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迓与句剩
2021-12-28经典散文
[db:简介]
悲迓与句剩
●那些久远的时光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往事已矣,还有谁愿意去回忆西塞,还有谁会唱起悲迓?我的西塞,钢铁取代了水稻,工业和城市,开启了它的时代。偶尔午夜梦回,我依稀记得有人站在梦境的甬道深处唱。如诉如泣,激越,哀婉,百转千回,有咯血般的痛楚。梦的可怕就在于,醒来之后,它还在持续,我认出了那个女子,楚剧的青衣,当她跟我一对视,梦就倏然醒了,她的脸碎裂般地消失,迅不可捉,临去甩袖一瞥,桃花带泪,留存在我的记忆里——选自塞壬《悲迓》
●我最喜欢这一段文字。这是塞壬《悲迓》开头,几年前初学散文读到此处印象深刻,仿佛能看到一个女子长袖善舞,含悲忍泪,之后又像桃花被风吹散那样远去消失。可是前几天醍醐提起,却遭到批驳和笑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到底我们追求什么,需要怎样的写作态度,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文字,为什么一些文字在岁月中隐去,一些文字如岁月长久?文字不只是获取眼前利益的手段,更应该是传承和经典。
●后来草长鹰飞也加入讨论,我竟然分辨不清到底是哪一位在发言,他们侃侃而谈;探讨文字本身,文学层面的内容,更加接近文字本真的意义和文学的纯粹性;君子和而不同,我为他们的直言恼怒欢喜,亦对他们肃然起敬。
●其时醍醐先生喊道:“这哪里行?”
“临去甩袖一暼,桃花带泪……”亏她想得出来。她以为唱戏呢。
●往下两位开始炒豆了。
●写文有时不能太弄句子,要好好说话。有话不好好说,这女子拿她没奈何,她拿自己也没奈何。深陷不能自拔。开头那种堆砌堆饰不行,有些小才气,但是不得良师,被文困住了。
●这样的表述,太肥。肥而不炼,油脂都在句子中汪着,腻。肥不怕,但油要炼出来,挂于肉外,才出肉香。缺煸炒工夫。
●我只读到贪婪与慵懒。
●女人有柔情是好事,乏柔情,最后会落到自悲自怜的境地,所谓固执已深。因柔而用于娇媚态过了,也会跌成下品。
●这么行文,肥,句子肥,感受肥,容易形成定式,很难开掘感觉与思考。感受不肥,被表达方式一贴敷,也肥起来,最终一样。
●肥有两种;一种正常的肥,增补细腻,将粗砺处腻平以求圆融,一种,肉上堆肉,成了欲。
●肥在圆融,则无碍。圆融就是杨贵妃。再堆就是郑海霞。求高大孔武,以势压人。那势,肥肉,有训练的肥肉而已。
●这样的文字我读不来,太腻了。由奢入俭难。嘴抹猪皮出门的日子,岂是真富贵呐。读读归有光,就知原来你也不喜欢吃,只不过是没得吃才吃。美学追求不同。杨贵妃就美,你看弥勒佛就胖,人见他就笑,也好看。
●这个时代需要肥腻。本身就是个肥腻的时代。老编辑们陆续腾退,新人鉴赏力不够,催生出的新生肥嘟嘟的花。阿城、王朔,放现在出不来的。这个时代有着一个巨大的隐形伤口,需要有花插上去覆盖,即便撒药,也只需要跳跳糖那样的五色斑斓才好。
●醍醐又找来一段文字,不知是谁做了反面教材:
“再靠近故乡,我要轻轻喊出每一座山峰的小名。雨丝飘落,是他们湿润的目光;黄叶摇晃,是他们震颤的回应。再多的表现也不能有了,再走一趟山上的小路吧,好比是又一次细细的抚摸,再吃几个野果,是他们所能倾囊捧出的一种特殊礼遇。坟堆也没有什么好怕的,向群山学习,无言深情地接纳一切。再回到故乡,我要轻轻地喊出每一座山峰的小名,好比是在异乡途中,忽然有一个乡音喊出了你的小名,回头刹那,你忍不住泪流满面。”
●语句倒是不错,可惜写的全是空话。都是“临去甩袖一暼,桃花带泪……”
●张爱玲这个人比较理性,写起文来也就比较中观。木心谈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个极卓越的地方,就是不宠人物。他可以很自然地将一个个人物毁灭给你看。没有泛滥同情心。一般的人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可是又有谁,不在乎自己是人这回事呢?把人比得下贱猪狗不如,肯定不是;生而为人,持有人的习气而自重,也不是,真要通达中观很难。
●世上很多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大都比较中观;王国维谈文学,说要有一游戏之精神,天地游戏,能出能进。真正的作家其实是一群比较冷漠的人,我在近代张爱玲的文学里,就能读到她一种游戏之中的精神。你说她无情,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就是她自己倾注的,你说她有情,然而小说中的人物是她笔下的人物,她仿佛就在说别人的事,与她自己毫不相干似的,所以她厉害。
