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庚子疫情散记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庚子疫情散记

邓世太



    随着年龄增大,体质下降,特别是采暖季开始后,越来越重的雾霾,让我的过敏体质越来越难受。喉咙发痒,干咳不断,严重时呼吸困难。

    这种症状,无法治愈,只能缓解。缓解它的药方,是清洁的空气,温暖的气候,随意的生活节奏,开朗的心情。每到冬天,我就变成候鸟,到海滨或者南方,寻找地方越冬。

    进入12月,妻子便和我商议,她春节前请几天假,全家人一起外出旅行,让儿子长长见识,我的身体得到调整。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把地点定在云南。那里空气质量好,四季如春,适宜游玩。更重要的,是高中及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在那里工作,平时虽然通过微信频繁互动,但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显然不能解思念之渴。趁着假期,赏景,访友,放松心情,何乐不为?

    妻子事先在网上搞定机票和日程,和儿子先去大理、丽江,待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履行完请假手续,一家人在昆明集合。

    昆明的天空,让我记住了一个词:昆明蓝。天蓝,蓝得纯净,蓝得透明,蓝得深奥,蓝得一尘不染,蓝得让人心醉,让人沉静。云彩,如飞絮,如鳞片,如奔马,如梦幻。昆明的冬天,将蓝天和白云展示得格外秀美,温馨,又诗意盎然。

    比昆明的蓝天白云更美的,是校友之间的情谊。

    在昆明的几位校友,选择独具特色的思茅土菜馆,为我洗尘。以酸辣为主的思茅野菜,搭配苤菜根、小米椒、糊辣椒等原生态调味品,佐以苞谷酒,让人味蕾全开。儿子动了几下筷子,便抱着水杯坐在桌角“咕嘟”起来。主人热情地邀请小朋友品尝特色饮食,儿子调皮地吐出舌头,做鬼脸,示意自己被辣得受不了,让我们不要管他。校友们觥筹交错,共同回忆母校生活的点滴:食堂打饭的矮个男人,为男生舀菜,勺子到碗边总要趔趄一下,最后被一群愤怒的男生从窗口拖出来,胖揍一顿,端座主陪席的学长,就有当年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一桌人吃的过瘾,喝的痛快,聊的热乎,不时有爆笑声飞出,几乎掀翻屋顶。却为我几天后的喉咙干痛,埋下伏笔。

    坐在洱海游轮上,观看云朵自由变幻的姿势,让儿子眼界大开。蝴蝶泉边,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嘹亮美妙的歌声,让妻子领略了别样的边疆风情。滇池上空蹁跹飞舞的红嘴鸥,欢快地接住儿子抛在空中的面包,洒下满意的嘎嘎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目繁多的植物,让妻儿喜不自禁,每发现一个书中看过的品种,儿子都要大声疾呼妈妈,全然不顾其他游客诧异的目光。旅途中,我突然接到女儿用微信打来的越洋电话。因为时差原因,害怕影响她学习,平常很好与她沟通。女儿突然而至的电话,让我惊讶,欣喜,也隐隐感到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

    女儿询问我的近况后,叮嘱我一定要备足口罩,出门做好个人防护,并问我是否需要寄点防护用品回来。这些问候,让我心里感到很熨帖。

    一路接触到的游客,个个神情自若。我们经过的旅游景点,处处秩序井然,根本没有任何疫情的痕迹。虽然微信上说武汉有疫情发生,又很快被官方媒体辟谣。中科院院士高福带队前去考察,结论是不会人传人,我也根本没把它放在心上。估计自己的生活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便让女儿不必过虑,照顾好自己就行。

    从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回到景洪,晚饭后在街头散步,总感到像有东西卡在嗓子里,忍不住咳嗽,想吐出来。妻子抱怨,白天只顾在景点逛,没有及时喝水,特别是热水。我便在街上买几根甘蔗,装进包里以备随时解渴,顺便逛药店,买点甘草片。想起女儿的提醒,提出购买几只口罩,连续找几家药店,都没有,心里隐隐约约产生一丝担忧。回到酒店,向服务员咨询,哪里能够购买口罩,她们说现在口罩已经不好买了,建议明天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躺在床上翻手机,看到钟南山亲赴武汉调查的新闻,钟院士发现,病毒可以在人群中间传播。这下,问题复杂了。

    仿佛,病毒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头顶,随时可能掉下来!

