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烛火——读卢梭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作者:石凌

阅读卢梭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历险。卢梭的书是一面显微镜,一下子就照见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黑洞——那些早已存在却力图隐蔽的黑洞。同时,卢梭的书让我们发现了人性的荒原、社会的荒诞、制度的缺陷……他唤醒人们,理性地审视自身以及社会;他激励人们,做一个坦诚磊落的人才能找到幸福之源。总之,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人类意识所能及的最微妙最幽深的领域和云谲波诡的社会,在无路的地方为人们开辟出一条条路来。

毫无疑义,卢梭是一位源泉性的作家。过去、现在、将来,人们都会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勇气,借得烛火,从而穿越世俗与人性的壁垒,抵达内心光明的境地。

借助《忏悔录》,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卢梭的灵魂深处,而且可以窥视到人性最隐密的东西。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这是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原则,这个原则成为人类心灵史上的一个高标。一方面少数敢于直面人类自身问题与自己生命诟病的作家在朝着这个高标攀登; 另一方面,一些只想获得廉价名利的作者对这个高标敬而远之,生怕它尖锐的锋芒刺伤自己。

“处于顺境的时候,良心的谴责就睡着了;处于逆境的时候,良心的谴责就加剧了。”“我们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我们的幸福。”……我心中的诸多困惑通过卢梭的点拨,迷雾渐开。为什么我总是感到痛苦?“正是我们力图增加我们的幸福,才使我们的幸福变成了痛苦。” “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与能力的不相称。”我们总是向往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卢梭通过心灵的忏悔启迪人们: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知行合一。

《忏悔录》使我获得直面内心黑洞的勇气。敢于暴露内心阴暗与人格缺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别人无法抵达的荒原,那里藏着我们不敢示人的欲望和东西,我们之所以不安或惶恐,根源就在于我们时时在提防有人会进入自己心灵最荒芜的地带,看见阳光靓丽的外表下竟然掩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动物性、人性与神性,在不同的环境中,三性可能会分别占了上风。人人大多愿意展示自己神性的一面,不得不暴露自己人性的一面,却很难正视自己也有动物性的时刻——那怕只是极其短暂的时刻,那怕只是一种不可告人的欲念。谁敢说面对诱惑的时候没有听到过内心深处有魔鬼在尖叫?卢梭通过《忏悔录》把自己的内心撕开了,坦荡荡的展示出来,对自己在年轻时无意犯下的错误进行反思与忏悔。所以,迄今为至,很难有人逾越这座高峰。一部作品有华丽的词藻、谨严的结构和精彩的故事,还不能算得上伟大的作品,只有这种能够引领人们穿越内心黑暗的书才称得上不朽。人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除了反思与忏悔别无他途。

“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惟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让我们记住卢梭的这句话。

除了《忏悔录》,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等书中对自由与法律、战争与和平、道德与人性、国家与个人……都有非常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先锋性。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幸福,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对于统治者的阴谋,卢梭总是一针见血地戳穿。“凡是足以离间已经结合起来的人们,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的那种事件;凡是足以给社会一种和睦的假象,而实际上是在散布分裂种子的那种事件;凡是足以使各等级的人们因权利、利益的矛盾而想到猜疑和憎恨,因而有利于制服一切人并加强统治者的权力的那种事件,首领们无不在那里蓄意地加以制造或煽动的。”“最完全的权威要能洞悉人的内心深处,不仅关心他的行动,也要关心他的意志……那些轻视自己子民的帝王,在自认无法使其子民成为值得尊敬的人时,他所侮辱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你要想统率人,你就要培养人。”时间距离卢梭时代近二百年了,在卢梭思想的烛火照不到的阴影里,仍然危险遍地,荆棘丛生。

人常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即使你的眼睛亮如雪,如果你没有话语权,你看见等于没看见。进入后现代时期的中国已经是既得利益者的时代,富人在竭力维护他们的利益,并为了他们的利益链永不终断,在培养和寻求自己的政治代言人。“富人方面,一旦认识了统治的快乐……他们好像饿狼一样,尝过一次人肉以后,便厌弃了一切别的食物,而只想吃人了……”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自身所应有的关怀。一个人一旦达到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自己生存的适当方式时,从此他就成为自己的主人。”能不能成为公民,决定权在统治者手里,但能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决定权在我们手里。

卢梭为人们打开的岂止是一扇窗,他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点起一支支蜡烛,尤其在风大夜黑的时刻,这些烛光会一直照彻读者的内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