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赏读论坛最近作品,谈及散文的布局(建议保留一周)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从论坛最近作品赏读,谈及散文的布局
文/王克楠


      新散文观察论坛在当下的文坛喧嚣中,保存了朴素的品质和清净的氛围,因为这里的文字容易做到去伪存真,接近于事物的真实存在。在这里,没有政治口号的“主旋律”,只有扎扎实实的生活旋律。

       谈到散文的布局,笔者以为首先是写什么,其次才是怎样写?作者笔和书的《周作人左右与色氏家族 》写到了散文历史不可或缺的周作人先生。中国人看问题容易概念化,概念从哪里来?从容易让人被洗脑的宣传而来,在世人的眼睛里,周作人是汉奸,其它就一概不论了,可是,确实存在过“周作人左右”:“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文学是由于文学人做起来的,作者列举了当时在周作人左右的那些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人物:“钱玄同。此外有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有刘半农、马幼渔等人,俞平伯、废名。”文学的事情,可以一个人单干,如曹雪芹那样的天才,但是更多的需要交流和沟通,和谁交流,当然是同志,于是就有了“周作人左右”。 作者笔和书在此文中描绘的是中国文学史的盲点,因为意义就同时存在了。作者还饶有兴味地写了曾经在“榕树下”文学网站曾结识的文友。因对文字的共同的痴而建立了“色氏家族”。还编过小说接龙《色楼梦》,虽然是自娱自乐,亦是有“主旋律”之外的轻松氛围,其中有对“同题文章”的见解,强化了——异。这篇文字娓娓道来,似乎并没有说什么,又确实说了很多。

      刘亚荣的《水坑记 》选材于中国北方普通的水坑,整体的氛围是有悲怆元素的,但是对水坑的喜爱溢于言表。当然一如羽说新语所点评,“要是句子在简练一些就更好了。口语化并非拉家常,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太跳了。”确实是这样的,散文写作中,口语当然可以使用,但是不可泛滥也。还有窃以为背景可以朦胧一些,介绍性文字,可以再简略文字可以再生动一些,可以时而点染一两句"有见解的话”值得褒奖的是,刘亚荣的散文选材,自从2010年以降,总是谨慎地躲藏与别人的选材撞车,选的是别人不怎样在心的题材,说明了刘亚荣的散文在选材方面,有了自觉。剑鸿的文字一向奇崛,但是最近写了《月光•荧屏•晒谷场 》却是饶有童趣,所选的是童年时代在打谷场看电视的情形,从表面是童年的玩趣,内在里却是当时的武打电视剧对少年心理的影响(不能用“侵害”来表达)。

      楚些的《米脂恶性行凶事件忧思录》显然是一篇杂文,是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下发生的社会事件的态度。首先,敢于选择这样的材料,已经是一种胆量,中国当下的言论环境(此处省略36字)…..而楚些教授能在论坛里直抒己见,真的不易,指出“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究其实质还是停留在嘻嘻哈哈的层面上,遇到紧急时刻,如同破烂的棉絮,立刻就会现了原形”,能够露出“原形”的还有很多方面,因此,教授发出了类似鲁迅先生当年“救救孩子”的呼声。教授还诚恳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尽快建立校园驻警制度,可以是特警,也可以是正规保安公司里有资质、能应付突发事件的专业保安。这个制度一旦推广并建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但至少可以规模性地减少恶性案件的出现。”但估计当局不会理会一个教授发出的声音。张复林《南方的忧郁》选材于农民进城打工的|“历史事件”,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人物命运去理解,往往可以得出相反的结果,一如深之海先生所说“生活如阳光,有阳面,也有阴面。”“我在南方呆了20年,好好的。不外出觅食,如何养活家小。穷困潦倒,那来尊严?”确实是这样的,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中,进城打工,几乎成了全部农民青壮年的不二选择。在这个打工大军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有光明,也有阴暗,张复林《南方的忧郁》叙述的“阴暗”,虽然不能概括整个打工农民的命运,至少表现了部分的生活真实。

     还是想借文友们的散文谈谈散文的布局,其中包括散文的开头和结尾。研究散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之所以有意思,因为容易走向偏颇,或者走火入魔。散文的开头和结尾从“文本学”的角度看,应该隶属于散文的结构。结构决定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那么散文的结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那些专职的评论家可能列出一百种,一千种结构,让写作者摸不清头脑(很可能要绕晕)。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说,结构就是搭架子,就是一篇散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说的过程要精彩,找出最佳的叙述方式和顺序,大约就是结构了。笔者对散文开头重视,来自于新散文观察窦宪君的提醒,一篇散文的开头最忌讳拖泥带水,当你把第一自然删除,还能说明问题,那就要果断地删除,删掉两段,还能说明问题,就要删除这两段。因为写字的人有一个习惯,总是习惯把背景拉得长一些,好像是写一部长篇小说,其实散文就是散文,无论其内在的质量再高,也是一篇散文而已。     
            