    第二天早起,直奔超市,连续扑空几次,终于在一个不大的小店里,发现有口罩,黑颜色的,五元一只,每包五个,每人限购两包。只要有货,不论价钱,我连忙交钱,拿货,走人。妻子接过一看,质量极差,埋怨我也不挑拣一下。

    除夕当天,按计划游览基落山寨,景区游客不多,显得有点冷清。不少游客戴上五颜六色的口罩,随手拍出的照片,感觉怪怪的。下午观看《傣秀》歌舞表演,入场时,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检查,要求游客佩带口罩。回到宾馆,本来安排的旅客免费年夜饭,因接到辖区政府不允许聚集的紧急通知,临时取消。

    专职为我们开车的湖南小伙儿,不停地唉声叹气:完了!完了!原来指望这个旅游旺季,把两个孩子的学费挣下来呢。现在,春节的计划,肯定全泡汤了!

    原计划在云南过完春节后,从昆明直飞信阳,妻子按时回岗上班,我和儿子在老家陪父母过灯节。突然加重的疫情,逼迫我不得不更改日程。

    三个人匆匆忙忙赶往西双版纳机场。

    除夕夜,机场附近的饭店,大部分已关门歇业。我们仨跟着旅行团队,进入一家尚在营业的餐馆,点了庚子年的年夜饭,四菜一汤:蒜香排骨,油炸小黄鱼,蒜茸空心菜,香葱豆腐,西红柿鸡蛋汤。店家专门奉送了一份水饺。丰盛的菜肴,配上雪白的大米饭,很对我们的口味。肚饱腰圆后,剩下的排骨和黄鱼,妻子也不忍舍弃,打包带上西双版纳飞往昆明的飞机。

    结帐,才218元。我说,好兆头,老板要发。老板高兴地答复,要发一起发!

    春节凌晨,昆明下起小雪。昨晚在西双版纳穿着衬衣还嫌热,今早起床,必须换上略显臃肿的羽绒服。罕见的春雪,浅浅地覆盖着昆明的红土地,把大地披上一层银装。整个春城,仿佛变成了一幅淡雅的风景画,把人带入童话般纯洁的梦境。见过北方下雪的妻儿,为在温暖的南国,遇到纷飞的雪花兴奋不已。我的高中班长,我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大早专程开车来宾馆接我们到他家里吃午饭。上车前,我仍然咳嗽不止,便犹豫地同班长商量:哥俩见面畅叙,已经很愉快了,家里就不去了吧?班长说,你相信自己,我相信你,绝对没有问题!我知道,好客的嫂子,已在家中备足了美食。

    饭前饭后,我不停地喝白开水,含化甘草片,期待咳嗽能够缓解。害怕万一上飞机安检时,把我拦下来,麻烦就大了!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春节凌晨,我订阅机票的网站,不断发来航班取消的信息,让我改换交通出行方式。万一走不了,被隔离在昆明,这可咋办?妻子打电话到航空公司求证,回答说航班正常,我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午餐很丰盛,但我吃的心不在焉。午饭后,班长送我到昆明机场时,我请他待我们安检通过后再走。

    本来应该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可春节下午的昆明机场,气氛异常沉闷,压抑。连随行旅客中的儿童,也少了嘻闹。除了扩音器里,工作人员提示航班的单调声音外,人与人之间,很少语言交流。无论是机场工作人员,还是办理手续的旅客,都纷纷戴上了口罩,看不出脸上的表情,但眉宇间,纷纷写着不安。

    因为不时咳嗽,安检完毕,我捂紧口罩,专门寻找人少的角落,坐下。妻子把水杯递给我,叮嘱我不间断地喝开水。我不停地含服甘草片。



    终于坐到飞机的座位上,我才松了一口气。

    安检和登机,都没有对旅客量体温。机场广播,一遍遍地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我坚信自己的咳嗽,是吃刺激性食品、喝辣酒和饮水少引起的,与新型肺炎无关。因为近年来每年冬天都如此,立春以后就会缓解。再者,我不发烧,没有到过武汉,也没有与湖北地区的人接触。

    我坐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尽量减少咳嗽对别人的影响。中间还是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我仿佛听到周围有旅客,向空乘人员提我的意见。飞行途中,工作人员通过喇叭,通知我离机时找一下乘务员。一百多号旅客,为什么单独叫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机组人员会不会把我扣留?或者直接送医院隔离起来?我悄声吩咐妻子,如果我被留下,由她带儿子先赶回洛阳,不用管我。正犹豫着,飞机平安降落郑州。待我走近空乘时,工作人员交给我一张票据,原来是登机时,从我羽绒服口袋滑出的行李票!

