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茶之与我(外二篇)

2022-01-03经典散文
[db:简介]
                            茶之与我

        今天到办公室打完水准备泡茶,发现茶叶罐空了,所有抽屉翻找一遍,在最里面发现一罐还没有开封的大红袍,很是惊喜,打开包装,一股岩炒的香味扑鼻而来,黑褐色的茶叶扭曲着身躯,那是被脱水后的自然形态,我在杯子里放了好多,把开水冲下去,茶叶随着水的进入(只倒入三分之一杯的水量),慢慢地舒展开来,从茶叶中散发出来的黄褐色围绕在茶叶四周,越聚越浓,水杯的底部渐渐地变成了红褐色,然后极慢的弥漫开来,就到了再次冲水的时候了,于是整个杯子里的水都变成了统一的一个颜色,深沉如葡萄酒。我很喜欢这样的一个渐变过程,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这个样子。
        我第一次接触茶水是从父亲手里拿着的杯子里喝下的,很苦,记得很苦,也还记得父亲当时的微笑。父亲看书的时候喝茶。父亲知道我在学古文,就考我:“女为悦己者容”的“容”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说:容易。父亲什么也没说,继续看他的书。停了一会,又问我,“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表姐告诉我,我按照她的来回答。父亲听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这就对了。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字的意思了。
        父亲喝的是茉莉花茶,我对茉莉花茶很有印象,到不是它的苦,而是它是父亲喝的茶。茉莉花茶很香,泡出来的茶水尤其香。我有时会偷偷地去尝那点苦味,发觉闻香比喝茶更能让人愉悦。
        有的人喝茶专喝一种,要么是龙井,要么是碧螺春。我的喝茶是什么都来,手头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不讲究,喝的时间长了,也能够分辨出哪样的茶好些,哪样的差点,说不很清楚,但是能感觉到,不论好茶还是差点的茶,我都会坚持喝完。
        我之喝茶还有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观茶,一看茶形,扁的龙井,长的猴魁,卷的碧螺春,圆的龙珠,扭曲的大红袍,还有饼状的白茶,砖状的黑茶;二是看水的颜色,龙井茶水淡黄色,碧螺春茶水偏绿,大红袍紫黑,白茶如水。为了看茶汤的颜色,我有好多透明不带一点花纹的玻璃杯。我有一次到商场里买东西,在卖茶具处发现一款咖啡杯,一套4个,我坚持只买一个,商店营业员问我为什么只买一个?我回答说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喝茶,他请示了带班经理,卖给我一只,我用了它喝红茶,很像是在喝咖啡,我很得意。
        我用方形阔口的玻璃杯喝绿茶,有毛峰时,一芽一尖竖在水里,赏心悦目。碧螺春用白瓷杯,碧螺春的叶片泡水后没有什么看头,微绿的茶汤必须用白瓷杯才能看的清楚。我有一个紫砂杯很少用。一把紫砂壶专门泡绿茶,用的杯子也是白瓷。
        明前茶味淡,汤色也淡,不耐泡,茶叶消耗的快,但却是观茶的好时期。
        我不喜欢喝太浓的茶,会晕。

                            家乡的凉粉

        每次一吃大蒜我就会想起家乡的凉粉,在别处吃过也叫凉粉的凉粉,都不是那个味,不是家乡连云港的凉粉味。我同学从美国回来,在饭店的餐桌上讲起,在美国十分想念的食品就是家乡的凉粉了。她让同学们帮忙弄到做凉粉的方法,回美国好做,聊以缓解一下她的思乡之情。不久她从美国发来自己亲手制作的凉粉的图片,看起来真有些样子,不过她说怎么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不是辣椒不对味,就是酱油不对味,怪怪的。这就是家乡味道的魅力,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一回我出差到上海一个月,回连,当车进入连云港市区的时候,我的心突然狂跳起来,好像吹来的风都和上海的不一样,想到家,想到就要到家了。那时的我的心为什么会狂跳?真是不能用言语所能够表达的。我每次看电视采访节目,主持人总问别人的心情时,我是有些抵触的情绪的,那些心情怎么好用言语说出口?那种深藏于心底的情感,一个词,一段话是无能为力的。看到他们说出很激动,很感动这些过于普通的词语时觉得很假,但他们流出的泪水却是真的,真情实感只有眼泪才能表达,是这样的。
        家乡的凉粉有三种,绿豆凉粉、大碗豆和小豌豆凉粉。以前卖凉粉的绝大部分都是肩挑货担,走街串巷的卖,“卖凉粉~~卖凉粉喽~”一个长音一个短音,很有节奏感。条件比较好的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也是走街串巷着卖,也是一般的吆喝。现在都是开店,吆喝声是没有了。
        新浦街最有名的凉粉要数板浦凉粉,卖凉粉的都会在门前写一张广告牌,上面写着“正宗板浦凉粉”。其实赣榆凉粉也不错,灌云没有做凉粉的,水不好,咸,我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丈母娘让倒茶,水就是咸的,吃的是井水河水。
        不论是绿豆凉粉还是大小豌豆粉,佐料都是一样的,口味却完全不一样,很怪。绿豆凉粉爽滑绵软,小豌豆凉粉清脆透亮,大碗豆凉粉如栗子糕软香面糯。佐料就是两样大蒜泥和辣椒酱,用酱油一拌即成。不要小瞧了这样简单的佐料,别人家还就做不出那个味。有一次我家买了一盆凉粉,父亲亲手制作佐料,新鲜的辣椒和蒜放进蒜臼子里捣,加酱油,好吃是好吃,就不是那个味了。我怀疑他们的辣椒是发酵过的。
        我吃过一次蚕豆做的凉粉,雪白的,入口水味很重,不醇厚,就再也没有买过。不过有的地方用蚕豆凉粉甜吃,也很好吃,是夏季受欢迎的品种,用蜂蜜红糖调成甜口味,把蚕豆凉粉切成正方形的小块,卖的时候加上芋头粉做的小丸子,撒上桂花,用勺子吃也别有风味。我们这里是没有的。
        我老家用山芋粉做,做出的凉粉黑乎乎的,有些酸馊味,很不好吃,现在也许没有人再做它了吧!
        和凉粉最搭的食品是豆浆油条,刚出锅的热油条,爽脆油香,一口咬下去,哗哗作响。油炸食品具有火性,吃长了容易上火,口腔起泡,但是吃一口绿豆凉粉咬一口油条,再喝一口豆浆,保管你常吃常新,平安无事,绿豆凉粉性情偏凉,冷热中和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了解是深刻的。有一回朋友们吃火锅,感到有些上火,要了一碗绿豆凉粉,顿时觉得清凉不少,火也无影无踪了。
        凉粉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做下酒菜,原来只是种小吃,现在堂而皇之的进入餐厅,还不便宜,很是开胃下饭。
        我最喜欢吃的是绿豆凉粉,喜欢佐料厚厚的,真是过瘾。我母亲喜欢吃油煎的,说是香,而我觉得腻,这样的吃法使凉粉失去了清凉感,就失去了“凉”的本意。
        绿豆凉粉性凉,我脾胃虚寒,不敢多吃,但是一旦想起,还是不能自已,非得买点过过瘾。
  
