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古泉探幽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冉令香
  
  去年7月,“上泉”这一名字,从我发表在泰山晚报的《七月花》旁边,无意间走进视野。当时匆匆浏览后,心里有点冲动,却懒得去打听它的确切地点。上周五,在办公室与同事闲聊,得知它近在“咫尺”。造访兴趣突然被勾起。
  
  因下定了看泉的决心,午觉睡得马马虎虎。脑子里总有根弦绷着,哪里睡得踏实?13:40,干脆起床动身,冒着中午的炎阳匆匆上路。还好,大门外的出租车帮了大忙,不出几分钟,我们就冲进了上泉村西边的杨树林。滚滚沙尘扑进车窗,路左侧溪水中鸭群戏水,古泉似乎近在眼前。
  
  车子掉头东去,沿路水渠内静水微漾,三五个洗衣妇人正俯身漂洗。这景象于我已是三十余年不见。童年水塘边洗衣、挑水、钓鱼的往事早已沉入记忆,如今飘渺如丝,难以捕捉。倒是水渠中的粼粼细波又淡淡地抚到遥远的往事。
  
  出租车抛下我们绝尘而去,我们的脚踪顺着渠水追逐泉脉的韵味。面向马路的石墙上有巨幅泉位图,以红、蓝两色标注倒也醒目。细细看来古泉还真不少:驴带泉、灵应泉、郑家泉、荆枣泉、龙泉,五大泉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其他小泉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原来,上泉村原名孙家院,属于大汶口镇,位于泰安城南25公里、大汶口镇驻地北5公里处。据地质矿产勘察院科研人员勘察后确认,该泉群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现日出水量30000立方米。汩汩泉水清澈可鉴,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8摄氏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清冽,可与济南名泉相媲美。泉水汇成大汶河支流槽河,是泰山南麓的第一大泉群。
  
  因不明确各泉位置,便向洗衣妇女打探。浓重的土音、淳朴的笑脸,简短的回答,伴着青幽幽的渠水流淌。此地村民祖祖辈辈常年饮用泉水,洗刷、灌溉也都依赖这方泉水。按照她们的指点,我们直奔南边的驴带泉。这驴带泉得名于“八仙”之一张果老的坐骑。相传,张果老到南海去拜见观音菩萨,行至大汶口彭徐店村北的一座小山头小憩。一觉醒来,发觉小毛驴不见了,原来小毛驴跑到上泉河边饮水去了。当小毛驴从卧着的地方站起来时,竟带出一个泉眼,人们便把此泉叫“驴带泉”。小毛驴在卧地西边又乘兴撒了一泡尿,也形成一个泉眼。泉水很臭,村民俗称“臭泉”。此泉位于今北臭泉村。今彭徐店北的小山依旧叫作“失驴山”。至于泉水发出的臭味,乃因泉水来源于石膏矿地层。所谓“臭鸡蛋味”则是由于水中的硫化氢在空中挥发所致,这种成因的泉水不仅在山东省独有,在国内也属罕见。看来,上泉村西北不远处的石膏工业园,真应该好好感谢张果老的小毛驴,一泡尿冲出了丰富的石膏矿。
  
  现今驴带泉是五大泉中涌水最旺的泉眼,无论春夏秋冬,泉水汩汩奔涌不歇。围绕驴带泉眼,四周砌墙成井,南面有高耸的水渠向西南方延伸,由此可断定,此泉群在当地灌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大的石砌水渠与旁边的房檐同高,青苔遍布渠洞内的石块,早年尚有淋淋漓漓的滴水下落,如今早已废弃。渠洞下堆着玉米秸、乱石。枯草丛生、落叶堆积,虽有些荒芜却难掩当年的繁盛之气。
  
  从驴带泉北行约50米既是龙泉。据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回銮路过此地,在龙王庙小憩,品尝着甘冽清爽的泉水不由赞道:“真是上等泉水”。由此,这原本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孙家院改名“上泉村”,皇帝赞誉过的泉眼便叫了“龙泉”。龙泉北边的龙王庙,原庙门两边石壁上曾刻有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螟》中的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据说是康熙御笔所赐。而今龙王庙早已销声匿迹,石刻仍镶嵌在村委大院大门两边。据村人讲,过去坐在龙王庙门,正好看到龙泉泉水汩汩奔流。龙泉边多松柏等古木,直径都达一米多。龙泉以东百米处,曾有座古建筑“六神堂”。幽静的夜晚,明月高悬,照着潺潺的流水和松间石砌小路,悠闲的人们可以静心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好意境。现如今雄伟的古建筑与各种古树早已不在,只有一株古槐尚存与村委大院内,陪伴着诸多清代碑刻,向人们诉说着日渐风化的往事。
  
  看泉水分布图得知,郑家泉应该在村公路东北,我们决定返回时顺路再看,回来时却没有找到。只得看图文介绍,了解一二。郑家泉现为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涌水量和现驴带泉一样大,也是大漕河的源头。大漕河流经汶口镇、马庄镇、肥城的东向镇,再流向汶河,全长50公里。据传,村内某郑姓人家贫无资,只有祖坟边上12亩薄地。为使土地浇水方便,郑家就在地头挖了眼井,没想到下挖不深,大量泉水便喷涌而出。郑家心善,无偿让全村的百十户人家以泉水浇地。村民们的庄稼都获得了丰收,郑家也不断富裕起来,并在上泉村发展成一大旺族。人们也习惯叫这个泉眼为“郑家井”。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上泉村民风淳朴,仁德先行。
  
  虽是晚秋,中午的阳光依然火热。我们脱下外套追着渠水西去,企图找到更多的泉眼。前面不远,水泥路与水渠纵横交错成十字路口,阻止了我们的脚步。时间紧迫,不容许犹豫徘徊,我们迎着阳光顺水渠南去。因渠底水草茂盛,渠水呈翠绿色。一只只灰水鸭游玩正欢。这一只探着脖子东寻西觅,瞅准目标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撅着屁股咕噜噜一阵忙活;那一只极有耐心地缩了脖子,慢悠悠浮着,把自己装扮成随意掉进水里的灰布衫。转过一个S弯,一群鸭站在水边石阶上,晒着太阳用红嘴巴捋羽毛。那发呆的望着水面似若有所思,说不定何时就一摇一摆地下到水里,脚掌一划浮出好远。
  
  水渠甩弯西去,远处芦苇丛生遮住桥洞。岸上茂密的杨树林灰烟脉脉,遮挡住视线,水渠隐身不见了踪影。
  
  看看所剩时间不多,我们急匆匆徒步回返。路边一排排瓦房颇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灰瓦石墙,朴拙憨诚。装在房顶的热水器,白花花反射着耀眼的光。黄土窄巷内,靠墙的柴草堆与杨树相依相伴。偶有小片菜畦,绿叶葱茏,清秀喜人。平房顶堆满金黄的秋玉米,成为上泉村最靓丽的风景。
  
  沿村公路东行出村,至104国道北去。一路上新开的工厂一家家相连成片,运送土石的载重大卡车,裹挟着滚滚沙尘一路叫嚣,莫名其妙的气味在空中流荡。
  
  我们真的很担心,这2006年就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大众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关注的,300多万年前的古泉群,到底还能流出多远?这些工厂离她们太近了!泰山上那些枯竭和被污染的泉啊,一滴滴,艰难滴出的都是心里的血。
  
  2013-10-1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