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两年·坟祭

2021-12-25经典散文
[db:简介]
                                                                周年
  
  紧贴乡下婶家的一条小路,素白笔直,毫不犹豫通向一片白杨树林。不及百米处,一片坟冢坐落其中。那些白杨树,高高直直,与村庄其它白杨有序相接,统一为一个整体。坟冢作为整体中的部分,与村庄晨昏相对。
  
  叶落归根。一座村庄承托着这样的沉重。
  
  先前,信仰佛教的姑母摩挲着两幅身居莲花宝座的佛陀图像,喃喃自语,念叨着她的母亲——我的老婆婆。两幅画曾陪伴她生命的最后时日,超度她到天国去。不知她的魂灵是否已在那儿安放,骨灰,却是实实在在安放于老家的白杨林里。周年坟,她携夫带子,从北京千里迢迢回归。人去屋空,只有曾无限接近老母亲的神秘安详的佛陀像,成为她可抓持的念想。她摩挲着佛陀像,便犹如在抚摸她的母亲。
  
  她一边念叨,一边无比珍视地将它们装入黄绸帛袋留存,像不得已给事情的最终结果划上一个句点。我的眼前,不由出现她在世时的情景,于是泪眼婆娑。——临终的日子,把她从医院接回,在生活了后半生的城里的儿子家捱过。生命,在她已无法说话的苦痛中一点点耗尽。她曾多么坚强,二十六岁起孤身一人抚育大两个孩子,如此熬过一个甲子多漫漫岁月。
  
  如是,村庄白杨林里,还安放着已同样多时光的她的夫君。盛壮之年,他止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纷飞中。以后年年岁末,一块“光荣之家”的小小匾牌便由民政部门更换送至家中,规规正正悬挂在宅门上方,若贞节牌坊般醒目着从一而终的妇道。所以它实际看起来更像清寂苦守的指向。这犹如村庄随意沟坎上的野草野花,看似热烈的生长开放里,有谁会更在意风雨摧毁中的那些无奈与挣扎。而村庄那些高高低低的坟茔里,又埋没着多少关于村庄不为他人所知的岁月过往。
  
  一处长满艾草的坟冢,有三座坟头紧连,一为男性墓碑,其余两座,女性“考妣”之名完全相同,均曰“赵氏”。同行老家表弟告知是一夫两妻墓,且为姐妹。他们属夫家大家族的同族祖辈,卒于民国时期。其余,作为小辈的他,也不能一一详细相告。坟脚处,延展开的西瓜地长势正旺,两不相干着它的生机。似乎明快与萧落的凸显,在黄土四处漫延的村庄存在是自然而然之事,不必在意和管顾,一如那些艾草,任其时间更改,生根摇曳,一点点向日子深处走去。小小村庄,因了这些而盘绕错节,呈露它庞杂、幽邃与神秘的一面。
  
  它是村庄的魂魄。像其他若干个有故事的村庄一样,由这些,酝酿生发出种种可能,与他处无限连接。比如宗教。它可以出其不意来临,以默默和娓娓叙谈的方式完成,潜滋暗长在某个角落。二十四岁的表妹华,土生土长于村庄,高中肄业后,几年间曾一度浪掷时光、虚晃过日。如今再见,在祭礼后的饭桌间侃侃而谈佛教,谈以佛法自律下的生存。这些像她装饰在眼睑中蓝色的美瞳一样,让我识不太清了她的面孔。以往坟祭,她会像平日那样穿得花枝招展、涂抹浓妆。现在除美瞳,便只一身标有厂名的素朴工装。——她在离村庄不远的一家工厂打工。信仰,让她逐渐褪去虚浮的华丽,在别处添加色彩。
  
  在吃饭时只用素食的一位周姓男士,本与这个坟祭无多少瓜葛,只因和姑母的相熟与相同信仰,以及与公公平日深交的情谊,也就从邻村的老家骑辆自行车带着祭品前来。瘦脸、简衣和布鞋,还有满脸谦恭,这些像村庄里哪家大哥,不会想到为市里一家高档酒店的老总。华与他聊得投机,但华终究还入化不深,如我们一样最后只剩了聆听,领受关于佛教与国学水乳交融的种种,实在为熟谙禅宗与道学文化之人。末了,他对挨他就坐的房主婶流露出歉意,说絮叨得太多,喧宾夺主了。没多少文化的婶倒还沉浸在他刚才的叙谈中未回过神来,听毕,忙不迭作出摆手姿势,说听得入迷呢。他也就莞尔,这才埋首认真吃了一口食物。一共两桌的丰盛宴席,由村庄的一处饭馆烹制送达。有专门木质手提菜龛,两层,一龛盛放八个盘碗,上面都分别覆有保鲜膜,以防散热和保持菜品在传送过程中的清洁。高堂大屋、醇香的食物、一众并不怎么喧哗的人、安宁悠远在其中的游移……村庄,稍不留神,会有意识形态的迷幻,种种可能性带给的细微柔软的触动,就此温暖弥散开去。
  
