,并且牢不可破。慢慢放弃那些虚妄的幻想,让自己活得真实,这就足够。
  我还在继续走着,漫无目的,其实也不需要目的。湖中那些人工小岛很有意思。其实,也称不上岛,只有二三十平方,却有点海中洲的味道,令人回味。有的岛上还安放了大水牛的雕像,倒是能让人想起几分唐人的田园诗意。城市的建筑文化的确需要好好研究,不同的建筑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官与心灵感受。这建筑最好能融入人文内涵,如此才有韵味。有韵味,风景自然就活了。
  小岛上面的绿化很不错,树是参差错落,有高有低。草地上那些膝盖高的灯铺了一地的银光,由于小岛上不去,因此显得干净、整洁。有趣的是,公园有几只鹅,它们潇洒异常,大摇大摆地走着,不大怕人,很惬意地在公园里自由地来回穿梭,可以上岛,也可以在水中游,比人占有更大的公园,我是徒有羡鹅情。
  路灯是璀璨的。在另一处出口,有层层叠叠、渐次而上的台阶,呈倾斜状。台阶上整排整排地罗列着路灯,每隔几米就有一根,颇为壮观。每根路灯上又有三盏小灯,中间高,两边低,呈扁平的三角状。左右两侧的小灯分别向外倾斜,中间的小灯则保持中正,再加上黑色的四角灯帽盖在暖白的方形灯身上,像极了中世纪卡通形象的列兵,又像一个人的笑脸,有些可爱。这个气息我喜欢,有喜感,有卡通的乐趣,叫人心情也舒畅了,似乎在告诉我,要多笑一笑。
  风景很多,说也说不完,但我不想再写了。风景如果始终无法和人产生某种共鸣,那么再好的风景也只是徒然的摆设,不会有人去爱惜。县城正日益繁华,可是,我却在想,什么时候,人们的心灵也可以这般雅致、精美,可以让人变得轻松。

3. 记忆里的老街
  从公园回来时,我走了另一条路。这条新建的路是双向八车道,车道两侧各建了人行道,人行道与公路用绿化隔开,这绝对是标准的城市气息。人行道上的树很高,路灯更有十来米高。走在底下,灯光从树叶间洒落下来,有种游走在城市深处的感觉。夏天在这里散步很合适,感觉安静、清爽,不似别处的喧嚣。
  这里曾是我的旧居,我在那里生活了近三十年。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旧居已被拆迁,老街也不见了,连老街原有的名字也改了,丝毫找不出任何与过去有关的痕迹与气息,一切都杳然不见,就像是场梦。记忆在新的现实面前已经找不到任何附属的根基,旧城的某些历史传承也丢了。
  我开始怀念老街,虽然狭小,但曾留给我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旧居就在街道旁。老街两旁都是闽南古厝式的三角形瓦房,都是低低的平房,一抬头,就能看见翘起的屋檐角,甚是好看。有时,还能看见月亮就在屋檐角上,感觉离我们很近,彷佛月亮真的就挂在屋檐上面,可以用手摘下来。我和小伙伴经常坐在大门前长长的石门槛上,然后望着天空,胡思乱想地谈着些什么。由于街小,只有四米来宽,老街两旁的房子把夜空圈小了,呈狭长的长方形状,但很祥和,有一种静谧之美,看着舒心,就像探秘百科里的神秘世界。
  那时,我们也经常上街走走。月光很亮,虽然有时停电了,但街道仍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并不漆黑,到处都是一片浅色的白。我们多傻,走在街上,居然要和月亮比谁走得快。结果,我们快,月亮比我们更快,躲在云朵里忽隐忽现,好像是在嘲笑我们。我用手指了指月亮,这时,有人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半夜里,月亮就会来割你的耳朵。那弯弯的月牙就像一把极其锋利的刀,我顿时感到害怕,连忙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月亮啊,请不要割我的耳朵,我不是故意要指你的。我们还不停地谈起种种离奇的故事与传说,谈起种种危言耸听的事,谈得一派惊讶与迷惑,但最后,还是谈起了更多快乐的事情。
  有时,我们还在街道小巷里玩耍,趁着夜色玩捉迷藏。月光淡淡的,笼罩在屋顶上,能看见那些长在屋顶上的小灌木,与沉淀了岁月痕迹的屋檐互相映衬,也是一种美。老街虽然破旧,但也有它独特的地方。碰到逢年过节搞一些民俗活动,老街更是热闹非凡。记得以前的舞龙舞狮活动,众人举着火把,在老街游行,火光映遍整条街道。老街上,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挤着去看,孩子更是尾随在长龙后面。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作一团,整个县城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赶走了清冷。
  老街还有一个难忘的地方,就是人与人之间不那么隔阂。大家一到晚上,往往是互相串门,或者搬出椅子到屋外乘凉聊天,有时甚至是坐在小巷里的石头上,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左邻右舍谁家有自己摘种的东西,常常会互相分享。比如,夏季有什么李子、桃子,虽不是什么上好的东西,但那份真挚的感情令人温暖。相比现在越来越利益化的交换,尤其难能可贵。
  我每次想起旧居,心里总是暖暖的。比如,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正播放着90年代的《八仙过海》。对孩子来说,这可是足够吸引人的神魔剧,足以让我幻想一回。夜是安静的,灯光是浅白的单色调,风扇在不停地转着,屋外小巷的虫子发出细细碎碎的声响,在那间仅有的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宁静。躲在屋里睡觉时,听着屋外大人们的窃窃私语,居然觉得很舒坦,不是噪音,那是多么难得的人生体验。
现在想起那些日子,有种怅然。因为现在失去了很多,被生活的种种事情所牵绊,再也找不回那些心境了。老街已逝,旧居也倏然不见了。一切都随着拆迁飘逝而去,真怕哪一天,连记忆也都会丢了。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亲爱的老街,亲爱的旧居,只能把你活在我的记忆里!

