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哎呀成都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时光在这里慢下来

  一踏入宾馆的房间,我就开始磨云兮,我说我要出去走走。已经深夜十点半,云兮显然不想走动,又不好扫我的兴,只好迁就说,去锦里吧。他说,锦里好玩极了。还说,锦里,是成都的商标。
  商标有两种,一个酒瓶上,贴在酒瓶正中的,大大方方的,名字产地时间特性标示齐全的,叫做大商标。大商标好看,容易被看见。锦里是大商标上面那一横小小的眉批。这横眉上往往只标注了名字,至于酒的习性产地味道,那得由你自己识别或品味。于悠闲慵懒的成都而言,锦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商标意味的小小横眉。
  是的,锦里是一个地儿,镶在成都深处。
  深夜的锦里很安静,多数店铺已经关门,参差几家间或开着的门里流淌出来的音乐,已然流了满街。路由青石铺成,受天泽地润,再被脚踏鞋磨,每一块石都有了灵性,光滑油润,中间有些许凹痕,像依脚的形状做的浅浅凹槽。
  有水,有树,有红灯笼,有丝竹之乐,有酒吧,有茶肆,有悠闲的土著或风尘的行旅,甚或还有一个雕塑者临街创作,现场为过往的游人雕塑半身泥像,这情景,让人恍然想起云南的丽江。但稍一驻足就发现了不同,丽江的夜更喧嚣些,而锦里相对于丽江,不只是安静,还多了一些文化的内蕴与风情。锦里是北京的王府井,是杭州的宋城,于安静或悠闲处,极尽繁华与古意。
  去锦里须得夜里,须得夜到深处。锦里只有一条街,绕武候祠一圈。在寂静的后半夜,顺着青砖走一圈,大约有一小时就够了。但时间再早点,或再再早点,早到下午和上午都不行。锦里的热闹比杭州的宋城和云南的丽江一点不差,各样的游客与各样的店都迷人眼。
  夜静的时候,才能看到幽深的巷路上印着的亮色的字。循着字形向上看,一只红灯笼高高挂在一处房顶,灯光水样垂下来,将灯上的字留在青石板上。那字却是:时间在这里慢下来。那字的上面,画着一个老妪,摇一面两千年前的纺车。两千年时光,就在这一架纺车里,成全了一面锦。成都出锦,川锦算得一项国宝,而这个如画的地儿,就叫了锦里。
  我喜欢后半夜到锦里去,听稀稀几声上一天剩下的歌,在仅有的彻夜酒吧里传出来,穿过门口拥坐的懒散男女,流淌到街上,再沿着街流出去,消失在夜色里。夜是稠的。夜总是稠的。即使是在锦里这样繁华的地方,夜也稠得像黑色的丝锦。稀落的红灯笼镶在丝绸里,为街上轻轻流淌的歌声引路,从环形路的这端引到那端。歌声却不跟着灯光环淌出来,它们从夜的缝隙里漏出来,又化在了夜里。
  隔着夜的空空的街,若隐若无的歌声,远远地传过来,恍如隔世。
  恍如隔世地觉得自己,就是酒吧里那些女子中的一个,在一群人里轻颦浅笑。可我怎么就在千年之后来了这里?历了这一世的劫?这时候云兮和我都不说话。云兮喜欢酒吧里的喧嚣和热闹,我更喜欢远远地观看别人的节目。这与我们的生活态度有关。云兮是生活的参与者。我是生活的旁观者。
  我和云兮牵着手走过锦里,用目光抚摸一块一块青砖和青砖的缝隙。如同抚摸我们的过往。我想我爱着云兮。像我爱锦里一样,我爱的,是荡尽岁月铅华洗尽的锦里。可是,那样的云兮还是不是云兮?成都是一座不夜城,夜市到处都是。我只喜欢宽窄巷子,但云兮喜欢锦里。在我看来,锦里太花哨,太浮躁,太喧嚣。但这些特质恰好与云兮气质相合。
  除了一起走路和吃饭,我和云兮几乎不怎么聊天,在这个城市里,我突然失去了语言功能。成都不是用来说话的地方,在这里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你只要静静地听,静静地走,即使是吃又麻又辣的火锅的时候,也只是唇舌与餐具的交流。这时如果你突然想要表达,那么眼神就够了。在成都,每个人都有时间与你对视。云兮的眼神显得心事重重。像极杂芜生活的影像底版。
  这很影响我的心情,我想我宁可一个人,也不愿意每天对着一张心事重重的脸。他使我情不自禁猜测他的内心。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与生俱来的洞察力使我无时无刻不在尝试与内心沟通,也尝试与别人的内心沟通。相比之下,与自己的内心沟通比较困难,隔了厚厚的生活屏障,隔了厚厚的尘俗的心,我们的眼睛,都蒙了尘,看不清上帝给予的自己。而与别人的内心沟通则轻便捷简,你只要看一看对方的脸,读一读他的眼神,就一目了然。云兮的脸是薄云遮挡的月亮,不再明亮和皎洁。
