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双周评94篇文学的聚集 崛起的平台 ——2015新散文观察论坛“散文百家栏目”精华文...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文学的聚集,崛起的平台                                          
                                      ——2015新散文观察论坛“散文百家栏目”精华文章综评
                                    文/王克楠
  
  在互联网林林总总的文学网站中,新散文观察论坛是我喜爱的一个网站,因为她朴素而沉静,每当我打开蓝色的网站,就像打开了蓝色的森林,其中的风景令我向往,有新散文观察陪伴,紧张的生活就显得条理了很多,2015年,由于各种原因,生活过于忙碌,疏于对朋友们的作品一一进行评论,因此,新年伊始,先对2015新散文观察论坛“散文百家栏目”精华文章进行一下综合评论。

                                          在历史探幽中得到智慧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前进的道路;历史也是一笔财富,我比较偏爱历史文化散文。先打开了熊卫民的《长岭街旧事》,这篇散文不似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动不动直接瞄准了历史文化名人,而是中国的一条角度的细胞——长岭街(这样的街道在中国比比皆是)以及街道了人物——柴老头。街道是人物的背景,人物是街道的灵魂,“穿着清朝遗老一样的对襟黑袍,像没有活气一样地坐在躺椅上”。街道有街道的美好,青石石阶,女人们身影,淘米,洗菜,捣衣、梳妆……对于柴老汉来说,这样永恒的东西照样可以唤起他的青春回忆,回忆是美好的。街道虽然不起眼,却有着文化的氤氲,文化的传承者就是心底善良的主人公柴老先生,原来他是一位老派的教书先生,而且身世悲惨。造成悲惨的,有外敌的残暴,也有命运的无常。写历史也好,也其他也好,关键得有文化的熏陶,“古老的经典就跟那普照大地的阳光、哺育万物的河流一样,一直在存在人的内心世界里,当你迷惘阴郁时候,她就轻盈优美的飘忽出来。”这是作者对文化的感觉,应该说,还是到位的。这篇散文的主线是叙述柴老先生,副线是作者和苹果(一个小女孩)之间朦胧的爱,副线是为主线服务的,作者分得很清。小说写人物,讲究细节,散文更要讲究细节,在细节方面,作者做得很好。从艺术上说,人物的素描和环境的渲染相互结合,也使得这篇散文更有可读性。
  独与鹤飞的《青萍之末》是写历史的,写的是《红楼梦》里的历史,亦是写人性深处的东西,“‘炫’乃人之常情,雅俗皆有,尤盛于浮华之处,奢靡之时。”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对现代人的讽喻,如今虚拟网络时代,“打开QQ群,微信,微博和论坛等,但见富豪炫名车,行者炫美景,饕餮炫美食,书生炫藏书,足不出户,各种‘炫’扑天盖地迎面而来。”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有没有文化的支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向往爱情,乃人之常情,文中用了妙玉喜欢宝玉哥哥的例子,说“虽说是修行中人,可是既然青丝未断,情思再起也是正常。”确实如此。《原应叹息》也是说红楼的,“师徒两——姐弟两既然有了异见,所作所为自会不同。元春小心翼翼周旋在非人类之间,尽量博得虎狼之心,广交朋友,少树敌人。宝玉在人类中十分欢乐,只当大家都和他一样心思,上下贵贱无别。”说的是贾宝玉和他的姐姐贾元春之间的区别,耐人寻味。
  贾志红的《古北口的老照片》是借照片来写历史的——抗战历史。一张老照片,“三月的阳光在古老的城墙上舞动着它绚丽的光影;他也看见,春天的小草从墙砖的缝隙里探出它纤弱的身躯。”照片是历史的记录,而本文出彩的地方不在于为了照片而照片,而是从中找出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基音。是啊,这个世界到底还是热爱战争的人少,热爱和平的人多啊。说到中日之间的恩怨,中日之间的战争应该从元朝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元朝的统治者是进攻者,日本是守卫者。