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西塘杂记(下)

2022-01-02抒情散文叶梓
西塘杂记(下)叶梓“西塘小姐”四月八号晚,初至西塘古镇,历小巷,过环秀桥,见游人如织,心情一下子郁闷起来。不是怕人多,而是想享受一个安安静静的西塘罢了。问颜阿姨,始知西塘刚刚过完节——所谓节者,西塘文化旅游节也。所幸,旅游节在七号晚已寿终正……
      西塘杂记        (下)
       叶梓      “西塘小姐”   四月八号晚,初至西塘古镇,历小巷,过环秀桥,见游人如织,心情一下子郁闷起来。不是怕人多,而是想享受一个安安静静的西塘罢了。问颜阿姨,始知西塘刚刚过完节——所谓节者,西塘文化旅游节也。所幸,旅游节在七号晚已寿终正寝,这只是旅游节的“余波”。

  “游人很快会走光的!”颜阿姨一口吴侬软语。   后来,在网上特意看了新闻,才知,我们抵达的前一天晚上,  “2006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晚会”在西塘举办,39位佳丽借着泳装晚装各展风采。当晚,来自浙江赛区的俞晨燕摘取了2006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的桂冠,并摘取“西塘小姐”的美称。这位尚在求学的大学生将要代表中国,和80多个国家的冠军一起角逐2006国际旅游小姐的皇冠。她肩上的担子真是不轻啊。据说,这一比赛始于1949年,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旅游小姐比赛。   我还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关于嘉善县人民政府、西塘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6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的评论文字:在竞技的基础上体现中国旅游发展方面的积极姿态,同时借助这一年度时尚盛典,打造西塘的名牌价值,勾勒西塘这一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所独具的生命气息与旅游元素。   ——真会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充满烟火气的西塘,本质上是安静的。也许,更多游客的到来像是在一张纯洁的白纸上胡写乱抹——甚至包括我——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的到来。         茶壶盆景   在极不起眼的一角,几盆茶壶盆景兀自绿着,像不善言谈的几个人聚在一起,用沉默打发着时光。它们的身后,依着芭蕉的马头墙,高大,耀眼;还有几块堆在一起石头,形状怪异,容易使人联想些什么。我的目光,最终还是停在几盆茶壶盆景上,不想离开。
此刻,雨后的阳光照来,清新,有股淡淡的温暖,像是专为这些盆景而来的。   我说不出来,是被精致却又大得出奇的紫砂壶迷住了,还是被那修剪得仪态得体落落大方的盆景迷住了——反正,我的目光,停在那里,不动。就在那个瞬间,想起了古人陈继儒“石使人寂,茶使人静”的句子来——茶壶盆景,茶、紫砂、盆景三者联合起来,会让一个北方人的内心漾出什么样的波纹呢?        鸬鹚   几只鸬鹚在一条小木船上,晒着太阳,懒洋洋的,一幅不想工作的样子,像是被时间之手随意写给西塘古镇悠闲恬适的美丽注脚。       梅花三白   听听,多雅气的名字,可谁会想到这是指西塘的黄酒呢。   西塘黄酒,历史悠久,因其酿酒的糯米白、酒不加色为白以及装酒的坛子涂了白色的石灰,故叫三白酒。三白酒,多做于小作坊.采用传统的酿造方法,以糯米原料,于冬天辅以麦曲、酒药,利用多种霉菌、酵母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通过特定的工艺操作过程发酵酿制,口感独特。闲坐时咂一口,温顺若江南少女,醇润如江南古镇。   清人陆炳琦,是西塘酿酒世家。其《平川棹歌》中曰:“酒家两字我承当,遗法群师陆美煌。墓侧一漂秋水碧,子孙嗜酒尽高阳”。关于此诗,他还有一段注。