  我和云兮都喜欢的,是一处酒吧。里面有一个美国人每晚唱歌。他大概四十多岁,帅帅地穿一皮质上衣,蓝色牛仔裤。他偶尔看向观众席,挥起手臂在身前自由地舞。那样子让我想起行吟诗人老科恩。观众席都是一些散坐的客,各玩各的,或许谁都没听他。但不影响他唱得投入。他只唱美国乡村。麦克风与他身高齐平,他却总低着头,一直一直低低吟唱。他偶尔看向观众席的目光迷离,仿佛穿越酒吧回去自己的家乡。他或许看到了家乡牧场上的心爱的姑娘。他笑得迷人,又忧伤。
  这样的时候,云兮揽我在怀里,拭去我眼里的雾气,吐一口清气在我耳边。他说:“傻丫头。”

  
私家宅弟,谢绝拜访

  除了穿着时尚的人是现代的,除了杯盘碗盏是现代的,除了烟茶酒水是现代的,仿佛这里还停留在几千年前。宽窄巷子里面,其实有三条巷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宽巷子宽,窄巷子窄,井巷子宽宽窄窄。但真正走起来都差不多。千年来,一样的脚踏一样的路,一样的心情听一样的音乐。音乐是水样的,沿一条平平的青砖铺成的街蜿蜒流淌。砖有三种,一种大的长的,铺在路上;一种细细小小,镶在街缝里,成为精致的花纹;第三种方方厚厚,却是用来筑墙的。墙与地连在一起,都在潮濡的空气里润着,却不生出青苔。那些砖,在行人的脚下或目光里,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活过来,活出了灵性。
那些青砖有时就滑了人的脚,它或许是在提醒人,或许只是像个老人一样咳个嗽。它们实在太老了。实在看过太多的脚。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脚停在它们身上,有多少脚的故事被它们觑见。有多少脚欢欣轻佻,有多少脚沉重滞涩,有多少脚犹疑不定,有多少脚穿过它们走向赴死之路,它们彼时有无悲痛或恻隐之心,有无阻留那个决绝的人。唉,这一巷子的通了灵气的青砖,它们到底藏了多少人间悲欢,才能这样不惊不痛,无悲无喜。
  宽窄巷子不是热闹的,甚至不是繁华的。它比锦里古老,却不像锦里一样赶时髦。它像儒者,斯斯文文,安安静静。又像智者,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一家捱着一家的店铺,并不花枝招展地招睐顾客,而是敛着心气地持守自己。你来了,它也未必理你。你得自己寻个心安处。若你有缘寻到,得了自在,那也是你自个儿的缘法。
  满街的店铺里歪坐着一些漫不经心的客人,他们在茶铺里打牌,在酒吧里掷色子,在饭店里聊天。通宵夜店满城都是,坐多久或喝多久,完全看心情,如果心情好,通宵是常事,老板绝不会因为你坐得久而点了很少的菜或酒水就下逐客令,也不会因你玩得嗨而嫌恶了你。当然,他们也绝不会热络地招待或侍候你。在这里的酒吧或饭店,被慢待是正常的事,有时叫上一声服务员,等十几分钟没人应。服务员没时间殷勤地跑来跑去,他们若有闲了,宁可坐门口发一阵呆。在成都,所有的脚步都是慢调子的,服务员也疲疲沓沓,但你不必担心他们被炒鱿鱼,因为他们的老板大概是个比他们更疲沓的人。
  似乎成都的客人都是不怕被慢待的,因为你发现这些被慢待了的客人明天还在这里,还是这样通宵达旦。但顾客们并不是好侍候的主儿,他们不挑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不等于他们不挑店。我认识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小姜说,成都最会吃的主儿就是出租车司机,在街上,你看哪家馆子门前出租车多,那这家的菜就肯定最好吃。的哥吃饭,不管馆子大小,甚至不管卫生,但必须要满足五个条件:一要菜好吃,二要菜量足,三要价格好,四要不撵客,五要好停车。小姜一边说这些话一边开车把我送到了川西路上的龙抄手总店,据说这里龙抄手全城第一。我只说我要吃一碗龙抄手,他就跑半个城把我送到这里。似乎他不把我送到全城第一的店便是替成都慢待了我。他一边偷空看自己的手表,说在给自己选地方吃饭。
  宽窄巷子里的每一个店铺都坐在悠长悠长的时光深处,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都浸透了旧时光,一个店铺就是一组光与影的老照片。里面的人或坐着或歪着,闲闲散散,清清淡淡。连微笑都是缓缓张开的,连衣服的褶皱都是舒舒展展的。时间在这里变成了电影里的慢镜头。一瓶啤酒或一杯鸡尾酒喝一个晚上,一小碟干果放在那里,一个晚上不见少几颗,成都人很会过日子,他们来这里不是吃东西的,而是喝情调的,他们要这些东西陪伴一个晚上的悠闲时光。
