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上海记忆

2021-12-23抒情散文许也
上海记忆 长江三角洲有如一颗璀灿的宝石,闪耀在中国东海之滨,它无愧于东方明珠的美称。那是一片没有山峦,也难以找到丘陵的平坦之地,广袤、一望无垠。极目远眺,远方那微微打着弧度的地平线,在告诉人们地球是个巨大的圆,也告诉人们大上海座落在地球最平……
  上海记忆   长江三角洲有如一颗璀灿的宝石,闪耀在中国东海之滨,它无愧于东方明珠的美称。那是一片没有山峦,也难以找到丘陵的平坦之地,广袤、一望无垠。极目远眺,远方那微微打着弧度的地平线,在告诉人们地球是个巨大的圆,也告诉人们大上海座落在地球最平坦的某一位置。   小时候从大人的嘴里、电影、商标以及流传的故事中对上海这两个字就很熟悉了,神往而遐想,上海只是一幅心里的画卷,神秘、可望而不可及。   上海却偏偏与我有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张开了海纳百川的巨臂,在那个特别的时期迎接了我这样一位千里迢迢而来的特别客人。   刚刚抵达上海,首先从开水里喝出一股浓重的都市味,那是漂白粉的令人作呕的味道,工业城市的“化学气息”差点让我把第一口开水给吐了出来。后来慢慢地适应,我似乎还喝出了开水里一股黄浦江的气息,那是一股淡淡的带着些许东海腥涩的气息,带着阳光与华东平原泥土的气息。   早有所闻,上海高楼大厦林立,人口多,寸土如金,建筑都朝空中发展。但我初到上海时,上海一千多条星罗棋布的马路真的使我感到上海的庞大,却没使我感到上海的高度,看到所有楼房都很老,带着世纪初租界的陈旧。当然,在那个时候,全国的城市也找不到什么象样的高楼大厦的时候,上海的建筑还算相对高大的。只要随便找几处六七层的大楼就可以让外地人感到新奇,仰首而视。我未到上海就听说过上海国际饭店的巍峨,一天,便特意去了人民广场。在西藏路的人民公园一侧,我呆呆地对着那座被风雨消蚀得愈加沧桑的黑灰色大厦久久凝视。我数着那一层层欧洲风格的雅致窗口,二十多层的高度简直让我感到晕眩。而东面的上海大厦则在浦江口的外摆度铁桥边高高耸立着,迎面的上海第一百货大楼盘踞在西藏路南京交叉的十字路口,虽然不怎么高,却显得十分霸道,南面不远处的老锦江饭店则如一个巨人般地俯视着身子底下的一群小建筑。在熙攘的人民广场和热闹的南京路上时有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参杂其间。天热,让我一眼就看出外国女人与国人的区别,金发、满面春风,走起路来胸前的乳房丰满得在抖动,显示着某种强劲的性感,相形之下,难怪要说中国许多平胸女人是“没开放的花朵”。一些外国人脚底下还安着溜冰鞋,一撑,就溜出数米之远,像只快乐的小猫在行人间穿梭……   现代历史知识告诉我:上海,外国租界的集散地,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是,还仅仅是在近几百年前,上海不过是一个小渔村。由于她独特的港口地理位置,一下子使她吸引了外国人的广泛而贪婪的注目,外国人把她当作进入我国这片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大陆的海上入口。清朝时期八处通商口岸的对外开放,更使上海一下子膨胀起来,繁荣起来,世界各地的人流都朝这里汹涌,上海以一个十足的移民城市在迅速发展壮大。   短短的一百多年,上海,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聚集了多少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群?包容了多少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建立了多少楼群、道路、桥梁、隧道、铁路……无法详知。   上海,充满了纷繁喧闹的都市格调与人文景观。上海,天天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紧张而有条不紊的生活剧。从上海人的上下班中似乎可以看到上海人的生活节奏和交通观念。当年,那些上班族多靠两个轮子代步,一次红灯可以闸住数以百计的骑车人群,他们一只脚点地,一只脚急不可耐地拨弄着踏脚板,不时抬头瞪着斜上方的红灯。交通灯刚刚变黄色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收起那只点地的脚,用力蹬车,鱼贯而起。当然,有时在一些没什么警察且机动车辆少的地段,也常会发生闯红灯的违规行为。