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1990年日记里的事和情

2021-12-24经典散文
[db:简介]


      有按日记流水账的习惯。记所遇所想;忆旧谈往,有账可查;且能提示帮助回忆。摘一些片段,加些后来想说的话。冷饭添调料炒。
      
      元月一日记心绪:
      又是一个新的年份。
      又将如何呢?
      一切都在未卜中。这是一个过了知命之年的人的心境。不亦悲乎!呜呼,人之无异于禽兽者,在求生中挣扎,在求生中生存——仅生存而已。
      这就是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吗!?
      我想到以往的这一年份:
      1960年,刚过22岁。在北京一个工厂当统计员. 1970年,在河北隆尧县。战备疏散到此,待命。1980年 在河北唐山南堡盐场。就业,焊工。于今,1990年又轮到这个日子......
       有一种满足,较之前时,生存条件改善。缺憾是没了户口,回到家,成了“外来务工者”。(每年掏180元,办暂住证。1999年报上户口。不提战备疏散离京,需写两地分居,投靠妻子,方能落户。)
      有一种凄凉,2000年、2010年会是什么情况?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在没“休”之前,可派用的时间还有几许呢。
      元月十日的大事:
      晚上新闻联播,李鹏总理宣布,明日起解除戒严。
      去年五月二十日开始 戒严,明天解除。心里一大轻松。说是戒严,日常并无不便。只是天安门广场周边的马路不许步行。骑自行车、蹬三轮车、驾驶机动车,通行无阻。那段日子,蹬三轮的发笔小财。外地来京的人,都想看看天安门广场。远远地望一眼也好,可不让走着看。只好雇个客运三轮车,从前门城楼东边的马路往北,到长安街往西,往南,走人民大会堂东侧,走个u字。前门城楼西侧下车,30元。(当时带鱼3.5元1斤)。
      宣布戒严,普通百姓没受影响。我每天都骑车从西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前面。穿过东长安街,出建国门,走使馆区到东大桥东北面的假肢厂。六月初,街上有点堵。就绕道走。六月中旬交通逐渐正常。戒严也进入常态。北京的普通百姓没把这放在心上,都过着安稳日子。该吃,吃。该喝,喝。该乐和,乐和。什么也挡不住流水一样的岁月。也挡不住岁月在人脸上雕刻纹路。回想当日,一如昨天。但已如梦如烟,了无痕迹了。
      我们解除戒严一个月。2月11日,南非释放曼德拉。蹲了27年监狱,后来成了总统。中国共产党奋斗28年,取得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曼德拉27年,监牢狱里面出政权。
      
      九月廿二日:
      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亚运会诞生以来,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举办。 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在工人体育场。
      北京市民政局的假肢厂就在附近,朋友老汪,挂靠在北京市民政局劳服公司。揽民政单位的建筑活。他在假肢厂施工。按亚运会安保要求,工地停,民工回家。包工的损失不小。政治任务,谁敢违抗?老汪居然挺着,没停工。他1989年就来了。开工不久,街道办事处劳动科闪同志找上门来。说没在劳动科登记。得停工。审查营业照、资历证、安全许可,证照齐全才给登记。收手续费和管理费。老汪混跡江湖,明白来意。就约他当天下班后,在工体南路的利康烤鸭店坐坐。不见不散。闪同志很守时,提前在店内坐地。做东的老汪请假肢厂基建科科长魏东升作陪,等科长完事才一同来。迟了半小时。幸是老闪有涵养,老汪道歉,老闪机关枪一样忙不迭连发“没关系”!“没关系”!寒暄过后,三人如多年知己,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饭后老汪给老闪两条烟一箱可乐。请他关照;自然也免不了许愿“有事儿您说话。”之后闪同志还来,不再提停工,零碎的要些油漆木材之类。他很节制,不是占便宜没够的那种,所以不招人讨厌。对工地也关照,比如明火熬沥青。按规定,被禁止的。老闪只是关照:千万小心,用完立刻撤净。别叫外人看见!他忙起来,就很长时间不露面。亚运会开幕前,老闪风风火火的来找老汪。说离会场这麽近,工地的人别叫出去,安排屋里的活儿。有人问就说停工了。留下的人,看工地,不干活儿。老汪保证不出事儿,绝不给惹麻烦。人熟是一宝,熟人社会,没有熟人,你怎么混!?
      入冬,十一月。电视台播放《渴望》。轰动京城。
      
      十一月十九日日记:
      “看电视剧《渴望》。感触颇多。仍宜振奋,不为生活压倒。”
      在当年这部片子感动了无数人。电视一放,万人空巷。都坐在屏幕前,看这在时代背景下的充满离合悲欢的个人故事。普通妇女刘慧芳,承受着种种不幸,忍受着感情上的创伤。她默默地却顽强地抗争生活带给她的一切。惊人的毅力来源于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那些时日,人们的话题离不开刘慧芳。同情她的遭遇,赞赏她的作为。也不乏:“现在哪儿有这样的人呐!”的感叹。
      这部剧写的是市井间的人物故事。经过十年浩劫,动荡之后,是非又逐渐清晰。对疏离已久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各种美好事物充满渴望。通过剧中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纠葛、关系变化,表现了90年代初期戏剧性的社会现象。学者王子涛平反,从劳改处所归来。而家已不家,老妻在他被抓后,先是惊恐焦灼,不知如何是好;后是抓走后下落不明,焦虑思念。造反派不定时的来家里查抄,提心吊胆的熬日子。旧病复发,不治而亡。儿子王沪生,由于父亲的原因终止大学学业,到工厂劳动。女儿王亚茹的男友罗刚,被通缉。王子涛剩下一个伤残缺损的家。
      王沪生跟师傅刘慧芳学技术。下班请师父到家吃饭,赶上造反派查抄,老母犯病。客人刘慧芳成了病号护理员。她多方帮助困境中的徒弟。王母感激她,王沪生追求她。善良的她也觉得王沪生确实需要帮助。她很为难,车间副主任宋大成憨厚诚实,是近邻,对刘家帮过不少忙。也在追求她。一个有“好儿”,一个有难处。她和王沪生结了婚。收养被遗弃的女孩,刘慧芳萌发母爱,起名刘小芳。王沪生则很勉强。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
      王亚茹在罗刚潜逃后,生下女儿罗丹。罗刚溜回北京带走女儿,又把她丢失了。 她被刘慧芳收养,叫了刘小芳。
      这部电视剧,作者编织了曲折穿插的人物关系。在关系的关联变化里讲述事出意外情在理中的故事。
刘慧芳怜悯同情王沪生,一心帮他。和他结婚。宋大成只好和月娟成亲。王沪生和原女友竹心了断。
王亚茹不原谅罗刚丢失女儿的过失,二人闹翻。罗刚在夜大教书,认识了读夜大的刘慧芳,寻访到女儿罗丹的下落。此时刘和王沪生已然没了关系,罗刚鳏居。二人有感情火花。王沪生认定姐姐迟迟不能复婚,是刘慧芳作梗。到刘家大闹,被打出来。
      这部剧没有大事。家长里短的感情冲撞不断。在当年非常新颖,多少年都讲革命、讲斗争、讲阶级苦血泪仇。一旦讲情讲爱,人们欣喜雀跃。使得满城都说《渴望》。哀刘慧芳,骂王沪生,叹宋大成,是那年的“舆情”。
      二十多年过去,许多事仍影影绰绰。底线强调少,只图欢笑多。停留在《渴望》主题歌: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
      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
      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