  是啊,那些店铺就不怎么赚钱。老板开这些店铺似乎并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赚到悠闲或悠闲以外的东西。一个酒吧的老板,自己是个诗人,他用一些时间旅行,一些时间会友,一些时间写诗和散文,剩下的时间才用来经营店铺。那铺子里古色古香,藤桌软椅,舒适得像一个梦境。
  还有的院落干脆紧闭大门,上面写着:私家宅弟,谢绝拜访。敢情主人并不拿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赚钱。我们没法想像那些紧闭的门内关着怎样一鸿清水,怎样的修为能让一颗心在烟云鼎盛的尘世浮华里持守自己。
  

耍玩之都

  在我看来,到一处旅行,看了风景拍了照片,却没吃过小吃,那地方不能算是去过。老规矩是打个出租问小吃。让人欢喜的是,成都的出租车实在好得很,个个和善无欺,宰客绕路那都不是他们干的,他们没那心劲也没那么别扭。你不问他话,他就安安静静的,你问了,他就尽数告诉你。你胡说八道,说得不对,说错了他的城市,他也不来纠正你,他们始终平和地微笑着,认真地倾听着,等到你找他们求证答案,他们才缓缓告诉你真相,让你知道自己刚才有多孟浪。他们却不责怪你,也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谦逊得像他们的城市一样。
  我们问:成都哪里的火锅最好吃?的哥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去sua都吧。四川的口音前轻后重,不只韵腹,整个字都是重的,却又在尾处缠绵不绝地绕回来,强调了重读的字。他们口里的sua字就被这样重读了。我本能地以为,这个字一定是“涮”字,在北京我们读做shuan的这个字,总是与羊肉连在一起。涮羊肉也是一种火锅,成都的火锅,当然也是用来涮的。
  为了确准,我问,哪两个字呢?的哥说:sua碗的sua,都市的都。这一次我听清了,他说的是,涮碗的涮,都市的都。我们笑了:“涮都”应该读做shuan都嘛,他们的方言真好玩啊。我跟我的北方朋友在车上调笑了一回,并为自己的智慧窃喜不已。两天后,我终于有时间了,终于被另一个出租车送到了“涮都”。
  出租车在一个灯火辉煌浓香四溢的街上停下来,整条街道都飘着浓郁的火锅香味。在这里,终于体会了香飘十里街的意思。一个高大的牌楼立在街口,上面用灯箱闪出两个大字:“耍都”。这两个字,让我愣了一下,想了一会儿终于明白,敢情,这就是被我们所以然地认做“涮都”的地方。原来,那司机说的不是“涮碗”,而是“耍玩”。他说的不是“涮都”,而是“耍都”。耍都,耍玩之都。
  一个耍玩的都,却不是赌钱找乐子的地儿,整条街上,清一色全是火锅店。成都人,以“耍”字为饭店命名,多么直白,多么实在。实在是以吃为乐,以吃为大,以吃为至要,却又不肯为其所累。一个耍字,实实在在透出了所有的享受心态啊。
我出生在东北,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是要勤劳节俭,克勤克俭。如果不一个人以吃为乐,以吃为享受,便是好逸恶劳,是好吃懒做,那实在是人间大坏,是万恶之源,是最要不得的杯心态坏习俗啊。而在这个古来富庶的天府之国里,赫然就写着耍都俩字,还以灯箱刻之,还以之为饭店命名,这真是一个颠覆。
原来吃这一事,不只是为了活命,不只是为了饱腹,不只是为了延续生的种子,而是要与身体之外的某些精神汇合,完成生命的另一些期待,完满身体之外的生命所需。吃,由此而具有了另一个意义。它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享乐,一种超越于身体之外的精神需要。
关于吃的玄想让我体味了与吃相类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生活,比如婚姻,比如性与爱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里,我们把哪一些当成必要流程,匆匆忙忙完成,以满足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基本需求,又把哪一些当成生命享受,慢慢打磨,让它们与生命融合,成为一体,成为精神生命的美好享受?
