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对襟棉袄绑腿带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似乎穿衣服戴帽子可以率意而为。其实是由“时兴”摆布的。 “时兴、时兴”,因时而兴。时代不同,“兴”也不同。“时兴”就是从众。就是流行。

      服装穿戴,历来标示等级、地位。古代的衮衮诸公到后来的衣分五色,都是明确等级、显示地位。贵贱尊卑,一望便知。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山服成了礼服;长袍马褂是中式礼服。平民百姓,赶上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见要紧的客人等场合要穿长袍马褂;出门必须穿长衣服。小衣襟短打扮,“短撅撅”的不成体统。商铺的店员,平时也要穿长袍,文明礼貌,尊重顾客;商店文化。

       手工作坊的伙计,出卖体力的主儿,平时短打扮;上身对襟短衣。下身长裤,裤脚绑腿带儿。胳膊腿儿利索。干的活不一样,天气冷热有变化;穿戴就得见机行事,实用第一。

       北京把长衫叫“大褂儿”,棉袍叫“大棉袄,”皮袍叫“大皮袄”,长衣服称作“大”,短衣服就叫“小”了。冬天原来大襟短袄,胸前斜着多一块,挡风暖和;改成对襟,方便轻松。还有短袖棉袄,棉坎肩,下身穿棉套裤。劳动起来胳臂腿儿灵便。  
  
      马褂也是对襟短褂,和小褂不同处,袖子比身子长,后背下当中开口儿。

      长袍马褂的退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大典上国家副主席之一的张澜先生还穿长袍。1951年后街上才少见穿长衣服的。流行干部服,八角帽;女的“列宁服”,男的中山装。灰、兰两色最多。穿不起的,长袍改短袄。街上一律短撅撅了。1960年以后流行一阵子中式短袄,“算盘疙瘩”扣袢只领口缝一个,其余改暗扣。没有明兜,前胸光坦无物,挺雅气。人们戏称“原子服”。
  
       改掉的还有绑腿带儿。不是“绑腿”,绑腿是部队官兵在小腿上缠的长布带。“腿带儿”是把裤脚儿扎在腿腕子的带子。绦带行业专门生产的。男女老少用的不一样;男士用黑色的,宽四公分左右,长五十公分左右,两头有四五公分穗子。裤脚由里向外折,压住腿带儿一头的穗子,顺时针方向平着缠紧,穗子头儿塞进去。夏天,穿浅色绸裤,系手工缝制的“飘带”,窄,不足两公分,两端如箭头,腿腕子上绕两圈,系活扣,走起如灯笼裤。女士就分年龄段了,老年人,缠足,腿带子又宽又长,缠得脚腕子很粗壮,金莲更纤巧。中年,用比男士窄的带子,颜色黑的居多;年轻人和孩子,用花的,底色红绿,织上图案花纹。绒线铺(百货店)里随意挑选。街上也常有流动商贩,摇着拨浪鼓招揽生意。
  
       大家都改穿“制服裤子”,散裤脚。“腿带子”无所施其技。
  
       制作腿带子的绦行,该在历史上留些痕迹。
  
       绦带行,清朝很兴旺,叫绦行。生产各种带子(绦子),系在腰间、绑在腿上;还有织成各色图案的带子(现在叫花边),镶嵌在衣服上(镶绦子),清末民初的照片上,我们常看到镶有绦子的服饰。绦行,三百六十行里的一行。行行有祖师爷,行行有自己的“组织“(公会),有自己的活动场所(行业会馆),如梨园行、玉行。绦行的祖师是哪吒,有绦行公会,活动场所在哪吒庙。这庙在北京先农坛西墙外,一片叫黑龙潭的水塘当中的一块高出来的地面上。小庙儿,就一座不大的佛殿,供奉哪吒。哪吒成为绦行祖师,是由于他在《封神榜》里显过身手。《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叙述哪吒和龙王三太子敖丙殴斗,敖丙死去现了龙身。他从死龙身上抽出龙筋,把战利品献给父亲托塔李天王,做了腰带,后人仿此,有了丝绦。

      狠毒的哪吒,被尊为祖师,“成王败寇”左右人。据说哪吒塑像却慈善柔和,他灵佑四方的作用不外消灾(震慑妖龙)、降雨、保安宁、多进财。善男信女来求签,求保佑,送功德匾。庙里立有石碑,一块立于乾隆四十年(1775)《绦行圣会碑》,一块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9)《绦行公所碑》。第一块碑记述绦行公会成立的历史。第二块碑记述绦行公会的一项公益事业,大众集资,购置“义地”。体现传统文化中美好人性,先死为大,死者受尊重,生者有尊严。在特殊时期,人的尊严被踩在脚下,人的生命不如一张薄纸,随便撕扯揉搓,死了,如废纸丢进纸篓。绦行人用体力和手艺换取温饱,地位卑微,但,自尊,尊重他人,有完善完美的人性蕴涵!生和死,是人性链条上的始和终,终更是紧要环节。

      抄几句《绦行公所碑》,结束这篇文字:“窃惟京都为百行聚集之区,人数日繁。往往有卒于旅次,而贫不能扶梓回籍者,每致无处安葬,骨殖抛残,良可叹也!是以各行或设立义园,或公捐寄费,俾无力孤魂,得有依归。……惟余等绦作一行,向无义举。……谁谓枯骨无知,而不恻然动念乎?兹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同议捐,出资京钱壹佰壹拾吊整,置得义地一段,坐落黑龙潭庙前,计肆亩整。嗣后吾行中,凡客死京邸,棺木无力回里者,报明会中,杠抬入土安葬,庶死者入土为安,而无零露之悲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