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70篇:都说江南好,却到心静时 ——薄暮2013年散文之赏析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2013年刚刚过去,对于薄暮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她的16篇散文发表在全国各种文学期刊上,这是一个值得鼓舞的成绩。笔者沿着她2013年散文路子走过去,能够看到她在“散文自由化”方面的嬗变。她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是一个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的人,是一个踏实为文的人,在她的身上,有我们这个民族底色闪光,于是,笔者本着欣赏和借鉴的态度,打开了她的2013年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薄暮有一颗水晶一般的心灵,她的作品亦然。《水晶心》把我带进她2013年的写作,这是一篇进寺院的感觉散文。许多人进了寺院是看热闹,并没有感觉,为何?因为世风日下污染了心灵,而薄暮是拒绝污染的。她看到了荷叶上的水珠,看到了安静。她显然是从古典文学里获得了营养的,“几只黄鹂在石级旁的秀竹间翻飞,清脆的鸣叫声穿过围墙,给肃穆的寺庙平添了几分鲜活与灵动”,轻微的动,更加显现了静。
  薄暮是到过海南的,我也到过。笔者觉得《日光之下》这篇写的好,不跟风,别人到了海南都在吹牛大海和蓝天,而你却是在写真实的牛。《日光之下》是用了意识流的,你看到了窗外的牛,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放牛的图景,这是根深蒂固的记忆。笔者无法想象一个女孩子放牛是怎样的艰难。散文再短,也得有独特的发现,这篇散文就有发现,“兴发爷爷明白它的意思,牵着它走过去,让它的屁股接近向日葵,它就拉下一坨热呼呼的粪便。连牛也知道,庄稼长大需要力气,力气从哪里来,吃了东西就会长出来,它的粪便就是庄稼的粮食。”这样的表达,很少有人写,是生活积淀之所至也。
  薄暮是江南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对农村生活有着惊人的熟稔。散文《陌上乡村》是她到成长到成年后,对乡村生活美好地回忆,“那一条被树木掩映的小河,水是浅浅的绿,芜杂的枝丫消瘦在风中,野菊花素雅地俯身河床,零星的金黄里流动着草药的清香,那香气飘飘悠悠地落进河滨的一只小船舱里……”,当然,这是梦中的故乡乡村,事实上的江南农村也是很美的。水塘,野草,沟壑,翡翠般的菜圃,白色的蝴蝶.......虽然这些北方也有,但质地不同,因此,薄暮尽可以用心灵中的笔,对已经很美的江南乡村再次描画。“禾的清香,红的辣椒,白的萝卜,还有这小竹匾里的豆子,被挖去籽的药瓜皮壳,所有这些像一幅出自孩童之手的蜡笔画,鲜活而自然,暖暖的色调漫过整个冬季。”大自然是如此无私地把美好的东西馈赠给了人类,确实值得人类去珍惜。还有薄暮的散文《穿行在那片稻草地上》,也是灌满了她对江南农村生活的经验,读来令人喟叹。
  美,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可以净化人,也可以影响人。江南的美丽影响了薄暮的创作,她的许多散文展现出了唯美的氤氲,散文《刨开春天的核》从题目到内容都别有天地。“期盼花开,因为迟缓,内心忽明忽暗,像一盏暗夜的路灯,冷清而虚弱”把一个江南女子对花的期盼刻画得活灵活现。江南人,由于环境的美好,无论是徐志摩、周作人这样的大师,还是一般的作家,大多有纤细的心,“雨凉薄的指尖滑过夜的瞬间,阵阵春雷在天边滚动,春天的核裸露出来,变软了,变酥了,化作一团浅绿色的新鲜气息漫溢开来。春水如流动的豆浆,流过磨盘,绽放一朵朵柔软的花儿,沸腾开来,像一群长着绒毛的小鸭子,涌动在春潮里”,薄暮竟然是这样对春来进行描写,这样的江南的春天的镜头,笔者记着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里见过,今天从薄暮的散文里再次看见,喜不自禁也。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薄暮发现了“春天的核是需要禅心去刨开的”,这里就凸显了一个哲理,再美好的东西,如果心不在焉,也会从指缝里溜走。