  耍都的火锅一家一个味道,家家都是好吃的。火锅的样色与北方的川味火锅大体雷同。有清汤的,有麻辣的,有鸳鸯锅两样都来的。若你不能吃辣,还有微辣与中辣可选。但文章不同都在锅底里。这里的清汤锅里绝不是北方的清汤寡水,而是一锅内容丰富的白色鱼汤,至于辣锅,那就更是学问做足。这个著名的被人谈之色变的麻辣火锅,其实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辣得让人伤心,而是香麻可口。其辣并不尖锐,又以麻来增加了醇厚,口感真是好极。汤上面当然汪了厚厚一层红油,油上飘着辣椒与麻椒,涮出来的菜却麻香可口,并不油腻。
  这地道的成都的家菜,当然要有一些道地的绝活来配才对,原来学问还在蘸料里,一般点了火锅和菜是不够的,还要单独点料,有油香碟,麻酱碟,还有原汤碟。问了服务员,原来原汤碟就是煮火锅的原汤。真是够绝的。
  这一节,本是要写小吃的,却写了耍都的火锅。火锅在成都,算不得小吃,那得算大吃。成都人会吃,喜吃。可吃的很多,但最爱的,还是火锅,各色火锅无处不在,像北方的猪肉炖粉条一样,家家必备。一个火锅功夫做足,是否可以体现成都人对吃的认真,不糊弄。
北方人近几年也在文化上做功夫,却很难把力气使在汤料里,就像一个花边画在门楣上,看着花哨,却不实用。须知真正的功夫往往都是汤里的细节啊。


黄四娘的邻居

  杜甫一生,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挨饿,另一件是写诗。两件事都与谋官有关。前者是谋官的果和因。后者是谋官的因和果。但杜甫的运气实在一般,一生都没体面地做过官,乱中取胜,当过一回杜工部,只当了没几天,就因为错看了眉高眼低,被落魄皇帝扫地出门。如果说他还算过过几天好日子,那就是在成都了。是以成都的杜甫草堂,一定要去看看的,虽然人都说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假的。虽然,我向来不喜这个乖戾的诗人。
  杜甫草堂的正门,低矮无华,掩藏在一些比门楣要高得多的绿树中,我不知道是旅游部门刻意做了这个低矮的门楣,还是成都的绿树太疯张,肆意掩盖了诗魂。但低调就是低调,低调是最奢华的炫耀。杜甫草堂名叫草堂,实在是太奢华和T派了。满眼的绿色当中点缀着精心布置的各色的花。几个精致的草顶的小房子错落地被安置在合适的位置。杜甫生前一定想不到,几千年后,他会这许多宅弟,个个都这样奢华。他也一定不知道几千年后,他的名字被各处争抢做成风景。他的一生颠沛游离,穷苦潦倒,经常饿得吃不上饭,被儿子逼着跟人要饭的情景也有过。多数时间为朋友们所不喜。即使是他在四川过了几天安生日子,那也还是寄生在粗鲁自大的严武门下,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以杜甫大才,赖人以居,不能为妻儿谋一饭,实在可叹可怜。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虽然不必饿饭,衣食还算无忧,内心的煎熬并未减少。因此酒后常显乖戾之态,有次居然跳上严武的桌子,笑骂严武。严武是什么人?严武是个武夫,是个仗义疏财的粗人,他能慧眼识珠,于许多诗人中选出了当时并不出名的杜甫来加敬爱,已经难能可贵,受此侮辱偶尔还能克已,久了岂能相容。严武把杜甫捆结实,拉出去,准备砍脑袋。如果不是严武的老娘严老夫人是个明白人,我们真不知道还能不能读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了。