注曰:吾镇三白酒,创于我七世陆美煌公,至我五世祖景陶公而业大盛。生六子,酒坊遍镇之东南西北。为字圩墓左,有水一漂,形有云酒也。故子孙至今多有酒癖云。   三白酒中,梅花三白最上。   “望子高悬券肯赊,酿成三白趁梅花。”这是清代康熙年间流传于西塘一带的竹枝词。据此可见,当三白酒遇到了梅花朵朵,梅花三白才从历史中一个凛凛冬天里诞生。我不知是那位高人取了如此雅致的一个名字,但能如此命名者,必是一位风骨飒然的世外高人所为。想想,在寒风吹彻的冬天,室外梅花点点,室内觥酬交错,喝的就是梅花三白——人生的快意,除此,还会有什么呢?   我专门还去了西塘的黄酒陈列馆,见到了酿酒所用的一些物什。回来,在河香客栈再喝梅花三白,感觉更美,只是差了窗外的梅花点点。
       烧香港   猛一看,像句骂香港的话,实则不然——烧香港,取自烧香的巷道之意,因其都是乘船而去,就在巷道上加了水字边,便成了烧香港。烧香港在西塘的西郊,最早,这里有一处圣堂,是武圣关羽的庙堂。传说中,武圣能驱魔辟邪,所以人们常来此烧香以祈求平安。久之,这一带,因烟火不断,便直呼其为烧香港了。
  现在的烧香港,是烧香港街和烧香港水街的总称。   曾经,这一带在庙会其间,烟雾袅袅,香火不绝。其实,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的圣堂庙会,更像是时光之手镌刻在西塘大地上的一幅安居乐业图:小贩云集,民间节目异彩纷呈——狮子舞、麒麟送子等江南水乡的民间节目都会一一上演   况且,这里既为水街,自然,水道边人们沿河而居。听当地的老人讲,每年水红菱下来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呦喝声:   “卖水红菱喽——”   买水菱的姑娘,你清脆的声音,已经消逝在这个繁复的时代里了。          红灯笼   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才挂灯笼,至少在我北方的家乡大抵如此。但西塘不,不但家家都挂,而且天天都挂。红灯笼挂在老房子的檐角上,廊棚的木柱子上。船头上,也挂灯笼。白天的灯笼,红红的,像一种点缀,让西塘美了起来,也像一个侧身的目击者,遍阅日常生活。夜晚的西塘,一盏盏灯笼,红红地亮着,让西塘在灯火的辉映下,仿佛在纵横交错的水面上犹如一只船一样,晃动着,被风一吹,一天,就过去了。   当我乘上一只游船,在暮色四合的时候穿行在西塘之间,王树清老人大声给我说着话,两盏亮着的灯笼,摇来摇去,把他那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映得通红,红得甚至有些可爱。   水乡西塘,就在红灯笼提供的这份喜庆里,慢慢睡去,把自己交给了梦里头。         河香客栈   临行前,花功夫最多的,是选客栈。我不可免俗地也一味追求临河呀雕花大床呀独立卫浴呀这些条件,在网上,无意间看到,河香客栈除这些“硬件”外,还有主人烧得一手江南菜的“软件”,于是,便决定将西塘几日的睡眠与梦,交给它了。   客栈主人姓陆,其妻姓颜。   到达西塘,夜色沉沉。颜阿姨在站上接我们——请允许我这样称呼——因为随后几日里,她待我们真如亲儿女般,细心,亲切。在她的带领下,至客栈,上二楼预订的房间,果然是雕花大床,独立卫浴,推窗,可见夜色里的送子来凤桥,楼下即是缓缓流过的汾河。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家客栈,也喜欢上这家客栈主人的淳朴和真诚。三天时间,我们白天游逛完了,回去,真如网上广告所言,随时能准备好可口地道的江南饭菜——椒盐旁边鱼,咸菜心,炒螺丝,都是在这里吃的,而没有去廊棚里的饭店。   “好的!好的”,是颜阿姨的口头禅。她总是这样回答我们。陆叔在镇上一家纽扣厂上班,为人谦和寡言,但每顿饭必陪我一起吃,还喝酒,是黄酒。我喝二锅头,他喝黄酒。一次,我问,“河香客栈这个名字起得好,谁起的?”他淡淡一笑,说是姑娘起的。原来他夫妻俩膝下有一爱女,已届而立之年,在县城中学当英语老师。他们两口子退休后,无事,稍觉郁闷,便将家里稍做收拾,开起了客栈。无意于赚多少钱,只是图个安度晚年。据此,河香客栈有别于其它西塘客栈,少了商业味,多了雅气,或者说,多了些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雅气。