●作家的情感应如水一般流淌过去,生命也应如此,这样才是好的文学,也才能够创造好的文学。
●情这东西是把双刃剑,无情则缺感知,情多泛滥,也要成灾,文中犹如此。有情泛滥,不是真有情,是假有情。西方博尔赫斯几乎不读同时代人写的书,因为浮薄,不是粗砂滤金,看不到几粒金子。南非有个作家库切,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很好。
●可能是影视真的太厉害了,戏剧是一门淘汰的手艺。戏剧的特点就是太演了,这跟现代艺术是相反的。艺术发展到现在,尤其欧洲电影,无不往极度逼真到雕琢的效果上走。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想语言文字之美这个事儿,单独一个词汇,无所谓美无所谓不美。组合进句子之后,那种美感,在行文者,如何拿捏与把控。
●语言文字未必在美,我个人看,其实是在灵活,在是否达意。古人论诗文,有气韵说,肌理说,性灵说等等,可是我看文,总是看它一个活字;气活,字活,心活,思活。得了这个活,所谓气韵、肌理以及性灵,自然而出了。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个句子是美还是不美?王国维立境界说,用隔或不隔来区分高下;以我看,就是能不能达意,不隔就是妙达,稍隔一点,就是通达,通达不如妙达妙,也不如妙达灵,其实还是在一个活字能否完全贯通。
●杜甫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王国维认为不隔,极好的句子。可是这种句子美吗?我认为不美,或者不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就是不隔,抵达得妙而又自然。
●早年非常喜欢唐朝戴叔伦两句诗: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情景历历在目,生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句子生动自然就好。
●现在人写文,句子上用力得很,这个能够理解。因为现在的人胸气眼光萎缩,只能在技巧上,也就是句子上极其用力费功。现在人写文,弄起句子来,如捉泥鳅,十回八回捉不住,弄得两手湿滑泥。
●塞壬写文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以及现实的敏锐感,这是她的优点,但是文心品质不是很通脱很好。常常被文所困,文中的虚势、矫情以及煽骗不自知的意识阻了穿心一亮。河北顾随讲文学的时候,谈到能进能出,其实就是通感灵跃。以塞壬这种作者,通脱的力量不够的;比较颓靡,靡靡之磨之音。可是又拿那么多奖,质地真是不够的,抵挡不了什么岁月。真正的好文学好艺术,要抵挡得了岁月轮回之磨,要靠绝对的品质了。
●古人很多艺术品,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现在人几乎达不到了……
●醍醐、草长鹰飞并不能完全说服我,我依然喜欢塞壬那段文字,那篇文章,艺术就是语言的延伸,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尽管矫情也并不妨碍理解和沟通,不然屈原杜甫也不会为凡夫俗子所怀念了。
●那些久远的时光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往事已矣,还有谁愿意去回忆西塞,还有谁会唱起悲迓?我的西塞,钢铁取代了水稻,工业和城市,开启了它的时代。偶尔午夜梦回,我依稀记得有人站在梦境的甬道深处唱。如诉如泣,激越,哀婉,百转千回,有咯血般的痛楚。梦的可怕就在于,醒来之后,它还在持续,我认出了那个女子,楚剧的青衣,当她跟我一对视,梦就倏然醒了,她的脸碎裂般地消失,迅不可捉,临去甩袖一瞥,桃花带泪,留存在我的记忆里——选自塞壬《悲迓》
●我最喜欢这一段文字。这是塞壬《悲迓》开头,几年前初学散文读到此处印象深刻,仿佛能看到一个女子长袖善舞,含悲忍泪,之后又像桃花被风吹散那样远去消失。可是前几天醍醐提起,却遭到批驳和笑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到底我们追求什么,需要怎样的写作态度,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文字,为什么一些文字在岁月中隐去,一些文字如岁月长久?文字不只是获取眼前利益的手段,更应该是传承和经典。
●后来草长鹰飞也加入讨论,我竟然分辨不清到底是哪一位在发言,他们侃侃而谈;探讨文字本身,文学层面的内容,更加接近文字本真的意义和文学的纯粹性;君子和而不同,我为他们的直言恼怒欢喜,亦对他们肃然起敬。
●其时醍醐先生喊道:“这哪里行?”