  杜甫草堂里的旧物宗宗件件摆放整齐,居然还分出了卧室,书房,厨房与厅。我猜潦倒的杜甫当时,大概顾不上这么讲究。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诞生于此,如果依老杜所说,大风刮去了他的屋顶,大雨一定也漏进了他的居室,若他真有一个书房,大概彼时屋里也是小雨连绵,诗稿能够保存下来,是多么奇迹的事情。
  连老杜的邻居也沾光在这里有了一席之地。黄四娘家的房子周围遍布野花,为的是应那句“黄四娘家花满蹊。”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老杜生在盛唐时期,彼时虽然政治昏暗,战乱流离,但社会物质并不贫乏,然而老杜实在是苦了一生,饿了一生,因此他的诗歌苦味横生,他在吟出这诗时,一定已经忘了人间疾苦。但苦水就是苦水,苦水里泡出的甜瓜,也是苦味的,即使是美丽的黄四娘和黄四娘家的美丽的花,也没能让他的心有片刻飞扬。这首《江畔独步寻花》除了让人读出花径与莺蝶,诗歌之外的意味,也全是苦涩。这样的苦涩,你在李白的诗歌中读得到么?可见字如其人,文不欺心。
  关于黄四娘,我曾在一个野史里读过一小段,说的却是黄四娘与老杜并不相好,反而常常嫌恶杜妻,顺便也偶尔嘲弄一下老杜。想来老杜实在是个不争气的,学而优则仕,老杜的优不能仕,也不能及黄四娘之眼。一介书生,沦落凡世,除了窝囊猥琐,便是猥琐窝囊。
  有次听一讲座,讲课的是个有趣的先生。他说,向来文字和人不对等,诗歌里见到的,往往不是本人。我们读到的漂亮文字让人恨不能一亲作者芳泽,可让你住他家对门试试?“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想来黄四娘也不容易,守着这样一个邻居,每来要饭,换谁也厌了。
  出门才想起,在里面时忘了辨认,黄四娘家是不是在老杜东面啊。


姚平仲的青城山

  陆游曾写过一则小文,《姚平仲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徒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这则小故事说,宋时青城山上已然香火颇盛,虽远在蜀,隐仍嫌浅。姚氏避罪在这里勉强栖身,并不敢透露半点消息。
  像修佛者向往拉萨一样,青城山是道家的朝圣地。东汉张陵于此创立道教一支。青城山上有一处专门介绍张陵其人,说的是张陵生于东汉沛国,生而奇伟,聪慧异于常人,三岁能诵,八岁能吟,通天文地理,又具善心,因仁孝多才被推举做官,又因为官清正受民爱戴。后来在青城山结庐传教,以老子为尊,供奉太上老君等神像,所从者众,香火鼎盛。弟子需纳五斗米入教,因称五斗米教。因为以道为尊,故人称其张道陵。这段话里透出两个信息,一是张陵曾做过朝廷的官,二是没说张陵为何突然不做官了,倒隐在这青城山上。
  似乎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修道隐者都是受挫于仕途或生活才沦为修道的。因而使得 “方外”这个词从开始就隐含贬义。似乎这个词有着天然的原罪。与失败有关,与消沉有关,有隐退有关。这也使得土生土长的道教在自己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想来道教虽也历时几千年,到底没有形成气象。道教流派众多,教义乱象纷呈,因此无法确定哪一流派是正宗。但张陵的成就是所有道家门派中都尊崇的,因此大凡修道之人,到青城山朝圣,总是要的。