      那么,是什么决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甚至包括怎样说,怎样说的漂亮,甚至说得“惊天动地”,这就有讲究了。不是讲究别的,而是讲究认知和理解,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姿态低下来,做“物象和被描写对象”的仆人,不要随便指点江山豪气十足。凡是那样的作家,没有几个有分量的。苇岸和梭罗写大自然的时候,姿态是很很低的,便是实例。 那种自以为找到了“发现”,自豪得了不得的作者,往往很快被时间淘汰。我们还是以剑鸿的《月光•荧屏•晒谷场 》为例子,他的开头和直接,“下午,第三节课的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看到坐在倒数第二排的大眼已经把书包放到膝盖上了,课桌上只留下一本书装样子。他的一只脚也跨到了课桌外面,做好了预备跑的姿势。”   一下子就把带劲了作者营造的生活情境,如果不这样,而是唠叨一番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质之类的感触,那无疑是失败的开头。华之huazhi的《惆怅如客 》开头简明扼要“又一个村落消失了。” 然后才是对村庄消失来龙去脉的刻画和描写。

      华之huazhi的《寒食帖》是分四节安排结构的, 纷飞的雪对此文的感受是“这篇散文,该是华之进入某种特定的状态,抵达某种别样的情境之后,从意识深处,从心灵里涌现出来的语言。” 逯玉克留言道“写苏轼的篇章不少,仍能写出新意,仍能吸引读者,都是文字的魅力。”文友们读毕散文的印象是“张弛有度”,何为张弛有度?正是结构方面拿捏得好。也确实是这样,第一节是对寒食节的个人感觉(也许再来一点想象力,就更好)。第二节,穿越时空,进入公元1082年的春天,那年的春天,发生了关于苏轼大师的“乌台诗案”,夹叙夹议,甚是妥帖。第三节借助于苏轼的《寒食帖》之书法说事,“待到看了《寒食帖》,莫名觉得那些字就是元丰五年的屋檐上滴落的雨滴,个个呈下坠之势,难以阻挡。有些字还带着长长的雨线,淋淋漓漓,欲断还休。”字体风格和人的处境结合了起来——这一节似乎有跑题之嫌,但是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和苏轼此诗书法相比,也多了两个陪衬(借一个的书法来了解一个人的处境,也是创造)。第四节断断续续又说了很多,多了古诗词解读,少了生活况味(一家之言也),总起来说,作者善于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苏轼倒霉后的心境,真的不易,作者用季节来烘托人的心境和处境,是此文的特长,心境、环境、人的处境结合到一起,就多了两把把读者领进既定状态的钥匙。

      还要说到结构上,我理解的结构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而是一种气息。散文是有气息的,一个作者没有感到气息而硬写,结果就会不伦不类。我的论点是——气息决定结构,这是很多人不同意的。作者会找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转换结构,中心辐射结构,八面包围结构,串联结构,并联结构…….这些是散文的结构吗?硬性制定散文的结构,就会带来一种模式,误导作者往里面钻。余秋雨先生写文化历史散文,本身就创造了一个“结构”,很多作者步其后尘,写得不伦不类。笔者所说的“散文气息”,是作者和被写作对象交流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应该是通畅的,无障碍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被写作物象感动,形成一种“美的质量”(或者丑的质量),被感化,被感染的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这个过程就是结构的过程。正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刚开始从楷书练习,要仔细研究字的结构,待你形成个人风格了,写草书的时候,要需要想好字的结构再动笔吗?

      不由地打开论坛的精华帖《莫扎特在1791年》,论坛对于精华把握得严之又严,能把此散文作为精华,必然有自己的道理。此文是一气呵成的,没有分“一二三四”。开头“这一年在维也纳是个很平常的年份,没什么轰动一时的大事发生。”叙述的看似平缓,其实暗藏机锋(这一年音乐天才莫扎特去世)……一段段地读下去,读出一位音乐天才的生活困窘,读出了一位伟大作曲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协调。这篇散文似乎是为伟大的莫扎特的1491年写传,但又确实不是传记,而是借人的处境来谈艺术命运的散文,行文风格也很有欧洲气派。作者在散文叙述了音乐名剧《魔笛》诞生的前因后果,丛晓伟说“好的音乐评论一定是好散文”,确实是这样的,况且文本有叙述,有点评,有主要线索,亦有侧笔烘托,在论坛受到好评,不是偶然的。窃以为《莫扎特在1791年》即是以气息带动文字铺陈的,这个气息,就是莫扎特音乐的气息和天才的气味。

     新散文观察论坛的散文不像有的文学论坛呈“风起云涌状”,但是数量少,质量高,大多数作者具有素材选择独特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可以说,论坛的散文和纸媒上的那些散文相比,不仅毫不逊色,有的还超过了纸媒发表的作品。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可能将论坛的作品每一篇都在此文中呈现,大量的“读后感”还是放在跟帖里吧,在此,笔者呼吁论坛的朋友们,请你们每个人都积极参加论坛文章跟帖点评。

      论坛是楚些教授创建的,但是论坛的命运则属于每一位在论坛注册的人们。

                                     2018年5月初写在穹庐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