    我长出了一口气。离家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拔通网约车司机的电话,小伙子准时赶到。凌晨的快速通道上,悄无人迹。我们从新郑机场出发,一路向郑州火车站狂奔。

    妻子叮嘱我带儿子在广场上等候,她去售票厅买票。我卸下行李,郑重地与司机告别:现在是正月初二凌晨,祝你春节愉快!同时请你放心,我咳嗽绝对不是新型肺炎!万一我被感染,会第一时间通知你。

    小伙子笑着说,我们都是河南的,做实在人,办实诚事,绝对信任你!

    郑州火车站,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在一年中最繁忙的客运时间段,正月初二凌晨,竟然空荡荡的。我用手机拍下空旷的候车室,纪念这个奇特的时刻。

    我们乘坐的这趟列车,在郑州站上车不到10人,我们这节车厢里,只有5个人。一股彻骨的寒意,突然袭上心头。

    我感到,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困难,在前面等着。

    车到洛阳,已是凌晨三点多。细雨绵绵,寒意阵阵。出车站步行半天,没见到一辆出租车。微信圈有人说,洛阳的出租车已经停运,难道是真的?正纳闷,一辆客货双排座停在路边,司机正在揽客,我们二话不说,坐上就走。

    回到家,彻底把心放到肚子里。安安稳稳地上床睡觉,醒来已经八点多。打开冰箱,什么吃的都没有。

    春节外出前,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空了。原以为缺少的物品,回来随时可以补充。哪知春节一过,买什么都成了问题!

    外出要佩戴口罩,出小区门要测体温,验出入证,登记个人信息。在西双版纳购买的两包口罩,路途上已经快用完了。想买,有钱无货!

    想起在医院工作的同学,忙向他求援。因为咳嗽,不敢坐公交车,改骑共享单车。在同学办公室,他也不让座,做贼似的,递给我几片已经打开的医用一次性口罩,示意我赶紧离开。我小声问有没有N95?他说那是重要物资,医生领用,需要领导签字。并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戴普通口罩就行了。

    临走前,我习惯地伸出手。他听到我咳嗽声不断,拒绝与我握手,打开电梯,让我抓紧时间离开医院。看到医院门口的生活超市开门了,我想拐进去买点菜。乖乖,所有的货架上,东西被搬得空荡荡的,根本没有可选择的物品!连忙骑共享单车到家属院附近的超市,顾客像疯了一样,见到物品就往购物车里塞。好不容易挤到跟前,只买到一棵挑剩下的白菜,还有几个馒头。

    刚从医院赶回家,马上接到同学的电话。作为医生,他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更害怕医院成为传染源,再次要我确认行程,报告一路乘坐的交通工具,航班号、火车车次、网约车车牌号,沿途接触过的人,我一一如实回答。我能感觉出来,他问话时,旁边有人在记录。他问我咳嗽的原因,体温多少,痰的颜色,建议我服用头孢克肟、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六神丸颗粒。

下午,微信圈及时转发政府的公告,要求各大生活超市,保证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不得哄抬物价,并公布了举报电话。次日上午,我戴着口罩去超市,看到货架上的物品基本堆满了,顾客们情绪稳定,有序购物。

    到底是专家,同学开的药方,比我服甘草片、吃甘蔗的效果好多了。一天下去,效果渐显。第二天,症状明显减轻。三天过后,我的咳嗽基本止住。

    回到洛阳当天,接到单位的通知,所有职工集中填报放假以后的去向,每天按时上报体温。

    妻子的单位,儿子的学校,都要求,每天上报行踪和体温。

    我庆幸,一家人及时返回自己的小窝,免于被隔离在外地。

    社区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每个家庭只发放一张出入证,每次只能由一人外出。

    街上,除了生活超市可以采购到生活用品,药店能够购买常用药品,其他商业设施一律停摆。公园,旅游景点,文化娱乐设施,统统关闭。

    出不了门,只能窝在家里。

    通过网络,了解各地的疫情,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须。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在被窝里打开手机,通过软件看周边区域的疫情,病患的行踪及救治信息,看各地数字的变化,看专家分析疫情曲线的走势,心揪的紧紧的。

    各种新闻在网络传播,让人忍不住仰天长叹:从疫区返回,不作任何防范,频繁出入社交场合,导致多人感染的。家中有人感染,隐瞒不报,千方百计糊弄工作人员的。仗着自己身份特殊,拒不执行防疫纪律,骄横闯卡的。通过自媒体发布不实新闻,被公安机关惩处的。晒老公单位的福利,其实是违规发放爱心捐赠物品的。已经退休的高级干部,因为没有高干病房,拒绝就医的……

    回到洛阳第十四天,我接连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辖区公安分局、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问我是否在家,近期到过哪些地方,体温多少?如此三番五次地询问同样的问题,让我倍感困惑:这是怎么了?

