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对自然的诗性和哲理式感恩——评杨文丰《自然笔记》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对自然的诗性和哲理式感恩
  ——评杨文丰《自然笔记》
  ▓ 谭元亨

    




                ( 原载《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中国散文网 )


  
  读杨文丰的散文集《自然笔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读过的一部自然与文学巨著,那便是世人皆知的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一共有十卷,二三百万字言。《自然笔记》目前只有一卷,不过,作者杨文丰却说:“我写《自然笔记》,追求科学性、思想性、社会性和诗性的融合。我写《自然笔记》,也可以写多卷。”这不经意的表述,无疑充满了豪迈之情。因此,我想杨文丰沿着这一思路写下去,二三百万言自不在话下,出够十卷,也不会太遥远,凭着他与法布尔一样的毅力,也凭着他与法布尔一样的的才气和诗情。

  杨文丰为他的这部《自然笔记》加了个副标题“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可谓深中肯綮,给全书添上了一层诗性的光彩。我以为,这也是他始终如一的追求。“科学伦理”者,当是与那种唯科技论、尤其是一度泛滥的“人定胜天”的大话、狂言、谵语相对立。进入20世纪,工业社会已将这蓝色的地球破坏得千疮百也,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只怕永远也无法修复,人类的生存环境被糟塌得惨不忍睹,各种突发的恶疾如非典之类防不胜防……即便是人类自身也同样有着“生态失衡”,“911”且不说了——这成了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声警钟,那种“工业控制”下把人异化为机器零件的非理性力量也空前膨胀,对科学技术的迷信突破了伦理的约束而造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战争狂人或“骇客”。因此,今日强调科学伦理,当是对历史的发展的一次匡正,一次反拨,其意义自在深远。

  而要重建伦理,自然得借助于人类所赖以支撑的人文理想。这个年代,重提理想主义,也许会为很多人不屑,因为一切都有太现实、太物欲、太赤裸裸了,到哪里去找回理想主义的一席之地呢?然而,没有人文理想,我们又能拿什么去与甚嚣尘上的异化现象相抗争,又凭什么去寻回我们生命中的真、善、美,还有人性?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中,理想主义是最为明确的要旨。作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自是从自己的发明中有所感悟,担心这一科学的发明会造成人类的异化、互相残杀,所以才设立专门的文学奖,并制定了文学奖的理想主义标准。法布尔是得到了诺贝尔奖提名的,因为他写的尽管似乎仅是昆虫,可全书笼罩的,却是一个时代人道主义的温情。

  当年一位大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曾这么评价过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这样的评价,如果用于《自然笔记》也一点不为过。

  无论是《仁爱慈悲的命运》、《佛光》、《幸福不是身边雾》、《科学精神随想》,以及刚被编入《大学语文》(孙昕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的《海殇后的沉思》这样的大题目长文,还是《蒲福风级》、《向日葵寓言》这类断想式的小品,其哲理都历历可见。《海殇后的沉思》提出大自然的父性、母性,思考人类对大自然的新旧敬畏,讲及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融中外哲思于一体;《蒲福风级》则以“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我们界定人类社会和自然风物的级别,无非是出于功利。技术在本质上就是最大的功利。技术的历程,就是人类深一脚踩上‘理想’,浅一脚陷入‘泥淖’的过程”来警示今天;而《向日葵寓言》则以“今天,向日葵已常常被人淡忘,无法再出现旧时的异常之‘热’了,我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值得人庆幸的生活状态”来告别昨日。这些篇什,其哲思的程度自比法布尔的年代,要深广得多。法布尔仅是为自然界小小的昆虫们“平反”,杨文丰则是为整个的大自然疾呼!

  法布尔对昆虫的“艺术家式的观察”令人惊叹,而杨文丰则不仅仅限于观察——自然,他的观察也一般到位,一般细致,对此,我们只要读一读他的《蝴蝶》、《绝种动物墓碑》、《梅雨,梅雨》、《萤火虫》、《冬虫夏草》等篇什便可知,然而,杨文丰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注重观察后对问题实质的揭示与追求,从而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规律与根源,给人以启迪、以深思,比如《当归》的结论:“当归作为精神性、物质性及药性相统一的植物,能否依时成熟,全在于‘天、地、人’三者能否和谐……”

  至于通篇的诗情画意,则更不用说了。长文《心月何处寻》,当是诗性与哲思结合得相当成功的一篇,篇名就是一个非常中肯的科学伦理问题。作为本书首篇《自然笔记》中的“蓝地球”、“晨昏线寓言”、“包容一切的空气”、“位置”、“黄花雨”等一组作品,无疑是一首首精致而含有古典意蕴的短诗,隽永、美妙之极,让你吟诵不已,爱不释手——也许,这便是这组作品被选入上海市高中和全国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理由之一。

  在杨文丰身上,我想,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才是他那科学理性的统率,纵然他是理工科“出身”的。在他身上,我们可以读出老一辈科学家如竺可桢、李国平等文理双馨的影子——他们早就以身作则,证明如没有人文精神的导引,科学就免不了误入歧途。我们常常惊叹这些老科学家、老院士的古典诗词写得那么精彩,无论平仄,还是对仗,都只字不爽,尤其是诗情、意境,均不让古人,今天,我们也同样为杨文丰击节,科学散文能到这样的极致,绝非一日之功!他创造出的这一自然散文艺术奇葩,让我们重新恢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的珍重与敬重,更是功德无量。我想,这也与作家身为客家人,自小与知识结缘,在客家山水、在大自然的呵护下成长是分不开的,这当是他对知识的一次探索之行,对自然的诗性和哲理式“感恩”。
  
  


  【注】:杨文丰著《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2007年4月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学中文二级教授、博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文、史、哲、美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史观、客家文化研究、城市美学。已出版文、史、哲、工各类着作80多种,代表作有《元亨文存》、《谭元亨选集》。理论着作有《中国文化史观》、《客家圣典》、《广府寻根》等,纪实有《东方奥斯威辛纪事》、《潘氏三兄弟》等,长篇小说有《客家魂》三部曲,获国际及国家奖10项,幷应邀赴欧美、亚非多所大学讲学,有的作品被译为美、法、日等多种文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