                                     桂花

        连云港市区通灌路中部,以前老物资局北面有一条巷子,南面是上海饭店。巷子口有一家温州牛肉面馆,我常去吃,有时候故意不吃早饭,就是为了去他家吃桂花汤圆,一碗汤圆六个,鸡蛋黄大小,汤上飘着几颗丹桂花,芳香异常。店里劳作的都是妇女,一个老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店里还卖着牛肉面、肉酱面和蔬菜牛肉汤面,都很好吃,有淮阳风味。牛肉面里的牛肉粒软烂我尤其喜欢,不过要添加一份需要一块钱,一碗牛肉面才一块五,是有些贵的,很有些舍不得。桂花汤圆是在汤圆装在碗里临时撒上去的,一粒粒暗红色的桂花干,漂在清澈的汤面上,很好看,很能引起人的食欲。这是我对桂花产生喜爱之意的滥觞,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桂花。
        到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边上去看风景,桂花鸭是必须尝一尝的,南京人招待客人盐水鸭是必备品,我和朋友到南京玩,除了招待我们吃了,临走还送了我们两只。桂花鸭肉质细嫩多汁,回锅没有鸭腥味。我所在的小区附近的菜场有卖桂花鸡的,做它的人也是到本地落户的南京人,我买过几回,鲜嫩口滑,口味略淡,典型的淮阳风味。我曾经对他们提出一个建议,不应该把鸡的指甲还保留在上面,再买鸡时,就不见了。我去年回到原来的小区看了一下(家里人请客在附近),他们还在,只是改成现杀现卖的红烧鸡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桂花鸡了?他们对我依稀还有点印象。告诉我说,做桂花鸡太费事不赚什么钱,买的人少,这个来钱快。确实来买的人排了有些距离的队。我有些感慨,又不知从何感起,是老的工艺制作不符合现在快节奏的人的口味,还是现代的快速制作刺激了现代人的急躁心理?一锅鸡在七八分钟的时间内就出锅了。而制作一只桂花鸡需要6个小时。这个却不是它被淘汰的理由,有一天,人们总是要想起它,重新捡起它的,我想。
        我有一回到上海,不想在饭店吃,就走街串巷寻找吃的,转了半天,才在一个里弄发现有一个阿婆卖桂花酒酿小丸子,丸子是无馅的,汤是用酒酿熬制的。桂花呢?是没有的。阿婆说,就是这样叫法。不过换了一个口味,桂花酒酿小丸子还真好吃。回连后,还时常想起它。
        近几年,新的小区里总有几颗桂花树,一到中秋过后,繁花满枝,香满园。看来连云港这个地方是适合桂花树生长的。我采了一些桂花,想当然地做起了桂花糖,把洗净的桂花晾干,找一个玻璃瓶,一层糖一层桂花,反复如此,然后放进冰箱里,也没再问它。过年了,吃元宵才想起它,打开瓶子一看,糖是糖,桂花还是桂花,我舀出一点放进元宵汤里,还真是香气扑鼻,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可惜孩子们不喜欢,说太香了,受不了。难道我又发明了一种新式桂花糖?以后就不做了。原因是孩子们不喜欢,他们不喜欢,我还喜欢个什么?
        昨夜风急,满树的桂花被吹的了无踪迹,香销天外。桂花开的时候,人们啊,应该赶快地摘。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用水红色的伞倒挂在桂花树下,因为那样会更显眼,会有一点诗意。我会轻轻摇动枝条或者用细细地竹竿轻敲拍打,看着金黄色的桂花如雨一般蜂拥飘落,听落花打在伞上,悉悉索索的声音,很快就是一堆,我想那时的我肯定有了一种甜蜜,随之油然而生。桂花的香可不是仅仅吸引昆虫,也是吸引我们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