  张道陵像供奉有天师洞在海拔千米的青城山中部。门口却立着全真七子。邱祖龙门派的代表人物在这里为张天师把守门户,出乎我的意料。我素不知邱祖继承张陵道学。因为张道陵主张画符祛病,趋邪赶鬼,而全真教主张内丹修身,这应该是道家的两大主修门派的区别之处。全真七子站在张道陵的门口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些年南南北北地走,每遇道观,必去拜谒,供奉的神像多有不同。南方多奉张陵,北方多供邱祖。还有的居然把老子和张陵并列一起,边上放着玉皇大帝,前殿赫然摆着观世音,后殿却又放着三清道人。比这荒唐的,也还看过许多。有时忍不住想,夜深人静,他们会不会因为位置问题,凡人一样吵来吵去。或者因为吵输了而移祸观主,让他头疼或膝疼。再或者更气大了,袍袖一挥就此离去,不受这里一点香火。又想若真这样,怕是人间的道观都成了空庙也说不定。所以,但凡进了道观,要拜便拜,该拜谁拜谁,只是不推敲。若要推敲,便是笑话。世间事,原是糊涂的。若无糊涂处,便是大糊涂。
  值得一说的是,青城山入门处有一小片冷杉。每树粗可盈怀,高大笔挺,直入霄汉。我猜那是一些红冷杉。奇怪的是,红冷杉本是喜冷的,越高海拔,越是长得精神。此处刚入山门,高不过几百米,它们居然在此生长,却又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真是神奇。所喜也是有了它们,由此上山,便得一路清凉神幽,仙风道气。按照道家所说,此山如此清幽,当有魂魄飘荡于此,乞得道祖一丝能量,以为修行。是以凡夫俗子,可在此间怡然自得,反是多了七窍玲珑心的,更易为精灵鬼怪所损。世间事往往不循常情,小孩不通世故,目力反而直抵物相,老人看多了世事,往往更能洞察人心。因此老人与孩子更易招来山精树怪。而貌似强大的中年人反而不易体悟本心。悟不得便看不见。果然一路上山下山,没见到老人和小孩。想来被人劝告不能上山的?
而我却在此间得了神清气爽。暗自窃乐。上山时心情混混沌沌,下山时神清志明,想是神仙点化了我。
  此间事,又不可说,说便破了。


来吧,吃货

  一地有一地的风情,一地有一地的地气,说起来,人到了哪里,都不如故土感觉舒适,不适的原因,便是这一地的特色了。
  成都湿而不热,因此食物麻辣。除了火锅,卤菜也算这里的特色。的哥小姜说,最好的吃食是买两样卤菜拿到宾馆里,再点上两样素炒,一小瓶烧酒,最为惬意。卤兔头当算成都小吃一绝。兔头在北方不受待见,一般的卤菜店里,兔头都先被拿掉了的,但在此处浑然成了佳品,专门烹制,价格也不贵。可惜的是我素来害怕兔头,因而没吃它,不知道味道如何。这里的兔头吃法也不只有卤制一种,烤兔头,烧兔头满街都是。当然卤鸡卤鸭卤牛肉都多得是,却都不及卤兔头受欢迎。
  第二样便是龙抄手了。到了成都,若没吃一碗龙抄手,那算是白来了。不管你走到哪里,成都人都会这样告诉你。
  成都人颇以龙抄手为荣,又极力推荐给你各色各样极好的龙抄手店。成都人讲究饮食文化,无论哪一种吃食,到了这里,都要被评出一二三等,哪里的最好,哪里的次好,好在哪里又次在哪里,如数家珍。被人一致说好的龙抄手,是川西路上的龙抄手,据说全成都的好吃的龙抄手都是它的徒子徒孙。
