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应该忘却的记忆

2021-12-26抒情散文麻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9 编辑

  小怡住地近郊“城市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与丈夫经营着一个小网吧,带着二岁的女儿租住在娘家二楼的两间房里。刚踏进她家门,我就感觉到小怡与往日有些不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9 编辑 <br /><br />  小怡住地近郊“城市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与丈夫经营着一个小网吧,带着二岁的女儿租住在娘家二楼的两间房里。刚踏进她家门,我就感觉到小怡与往日有些不同,细看,好象刚刚哭过似的。我连忙关切地询问。不想这一问,小怡的眼泪立刻相拥而出。原来,她与母亲发生了口角。小怡委屈地说:“二姐带着孩子在家白吃白住,我妈什么都不说;可我这个月迟给了房租,她就不依不饶。而且,我女儿叫奶奶,她竟然大声骂她,让她不要叫。”小怡接过我递给她的纸巾,拭了拭眼泪,继续说:“从小,我就被喝拆惯了,往往一点小事就会惹来母亲的责骂,衣服从来都是捡两个姐姐穿过的,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我妈帮我大姐带孩子到八岁,二姐的儿子也是三岁多才不放在她身边。可我的女儿呢?全是我自己带的,只有在她表哥们回家来的时候才有机会由爷爷、奶奶带着一起玩。平时,就在楼上,跟着我在网吧里转游。这真的好不公平!”
  我一面安慰小怡,一面帮她出主意解决具体的困难,希望她能够真正自立,不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帮到自己。我对她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气;没人帮你,也无可厚非,因为没人应该为你做什么。”但是,小怡的诉说还是深深刺痛了我掩藏很久的记忆,以至于回到家后依然久久无法平静。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这一生,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勤勤恳恳,非常好强。在工作岗位的三十多年里,她深得同事和领导的敬重和赞许,直到几年前退休;在邻居们的眼里,母亲也是一位持家的能手,节俭朴实。凡是认识她的人,众口皆碑。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让人无法将另一面的母亲与众人心目中的形象相提并论。而我,对母亲的感情始终是复杂的,充满着矛盾。三十多年来,我时时都盼望能够像别的女儿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撒撒娇,或者牵着她的手说几句亲热的话。但时到今日,这些都是我的一种奢望。即使有过那样的机会,也总觉得欠了些什么,纵然如此,也不免有些造作而并非出自内心。
  我出生在母亲二十八岁那年的冬天,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一位再普通的女人,当她成为母亲的那一刻,永远都是伟大的。我可以想象到,怀胎十月的母亲经历了怎样的喜悦与痛苦,才将我诞生在老家那间大瓦房的土炕上。我想,母亲一定激动得泣流满面,欣喜不已,那时那刻,一切身体上的痛苦都让她无怨无悔。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在资源极其缺乏的那个年代,尽管奶奶存了不少鸡蛋和小米,也难以补充,我很快就断奶了。母亲和奶奶到处为我找奶妈,而我稍有不慎,又得急忙带我去附近的医疗所。所老人们讲,我在两岁前一直是光头,后来的那一头浓密的秀发都是经奶奶无数次用生姜汁擦洗出来的。并且,我前额夸张地突出,俗称“大笨偻(音)”。可想,婴儿的我一定非常丑陋。而在我的记忆中,直到我六、七岁都很容易发高烧,一烧不退,动辙窒息,令家人十分惶恐。
  等我满月,母亲便只身去外地的工作单位上班了。我的童年是在爷爷、奶奶和两位年轻的姑姑的疼爱下度过的,而身在异地的父母在我脑海中一直只是一个概念,也只有在呀呀学语时才会出现“爸爸、妈妈”的叫声。一次,母亲休假回到老家,她兴冲冲地揽住在炕头玩耍的我,爷爷、奶奶都让我赶紧叫妈妈。可是,我嚅嚅地叫了一声:“姑姑!”在我的印象中,年长的是爷爷、奶奶,而年轻些的就是叔伯和姑姑了。多年后,母亲在一次与家人的聊天中回忆了这段往事。母亲说,她当时伤心地哭了。
  那时候,母亲也曾尝试着将我接到身边,自己照顾我,但都未能长久。就这样,我一次次去到父母身边,又一次次被送回老家。在此期间,爷爷、奶奶为了让我多亲近父母,也曾几次带着我乘火车去他们那里。那时候,父亲正在基层带兵,常住在连队,我们很少能见到他。或许是爷爷、奶奶一身农民的装束,也或许是他们“乡土气息太浓”的举止和习惯,母亲始终不能接受二老,尽管在我来看(即使是成人后)他们永远都那么朴实、正直与善良。父亲不在的时候,母亲对爷爷、奶奶要么成日冷着脸不理不睬,要么出口带刺。时间久了,本就言语不多的爷爷更加沉默,只是一味地举着旱烟袋蹲在某个地方,一动不动。爷爷雕塑般的身影很早就刻进了我的记忆里,直到他已经故去近三十年的今天,仍然挥之不去。而奶奶在一次次含泪容忍的同时,有时也会解释或者分辩几句,与之而来的就是母亲更剧烈的争吵。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从他们的争吵中,第一词知道了“指桑骂槐”这个成语。实际上,在我的心里,那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争吵了,母亲很多时候表现得近乎歇斯底里。这些我很小就习以为常了,虽然每每都被吓得大哭。一次,父亲从边防公干回家时已经很晚,大家都已经睡了,可他还是像以往每次回家一样,进到爷爷、奶奶住的小房里去看看。见到爷爷大冷的天只盖了床薄被子,心里很难过。第二天,父亲提出让母亲将部队发给他的军用毛毯拿出来给爷爷先用一用,可话出不久,二人就大吵起来。
