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五十五:向生命体验转型的西凉女子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向生命体验转型的西凉女子
  ——谈谈西凉雪近期创作的变化
  
  
  西凉雪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西凉女子,文字也清新灵动。以前西凉雪走的是传统路线,近一段时间,她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开始大量尝试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传统散文向现代散文转型。任何转型都是要经历痛苦的思考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成熟起来的。于是在西凉雪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其中几篇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嬗变》的风格是大胆而又沉稳的,描述了少女青春期的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和那个时期的羞涩而隐秘的心理变化。这篇散文描写精细,味道清新美好,展现出独特的少女心态。
  描述那时的身体成长她用了“若春天拱土而出的草芽,正努力地向上又向上”这样的比喻,体现了不可遏制的青春的萌动,并且带有阳光的色彩。然后紧接着写心理上的变化,首先是恐惧感,连母亲也不敢告诉;其后是羞涩感,不再和男生打闹,有了性意识。爱美之心这时陡然而生,喜欢上漂亮的衣服了。
  这一系列描写速度非常快,色调明亮,大大方方,给人一种轻巧而明媚的感觉,犹如春天。
  之后描写对异性的好感,产生是爱的萌动,对青春期变化的描述处理得很干净,不含一丝杂质,“两朵花蕾逐渐地开放。黑夜里,用手轻轻一触,柔软而细致。更多的时候,把它藏的深深地,若少女的心思一样的不可捉摸”。
  母亲的叮嘱使得听话的孩子变得和异性接触时有了恐惧感,不敢轻易地和男生说话。但是,又忍不住去关注喜欢的男孩子。这种心态的纠结描写得十分到位。之后格外关注身体的变化,也格外关注外貌,收到心仪的男孩子来信后躲躲藏藏,怕人知道,这样心态描写得都很细腻。
  结尾写成年恋爱成家的感觉,是对青春期的告别也是回望,全文带有一种诗意,唯美而灵动。这个题材由于是在转型期,处理得还不够深刻,挖掘出来的心理还不够个性,略带些大众化的色调。我想,随着经验丰富,她的文笔会越来越老到,越独特的。
  《行走在城市里的母亲》是一篇很成熟的作品,叙述的味道和观察的细致还有深挚的感情都让这篇散文具有动人的力量。
  开篇直接切题,写母亲到达城市,四处张望的一瞬间,这个镜头感非常强烈,对母亲的神态描写活灵活现,比如母亲整上衣,理头发,看有没有泥点等细节描写,让母亲的性格如闻如见。人物的刻画极具功力,既有传统的传神的特点,又有现代散文述说的味道。
  然后见到母亲后,画面一转,直接跳入回忆之中,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由明亮清晰的画面转入童年的朦胧记忆之中。太阳,树,草筐,母亲的笑,给她的青豆角,让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陷入深深的亲情中。
  之后又迅速转到母亲现在的模样,牙快掉光,面颊深陷,以及用头巾擦口水的画面,让人感动不已,鲜明的对照,使人顿生爱敬之心。
  对母亲的描写始终用很细的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无论是用头巾藏白发,还是在植物园里的动作和话语,都表现出母亲慈祥、善良、自尊等鲜明的性格来。这篇散文总是围绕着母亲展开回忆,不时地插入一小段,犹如意识流,给人一种跳跃的美感。结尾母亲在牡丹前留影,是对母亲的一种亲切的肯定,不露声色的颂扬。
  这篇散文虽然短,但短而精致,叙述的味道比较好,阳光而温和,淡淡的诗意,频繁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拉卜愣时光》是一篇游记,在叙述上,味道更沉稳,更淡泊了,这表示西凉雪的文字正在走向成熟。
  这篇散文意在表现一种美好的心境,一种生活禅意。生活禅是由柏林寺的净慧法师提出来的,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修行来领悟禅的境界,并不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行。也许西凉雪并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禅,但她表达出来的那种意境,却是和生活禅相符的。她是无心插柳,但是受寺院氛围的影响,笔下的文字却成显现出一片柳荫来。
