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那 井

2021-12-31经典散文
[db:简介]
  那井有多少年了,不知道。问父亲,他也不知道。问街上须发花白的四爷,他还是不知道。反正,先有井,后有街。以前,这一片是田土山包。后来,填平了,修了两排土木结构的青瓦房,房前植了两排洋槐树,就成了街。以前,井旁还有棵很高很大很老的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人们喜欢在这里歇脚、乘凉,鸟雀喜欢在树上做窝。那时,井水甜,青草绿,鸟儿叫,蝴蝶舞,野花香,树木茂。后来,人来了,树没了,鸟散了。四爷说:那棵树大着呢!要四、五个人手牵手才围住。因为不知道有多老,都叫万年树,听说是乾隆爷登基那年栽的呢,可惜修这条街的时候砍掉了。砍了大半天啦,斧子砍撅了好几把,十几个人使了吃奶的力才抬走。张驼背就是在抬的时候闪了腰、岔了气。可惜,可惜!他边说边摇头,颤巍巍的白胡子像秋风中染了霜的蓬草。
  那井,就在街口。水井外方内圆,大青石砌的方井台,齐膝高。圆井口,因为年深月久,井口的青石上刻下一道道绳子的勒槽,像一条条纠缠的小蛇。原本平整的井台也被站立的一双双脚板磨成个斜面。井有七、八米深,也是大青石砌的井壁。井壁呈暗黑色,井水不满的井缘布满苍青的苔藓。壁上冒出的羊齿状的植物青绿的一圈,衬得井水更像浓密树林掩映下的一口碧潭,格外地有股让人想不透的神秘。那井,也就成了我们街的名片和招牌。人们把这条街叫万年街,又叫水井街。
  清晨,天刚麻麻亮,井边便有了晃动的身影。在家里,母亲是第一个起床的,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此时,天地间一片静寂,除了或远或近的鸡鸣。或许,天空中还挂着一钩残月,散着些睡眼惺忪的星星,东方刚吐出鱼肚白;或许,天地间还罩着一层薄雾,最树叶上的露珠还做着晶莹的梦。这时的井水,像一枚沉静的碧玉。经过了一个夜晚的积蓄、沉淀,这是井里的水一天中最丰盈、最饱满,最澄澈、最明净的时刻。到井边,母亲放下肩上的水桶,站在井台上。她弯着大致呈100o的腰。取水前,先着对它鞠躬,致敬,以感谢天地上天的恩赐与馈赠,这是每一位打水者必须的动作和姿态。母亲把系着绳子的木桶缓缓地放进水里,然后把桶提离水面,气定神闲,将手里的绳子悠然一抖,然后往上一甩,桶翻了个转,“扑通”一声,桶口刚好落到水里,然后,母亲再将桶提起来往水里沉几下,双手轮换着,一手一手拉起绳子,满满的一桶水便提了上来。
  这是来自大地内心的水。此时的水,还带着大地的体温。冬天,提起来的水还冒着热气,人立刻就感受到一股袅绕不绝的温馨和暖意。夏天,舀一木瓢,“咕噜咕噜”灌一大口,满嘴的甘甜与清凉。用那井水淘米,米水立刻成了玉乳色,蒸的饭又软又滑,有股特有的甜香。茶叶给沸腾的井水一冲,片片舒枝展叶,一缕清幽如兰的香气袅袅而起,轻轻啜饮一口,那淡而悠远的香气在口里久久回旋。那井水,是真正的纯天然的纯净水和矿泉水!