先是某一个人闯了,接二连三的也有人跟上,后面的人或许平时都很遵守交通纪律,但看看越来越多的人闯红灯,反正法不责众,便也开始闯,甚至还会喊:同志们,大部队都上了,我们也上了吧。   当年,上海的开放远远滞后于深圳广东福建,很多上海人都喜欢南下淘金,他们的小工资,底薪才四五十元,加上奖金每月也都差不多一百来元的收入,堪称是平均主义分配的典范年代。那时马路上能在自行车上加动力装置的人还不多见,谁要买了一辆带小发动机的“两用车”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与羡慕。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即便全国各地粮票早已取消,但上海人还保留着香烟票的发放很长一段时间,上海人可以每月凭烟票买质量上乘而价廉的大前门和牡丹。   我想说,上海人似乎比较豁达乐观而守规矩,社会治安相对比较安定。所以,那些杀人抢银行的动乱事件多发生在别的城市。上海人每天上下班,辛苦的赚钱,也节俭地花钱。许多人都喜欢办张存折,虽然存的钱数目不多,几百上千的,但多少可以有种手中有粮的踏实感。   我漂泊生活在上海,并不觉得怎样的陌生孤独。上海人与其他外地人比,只让我觉得语言上受方言影响有所障碍,并无富裕贫穷的悬殊,很容易融入他们中间去,尽管他们对外地人有些世俗的歧视,只要你主动,他们照样乐于与你打交道。他们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故对外地人有着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只要你愿意去接触他们,会觉得上海人很容易影响你,熏染你,同化你,改变你。   不知不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知从何日何月起,我发现了上海在悄然发生着巨变,高楼大厦真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某一个地段,某一条马路,你只要几个月没去,再去的时候就可能变得让你不认识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拓宽了,商场整片地冒出来,新开的马路新的名字。当然,上海人生活水准也在悄然改变,一些小老板开始有了大发小客车和夏利轿车,一些生意人开始陆续搬进新公寓,一些人不再骑车,在马路边随手对着车流招手喊:喂!“叉头”停!一辆的士便会在他的面前嘎然而止……   如今再站在上海的人民广场,举目四望,和当年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那座曾经傲慢地俯视,不可一世的国际饭店早就隐退淹没在四周一片崛起的高大建筑群之中。她已经不再醒目,不注意根本找不到她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这里一簇那里一群的摩登大厦,其高度可以高出国际饭店一大截,其数量多得让人根本记不清它们的名字,其豪华也是竞相斗艳争辉,千姿百态。上海几乎是全方位地在建设和改造,走到任何一个区都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新建筑群,宏伟而壮观。尤其去浦东看看会让人有如去了香港,那里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崭新的楼群,从零开始,一下冒起一座座巍峨的高层建筑。   这些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和着那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片断,牵动着我的心,令我感慨,令我惊叹……   之于上海,我有很多要写,一时又不知道怎样来勾勒来描绘,先随心所欲的写下这点文字,来作一次开端。我毕竟在上海喝了十几年的黄浦江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忆的底片需要有时间,安静地一点一滴地去冲洗,才可以重现出清晰的影像。内心珍藏的上海可能已经被时间弄得七零八乱,我将如拼盘一样的一点点地对接和组合,使之恢复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抽屉里还保留着一张日渐发黄的上海市区地图,上面有我作过记号的地点,有我无数次抚摸过的手印,甚至有我面颊淌下的汗水……我将凭借这张老地图去追忆去神游,去写我心目中的上海。 05。3。1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