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村树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的故乡在豫北封丘县,南邻黄河。在这片大平原上,树木都是人们亲手种植,它们一行行一排排秩序井然,比山里自然生长的树木要规矩很多。
       童年的村子,东西南北通往外村的四条大路两旁,全部是高大的泡桐树。它们一棵比一棵粗壮,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或许是这个原因,我和小伙伴们从没有爬上过。爷爷说,这些树是大队时县里派来的工作队让种的,树长大了可以卖不少钱。我对“大队”的印象比较模糊,但知道它是一个大集体,土地都归它管。“分田到户”后大队改成了村委会,那些泡桐树就归了村委会。可不要认为改个名字是件小事,因为那些泡桐树很快就消失了。
       树大荫浓,它们的枝叶一直延伸到田地里,十多米内的庄稼缺少阳光,长得又瘦又矮,产量很低。有些人就开始打这些树的主意,有人“不经意”地在树根旁烧秸秆,有人偷偷把树根部的树皮全部刮掉,再用土围起来不让人看见。年复一年,树就这么一棵棵枯死了。夏天,人们在地里干活儿,没有了大树的阴凉,歇息的时候无处可去,只好各自回家。村干部很无奈,树死一棵伐一棵,抓不住“黑手”,想惩罚谁却找不到证据。没了大树,村干部开始在原地种小树,种一批死一批,“年年种树不见树”,村干部几乎要气疯了。后来,有人出了高见,由村里提供树苗,树长大后卖了钱,与农户“三七”分成,农户拿大头儿,还签订合同。勉勉强强,路边的树总算稀稀拉拉活下来一些。看似是树与庄稼争阳光,其实是个人与集体争利益,树却不幸成了牺牲品。
       与大路旁村集体的树相比,个人种的树幸运很多。房前屋后、院子里,都是人们精心挑选的树种:榆树、椿树、枣树、泡桐树、洋槐树、柳树……一棵棵活得枝繁叶茂。春天,树木次第开花,乡村就像盛装的新娘,不仅美丽动人,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蜜蜂往来其间,鸟儿婉转鸣啼,活脱脱一副美丽的图画。夏日,那些大树下就会聚满乘凉的人们。风习习地吹,枝头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人们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到了秋冬,树落光叶子,人们搬上梯子、拿起斧头,细心修整树枝,促其成材。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呢?因为它们可以建房子、打家具、做工具。房梁、房檩、椽子、门和窗户离不开树,凳子、桌子、柜子离不开树,车子、风箱、木耧也离不开树,树就这么重要,已经完全浸入了村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新世纪以后,村里面的大树急剧减少。因为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新盖的房子全部是钢筋水泥、铁门铝窗,树不再是建房子的必需品。新房的跨度不断增大,一般都会超过十米,院子小了,为了采光,没有人再愿意种树。人们的家具也不再请人打制,全部到商场购买,莫说树没用,连土生土长的木匠都失了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种树的经济效益逐年降低。曾经有几年,杨树很值钱,于是人们伐掉其它树木,纷纷跟风种杨树,甚至正常的农田也变成了杨树的世界。在这场灾难性的“植树运动”中,杨树以外的树木悄悄地消失了。那些杨树从来没有长大过,十年一批快速轮换,成了增加收入的“法宝”。后来杨树不值钱了,人们对种树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们种下的树木,都被现在的人们砍光了,他们乘凉的办法就是躲到空调下面,根本没有心思去种树了。谁又会想到,若干年后没有大树的乡村会是什么样子呢?城市人都觉得乡村是一处处“世外桃源”,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他们期望城市的环境也能像乡村一样。很多城市出天价从乡村购买大树优化环境,试图打造“宜居”名片。可乡村的现实却是正在主动撤掉标志性的大树,蜕变成一座座微缩城市。
       没有大树的故乡,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鸟——不,像一只被拔掉飞羽的鸟,已无法在我思乡的梦里翱翔。我不想为树的命运叹息,因为与树的命运相似的事物,在村子里比比皆是,牛马、猪狗、鸡鸭……还有人。我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它们也不知道我的心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