  井边,常常会看到三、五个忙碌的婆婆大娘,健硕而丰满。她们在井边清洗衣裳裤子蚊帐被子,淘洗青菜萝卜红苕。井边成了她们劳动的固定场地,也成了她们道家常里短,说私房话的最佳场所。也有浣衣的少女,扎着麻花辫,水汪汪的眼睛。那些婆娘们大胆、野性而放肆的坊间粗语俗话玩笑,让她们羞得面红耳赤,心如小鹿撞撞,只顾低着头,闷着声,两手不停的搓洗着衣物,然后落荒而逃。身后,落下开心而爽朗的笑声。那些小屁孩,在井边玩耍,爱趴在井台边,头伸进井口。井里的水像一面圆圆的大镜子,他们们看见了荡漾的蓝天,看到了水草样漂浮的白云,看到了红红的像喝醉了酒的颤巍巍的太阳,看到了一张张摇晃的脸。对着井“喂喂喂”地吼几声,井里便发出巨大的回响。你叫它“你好”,它便回敬你十倍的“好”,你若对它恶声相向,它便回敬你十倍的粗暴。这种单调地与井亲近的方式,竟让他们乐此不疲。
    那时的习俗是,年三十,家家都会把水缸里的水趸满。初一天,用过的水不能倒掉。这天,一家人做事都会小心翼翼,不管是漱口水洗脸水,还是洗碗水洗脚水,都尽量避免滴在地上,而是贮存在一个桶里,第二天才倒掉。据说,那水就是财富,不能让财富像水一样流走。初二天,一大早便赶到井边,打到第一桶水的人是那年运气最好的,这叫挑头担水。来到井边,先要绕着井台走三圈,然后点燃香烛,对着井虔诚地拜上三拜,口里说些“感谢水龙王”、“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之类的话,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往井里投一枚两分五分向老天爷买水的硬币,做完后才开始打水。仪式简单朴素,神圣肃穆。每年的枯水时节,人们找来一把长梯子,架在井里,下去把石头铁块树枝树叶等杂物打捞上来,把井清淘干净。小小的一口井,以它特有的方式教化着人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感恩,心湛如水。
    盛夏时节,酷暑难当,热得人像蒸笼里的馒头。黄昏时分,人们把家门口和街面扫干净,然后洒上井水,那水在硬土的路面上“嗤嗤”冒着热气。夜晚,在洒过水的地方摆上几把竹椅,或铺上草席子竹凉板,点上蚊香,或卧或躺,摇着蒲扇乘凉。凉风习习。繁星点点。树影婆娑。蚊香明明灭灭,香烟缭绕。一条街都浸泡在如水的夜色里,家家门户洞开,毫不设防。月光和星光从浓密的槐树叶间漏下来,像披了床碎花被,他们就披着这清凉的被子,沉在夏夜的酣梦里。那井,成了天然的空调,成了梦的温床。
    后来,街上有了自来水站。吃自来水的人家越来越多了,但我家一直坚持着吃井水的习惯:一则井离屋近,就隔了几户人家,方便;二则吃惯了井水,好喝,甜;三则不花钱,可以省一笔不必要的开支。也许是长期用井水的缘故,母亲六十岁时依然青丝满头,乌黑发亮。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淫雨霏霏的一天,推土机开进了街,我看见一只独臂的生硬的手,粗暴的把井台掀翻,把石头和泥土强塞进井的口里。起初,井里发出沉闷的巨响,像一面打碎的镜子,发出痛心彻肺的碎裂声,又像一个受到突袭的壮士发出的怒吼,凄楚而悲怆,但一会儿便窒息了。当初,为了寻找一道清洁的水源,不知费了多少时日,为了砌那口井,不知流了多少汗。那井,曽贮藏过正午的太阳,夜半的星星和月亮;它安抚过不安的闪电,暴怒的雷霆,委屈的风;它倾听过雪花的絮语,飞鸟的情话,落叶的挽歌;它收藏了多少老老少少的影子,收藏了多少这条街的记忆。那井,映着世道,映着人心。那井,是这条街的眼睛。
    当年,把井填了后,街面作了硬化,更名为万元街。再后来,两边的房子全拆了,修成了楼房。听说,为了体现时代特色,最近又在酝酿更改街名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到这条街,物亡人非,我再也寻不到当年那只清澈的眼睛,那面洁净的镜子。我看到的只是大同小异的盒子似的楼房和躲在街道两边的绿化树间的浑浊的灯光。那井连同历史和记忆,被时光深埋,不留一丝痕迹。我,成了陌生人。看着从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我真想叫住他们,请他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告诉他们:这里,曽有着一道清澈的水流。哪一天,大地荒芜,江河枯竭,连人工都制造不出纯净水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记得来寻找啊。就在这里,在你们的脚下,就有着一道生命之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