4.繁华的中心街
  告别对老街的回忆,我来到最繁华的中心街:“麦市街”。这名字有意思,一个“市”字就充满了市井之味,也符合热闹繁华的氛围。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县城的焦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
街道两旁都是商铺,在价格最为昂贵的黄金地段里,不做商铺完全就是巨大的经济浪费。在现在这样一个完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里,什么都为经济让路了。商铺的招牌漂亮,造型多样,颜色绚丽,五彩缤纷,一点也不夸张。店里的装修也气派,我总喜欢往里张望,欣赏。
  这条街的灯光很耀眼,以至于让我感到浮华,什么都留不下太深的印象,它们太像了。虽然好看,但没什么特别。倒是有些冷饮厅在人行道上随意地摆放着几张塑料桌椅,有些别样风情。为何,让我想起欧洲随处可见的路边咖啡:撑着遮阳伞,简单的几张桌椅围成一处,就是一道风景。欧洲的环境比我们更雅致、更有美感,更有韵味,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好时光。严格来说,在人行道上随意摆设桌椅是错误的。我希望,可以规划出这么一片区域供人休闲使用,也让城市的风景更有品味,而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就像法国塞纳河畔的左岸街区,一个融合了品味、艺术、文化的街区。这样的繁华才有分量,才是完整的。
  这条街现在只剩“商业”两字,感叹之余让我怀念从前的样子。在2000年左右,这条街当然也是商铺林立,但有三间书店。大概那时,我们这里还没有电脑网络进入,所以仍有人读书、买书,书店才得以生存。那时书店里的书不仅有教辅,更有文学、艺术、历史种种杂七杂八之类的书,比较多样。只要有空,我们就会去逛书店,而且每次都要走遍所有书店。
  其实,读书不用勉强,更不用听那些陈词滥调。我喜欢随意翻翻,只找有兴趣的东西看看,更多的只是浏览。乐趣在哪,单看书那些精美的封面就赏心悦目。倘若能读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那就是一种心灵的极致享受。当然,你也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去读。所以,我们那时逛书店,就像人们旅游看风景。只不过书里的风景比较抽象,而现实的风景比较形象,但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有发现风景时的新奇感与满足感,心灵得到的体验很相似。
  记忆里,有一间“晓风书屋”。这名字真好,有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宋词意境,让人遐想,而且这四个字是用飘逸的行书镌刻在木制的招牌上,有点古色古香。书店里有很多书法、画画、艺术类的书,大概因为那时喜欢书画艺术,所以经常去。书屋不大,三面墙依次摆满了书柜,很有整体感。在那里看书,是种享受。屋里全是木地板,踩在上面,软软的,整间书屋都是木的颜色,感觉很舒服,有种大自然森林的气息。我很喜欢看那些水墨画,比如齐白石的画有生活的自然野趣;而名人传记富有传奇色彩,内容情节一点也不比小说差,甚至更有意思。
  那些日子大概因为年轻,心无牵挂,所以内心平静,很能享受生活,充满了文艺的气息。没有文艺,人们的生活就会少了许多乐趣。有时想想真可笑,人们追求物质享受,不也是要获得心灵的享受吗?而心灵需要一种认知,需要文化的滋润。如果不懂文化,那么心灵的体验一定会很浅,感觉到的快乐也就不那么痛快了。人们都喜欢浪漫,但是如果你不懂浪漫的含义,就算给你很多物质,你也无法营造出一个浪漫的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说到底,研究科学,创造物质财富,到最后,都是在追求一种有意思、有内涵的生活,只不过我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
  但现在,这条街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气息了。书店早已退出,就是别的书店,卖的书大部分也是学生教辅,不像从前有那么多的人文艺术。有时想想,甚至不用苛求文化气息,但至少,我们身边的环境应该有点特别的品味,这样的建设才有意义。
  走在这里,已经无法让我想起任何有意思的内涵。我总想,人们除了希望看到美景外,更希望得到一点心灵的滋润,也就能理解,人们去旅游时,为什么总是要去那些有故事的景点,比如长城、故宫。我正这么想时,就快走到家了。抬起头,却又看见一座高楼大夏的名字:都市绿洲。这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这个小城正在不断地变得都市化,那么我们的绿洲在哪呢?绿洲不应该只是绿化那么简单,绿洲除了有基础设施之外,更应该有它强大的气场存在。而气场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整体的氛围与气息,是无处不在的。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都市绿洲,是人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