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对怀旧忆旧类散文的一点看法(交流)

2021-12-31抒情散文辛贵强
乡土题材的怀旧散文,从流行到成泛滥之势最少二十年了。这种题材的东西,有好的一面,可起到为乡土已经、已将消失的事物“作志”的作用,如乡土植物、乡土器物、节令农事等,客观冷静记之,可以使后代人认识它们。但更多的人是无原则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无限怀……

  乡土题材的怀旧散文,从流行到成泛滥之势最少二十年了。这种题材的东西,有好的一面,可起到为乡土已经、已将消失的事物“作志”的作用,如乡土植物、乡土器物、节令农事等,客观冷静记之,可以使后代人认识它们。但更多的人是无原则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无限怀念过去的田园风光与生活影像。题材所及,为老房子、老树木、老碾子、老井台、割麦子、打麦场、独轮车、针线筐、放牛捉蝉、童趣种种、各种农具、各种旧物、庙会看戏、露天电影、杀年猪、闹大年等等。文笔好的,细节呈现,文笔差的,直宣其义,痛惜过往旧时光的一去不复返。这些作品,一个主题,一种情感,一样的套路,大家互相模仿,互相复制,一窝蜂地写,批量化地克隆,成为继杨朔、秦牧、刘白羽之后又一波次的模式散文。在他们笔下,好像过去的农村是在天堂里生活,什么都好。真是那么回事吗,那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落后呢,农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呢?看看过来的农民怎么说,他们在骂我们书都念到驴肚子里去了,说我们不知屎香屁臭。他们打死也不愿意返回去过那种体制与生产力落后、低效能低产出、连饭都吃不饱的苦日子去。   诚然,过去的农村物质贫乏,人们的精神却是纯朴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暖性的,气氛是清远宁静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却出现了利益驱动的人心浮躁,城市生活的喧嚣水泥森林的生活枯燥,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人与人的关系因趋于冷漠,这也是造成一大批作者怀旧忆旧的直接原因,以至形成滔滔不绝的追根恋旧的怀旧思潮。但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认知与引领力量,必须辩证地把握对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守旧与进步,发展与破坏,绝不能够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目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猛,城乡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农村出现了好多的新问题,诸如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摇身一变为市民、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空巢、农村沦丧、农村边缘化、农村如何精神重建、乡土文化应该如何保留、打工农民如何既挣到钱又保全人格与尊严、进城农民如何解决不适症尽快融入城市等等。我们的散文作者,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抚摸过去与现在农民的创造与创伤,喜乐与痛感,写出具有当下眼光与现实意义的好作品来呢?

  怀旧依然可怀,忆旧仍然可忆,但不是重复那种千篇一律的旧时光远去的无奈感叹,重复书写那种从主题到情感、结构一模一样的模式散文。而是从中发现人性光辉、道德判断、生存智慧等,把可以营养灵魂、修补灵魂、挽救灵魂的宝贵东西找出来来,写出有新发现、有新意的散文来,否则,何以叫做“文学创作”?

  目前,乡村沦丧也已成为公共经验、公共话题,也不能再一味流连徘徊于此,当有对乡土题材进一步的开掘,培植新的“生长点”。有人提倡,有两个地方可以重点发掘,一是乡土民间信仰,二是乡土人伦关系以及道德观念的迅速更迭。这些,都是乡土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流失了的东西。通过我们乡土作家深入乡村详尽调查,既形象又理性地予以揭示反映和批评,呼吁回归,促进乡土道德体系的重建,不失为好的写作方向。

  以上乃个人见解,仅供乡土散文书写者诸君参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