临别的晚上,他们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说是送别。还特意邀来了他们的中学同学、悦来客栈主人王树清。桌上,喝了不少酒,说了不少话。夜深,颜阿姨还特意拿出西塘黄酒数瓶咸菜心数袋送我们,婉拒时,看她一脸不开心,就只好收下,她才莞尔一笑,像个孩子似的。   离别西塘数日,一旦想起西塘之行,河香客栈,默立于送子来凤桥边的一座小小江南院院所弥散出的河水之香,像它的名字那样,迷醉了我。唉,小小的河香客栈,一个北方人在喃喃低语:你盛载着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情感,甚至命运。       “三把刀”   “三把刀”其实是三个人,分别是王亨、何景明和钱锦铭。既为“刀”,自然与刀有关:王享是版画,何景明是木雕,钱锦铭是剪纸。   几天里,慕其名,“三把刀”都见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处自己的好居所。王享的醉园,何景明的水阳楼,钱锦铭的桐村雅居。“三把刀”,像是三把在江南水乡为大背景的前面飞舞的刀子。他们作为古镇上赫赫有名的文化人物,在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的同时,也让一座古镇的传统文化,像河一样,流动着,不至于干涸。   一座古镇,因了这些民间艺人,文化的根脉,深了。
       旁边鱼,菜花鱼,白水鱼   这是河香客栈主人颜阿姨的三道拿手好菜。   先说椒盐旁边鱼。将整条的小小的旁边鱼洗干净,油炸至黄色,放入黄花、味精等,最后撒上椒盐,即可食用。我不知为什么叫旁边鱼,听他们说,这种鱼不去河深处,只在河两岸附近,所以就取其意而谓之旁边鱼。菜花鱼,即鲫鱼,顾名思义,因其在菜花开放的时候常常出水,故名。吃颜阿姨的菜花鱼,总能想起清人柯万源的竹枝词:春畦处处菜花鱼,纤乘时胃叟忙,换得铜蚨拼一醉,半竿斜日上鱼行。一幅多么美好的安居乐业图啊!所以,菜花鱼加深了我久居江南的梦想。而白水鱼,我一直没弄清楚它名字的来由,但食之鲜嫩无比,唇齿留香,实在是与其名大相径庭。   ——一个不惮食鱼的北方人,在西塘,食不离鱼,于是乎也竟然爱上了鱼,仿佛重新找回了一段丢失的爱情一样。         瓦当   一正一反,两两相扣的瓦片,一为花边,一为滴水。花边是在盖瓦上所加的扇形瓦片,加上波浪形装饰;滴水是底瓦加上各式花样的滴水檐,抛雨水于更远,以致门楼不湿。   这就是西塘的瓦当。   西塘还有一瓦当陈列馆,深藏于大大小小客栈旅馆的一角,乃一有心人所为。虽未谋其面,但想像中必是一位沉浸于传统文化中的高人。在陈列馆看了不少瓦当,其图案之丰富,造型之雅致,令人咂舌,亦让人看到了江南人藏而不露的精致。作为一门艺术,的确是需要一些细心的。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依我看,无数瓦当里折射出的,既是江南人的“小知”,更多的是“大知”。   在瓦当陈列馆,我还看到了清代的笔筒、印字砖板、香炉以及水烟用具。像是对无数瓦当的一种点缀。           吃
  美食,是一朵开在地方民间之上的花。在西塘,我仿佛就在这朵花的中间缓慢行走一样。   荷叶粉蒸肉,在家乡吃过,但这次临行前,一直想的是要品品的。虽然在老家也常吃,但对于一座无水的城市而言,何来荷叶?于是,在西塘吃,更像是在家里吃一样。但最终还是没吃成,是听当地人说,店家为了赚钱,不好好做,所以一直没吃,就留给想像吧。所以,当我后来看到时,倒想吃了。这里,录一段网上摘来的相关简介,以示纪念:荷叶粉蒸肉为古镇的传统名菜, 五味调百味香,采用适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粉,豆腐衣和新鲜荷叶,配上丁香,八角,酱油,甜面酱等调料精制而成.此菜风味独特,肉质酥香糯,清不腻,即可下酒,又可做点心,且充分发挥荷叶解暑清热,散淤止血的药理作用。   八珍糕,由山药、茯苓、苋实、米仁、麦芽、扁豆、莲肉、山楂等八味草药辅以优质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的一种糕。青黑,食之发脆,口感香甜,有药用。