  果然这里宾馆盈门,既有逛街购物走累了在此歇脚的当地美女,也有拖家带口一家老小专程到此品尝的土著居民,还有我这样风尘仆仆的外地游客。因此这个店很有些意味。吃食品类齐全,价格不高不低,每样吃食份额不大,既本色,又花哨。跟我对座的是一个江西男孩,他点了龙抄手和两碗粥。他看着我的跟他一样的龙抄手问我:“这就是龙抄手么?”显然他虽然已经吃了一个,但还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龙抄手。我冲他笑了笑:这个,就是龙抄手,在北方,我们叫他馄饨。他笑了,我也笑了。
  但龙抄手终究与馄饨有所不同。我们的馄饨馅里是肉馅,而它们的是肉糜。肉糜与肉馅,当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间的滋味,需细品才知。馅与糜的最大差别在于,馅里有菜,或许多菜,而肉糜里,却不是这样。它们显然在肉糜里加了一些淀粉,使得它们成了午餐肉那样软软的一个肉丸。这样的馅,不管怎样味道精美,都已失了菜的本质,豪爽的北方人不喜欢这样不清不楚的东西。
  据说钟水饺始于光绪年前,创始人叫钟少白。挺好听的名字啊。
  钟水饺的特别处也是在于馅里无菜,只有猪肉,也把猪肉做成了肉糜。因此钟水饺对于善吃饺子的北方人来说,实在算不得稀奇。但它的妙处不在饺子上,而在于汤。汤一般都是事先配好的,煮好的饺子放在里面,再淋上红油,加上糖醋,吃起来是酸甜的,是那种糯糯的甜。北方人不喜。
  糍粑算不得成都小吃里的最特色。叶儿耙是用一些叶子裹着的糯火面,包馅却是肉的,有甜咸两种。北方如果也有一种叫叶儿粑的食品,那就是苏子叶包的粘豆包,但北方人叫它苏耗子,因为其身小小,其形巧巧,像极偷食的小老鼠。
  我是固执地要吃一碗凉粉的。我对凉粉,对四川的凉粉有着无法遏制的情感。但我一直忍着,等着到街子古镇再吃。据说,全四川最好吃的的伤心凉粉,只在街子古镇。
  小小的街子古镇里,伤心凉粉的招牌颇为醒目,硕大一个店铺,大大一个招牌,就叫做“伤心凉粉”。我是做好了辣的准备的。因为伤心凉粉以辣著称:据说吃凉粉的人,因为辣子入心入目,辣出了眼泪,像极伤心的样子,因而得名。
  但我吃的凉粉实在不如想像中的辣。铺在凉粉上面的辣椒被炸得麻香可口,凉粉柔软滑爽,实在是我生平吃到的最好吃的凉粉。
  跟凉粉一起,还品尝了炸臭豆腐和冰粉,味道都很纯正。
  辣椒酱果然一绝,在街子古镇,当地已经把它做成了品牌与特色,一家一个招牌。张家的叫张记,李家的叫李记。一家的一个味。但政府主推是黄记。因为时间有限,就在黄记尝了一些,果然味道非常。
  说起来,四川茶算羞涩的。著名的竹叶青产于此地,但此茶素来为我不喜。
  当地人喜欢的一种茶叫苦荞茶,这茶喝起来味道有点像大麦茶,据说有降脂降糖降压功效。想不出这是不是真的。因为国人多三高,因此大凡促销某种食品,都要说其降三高的。而本人“三低”严重,多年来备受其苦,所以算了。
  还吃了一份夫妻肺片,味道一般。景区里的梅子,味道纯正,酸甜可口,他们说是当地的农民采的野梅沤的,不信。但味道不错。价格也算公道。竹炭产品林林总总,因为到了竹子的故乡嘛。大熊猫的样子被做成各种各样的小玩件,都很不错。

    
此物最不解风情

  整个成都城都喝着都江堰分来的水。不能不看看都江堰啊。都江堰在成都四十五公里处。  
小学语文课本说过,都江堰是中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在我所受教育观念里,好人一定要长得英俊魁伟,坏人一定要长得丑陋猥琐。伟大的事物一定是伟岸的,和所有中国孩子一样,我心里的都江堰,一定有一个雄伟的大坝矗立着。
站在都江堰的桥边,我们追着导游问:大坝在哪里?那个雄伟高大的工程在哪里?  