但是到了1931年,日本人是攻势,中国是守势,“长城抗战从一九三三年的一月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历时整整五个月。后来是失守。然后是长达十二年的被日寇占领的血腥时期。”中国没有守住东三省,也没有守住热河以及河北冀东,当然也没有能守得住此文所叙述的古北口。没有守得住,是结果,而坚决地反抗侵略,是骨气!在一张老照片里,作者并没有去再现和渲染战场上的杀气,而是通过战争间隙的一位俞氏军医拍的老照片表达出一种期盼静气,“俞氏军医的食指在战地还有另一个强大的功能:在其他手指的配合下,从滴血的伤口里,取出罪恶的子弹。”当然,热爱和平并不是要停止反抗,而是通过反抗来赢得和平。古北口,不仅有抗日对外战争,内战也不断,“北口,一千四百年里,为战争而生的长城,是一卷硝烟熏染的兵书。它经历的征尘弥漫,见识的炮火冲天,不计其数。”战争是暂时的,和平是长久的,和平时代的人们不仅要热爱和平,更要用实力来防止战争的侵害——从这个角度说,这篇散文的思想高度令人钦佩。
  土著人的《北门记》也是写历史的,取景历史大概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背景,离现在不过半个世纪而已。散文中发生“事件”的地点在岳阳市(古称巴陵郡),这篇散文与其说是写历史的,不如说是写时代风俗的,因为文本中没有中心人物和主要事件,只是零零碎碎地说到了家乡的工厂、露天电影院、家乡的米面供应以及洞庭湖里的鱼,孩子们的零食等等,虽然零碎,却是散文的宝贝,散文不像是小说讲究情节或者人物的完整,需要便是断断续续零碎的印象。作者在进行细节叙述的时候,不忘记用反讽的手法把当年讽喻一下,用的是现在的成人角度,就把孩提时的天真活泼凸显出来了,比如孩子们看电影里大人们亲嘴的感觉,比如有人在厕所里写了“毛主席万岁”,比如写出租小人书的爷爷去世了,“阎王爷那出摊,没有城管,也不用交工商管理费吧。”至于工厂制造的麻袋,“厂里生产的麻袋支援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的小国家,连带粮食一起给了他们,中国人民宁愿自己饿肚子。”读这篇散文,能够读出浓浓的黑色幽默,幽默是一种人生智慧,是值得珍惜的。这篇散文运用的手法,按照小说技法的表达是——散点透视,是作者在少年阶段感受到的和长大后理解到的那些生活里的“珍贵的东西”(就散文创作而言)。这篇散文还擅长用闲笔,闲笔和岳阳的历史背景有关,“岳阳楼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其实不过是三国鲁肃操练水军的一个点将台。”闲笔里,岳阳的历史是副线,而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图景是主线。

                                              吃的哲学以及文化内蕴

  吃,首先是人的生理需要,其次,是文化需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一个人回忆故乡的味道的时候,总是离不开故乡的吃食。吃,在中国更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许多大作家的作品里都浓重地写到了吃。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等等,东北的著名小说家阿城对“吃”大肆地谱写,山东的莫言写到了“吃”就来劲,就洋洋万言......这二位写的吃,是吃的尴尬,背景是中国六十年代发生的大饥馑和以后的常年吃不饱(更吃不好)。吃比喝重要,一个民族的吃的水平,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神经末梢;当然鲁迅先生也写到了吃,写的是封建礼教的“吃人”,这个话题太沉重,我们还是把镜头对准新散文观察里作者们写的“吃”,是怎样发现吃的哲学以及文化内蕴。
    土著人的《北门记》不少场景涉笔到——吃。民以食为天,吃饭,在富裕者那里是文化(如果奢侈也是罪恶),比如《红楼梦》是要吃的精,吃的精,吃饭喝酒如果不吟诗填词,就显得没有文化,还有,公子小姐们一边欣赏月亮或者音乐,一边吃,好像把美好的东西吃到了肚子里。吃饭这件事,在贫穷者那里是生命存在的依靠。“孩子清早起来,挑拣出一块焦黄、厚实些的红薯干去上学,在路上边走边嚼,一块红薯干就是一上午的口粮。”这是那个年代的岳阳楼下百姓孩子的吃饭。“黄瓜好消化。下手前,功课做足,上衣撸起来,前后都掖进裤腰带里,摘下来的黄瓜从上衣领口子顺进去三五根”,正顿吃不饱,只有偷吃。搞活的《都教吃饱了》直接描写的,就是吃,不过说的是宋朝的吃,借助于《水浒》来说吃。“《水浒》八十三回写的便是另一番情境。招安后,宋江领旨,带梁山兄弟们北伐辽国。行前,御赐酒肉,朝廷贪官从中克扣斤两,一个小卒不干了。”作者认为“写愤怒,写蛮横,写动作,写群体,都精彩”。“都教吃饱了”,不仅是口语,也是一种人生理想,凡是经过民国和建国后的六十年饿肚子的人,都会珍惜这句话,让所有的国人再不为吃饱肚子发愁吧!土著人的《北门记》这一篇关于吃的随笔,夹叙夹议,很有章法。