尤治小儿疳积。江南名点之一。返回时,河香客栈的主人送了些,在家里吃,像是回忆一段往事一样,像是重温自己的江南之行一样,更像是回忆江南之行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穷再穷,不忘六月红”。这是西塘的一句俗语。“六月红”,河蟹也。因其在六月时极好吃,故得名。可惜去时尚早,不得吃。但听颜阿姨讲,蟹身只鸡蛋那么大,肉嫩,壳薄,脂肪滴油,放入清水一蒸,就变红了。煮熟后蘸着香醋酱油姜末吃,亦可制成“面施蟹”吃。   永济桥下,有一家钱氏水豆腐摊,最有名。被放置于一大木桶中,顾客在一张长条的木凳上一会,老板就会舀出几瓢,微热后置于一碗中,并撒上葱末,榨菜花等,放在你的眼前。叶鲜,清香四溢,叫人怦然心动。据说可以下酒,我窃以为不足信。不过,想想“书可下酒云可赠人”的古话,亦觉着可信——也许,下的就是西塘黄酒。   咸菜心,应该是西塘的一道平民菜吧。据说,古时候,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新鲜菜心过了多久就会变质,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在吃不完的菜心上撒一把盐,使其保存的时间延长,这就是咸菜心的雏形,后来不断改进,咸菜心的口味越来越好,成为一道特色名菜在西塘风味菜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看来,咸菜心是西塘穷人的宗教,但后来成为一道老少皆宜带有浓郁水乡气息的特色菜,这,只能是时代的阴差阳错了!。           七老爷庙   七老爷,是西塘的地方神。   地方神者,一般取自传说和神话里的人物。七老爷却不同,它虽尊而为神,却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姓金,排行老七,名已无可考。明崇祯年间,西塘一带闹饥荒,当时七老爷督运官粮经过,见饥民累累,竟将皇粮倾施于饥民,自知难逃国法,就在雁塔湾河里自尽,得救的百姓集资建庙供奉。后朝廷知此事,便追封其为护国随粮王。以后,胸怀一片感恩之心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救命恩人,便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为七老爷出巡庙会,极为热闹也很富有地方特色。   七老爷庙就在老人家自尽的地方——雁塔湾。前殿新建,后殿也已修葺一新。穿梭其间,空阔,静寂。一位眉目清秀芳龄十八的女导游说,庙会时的七老爷庙极热闹,一边做饭,一边唱戏,供人们吃。想想,几千人在一起吃饭的场面,多壮观啊。庙会期间还有跑马戏、踏白船、荡湖船等民间文艺活动。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游节的开幕。   进七老爷庙,但见院内有一高大的烛台,铜质的,大得惊人,是善男信女捐的。摸一摸,锈迹斑斑,仿佛时间要停下来的样子。出七老爷庙,我想,为官一任,若能两袖清风,为民请命,也是有福的;七老爷能遇上不会忘恩负义的西塘人,也是有福的。   可是,抬头一看,七老爷庙对面的一处老房子,正在拆,有几个人抡着工具,一幅迈力的样子。唉,据说,要盖什么宾馆。        石皮弄   这是西塘最有特色的一条弄,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几次穿行在石皮弄,它平整的弄面,两边高深且班迹驳驳的宅墙,像是沧桑的标本,更像是在加深着西塘的一份宁静和久远。置身其间,一座古镇的神秘、古朴,以一种缓慢的方式长开。可我却像个贪玩的孩子,总想在弄堂里弯腰捡拾到记忆里的一段快乐时光。但这已然是一段古旧幽深、遥远得有些模糊的时光了——石皮弄,西塘古镇最具特色的一条弄,多像是时光的样子——这是石皮弄给我的惟一感觉。石皮弄又叫“独行弄”。可我却多想在这样的弄堂里,跟一个心爱的人,手拉着侧身走过,既便默默不语,也是一次心的交谈。
  石皮弄东侧,是种福堂,镇上保存完好的一座古民居之一。小院的安静与幽雅,和石皮弄多么相称:   如同我孤单的心跟你的心那么相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