  但村庄,的确还是原来的村庄。它根系的深广,使得乡情的集聚始终浓稠和热烈,不曾改变。归返老家的一刻,姑母便不见了人影。车后备箱的袋装天津大麻花礼品,却是逐渐少去。东家三姑、西家四爷……一家家沾亲带故,都有情意相连。一旦回家,这些走动不可缺失。
  
  另一方面,老婆婆在村庄的辈分之高,让一场坟祭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家族的聚会。队伍中,有几位长者的面孔并不相熟。更有跑前跑后的孩童未曾见过。我称之“二姑”的人,已年逾八十,在与之相隔几十里外的一处村落居住。考虑到年老搭车的不便,遂决定车接车送。九十四岁逝去的老婆婆生前喜幸热闹,那时一个家族的老老少少齐聚跟前,想来她会万分高兴。健在时,她也曾回村庄小住了几日,最终,长眠故里,与一草一木和早先曾是一片河堤的沙窝地有了长相伴随。姑母坐在坟前哀恸大哭。她失去了她的老母亲。故土村庄,永久收留了她。
  
                                                                    次年
  
  在坟上,六老姑先哭起来,嚎啕之声因为乍起,格外惊人。她八十多岁,和老婆婆属表姊妹关系。
  
  之前到坟地的路上,我搀着她的手。因为担心她蹒跚脚步的不稳。还掺杂对年老之人生有的悯惜情分。
  
  无法并排走的泥泞处,我撒开了她的手。她好像专等这个时刻,撒开的当口立刻揩了一把鼻涕甩到地上,同时两只手交叠在一起搓揉。我立即不敢再搀她的手,只走在旁边伴着。
  
  她失了她自年少以来就赖以亲近说话的老姊妹,悲恸之心难以掩蔽。在她悲切的嚎啕声里,我竟听出了她同时在哭泣自己的声音:她眼看也要随老姊妹同去,离开这个世间。
  
  那时候姑母,正用黄表纸一样样包着那些供祭的食物放到火堆里去。食物专门从她的居住地带回:精致的人参果、鲜艳的火龙果、密密排列的稻香村糕点……我的公公——她的老哥在旁边催促,于是她急迫中,焦虑着某些食物该包多少的问题。她到底不清楚她的老母亲能吃到多少,或者根本就不能吃到。旁边的每个人都不清楚。可都在烟雾腾腾纸灰飘舞里庄严着。
  
  毫无疑问,早在远处逡巡的那只狗是有收获的。在人群三三两两离开那片坟茔时,一只黑狗正从旁边逆行,靠拢那堆灰烬。显然它们知道该等待什么时机前往最为合适。找食的狗、坟茔、树林,现出气氛的清寂。可放眼望去,除了坐北面南的坟地,其余三面,皆和村庄紧密相连。东面刚刚收获完的西瓜地里,一个村民正在扯掉秧子整理地块;西面一垄垄花生茎叶也正在微风里挨挨挤挤晃曳着;而与林地脸对脸的南面,就是繁衍生息了不知多少代人的村庄。站在林地,村里的鸡鸣犬吠清晰可闻,老婆婆的坟地离村舍最近,她与这些声音相伴应该不会太过寂寥。还有,终于她和她的老相识们又汇聚在一起。这不管已故去的,还是依然活在世间的。
  
  一群人涌进了我们称之为“表嫲嫲”的家。已经九十一岁的她是老婆婆的老相识之一。诸如这般呼啦啦走亲访友式的串走,对一年几乎只有在这个时候回乡下老家一趟的公公婆婆来说,是一定要有的内容。况且有远道而来的姑母姑丈参与,共同前往探望,更显出对一份情意的隆重待见,于是走动,就仿若周年坟时的情景再现。这当然指外在内容形式的相同,因为没有什么能在无敌的时间面前,可以完全还原它从前的模样:姑母当作礼物送人的天津大麻花已换成地地道道的京城特产“稻香村”。随之改变的,还有她一头怵目的白发,以及因为腿疾而走起路来愈加缓慢的脚步。
  