  为了我,爷爷、奶奶没少生过气,也没少受过委屈。当然,对母亲来讲,她也在受气、也委屈,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再同情她,因为我觉得母亲所谓的委屈来得让我很难理解。爷爷在我五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在我要入学的时候,奶奶还是放下两位姑姑,毅然带着我去到父母身边。虽然奶奶一直视我如掌上明珠,但她明白,只有我在父母身边才能受到最好最正规的教育。与以往一样,为了让我慢慢适应,她没有马上离开回老家,而是住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因为一件我已经不记得的小事,母亲与奶奶又发生了争执,她生气地将手里正在洗的碗扔到地上,大吵大闹。父亲从大屋来到对面的厨房外面,质问母亲怎么能摔碗,得到的回答是她不小心跌落的。一直站在角落看着的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那么大的勇气,突然就冒出一句:“碗是妈妈用力扔在地上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引起他们更凶猛的争吵,还让母亲对我更加讨厌。那次去父母家,奶奶几次要走,可我执意不愿意自己留下来,她勉强支撑到我上了一年级第一学期,在我的哭闹下又不得不带我回到了老家。
  儿时的记忆中,除了爷爷、奶奶我,最亲近的就是我的姑姑们。由于她们看着我从小到大,早已经视我为己出,即便是各自成家后也依然对我牵肠挂肚。我永远都忘不了六岁时的那个冬季的傍晚,因为快过年了,根据习俗,已经身怀大表妹的小姑是不能随便进娘家门的。但有些日子没有见到我,姑姑难捺思念,便悄悄从村北的婆家挺着笨重的大肚腩来到村西的晒谷场。在那里,她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家的大门。然后,姑姑让一个路过的乡党将我叫出来,自己就站在晒谷场的等着我。我刚出大门就见到姑姑远远地冲我招手,高兴地飞跑过去。就这样,我们一长一幼站在夕阳里一问一答,直到天已经黑了,姑姑才依依不舍地对我说她该回去了,让我也赶紧回家去。我顿时“哇”一声就哭起来,拉着姑姑的手往家的方向拽,说什么也不松手,不信地喊着:“姑,咱们回家!”那晚,在晒谷场上,我和姑姑相拥着哭了好久,真到奶奶出来硬功夫将我带回家。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对母亲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母亲曾经对父亲抱怨说:“你女儿就是把姑当妈,把妈当姑。”我听到这话的时候,没有出声。
  在村里的小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还是到父母身边继续上学了。因为久没有见到母亲,最初的亲热与平和没有多久,一切照旧。或许是从小便有了“免疫力”,虽然面对父母的争吵甚至动武也一样心惊胆颤,但我过后很容易忘记,再加上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开朗,心情倒不那么压抑了,经常会拉着暗自垂泪的奶奶的手默默地陪着她。
  记得有一年夏天,渐渐知道爱好的我见到好多同学穿着一种奶白色的套装很是羡慕,这在当时非常流行,自己也好想有一套。这样的心事憋了好几天,终于忍不住对母亲讲了。如今,我早已经忘记了当时母亲是如何回应我的,只记得平生第一次穿白色套装是参加工作后自己买给自己的,当时的心情别样的复杂。但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一个夏天,母亲给没有凉鞋的我拿出一双“皮凉鞋”,是那种人造革制成的,这在当时也是很时髦的。不过,母亲拿回的那双鞋是她的同事穿过的,鞋已经变了形,38码。这双鞋,比我成人后所穿的都大了两个码。倔强的我无论如何也不肯穿它,母亲便叫来父亲“对付”我。之所以说是对付,是因为母亲一般都是通过父亲来“教育”我的,而且是惯用的方式。身为军人的父亲一向很军事化,命令不被执行,一顿武力相教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虽然哭喊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那双鞋我最终还是没有穿。父亲如此的教育方式持续到我高二那年。一次,不记得是什么原因,母亲边打骂边将我的裤子扯开了一条很长的口子,刚好回来的父亲也对我进行了的武力教育。这时候,与我一样习惯但已经漠然的邻居终于又出现了--一位父亲部队的司机伯伯。他对父母大声说道:“丫头都这么大了,有什么不对你们不会给她讲道理,还打什么?”又指了指我的被子质问母亲说:“看看,羞不羞啊?”
