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读史笔记两则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吕太后
       要说吕太后,还得从刘邦的一次无赖行为说起。有乡宦宴请客人,刘邦没钱,要吃霸王餐,还想坐上座,骗人道:“我有贺钱一万。”这个乡宦善相人,不将他当成无赖,却说其能成大才,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这就成了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吕雉吕太后。有一次,吕雉在田间和子女锄草,有一老头看到后,对她说:“您将来是大贵人。”她听了高兴,让相身旁的子女,对着孝惠帝说:“您之所以显贵,就是因为这个儿子。”相鲁元公主,也是贵人。都是贵人。当时刘邦还是亭长,回来后听妻子说起,追上老头,让他相一下自己,说:“您贵不可言。”
       这当然是《史记》惯用的笔法。那老头和现在野狐禅摆摊算卦的,应该不分高下,我觉得可信度不高。在《高祖本纪》的开篇,交代清楚了刘邦的姓氏籍贯,噼里啪啦就来一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气势是大气势,终归怕是帝王捏造出来的,说自己是龙的儿子,宁愿让蛟龙趴在母亲身上,这还不够;全是他老爹亲眼所见,能够作证。
       还是说吕后。《史记》对吕后 的评价是,“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就是说,她早期辅佐夫君刘邦打天下,吃尽了苦头;铲除韩信、彭越、黔布等有罪之人,亦是出力不少的。在楚汉之争最关键的早期,有一次差点和太公一起,被项羽烹着吃了。当时项羽拿太公要挟,“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而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记得小时候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不孝顺,村里有威望的长辈一定要出面,双手背在身后,跺向他家调和的路上,要大嚷:“让我拿个大棒,把这坏怂狗腿子给打断。”也是老太公脾气好,不然,听儿子这么说,如若不烹,“让人拿个大棒,把这坏怂狗腿子给打断。”可他的儿子是皇帝,在儿子面前,他也要行跪拜之礼的,是人臣。这是奈何不得的“礼数”。
       这时候,刘邦还是“汉王”,又娶了另一个老婆戚姬,很宠幸她,生了赵王如意。吕后当然就被冷落了。戚姬经常在刘邦枕头边吹风,想让他废了“不类我”的太子孝惠帝,新立赵王如意,“如意类我”。天不遂人愿,因为众大臣反对,没有换立成。不久高祖就驾崩了,吕后开始了自己的清剿计划。
       先是避着儿子,杀了赵王,紧接着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要叫上自己的儿子看。“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自己的儿子都看不下去,可见实在是残忍至极。
       之后孝惠帝死,吕太后顶住压力,封吕氏后人为王,和刘氏集团缔结同盟等,都说明了她的政治野心。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亦是凄惨的,某一日天气阴晦,就惹得不高兴,对左右侍臣说,这是上天向我警告。公元前187年,太后祈福回来的路上,见一苍犬扑向自己腋下,很快又不见了;回来占卜,说是赵王如意作怪。不久她胳肢窝生病。便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于她来说也不例外。即使是担心着国政,听来也是悲凉无限的。传奇的日子再也不可能回去了。据说时下,有一个敏感的词:女权运动。媒体和男人们鼓吹“半边天”已有些日子了,就我所闻所见,不是这样,能成四分之一已然不错,就此打住。不好展开说,若要说,她该是这项运动的创始人,和武则天一起,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封为祖师奶奶是不为过的。

                                                                 
                                                                帝王犯浑
       这个题目本身就很犯浑,初看像笑话,仔细推敲,还是有道理的。就这个题目来说,争论大概有两派,一派以为,帝王怎么会犯浑?另一派要说,就是帝王,他才犯浑。我要当个两面派、中间人,调和一下,说说帝王犯浑的那些事。
      这里所说的帝王,不是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等一些浑球王,而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撇开他们的政绩不谈,而说犯浑,折中而已。选取三位,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先说秦始皇。最搞笑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9年,渡淮水时,因遇大风,始皇帝丢了面子,有点恼怒,就问身边跟随的博学之士:“这管淮水的湘君是何方神圣?”博士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葬在这里。”始皇帝于是下令“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瞬间让这片山光秃秃的,有警告的意思在里面。帝王之力原来可以如此,真是让人有些害怕;再说第二次,始皇帝几乎坐稳了天下,一次在咸阳宫大摆酒席,席上有人建议,您老人家一统天下,史上第一,可是参照以前圣明的君王,人家册封功臣子弟,一旦遇到战事,可以相互照应。您没有。“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不赞同,向皇帝进献了另一种策略,大意是为了您的王位安宁,应该将天下的所有藏书,除过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在三十日内统统烧掉。有人想学法令,找吏官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过去没有参考价值。说白了就是想在语言上管制你,该说的能说,不该说的你就别说。说多了,底下的人议论纷纷,皇帝那还有尊严可言。始皇帝最后施行的是丞相李斯的策略。同一年,“焚书”之后,又“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即是“坑儒”了。你说这都是那档子事。一代帝王,浑到如此程度,真是恨不得将他拽出来,自己跑进去代替了事。
      不说他了,说汉武帝。说汉武帝之前,插一点题外话。记得有一次和学医的朋友聊天,他说动物很奇怪,很多东西能从上代身上遗传下来,我问东西指的是啥,听起来怎么怪怪的。他给我列举了一大串,我记不住,有两点印象深刻,疾病和死亡。还得意地问我神仙为何就那么几个。我答不知道。他说,神仙都长生不老,要是生了小孩,小孩也长生不老,如此下去,那还了得!后来想,我的这个朋友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这里不批判他,专说死亡。汉武帝在对待死亡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远没有他爷爷豁达。他爷爷遗书的第一句就说:“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武帝一生,却是老想长生不死的一生。关于这一点,不知他是不是从秦始皇帝那里偷学来的。
       最后要说“济世安民”的唐太宗,在史书上关于唐太宗犯浑的记载我没有读到,应该也有。只读了《唐太宗本纪》,看到最后“贞观之风,到今歌咏”几个字时,才发觉上当了。心想,早知道这样,倒着读也好。《史记》的作者,在文末自称“太史公”,不卑不亢,明显有责任和担当在里面,对比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加深了这种印象;这儿却称自己为“史臣”,最后还要“赞”一段。这“赞”可能诚恳,可是里面的内容真实吗?我很怀疑。在几处关键的地方,作者明显都一笔带过了,让人觉得藏着猫腻,想一探究竟。再若把相关事情的野史秘闻搅合在一起,就大概能知道一点了。虽然这“知道”,对于恍恍惚惚的历史来说,不可能准确。
       那就不算唐太宗,三个人里面还有两个。夸张一点说,帝王犯浑是有史事根据的,所谓“由来有自”是也。于是盛传,越是有奇功的帝王,犯起浑来,越是可怕。我说这是眼界问题,不可信的。要正确评价一个帝王,“盖棺”才能“定论”,窃以为这“棺”盖的时间越长,至少一百年以上,这“论”才有可能更客观一些。君不见一代史官司马迁,写起汉武帝时,总要抓住人家“尤敬鬼神之祀”的辫子不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