  还有,我再去看那头老母牛时,它已反了个方向站在那里。不但如此,它还生了它的小牛犊趴卧在旁边。那处墙根下也消失了一群小鸡仔曾经唧唧的声音。当然还有身影。想必在草垛边依然见到人就呱哒哒叫着窜逃开去的成鸡中,就有一年前的那些小鸡仔。
  
  去田野走时,婶家那条已视我如老友般的小狗嗖地跑到前面带起路来,东嗅西嗅落下一段距离后又飞快赶上,让我大为一惊,俨然充当了一回主人。农田,也已换掉容颜,同样的一年中的一天,却不见了那些严严遮覆的大棚薄膜,而露出大棚骨感的身架。蔬菜瓜果已经收获,所以相异的,还有在返程时家族里几家亲戚装满车后斗的西瓜和土豆。
  
  而在上完坟回走,途径地头,我们一行所谓的城里人,看着被农户们当作未熟透、整个弃之不要的那些西瓜时,一边唏嘘质疑着,一边搭手挑选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西瓜一路抱着,走向婶家。远处,一大群羊儿飞跑过小路,随即赶羊人也迅捷跑起来。闲下来的地块栽种上玉米,农活便就告一段落,有了把羊儿放出家门的大把时间。农事比去年提早,聒噪的知了也勤快跟进。坟地旁边的土坡间,一男一女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正走走停停,俯身寻觅知了猴的洞。那片坟茔并没有让他们感到丝毫顾忌或不安。与村庄紧密相连的事实,或许他们早已将其看作村庄的一部分,已经习以为常。
  
  那片坟地,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在成趟成行的白杨林中。它占了偌大树林面积的一小部分。若脚步从前挪到后,挪到老婆婆的坟前,抬眼望到前方已没有坟茔的空旷树林,立时凄哀浓烈起来——树林在不慌不忙一步步接纳着后来者。村庄处在沙窝地中,是丰润的象征。他们愿意把它作为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落脚终点,在三面紧连田地、一面紧靠村舍中继续倾听亲切熟悉的乡音乡调和鸡鸣犬吠。尽管,人人对生,都怀着悲切的留恋。就如我从六老姑那里听到的她凄凄然哭泣自己的声音。
  
  还有已九十一岁的表嫲嫲那无助哀戚的眼神。
  
  涌进她一盘大炕几乎占掉一半面积的屋子时,看到她蜷躺在炕上,严重的腰疾已让她无法坐起,也已无法话音出口。一年前,她曾急急颠着小脚迎向我们,热切的招呼中拉起这只手那只手。如今再见,她瘪陷的嘴唇由于激动,强烈抖索起来。眼睛旋即的潮湿落泪,也导致不断眨动起来。颀长但枯瘦苍老的手,青筋凸露,失了生气般无力垂搭在一侧。这样的情景,立刻让我想起了老婆婆。两双手,像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她在世时,我常愿意坐在床上摩挲她的手。事实上,当我一旦触及到这样一双手,便宛若触到了时间,触到了自时间深处攀附而至的温暖。这样的温暖足够让一个人的心变得柔软,和因柔软又终究变成的刺痛的心。于是,摩挲,更多有了庄重意味。它一方面来自温暖踏实的沧桑生命的接收,另方面,来自对其已无限靠近死亡的垂怜。
  
  此时,我便很想握一握这双手。可是只是想想而已。一大群人站在炕前杂七杂八寒暄,我插不上话,更挤不进一双手。或者我一个外来孙辈媳妇,根本还没有寒暄在前的可能,况且彼此见面的极少,让一切翻腾在心的念想失了它自然的对接。老人一个七八岁的重孙,半个身子躲掩在屋外,好奇地瞅着一大屋子的人。这些人中,有别家跟进的几位亲戚,看起来面孔相熟,我却尴尬已忘记怎样相称。家族支系的繁杂,与寥寥几次见面的处境,会让这样尴尬失礼的状态永远存在。
  
  一大群人呼啦涌出屋外时,惊醒了睡在柴垛间的猫。它站起来,拱起身子伸了伸懒腰,旁若无人地踱远了步子。于外在的纷扰、杂乱,它是安闲与冷眼的旁观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