  人的一生命中,总有些人是我们无法忘怀的,无论是否仍在联系,我们总是会想起他们。我还记得,那年夏天,我的好友张君兰从她母亲那里要了十元钱,为我俩一人买了一双绿色半透明的塑料凉鞋。当我穿上那双凉鞋的时候,心里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
  母亲手很巧,最擅长的就是绣花,家里的沙发套、桌单、门帘都是一针一线绣成的。小姨的嫁妆,也是母亲一手操办的。我上高一的那年,比我大四岁的小姨从老家到我们家住了一年多。母亲给小姨报了缝纫培训班,让她去学手艺。那年过年前,母亲专门请了裁缝师傅到家里给父亲做了几套衣服,但我想更大的获益者应该是小姨。她不仅有了当年我梦寐以求的白色套装,而且大衣、棉袄应有仅有。一年后,小姨提走了沉甸甸的两大提包东西,其中也包括母亲在过年时给我买的一件紫红色滑雪衣,虽然我只穿了几天母亲就说要存起来不让穿了,我依然很开心,无论如何母亲是帮我存起来的啊。不过,小姨说她喜欢那件衣服。小姨走后,母亲跑了几次邮局,又寄了些东西回去。再之后,我便从母亲与邻居的谈话中听到小姨结婚的消息。
  虽然没有像弟弟后来那样,即使未考上大学也被送去做了自费生,但在十八岁那年能够入伍,却是我最大的喜悦,这让我有一种逃脱的快感。这样的感觉几乎伴随了我之后的很多选择,每一次新的生活都让我有这样的渴望,结婚、调离家乡去外地等等,无一不受此影响。但是,父亲永远都是如来佛,而我就是那只猴子,总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父母身边的通信营;父亲转业回到家乡的时候,我又被调到了父母身边;退役后,我的工作自然也是父亲一手安排的。我想,父母是爱我的,不然,他们不会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面。有了这样的劝告自己,我很早就学会了隐忍。
  很多时候,人必须忍耐,尤其是在一些大的事情上,比如结婚。恋爱不久我就结婚了,虽然在置办嫁妆时与母亲发生过不少的争执,因为母亲一心想让我将参加工作后以零存整取存方式存入银行的那950元交出来,而我怎么也不愿意交,她甚至让我最尊重的大姑夫来劝我,我都不恳。于是,那段日子里,我与母亲总是别扭着,但想到终将能够每天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醒来,我由衷地为此感动,也为此兴奋着。婚礼举行的前一晚,父亲在奶奶的提醒下对母亲说要将家里那一对红色皮箱给我,母亲之前是答应过的。但那晚,母亲不愿意了,后来说只给一个。可奶奶第一次这么强烈地要求一定要一对,在她心里,红色是吉利的,而且应该好事成双。其实我觉得要不要都无所谓,尤其是我的伴娘兼好友王璐已经提前一天来陪我了,我真的不想让她见到家里人吵架。然而,母亲却吵得越来越在声,细数了我从小到大她给我买的东西,交待了她为我操办婚礼花的三千块钱都买了什么而我却不愿意交出自己的钱,并且当着父亲的面直接对奶奶吵嚷。父亲是一位大孝子,当时的气氛可想而知了。我无力做什么,只是默默地哭着。璐璐把我拉到一边,悄悄说,你妈怎么这样啊?说完,她也流泪了。
  我的性格一直比较反叛,鉴于母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婚后的我对公婆特别好,甚至能从他们日常的家长话里去捕捉到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匆匆出去采购回来给他们,因为我不想让爷爷奶奶的悲剧在我身上重演。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媳,我将一切都做到最好,全家人都很高兴。老公说,婆婆一般很难与人好好相处,一次居然调侃说他妈妈沾了点不讲理,在邻居里早已经是名声在外了。可看到我将家里的关系搞得那么好,尤其那么疼爱只比我小几个月的小姑子,他自然非常开心。我们双双调去南方工作后,我几乎每年冬天都接二老去那边过冬。