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京文学13年11期散文窗幕后独白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幕后独白:

    社科院的楼肇明先生曾以“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为题指认2000年前后中国散文的现状。繁华一词自不待言,有“太阳对着散文笑”式的注脚,贫困一词尚需仔细思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一词汇既指向散文文体层面,也指向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就文体层面而言,其摇摆不定的历史并非与散文自身的不确定性直接对应,而是与从业者的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风潮的吹打紧密相关,这也导致了散文文体自身净化的难度,以及相应的散文理论建设的滞后。关乎散文风格、路数、主题的芜杂作为外显的因素,如遍野的草类,兀自在风中招摇。就散文的内在精神层面来说,楼先生的指涉似乎与现代性有着诸多的缠绕,现代性作为精神气息贯通于文本之中,乃主体精神的投射,其缺失程度,凸显散文写作群体文化上的不自信。启蒙的欠缺,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写作者转而迷恋写法、技巧、语言等技术性要素,而黄钟大吕的稀缺大概也与此相关了。

    本期散文窗栏目,编选了三篇散文,风格路数不尽相同。其中《大水·十月围城》篇走的是纪实的路子,作者来自浙江余姚,身处大水围城的风暴之眼。因字数限制,所刊发的为节选内容。作为聚焦的社会事件,余姚大水乃13年下半年的一个突出焦点。这场洪水发生在江南初秋时节,越过降水高峰期,使得城市和居民猝不及防。大水围城的时限虽不长,然而被天灾所触发的痛感神经再次被调动开来,主流媒介的专题报道,海量微博信息的细化,让别处的人们通过画面和文字直击现场,在获取宏观认识的同时,也察觉到微观层面的分岔现象。如此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博弈,为此前的灾难性事件中所未有,这个新的现象值得社会学、传播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当然,文学有其自身的书写方式,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去除了互助和关爱的宏大命题方式,而是以个体言说的形式展开现场的再现。精确的时间标记下,洪水围困下的个人生活细节一一呈现:通信条件,危难时刻的心理,突发事件的被动应付,食物与睡眠状况,探查与离开,等等端点,如拍打沙岸的海浪,如此清晰,有如此闪烁逼人。也正是基于这些端点的透视,一场洪水方树立得如此具体,其透视力度与内蕴信息的深度远超众多图片或新闻解说。不过,作为纪实性散文,这篇文章在节奏上的急迫多少影响了文本的品相,也制约了文本内部的张力。无独有偶,贾志红的《芒果雨》因某种机缘,早于选稿之前我业已仔细阅读,这篇抒情路数的文章如融雪后檐下的水滴,缓慢地滴落。这个路数的文章日渐逼仄,想处理地高妙,必须节制,必须饱满,需要将这一矛盾对立的因素融入到文本之中,过度的节制,会带来干枯,过度的饱满,留个读者的遐想就稀少了,所以,节制和饱满需要兼容,这就需要非常高的处理技巧。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不在非洲的医疗支援经历上,而是在语言的整体和谐层面。句子间安静而和谐,语词安稳而妥帖,从而更大可能地突显个体情感的投射。最后一篇《古都秋色》用词考究,作者对颜色有着清晰地感知,总体观之,尚欠缺些落地的物理性要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