  说到吃,2015新散文观察论坛“散文百家栏目”精华文章数量不少。安德路的《红烧带鱼忆当年》专门谈——吃,说的也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的吃。北京因为是首都,住下皇城根,于是吃饭就显得精致一些,在河南、安徽成千上万地饿死人的时候,北京人还可以“六、七十年代凭副食本定量供应,排队买带鱼的情景。”安德路的这篇散文的叙述和土著人的《北门记》的叙述不一样,土著人的叙述完全是风俗和风情的回忆,而安德路的这篇散文的叙述则穿插着人物的命运。三十九年前,作者到延庆插队,“临行,除了炸酱,母亲还炒了酱瓜儿,给我装了两瓶子带上;是那种装罐头的大玻璃瓶子。”食品里有亲情是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就说吃带鱼这件事,因为要排队,两路不同来路的年轻人打起来了,“说起来可笑又可悲的年代,为买点定量供应的带鱼,好几个家庭都没过好那个春节。”老鹰写的《白菜》也是写吃的——蔬菜,作者虽然没明确点明是哪个年代的白菜,但是“窗根儿,台阶,矮墙,小房顶,能见到阳光的地方,几天之内,都码严了白菜,翻着晒。”现在,不仅是北京人不去储存大白菜,其他外省人也很少储存大白菜,随吃随买,这就是物质丰盈的好处。老鹰叙述了老年代吃白菜的种种,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我爸进饭馆买一碗馄饨端出来瞧着我妈吃,他喝剩下的汤,跟我妈说,就喜欢汤底儿的冬菜。”细节里有物质困窘的尴尬,也有人情的温暖。
  打开老鹰写的《白菜》,首先扑入眼帘的是语言的音乐性和动感,很多人用一辈子去修炼,也未能抵达形成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而老鹰人到中年,就做到了。笔者有一次和甘肃笔友聊天时说,“您如果不太理解现代汉语的音乐美,您到新散文观察去看看老鹰的散文。”笔者没有谬夸,请看文本,“地上见了霜。霜由雾结,秋雾,薄薄淡淡贴地面铺漫……”,“干净起来的高树,清晰起来的城郊,小路的土色更深,鸡鸣狗吠,挂着雾音儿,打得邈远。”作者用了三言两语,就把风景的味道逼出来了。在老鹰的笔下,植物是有个性的,是人格化的,然而,这样的意味在散文本文里能够处理得不动声色。真正的艺术家是善于省略的,是表达出事物“味道”和意味的高手,而七七八八啰里啰嗦的,则是一般写作者的路数。在笔者看来,老鹰当属高手,“码垛呀,装车呀。抱上几棵,菜叶上的绿,和了泥,渍入手缝,腻黑了。”岂不知他人写起抱着大白菜装车的过程,没有几百字肯定觉得不过瘾,而老鹰区区25个字,就把味道逼出来了。说到省略,老鹰从来不对人物或者群人的心理进行静态描写,他写的是人人心中皆有的感觉,“夏秋遗在大城中的火热,乏了,泛白,失了力道,让白菜搅了搅,秋凉城中,这里,那里,起了一圈儿一圈儿暖而小的旋风。”就把人对大自然的感觉写在文字中了。老鹰不但擅长简洁而幽默地进行描写,而且擅长格物精神,比如大白菜,说了一通大白菜的生长和吃相,还是点穴了大白菜的精神,“吴昌硕画菜蔬小品,顶爱白菜……一棵有每棵的身态,一头有一头的精神。”此为借吴昌硕说大白菜精神,白石老人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此为借助齐白石说大白菜精神,何为“大白菜精神”,诸公自己品味,可也。
  说到大白菜的精神,可以进一步地去悟何为散文?答,乃为精神之载体也。对于散文创作而言,一草一木,皆可以承担精神。丛晓伟的《一树风流》说的是树木的精神,樱花树的精神。文中叙述“花开的声音惊心动魄,比蜂悬空时翅膀的速度还快,花开半边为试探,花全开为传达愿望,表达对自己和周边花的态度。”作者把樱花树的精神定格在——开花。是啊,樱花是一种只开花不结果的树木,花期非常短暂,长长的一年的等待,只是在短短的几天,开放了自己最美的。作者在文本里大量借助其它动物对樱花的喜爱来展示樱花的“风流”,如“蜜蜂一生一世,热爱花事。黑蝴蝶是过客,也飞来看花,看见的是千万只粉蝶集体在一棵树上展翅”,但是,优点也是缺点,笔者窃以为樱花的风流不仅仅在其美色招人爱,有着更多的等待写作人挖掘的空间,但愿作者能写得再深入一些。