    上网一查,我乘坐的昆明到郑州的航班,确诊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我没有被感染,侥幸地躲过一劫!



    我所在的单位,处于独立校区,作为疫情防控的责任人,我对班子成员进行分工,责任到人。通过微信或者腾讯视频会议软件,不定期开会,及时传达上级精神,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疫情期间,师生不能进入校园面对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只能借助网络,开展网上教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我经常深入网络,通过听课,观察师生互动过程,了解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措施。

    每天的个人去向和体温上报,让我对全体师生的健康状况,了然于心。

    张博士的亲戚,疫情发生之初从武汉前来避灾,一度引起小区居民的恐慌,目前情况正常;在黄石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被当地政府统一安置,情况正常;随父母到越南旅游的学生,回国后在指定酒店隔离,情况正常;路过省内重点地区的李教授,情况正常……

    甘肃定西地区的同学,手机信号弱,影响收视效果,我就让学生将问题打包,集中发老师邮箱,由老师课后解答。地处湖北地区的学生,将话费直接充进手机,保证他们学习过程不中断。成天憋闷在家里,学生心里易燥易怒,我就发动团支部,网上开展文娱活动,让学生们展示才艺,放松身心......

    家住农村的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村民宣传防疫知识、购买物品。家在城市的学生,志愿在社区当义工,帮助有困难的老人采买、送货。有的在网上发起,组织爱心捐款。学生们做的点点滴滴,都由辅导员老师编辑成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我院的师生,绝大部分是学艺术的,我就动员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用作品记录和表现抗击疫情的斗争,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经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师生绘画和艺术设计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年轻的海归宋老师创作的抗疫宣传张贴画,经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发布后,被浙江、江苏等地的20余家单位申请使用。

    无论灾难如何沉重,也阻挡不住岁月前进的步伐。

    楼前的玉兰花开了,院内的牡丹花开了,路边的迎春花开了,山川绿了。

    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拥有10余所附属医院的母校,是武汉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洛阳校友会的校友们,自新冠病毒爆发起,及时传递母校老师、武汉及湖北的疫情信息,普及防控新冠肺炎的常识,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尽量减少聚集。校友们想方设法支持母校抗击疫情,支持武汉阻击新冠病毒蔓延。可是,不幸的消息不胫而至:红凌、林正斌、刘筱娴、段正澄……一个个年富力强的学术精英,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消息传来,校友们扼腕痛惜,悲痛不已。

    校友们积极筹划,献计献策,为母校做点贡献的。因为无法前往武汉,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向母校捐款。会长的号召一发出,大家积极响应,短短的3天时间,洛阳校友共捐款近7万元。

    校友们知道,医院最缺乏的,是医疗防护物资。

    防护服紧张,国内资源紧缺。洛阳校友会就联合北京校友会、广州校友会,通过远在加拿大的关系,落实300套防护服,直接快递到武汉医院。没有消毒液,校友们联系到洛阳的生产厂家,连夜发送20吨到武汉。考虑到老师们被困在学校,没有新鲜蔬菜,校友会联系洛阳的冷库,购买30吨蔬菜。为了不给繁忙的某会增加负担,会长带领校友在洛阳分装好,亲自带车前往武汉,把蔬菜分别送到老师家中,送到为医务人员和快递小哥提供饮食的餐馆和饭店。

    疫情期间,冷库工作人员紧张,校友会号召有能力的校友,前去装车。

    我带着9岁的儿子一起前往。轿车行驶在大街上,平时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拥挤街道,此刻冷冷清清的,只有红绿灯交替站岗。走在通往郊区的国道上,昔日繁忙的道路上,只有零星的车辆和人员通过。

    把蔬菜从冷库拉出,萝卜、洋葱、土豆、白菜、蒜苗,分门别类地装进塑料袋捆扎,将捆扎好的塑料袋装进麻袋,将麻袋传递到卡车……父子俩一起汇入义务劳动的队伍,一会儿就累得浑身出汗。回到家给儿子洗澡,问他的感受,小家伙高兴地说,能够帮助一下需要的人,累,也是快乐。

    细心的会长发现,每次送菜,都由武汉的志愿者分发。第三次送菜过程中,另外挑出60份,单独包装,送给志愿者。

    伴随着蔬菜分发的,还有洛阳校友会印制的公开信。那一封封饱含洛阳校友深情的信件,带着浓浓的情谊,通过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传递到武汉,被当地新闻媒体曝光,受到广泛的称赞。



    几次进入超市购物,工作人员手持的体温枪,竟然测不出我的体温。为啥别人的体温能够显示,我的显示不出来?经检查,不是仪器没电,而是我的体温太低!

