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过年三题

2021-12-23抒情散文叶梓
过年三题叶梓送灶神一进腊月,年的气息慢慢地就浓了。比如说炊烟,将近年关的日子里似乎要比平时浓一点也黑一些,那是家家都在厨房忙碌的缘故;还有院落,也要比往日乱而躁杂;心急又顽皮的孩子们早已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在乡村的小巷子唱起了流传多年的谣曲……
      过年三题        叶梓
   送灶神   一进腊月,年的气息慢慢地就浓了。比如说炊烟,将近年关的日子里似乎要比平时浓一点也黑一些,那是家家都在厨房忙碌的缘故;还有院落,也要比往日乱而躁杂;心急又顽皮的孩子们早已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在乡村的小巷子唱起了流传多年的谣曲: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鞭炮。一切都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如果稍加细心,就能发现乡亲们的笑容也灿烂起来了。   而在形式上,过年的开始,则始于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就是送灶神的日子。夜暮降临,母亲就代表着我们一家人和灶神话别了。她在厨房里先点燃三炷香,置于灶头,并献上一些新鲜的水果、陈年的老酒、以及从猪大腿上削下来的精肉,然后跪在地上,嘀嘀咕咕地说上好半天,虔诚地表白着对灶神的感激之情——其实也无非是那么几句话:多谢您老人家的关顾,好让一家人平安地过来了。不善言谈的母亲重复着这些话,重复着对灶神的深深谢意。   在故乡所尊奉的神灵里,诸神各司其职:水龙王专管下雨,地神掌管庄稼丰收,而灶神的职责,就是一家人日子的平安、和气与顺心——她的工作似乎更加琐碎,更加繁杂。可以推断和想像,灶神必然是一位温柔而细心的天上女性。要不,她敢担当起这样一份细致的人间工作吗?要不,她来到人间之后能无微不致心平气和地关心到每一家人的生老病死与日常生活吗?她下凡于人间,忙了整整一年不大不小的事儿,快过年了,也真该回到天上歇一歇了。   用母亲的话说,送灶神也就是灶神回娘家。   灶神走了,被母亲的小小礼物隆重而简单、谦诚而恭敬地送走了。敬献的水果、酒、精肉还在灶台上。她什么也没有带,只是两手空空地走了。或者说,她只带着操心掌管人世间日常生活之后的疲劳、困顿以及人们对她的一片感激之情,走了,到遥远的天上过年去了。   不知道没有灶神的这几天,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三灶神回来之前的这几天,母亲,以及西北大地上的农妇们胆怯不胆怯,寂寞不寂寞?
         杀年猪    猪开始烦躁不安起来。在圈里,它不停地用前爪踢墙,用后爪刨土;也时不时地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啕叫,像是一个走入穷途末路的流浪汉在深夜里发出的求救,凄怆,又寒心。我惊讶于猪的异常,也惊讶于猪已经从内心深处开始惧怕起来了。冥冥之中,它必定感到有一把藏在腊月深处的刀子,在节日的背面等待着它。   “野花献给田野,炊烟献给村庄;小鸟献给黎明,猪儿献给大年。”这句带有谣曲味道的顺口溜,是家乡真实的写照。猪的命运,大抵如此。因为它的一生,在家乡,就是为了年而来到世上的。每家人的精心饲养,和侍弄一份向阳的坡地一样,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想让自己平凡的日子能够有滋有味。   (祖母不信佛,但不喜杀生。准备杀猪时,她必在院子烧几炷香,算是一份祈祷。当请来的屠夫丁大爷来时,她就躲到邻居家。她不想看见猪死的情景。)
  屠夫、底部支得很稳的两个大木桶、四锅热开水、五个年青力壮的男人,就是命运给猪设计的悬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红刀子出来,随着它最后嘶咧的一声号叫,猪死了。死了的猪被挂在早就支好的木架上,开始了所谓的“开剥”。   丁大爷像古书中的疱丁,游刃而有余。   我和同伴们围在旁边,想捡一点猪毛、拔一些猪鬃换些小钱买鞭炮,更想弄个猪尿盆,吹些气当足球玩。那时让我们不知道心疼猪,不知道节日居然是历史和时间身上的一块伤疤。   胆怯的人类,用猪的身体给自己弥伤。人原来是贪生怕死的动物。在太多的时候,人总是找一个替代物来实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这应该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小小标志吧(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懂这个道理,并且藉此知道了更多)。而猪就是其中的贡品之一。早在古代,猪就被当作贡品祭天祭地,现在,一头猪的宿命是献给年的。那么人的宿命献给谁的呢?一头猪的死亡伴有嚎叫声,我们人的死亡呢?死亡在本质上一样吗?   不知道阖家团聚举杯畅饮的时候,想起过猪没有?
          除夕之夜
  厨房的肉香味,穿过木格子窗户,飘荡在院子上空。   那股混合了大香、草果、白符子以及其它佐料的香味,还有由此而生的一种幸福感塞满了我的内心。一年三百六十天,除了母亲带着我去参加村子里的一些红白事情,就很少能闻到这股味了。我性子急,总是时不时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到厨房里把锅盖揭开,看一下在锅里翻腾着的肉骨头,然后跑出厨房。在外面等,要比在厨房等似乎更快一些,这是我最真切亦最难忘的感受。我很早就知道,世界上向往着的美好之物,都是一种远;近,反倒是对它的一种破坏与伤害。同时,这种认识改变和决定了我后来对许多世事的看法。   我几乎是念叨着肉香味去接先人的。   接先人回来,我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母亲一边往炉堂里填柴火,一边唱着过年时节家家都唱的歌谣:火苗旺,猪肉香;大年三十肉端上;一杯酒,一口肉,吃得娃们绕村走。我知道,当母亲唱起这支歌时,肉快好了。我赶紧主动地把梨木小炕桌放在炕中央,擦了一遍又一遍;也帮着母亲捣制些蒜泥。是啊,亲爱的肉香味踩着年的节奏与步伐,事先到达了我的行为和心灵当中!   肉好了,端在家里上房炕上。一家人围着一盆肉,开始了弥漫着肉香味的除夕之夜。吃肉极为简单:一盆肉,一小碗蒜泥,如此而已;挑一块骨头,蘸点蒜泥,也是如此而已。吃毕肉,端上一盘凉菜:红萝卜丝,开始喝酒。喝毕,一家子就去爷爷家守先人。   年年如此——年年如此简单——这就是我的除夕之夜,没有饺子,没有说出的祝福,没有一家人共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闹场面。只有肉,只有一家人在土炕上盘腿而坐围着的一盆肉,只有一家人啃骨头时不禁发出的津津有味声。   哦, 我的除夕之夜,我亲爱的肉香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