王克楠的《绿的融合》也是写树木的,写的是岭南的荔枝树。荔枝,美好的荔枝,因为唐朝的杨贵妃的喜爱,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成了腐败水果,好像是荔枝带来了“安史之乱”,带来了唐朝的衰败。王克楠的《绿的融合》有整体的线索,就是为诗人老师扫墓,再就是作者也自己“我完成了诗剧《屈原》的创作”。作者自我解剖一种准老年心态,为诗人的生存状况尴尬而尴尬,这大概是文字的内核。这篇散文的缺点首先在于语言的不精炼,本来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作者啰里啰嗦地说了一大段。再就是全文有虚假的地方不少,作者仿佛到了挂绿湖边才安静,在其它地方就不能安静了吗?题目和内容也不搭配,没有空灵的感觉语言,人和植物怎样才能融合呢?其三,文本从整体上像是——自传,这是最要命的。因为散文讲究真实,所以许多作者写起散文就像自传,并搞不清自传和散文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王克楠作为老作者,也未能避免。应该说,端木赐判断“感到思路有些游移”,是判断到位的。
  与王克楠的游移写风景比起来,刘燕成《乡间意象》墨要集中得多,写乡村的炊烟,烟如人,人如烟,“那炊烟生得早的人家,则一定是勤劳勤俭之家;烟儿迟迟不见得升起的,一定是贪婪贪懒的。”乡间青苔,通过这个景物,写的是拳拳的父爱。作者的这组散文表达的是乡村生活的印象,写的是一种热爱的味道,在表达上中规中矩,是传统的即物散文的写法。白小白的《夏长》笔墨要“先锋”一些,这篇散文不仅“文中有景,有植物有人物更有情的注入”(纷飞的雪的评语),确实是这样的。开篇是对各种花儿品性的解读,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写花不是为了花,而是为了写人,“花和人一样脾性。香的不美,美的不香,又香又美的有刺”。写夏日的河流,不再是少女,而是少妇。这篇散文在沉重的同时,有很多的轻松和幽默,比如对喇叭花和太阳关系的质问“它们有没有跟太阳发生爱情并做下苟且之事谁都不知道。”在更多的时候,文本显现出了童话的气质,天真可爱,两小无猜,比如说植物,“庄稼长成森林。蔬菜长成树。”,“水在水泥墙里变成电。”偶尔还反讽几句,“一半用来擦屁股,一半用来写假话。”即便如此,笔者读来还是觉得冗长,许多景物的并列,使得笔者想问询有没有必要?但是作者跟帖说“这篇文字其实是一本正在写着的书里的一章。这本书主要写正在变化着的东北的风情物貌”,顿时感到释然。

                                         人物命运的洞察以及环境对命运的影响

  小说可以表达人的命运,散文也可以,不过散文不是依靠线条,而是点穴。杨柳小调的《山的呼吸》写的是乡村里的人的命运。这篇散文在人和景物之间,人是主要的,一家人去了古庙,而女娃不能进庙,就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糟粕——重男轻女。接着,是描写盲目开采矿山带来的悲剧,作者对于矿山的被盲目开采是超验的,“没人知道,这些嘴是要吃东西的。土地通过山崩地裂,通过空气把时间、空间一脚脚踩踏下去,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拥有了那么多矿石,它怎么能允许人类这样轻易又这么混乱地将它们挖空。”并且揭示因果,不断地野蛮开采,不断地死人,挣钱盖的楼房有何用?“他们的妻子带着孩子远嫁他乡,房子空了。这些房子的空与矿洞的空对应着,酝酿出的悲凉多年挥之不去。”作者不仅忧虑山下的矿石,还忧虑山上的植物、动物,如酸枣、松籽、草药看到贪欲的采集人“当摘和挖都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时,索性撅下整个枝头,或者将整棵树尸首一样地拖拽进三轮车里……”,贪欲,贪欲,贪欲,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啊。杨柳小调的写作不同一般的“女子散文”,她的散文以及小说是有忧患意识的,她远离为了个人而个人的写法,个人生活经验只是打开人性的引子;她是用开放的姿态进行写作的,有传统写法,也有先锋写法,比如常常用梦境来衬托现实。