“临去甩袖一暼,桃花带泪……”亏她想得出来。她以为唱戏呢。
●往下两位开始炒豆了。
●写文有时不能太弄句子,要好好说话。有话不好好说,这女子拿她没奈何,她拿自己也没奈何。深陷不能自拔。开头那种堆砌堆饰不行,有些小才气,但是不得良师,被文困住了。
●这样的表述,太肥。肥而不炼,油脂都在句子中汪着,腻。肥不怕,但油要炼出来,挂于肉外,才出肉香。缺煸炒工夫。
●我只读到贪婪与慵懒。
●女人有柔情是好事,乏柔情,最后会落到自悲自怜的境地,所谓固执已深。因柔而用于娇媚态过了,也会跌成下品。
●这么行文,肥,句子肥,感受肥,容易形成定式,很难开掘感觉与思考。感受不肥,被表达方式一贴敷,也肥起来,最终一样。
●肥有两种;一种正常的肥,增补细腻,将粗砺处腻平以求圆融,一种,肉上堆肉,成了欲。
●肥在圆融,则无碍。圆融就是杨贵妃。再堆就是郑海霞。求高大孔武,以势压人。那势,肥肉,有训练的肥肉而已。
●这样的文字我读不来,太腻了。由奢入俭难。嘴抹猪皮出门的日子,岂是真富贵呐。读读归有光,就知原来你也不喜欢吃,只不过是没得吃才吃。美学追求不同。杨贵妃就美,你看弥勒佛就胖,人见他就笑,也好看。
●这个时代需要肥腻。本身就是个肥腻的时代。老编辑们陆续腾退,新人鉴赏力不够,催生出的新生肥嘟嘟的花。阿城、王朔,放现在出不来的。这个时代有着一个巨大的隐形伤口,需要有花插上去覆盖,即便撒药,也只需要跳跳糖那样的五色斑斓才好。
●醍醐又找来一段文字,不知是谁做了反面教材:
“再靠近故乡,我要轻轻喊出每一座山峰的小名。雨丝飘落,是他们湿润的目光;黄叶摇晃,是他们震颤的回应。再多的表现也不能有了,再走一趟山上的小路吧,好比是又一次细细的抚摸,再吃几个野果,是他们所能倾囊捧出的一种特殊礼遇。坟堆也没有什么好怕的,向群山学习,无言深情地接纳一切。再回到故乡,我要轻轻地喊出每一座山峰的小名,好比是在异乡途中,忽然有一个乡音喊出了你的小名,回头刹那,你忍不住泪流满面。”
●语句倒是不错,可惜写的全是空话。都是“临去甩袖一暼,桃花带泪……”
●张爱玲这个人比较理性,写起文来也就比较中观。木心谈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个极卓越的地方,就是不宠人物。他可以很自然地将一个个人物毁灭给你看。没有泛滥同情心。一般的人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可是又有谁,不在乎自己是人这回事呢?把人比得下贱猪狗不如,肯定不是;生而为人,持有人的习气而自重,也不是,真要通达中观很难。
●世上很多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大都比较中观;王国维谈文学,说要有一游戏之精神,天地游戏,能出能进。真正的作家其实是一群比较冷漠的人,我在近代张爱玲的文学里,就能读到她一种游戏之中的精神。你说她无情,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就是她自己倾注的,你说她有情,然而小说中的人物是她笔下的人物,她仿佛就在说别人的事,与她自己毫不相干似的,所以她厉害。
●作家的情感应如水一般流淌过去,生命也应如此,这样才是好的文学,也才能够创造好的文学。
●情这东西是把双刃剑,无情则缺感知,情多泛滥,也要成灾,文中犹如此。有情泛滥,不是真有情,是假有情。西方博尔赫斯几乎不读同时代人写的书,因为浮薄,不是粗砂滤金,看不到几粒金子。南非有个作家库切,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很好。
●可能是影视真的太厉害了,戏剧是一门淘汰的手艺。戏剧的特点就是太演了,这跟现代艺术是相反的。艺术发展到现在,尤其欧洲电影,无不往极度逼真到雕琢的效果上走。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想语言文字之美这个事儿,单独一个词汇,无所谓美无所谓不美。组合进句子之后,那种美感,在行文者,如何拿捏与把控。
●语言文字未必在美,我个人看,其实是在灵活,在是否达意。古人论诗文,有气韵说,肌理说,性灵说等等,可是我看文,总是看它一个活字;气活,字活,心活,思活。得了这个活,所谓气韵、肌理以及性灵,自然而出了。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个句子是美还是不美?王国维立境界说,用隔或不隔来区分高下;以我看,就是能不能达意,不隔就是妙达,稍隔一点,就是通达,通达不如妙达妙,也不如妙达灵,其实还是在一个活字能否完全贯通。
●杜甫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王国维认为不隔,极好的句子。可是这种句子美吗?我认为不美,或者不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就是不隔,抵达得妙而又自然。
●早年非常喜欢唐朝戴叔伦两句诗: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情景历历在目,生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句子生动自然就好。
●现在人写文,句子上用力得很,这个能够理解。因为现在的人胸气眼光萎缩,只能在技巧上,也就是句子上极其用力费功。现在人写文,弄起句子来,如捉泥鳅,十回八回捉不住,弄得两手湿滑泥。
●塞壬写文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以及现实的敏锐感,这是她的优点,但是文心品质不是很通脱很好。常常被文所困,文中的虚势、矫情以及煽骗不自知的意识阻了穿心一亮。河北顾随讲文学的时候,谈到能进能出,其实就是通感灵跃。以塞壬这种作者,通脱的力量不够的;比较颓靡,靡靡之磨之音。可是又拿那么多奖,质地真是不够的,抵挡不了什么岁月。真正的好文学好艺术,要抵挡得了岁月轮回之磨,要靠绝对的品质了。
●古人很多艺术品,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现在人几乎达不到了……
●醍醐、草长鹰飞并不能完全说服我,我依然喜欢塞壬那段文字,那篇文章,艺术就是语言的延伸,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尽管矫情也并不妨碍理解和沟通,不然屈原杜甫也不会为凡夫俗子所怀念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