  不由地就想到人对环境的依存,再美好的风景或者残破的环境,也是需要人居住的。人,虽然不能成为万物之灵,但人对人间烟火的体会却是文学之潜流。薄暮是善于写人的,她在体会美好风景的时候,往往顺便把人物领了出来。如散文《海棠花盛开的时候》写了一位叫秦海棠的下乡女知青,这是一位有着“爹死娘嫁人”经历的苏州姑娘,她到了乡下,嫁给了朴实的村民,有了自己的儿子,但儿子不幸溺水而亡,苏州女人的心境从此坏了,心境决定面容,海棠也不再美丽了。海棠变得呆滞了,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再往后,海棠救别人的孩子,自己也被淹死了.....读来令人唏嘘,这是一个没有想到的结局。好的散文总是让读者想不到。这篇散文的重要特点在于以景带情,详略得当,是一篇令人难忘的散文。
  薄暮写人物的时候,习惯用风景或者用一件器皿来穿针引线,她写自己亲人的时候,曾经用苦楝树作背景,“午后的阳光正好照进那低矮的老屋里,风一缕缕的吹过来,我闻到了苦楝树的花香,很浓烈,薫得直想打喷嚏”,薄暮就是在这个氛围内记录奶奶的手术过程。很多作者习惯把哲理用宣言的方式说出来,高明的作者却是在语境里渗透出来,薄暮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讲到人生苦难的时候,她是这样表达的,“奶奶叹息着说,它的用处多着呢,它和人一样,在世上活着,苦是苦了点。”还有奶奶对胆小和做人的诠释,“奶奶听见了我们的对话,她拄着拐杖走过来,笑着说,女孩胆子小一点没关系,只要心地善良,干什么都行。”这样的呈现是借助人物语言来实现的,非常巧妙。
  笔者是通过论坛对薄暮是逐渐熟悉的,通过她的文本渐渐明白了她的写作走向,看到了她在用力摆脱旧的表达方式,实现新的表达效果。她的这个努力从2012年底就已经开始了,《走进一滴水珠》《风中的幸福》《在低处》就是明证。《走进一滴水珠》依然是写童年的,美好的童年,一个女孩子在田野行走,豆子和水珠,泥土的味道,干净的早晨和水一般的心境,“这是一个纯洁的世界。我和自然界里的所有生物一样,赤裸而透明。我看到一群蜻蜓越过宁静的水塘,翩然降落在草叶和莲花的蕊上。整个空间散发着清灵的气息,草丛中的各色细碎的花朵舒展着笑容,静静地观赏这一瞬间的实况。”这样的美是可以体会到,也是可以回忆出来的,人在大自然里,被大自然感化,就会天然地成为哲学家,这个成功的实验,来自印度的文学大师泰戈尔,薄暮写到“我清晰地看到生命的赤裸和蜕变,新生和消逝都是默默无声的,没有幸与不幸,只有真实和坦率,也许这才算一个完美的世界?”令人深思也。
  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自己感受到的,第二次层次写一草一木所感受到的,这中间肯定是经过了“移情”(审美效应)。薄暮显然是可以进入第二个境界的人,如《风中的幸福》简直可以说是童话的写作,儿时的回忆,橘园忙碌的老爷爷,露出两颗虎牙的小男孩......一切的一切构成了童话的氛围,又分明是生活的图景。《在低处》是一篇有整体上暗喻风格的散文,这篇散文明显地结合进了薄暮的“思想”,她通过描写那些在农田劳作的普通的农夫,;来呈现她的人生哲理。薄暮在文本里写了可亲可爱的根兴大伯,当然,文本里的高和低是有现场的地势决定的,“我村子所在的几个乡镇在西部,地势相对低,黏性土质,基本种植水稻等作物,称低乡。”这篇散文的出彩之处在于不煽情,也没有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根兴大伯对“在低处”生活的选择,说明了幸福的多样性。在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民被赶进了高楼大厦,离开了土地,隔断了他们和大地的联接,使得他们的生活并踏实,也谈不上幸福感——这是一篇介入现实生活有力度的散文。
  一个作者的叙述能力是考量其文学才华的基本“指标”。薄暮是一位注重叙述的写作者,在她的散文文本里,即使有着氤氲一般的抒情,也是夹杂了叙述在里面。薄暮选择的叙述角度基本上是“过去时”,当时间又往前走的时候,曾经的许多事情反而显得清晰,她就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一地表达出来。薄暮的艺术思维地跳动的,是唯美的,同时含着隐约的伤感。从她的文本里,笔者可以读到,他是一位十分敬畏惧文字的人,她没有把写字这件事情当做消遣,也没有去渲染人的欲望,而是把文笔定格在美和丑的解析上,当然,她是讴歌美为主的。
  笔者认为2013年对于薄暮来说,仅仅是一个过度,更好的作品应该在2014年和以后的某一个年份,相信她是有才情、有定力把写作这件事情做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