  与杨柳小调相似,来自燕赵大地的刘亚荣也是关注人和环境关系的。她的《失语者》即是其中的一篇,梦中什刹海点评说“中国乡村式微谁也挡不住,从历史角度看,是进步,从感情上说,难以忍受。其实传统的城市何尝不是在衰落或已经衰落,中国人,成了失去心灵家的孤魂野鬼。”作者回到故乡,看到的是“青纱帐的不再是玉米、花生、高粱、大豆和柳条,更多的是攀缘在竹竿上的麻山药藤”,造成这个境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河流的干涸。在作者眼睛里,家乡的河流是失语的,小学校是失语的,青纱帐是失语的,老房子是失语的……还有人的命运,三叔的命运悲剧来自失败的婚姻(买来的媳妇),“我都怀疑三叔的语言能力退化了。”除了亲人们失语,还有作者自己的失语,失语的原因来自于家乡被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而挖了祖坟,还来自于对一个厚道的孩子的畸形“成长”的哀叹,“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挖别人家祖坟,一个是冒着重婚罪和道德的谴责养小三。而事情的结局一致,用钱摆平……这还是我的淳朴的村庄吗?”当下的现实,人们除了认金钱,还认识什么呢?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修养,恐怕早扔到九霄云外了,这才是社会的悲剧的深层原因。作者这篇散文很有典型性,不仅是对作者生活过村子现状的描写,也是对整个中国许多乡村和小城市的刻画。中国的失语状态,什么时候才能被治疗好呢?
  羽说新语写的《苏队长》展现的也是人物的命运,这个人物便是苏队长。散文的开头就吸引人,是苏队长和老郭打架,这个打架应该是一个细节,后面,还有很多细节是刻画苏队长性格的。散文写人物性格,不是为了写性格而写性格,是为命运服务的。散文里人的命运不存在大起大落,仅仅是淡淡的描写。秦羽墨的《属于我的地》也是写人物命运的,这篇散文叙述朴素,主线分明。文本不是写亲人们的命运,而是写作者自己的命运,一个“多余的人”的命运。背景是计划生育,虽然是超生的,但是作者比别人更有上进心,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后来,作者在放牛的时候,发现了一块荒地,开垦了出来,成为价值实现的一个例证。纷飞的雪写的《云踪》是写命运无常的——在姻缘上的无常(尽管初恋的故事大部分没有结尾)。寒雪跟帖“楼主表述云飞、云飞的祖父或月湖、竹林,无论是人物或是风景都能让人过目不忘,此文激情饱满,文采飞扬,如风行水上,自然巧妙,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之功。”这哥跟帖表达了大多数读者的感觉,写得确实太美了!欧阳杏蓬的《生死沉重》是写生死的,题目就很沉重。内容写到了作者五姑的自杀。自杀令人哀叹,人的生命应该自然地消亡,自我决断一定有不可预料的原因。文本笔墨和集中,写的是一场自杀事件和事件带来人们的思索,“我也想不通,光彩照人的五姑,青春靓丽的五姑,通情达理的五姑,善解人意的五姑,尊老爱幼的五姑。”对于死因,有的读者跟帖说“会不会是,产后抑郁症?”笔者觉得有可能,春节前,笔者的一个堂侄儿媳妇就是这样自杀的。
  祖克慰是当代散文写作者中独特的一位,他这次写了《狐》,一个孤独的青年遇到了一只狐狸悠闲地散步,后来又看见两只狐狸——狐狸夫妻,再和狐狸见面时,已是一只暮年狐狸,作者经历了没有结果的恋爱,人和狐狸都孤独,孤独的狐狸,孤独的人生。杨春的《猎狐》亦是写狐,文中人物众多,都凝聚到了对狐狸的态度上。借鉴了小说的叙述,用写实的写法写一个叫老马的人抓狐狸,此人变态,打老婆,杀黄羊杀狐狸杀狼……但从文本的整个气场来,有寓言的意味.。老鹰写的《狗毛》也是写动物的,很耐读。
  写到这里,笔者心中并不能平静,一个网站能出这样多的优秀散文,和网站的凝聚力有关,和网站的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有关,楚些教授一边辛苦教学,一边管理网站,并通过网站向许多纸媒报刊推荐本网站优秀作品,令人感佩。扪心自问,本综合评论评的是2015年的本网站作品,会不会有过时感呢?自答,没有,绝对没有,优秀的文学的作品不要说一年,就是一百年也会历久弥新,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使得我们凝集在这里,这里也会成为起飞的平台,对这点,笔者坚信不疑。
  
                                                    2016年3月于西山书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