  在寺院里,通过与僧人和尼姑的接触,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淡泊的心,比如描写旦增,“他不仅懂汉语,还懂英语和日语,在寺里当翻译。长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有时,我们惹他,让他还俗,每当那时候,一朵忧郁的云就从他的眼前飘过,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能感受到这种忧郁,也便是感受到佛子之心了。
  通过不断地了解,她终于明白,“其实,下不下山,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关系呢。尘世中一切的繁华,都与他们无关。心静了,一切也就静了。但青春,要经过多少的碰撞,才能做到如水样纯静呢”。这句话看似不解,其实又是理解了,不解之解,是心灵的顿悟。
  在她教藏族孩子学汉语课本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她不懂藏语,而孩子们也不懂汉语。幸而有一个小姑娘懂得,成为她得力的小助手,从此,她和孩子们的交流变得愉快而和谐了。她是不爱吃羊肉的,但因为这种奇妙地融入生活,突然她发现自己在大口地吃羊肉了。这是不知不觉间完成的,以至于她自己都感到惊奇。这也体现了一种禅意,禅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总是悄悄地潜入人的灵魂。
  在与藏民交往的过程中,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和他们一样唱歌、跳舞,甚至喝酒,气氛是那么融洽。她在草原上,突然悟出“一切都辽远而空寂。那时,就觉得人与自然,与天空,与草或是草地上的花,都是如此的亲近。或者,自己本就是一朵花,或是一片云,只不过,要在人世间停留一段时间而已”。这又是一种禅机,想开了,人生就是一个过客,一切都是空的,所谓的空其实是排斥欲望,并非真的空,顺应自然才是禅的本意,正如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旧案,那是真正的禅。不妨就把自己视为一朵去,风往哪吹,就往哪去,不去刻意的生活,那就是心灵的最大享受。
  西凉雪品味着藏民的生活,喜欢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移情于万物,有了一颗通透的心。结尾她写道“高原之上,所有的生命,都遵从神灵的旨意。人与动物,以生命中最为纯真的方式生活着”。这是对禅意的最好诠释,禅并非常排斥万物,求个真空,而是容纳万物,以敞开的胸怀来看待万物,珍惜万物,不去烦恼,做个最真诚的自己,最纯的自己。
  与禅机的对应开释,使得这篇散文有了足够的深度和高超的境界,读了这篇,想必读者应该放下一些烦恼,体味生命的真诚。
  《雷台,一个人的天马》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更注重心境描写,而不是景物描写,进入了现代散文的门槛。她的手法是让景物随着视线随意跳跃,不按雷台的布局构划,从而呈现出轻灵活泼的特点来。在语言上追求一种短而精的效果,用了大量的短语,呈现出一种快节奏。在描写事物上不去客观描述外形,而是主观描述对事物的感觉,比如“湖底,没有了清水。一些黑色的污泥盘结在那里。踩进去,软软的,带着某一种生命的温度。”
  西凉雪是从传统散文上转型过来的,所以还保留了相当的传统因素。比如“从桥上南北望,茂密的芦苇,静悄悄地排列在湖底。尽管只有很少的水了,苇子们长的还是很起劲。苇子深处,不知有一种什么鸟儿,瓜啦瓜啦,叫的很欢。”这样的描写,骨子里是传统的,但是,仔细品味,有一种情绪潜藏在其中,很微妙。
  在这篇散文中,西凉雪也在尝试思想的深度,述说历史文化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我没有去细想,那匹天马的脚下踩的是飞燕还是匈奴。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的深远意义。我想,在一匹马与一只鸟,或是一人之间,到底有多少的机遇,才能完整的结合为一体。”还有对社会的思考,如“有一次来这里,一个道人,竟然主动启示我上香。虽然,也上了,但心中到底不是滋味。世俗,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完全会改变一个人固守的品质。”这些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很不错。这篇散文的语言好,深沉有余味。整体上,把握了一种沉静的氛围,能够让人走入她的语境中,随着她思考,这点是可贵的。我想,只要这样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她就会写出成熟的作品来。西凉雪还在不断地进步与变化之中,期待她在未来写出更多的佳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