那时候,老二家的媳妇与公婆关系紧张到互不来往好多年,一直发展到不允许二老去看孙子。于是,我利用休探亲假的机会,慢慢地调节,最后他们和好了。可是,我不得不说:拜母亲所赐而让我形成的这样的一种观念却成了我多年后的痛。因为不能生育,再加上婆婆始终认为我娘家人看不起他们等等原因,虽然我与她儿子的感情不错,但我们的婚姻最终还是陷入了低谷。因为婆婆找不到我的什么毛病,就一味地骂她儿子,对他说谁家的儿子离婚后找了个更好的,现在生活得不知道有多好,诸如此类。尽管婆婆去我们家的时候,我们抱养的女儿快要一岁了,非常可爱,我俩都很疼爱她,可婆婆似乎并不满意,一改往日的态度,进门后对我不理睬,叫都不应,我也只好沉默了。在一次她骂儿子吓醒了女儿后,我却无法再忍了,便劝她有话好好说,孩子正睡着。婆婆见我与她说话,或许早就等着这个时刻的她立即反目质问我:“你还知道孩子,你会生吗,你流过血吗?这些年你对我们好,无非是想在三个儿媳妇里出头……”怀抱着女儿,我泪如泉涌。可悲如此,我无话可说。此后的几个月里,老公的愚孝固执得让我惊诧,他一味强调我与他母亲叮嘴让他无法向兄妹们交待,却只字不提我为何如此。或许我太追求感情了,或许是努力得很累了,最终,我放弃了这段婚姻。半年后,他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当地一个女人结了婚。对于感情,我是坦然的,努力了便不会后悔;但对于女儿,我这个母亲此生永远都将背负着歉疚,无论释怀。
  身在异乡的我搬出那间幸福的房子后,首先想到了家,便辞职回到家乡。虽然坚持自己租房住,却依然很想回去看看,尤其是看到母亲对弟媳那么好,真的也好想感受到那种幸福。一次,母亲拉着我聊到了夜里四点钟,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之前都是说一些家里的琐碎事情,但平生第一次能够与母亲聊天却让我心里很激动,我和母亲都极力掩饰着一些不自然,坐在床上面对面地聊着。最后,母亲对我说:“你的生活已经有了大的变化,一切都重新开始吧。”说完,母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父母也都年轻过,过去有些不对的事情就忘记吧。”当时的我几乎是一动不动地僵住了,母亲还说了些什么我都没记住,更没敢抬头看她一眼,因为我怕她看到我眼里的泪水。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冲进卫生间,用湿毛巾死死地捂住嘴巴,发自内心地痛哭了一场。
  这些年来,我时常会想起与母亲聊天的那个晚上,尽管我们的感情并没有太彻底的改观。我想,天下真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或许,他们会不停地嘟哝你,也会在孩子中不十分疼爱你,但是,除非孤儿,我们的成长绝对离不开父母辛苦的汗水。为着或这或那的缘故,我们的父母不可能对自己的子女做到面面俱到或者一视同仁,但爱是不会变的。
  我与小怡正说话的时候,她的同学也来了。这位两岁孩子的母亲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的母亲一边照看她二姐的儿子,一边在做午饭,突然发现忘记买盐了。因为不忍心叫醒正在熟睡的外孙,老人就快步去马路对面的便利买盐,结果返回时不小心被车撞倒,久治之后最终成了植物人。想到这儿,我对小怡也是对自己说:“多理解母亲吧,毕竟我们还有健在的母亲,还能在叫母亲的时候听到她的回应,这已经很幸福了。”
  (注:因为长时间不能上网,事后知道此文已经被计酬,可我已经错过了确认期。当时署名是“海 雪”,因本人大意,又一次丢失了密码,那个ID又上不去了。故此,再发此小作,如能再获计酬,一定及时确认;如无缘,亦无憾。
  请各位再次指教!轩在此多谢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