    这就引起我的警觉。必须克服懒惰心理,坚持体育锻炼。

    没有运动特长,坚持走路,也要走出健康来!

    不能出门的时候,每天在家里转,起床后出卧室,从阳台到客厅,从客厅到厕所,来回不停地转。为了避免枯燥,我充分发挥想象:卧室是营造浪漫气氛的地方,就当它是巴黎。客厅虽小,里面的东西摆放有序,干脆就当它是精致的新加坡。厨房是展示厨艺的地方,也是生产美食的天堂,就权当是香港吧。

    能够出门,坚持在家属院内散步。平时不了解社区的平面结构,疫情让我走遍了小区的每个角落。31栋楼房的相对位置,每栋楼下有多少停车位,哪个地方有体育锻炼设施,哪个地方可以打羽毛球,哪个地方可以带孩子游戏,了然于心。散步中,看到戴口罩的老人聚在一起,对时事新闻的评述,和疫情的分析,感觉正常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

    妻子受岳母影响,主厨时,基本上没有荤腥,土豆、胡萝卜、粉条是主力。时间长了,我不满意,儿子埋怨。疫情来了,我有时间,就把做饭的大权,牢牢地抓到自己手里。

    想吃,不会做。怎么办?没有人现场指导,没法进厨师学校培训学习,只好求助于网络。

    儿子喜欢红烧肉,我便买来食材,按程序处理:把肉切成块,放凉水加料酒烧开捞出洗净,锅里放少许油加糖,五花肉加葱姜翻炒,加啤酒土豆香菇,上面覆盖香叶八角大火炖……食材和程序烂熟于心,第一次使用的是白糖,出锅时黑乎乎的,估计是白糖太容易溶化,遇大火的缘故。第二次改用冰糖,上色较少,分析原因,冰糖颜色发白,应用灰色的。如此三番五次改进,终于做出色泽味道口感都让儿子满意的红烧肉,成为我的保留节目。即便是最简单的白菜炖豆腐,也要做出精品来:将白菜帮凉水焯软。把五花肉切片与葱姜蒜一起爆香。白菜叶炒出水,加白菜帮,豆腐。白菜豆腐快好时,加红薯粉条。揭开锅盖,香气四溢,无论配米饭还是馒头,都让妻儿胃口大开。

    我在网上搜索一些提高免疫力的食谱。熬鸡汤,蒸山药,鱼头豆腐汤……用营养、健康、美味,征服家庭成员的味蕾,变着花样改善生活。

    一个月下来,生活费超过2000元!由此换来家人的健康、平安,我很欣慰。

    疫情让我体会出亲情的可贵。

    远在海外的女儿,无法探望,只能通过视频问候。尽管她从小学会自立,我还是忍不住为她的安全担忧,祈祷她一切平安。

    近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我也无法回去看望。两位年愈八旬的老人,不识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和弟弟妹妹只能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疫情紧张期间,老人的米和油吃完了,我立即托人买好送到家,及时缓解老人的生活难题。父母经过与我们的电话交流,知道新冠肺炎病毒的厉害,严格按照防控要求,没事不串门,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慢慢地,人们可以走出户外,接收阳光的洗礼。

    政府号召,复工复产。复学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网上进行,包括儿子在内的中小学生们。

    终于可以出一口气,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整天憋屈在家里,不知会造成多少精神疾患。

    出门戴口罩,进门先洗手,多锻炼,少聚集。保持崭新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新常态。

    盼只盼,生活、学习和工作,逐渐回归正常。

    3月底,我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校园的环境,都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又那样让人难忘。

    但是,没有师生的校园,没有灵动,没有生机,一切,又显得那样陌生。

    日常教学活动,在网上正常进行。对于毕业生,我们要采取措施,确保安全,迎接他们返校。

    一个没有毕业典礼,没有师生合影照片,没有颁发学位庄严仪式的毕业季,将在2020届毕业生心中,留下永久的缺撼。

    在心灵上留下缺憾的,不仅仅是学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