是啊,大坝在哪里呢?它在我们的心里吗?站在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上,你忍不住这样问自己,忍不住去思索和追问李冰是怎样一个人?缘何他有这样的智慧?在几千年前,以如此不动声色的姿势,以数年之功,以毕生之力,建这样一个灰不溜秋的东西?他是先知吗?知道这东西会在多年后经历尘劫,或被慕名临摹?于是,他把它建得如此渺小,如此不起眼,如此不被注目。是的,都江堰太平凡了,太渺小了。它不止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雄伟的大坝,它甚至还连一个像样的整体的样子都没有。如果没有导游的解说,如果没有我们先前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加以融合,我们几乎无法在这个平凡的江面上的平凡水流里找出哪里是工程主体。
可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养千年,始终如一默默工作,造福苍生。
  都江堰的工程看上去太简单了,表面看来,它就是在河流缓处先建一小岛,以阻水势,然后再在下游不远处建一鱼嘴形岛,将水分流。分流后,一水变为两水,内水称内江,直入成都城,成为全城的饮用水,外水称外江,成为下游的灌溉用水。那么,大名鼎鼎的都江堰,看上去就是这一个灰不溜秋的鱼嘴岛了。可是,伟大的都江堰,就是这一个鱼嘴吗?无论如何,这一个说法都不能慰藉我们几百上千年的仰慕之心。
那么,它的妙处在哪里呢?
它的妙处在于,两水分流处的堤堰并不是随自然之势任意为之,也不凭人力凭空想象,而是集多年的经验人为确定高度,水丰则高,水弱则减。以堤之高低增减保证成都城内饮用水既不缺乏也不泛滥。我们看到的高度是2.15米,就是说,今年河水的丰减决定了人们把堤坝的高度裁至这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之内,所有的江水都源源流入成都的居民家里,这时外江是干涸的。而当汛期到来,汹汹洪涛在这个高度之外被分入外江,流入下游平原的庄稼地里。因此内江河床深而窄,外江河床浅而阔,内江长年水流不竭,外江只有汛期才有水。
  这个工程的妙处还在于,李冰选的分流处,恰有一山,江水的主流恰撞到山壁,在山壁上形成一个涡流,回旋,然后才缓缓向前。李冰就在此处开山凿口,使回旋后的水流直接进入山口成为内江入口,而撞在山壁上的主流,成为旋涡的,向外漾出,成为外江之初。是以原来江流里的泥沙都留在了外江,而上层的清水才有机会汇入内江。
  这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工程。它几乎汇集了所有力学、美学、建筑学等所有学科的精粹。但是说到底,它其实就是顺应了自然之力,以自然之力改造自然之力,或者说,是将人力融入了自然之力。在这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参与和融入自然,才能显示自我的力量。这样的道理,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功,谁能及得?
  二十世纪初,德国科学家专程来到成都,站在都江堰上,反复观看,反复思考,终于还是没有想清楚都江堰的神奇奥妙。二战时期,日本的飞机一心想要炸掉这个伟大工程,但它飞了好几天也没找到轰炸目标。即使是自然也宽容这样掺杂人力的自然,在5.12地震中,都江堰毫发无损,再次显示了自己的神奇力量。
  谁能想到,这个伟大的工程,最初只是用竹笼和蚂蚱做的。所谓竹笼,即是用竹子编成空筒,在里面填满大大小小的河卵石,放在需加高处,为防止它被河水冲走,再在竹笼上加上几个三角架式的固定点,称为蚂蚱。蚂蚱的加重加固,当然也用石头和竹笼。所有的这些工程,到了1974年,才被修成了混凝土。
  还是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吧,李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据说,他没有儿子,于是人们给他设想了一个儿子,人们说,他这样的人,本来就应该是神,神的儿子应该也是神,二郎神杨戬就是他的儿子。人们又说,他没有儿子,但他胸怀广阔,情系苍生,全成都的人民都是他的儿子。很显然,人们把他神化了。我素来不喜欢被人神化的人。人就是人,有血有肉,有痛有苦,才是真的人生。那么,真正的李冰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我们实在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述,即使是司马迁也只说了一句:“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资料上说,在建这个工程之前,李冰曾长长久久地站在“离堆”之前,经年累月地看啊看,他不说话,也不做空谈或畅想,他只看和想,以致跟他的人都疑心他是不是忘了初衷是要建一个改水的工程。他在看着水流滔滔离去的时候,脑子里到底经过了多少工程画面呢?在那些无聊无助的夜里,他有没有动过心思,把这个工程建成一个阻水成墙、堰堤成湖的愚蠢工程呢?要知道,建设那样一个工程,才更好看,更让当权者看到一个伟大漂亮的建筑啊。
唉,不解风情的李冰,我更愿意这样想像他的样子: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瘦黑,沉默,喜欢背着手做思考状,内敛,不张扬。还有一个特点,不幽默,因而不讨女人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