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月亮的味道

2022-01-13经典散文
[db:简介]
月亮的味道
张侗
月光似水铺了一地,而箫声像层层微波,在荡漾。
又是三舅在堌堆上吹箫。堌堆在家北的老运河边,原先很大很高,上面的寺庙变成了村小学。2002年村小学并入中心小学,院落废弃,大门上锁,教室空置下来。可不断有人深夜到那里盗挖,说是下面有宝贝,派出所蹲守逮住过好几拨人,经审讯,那些人本地的临近省市的都有,后来省市专家来过几趟,这里挖挖那里看看,临走竖起一块牌子——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有人值守,村里找到三舅,三舅爽快答应搬进来。三妗子四年前离世,三舅一直一个人生活。到河南省焦作市跟着儿子住过大半年,有天晚饭跟儿子说还是回老家吧。三舅就回来了。
箫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呜咽凄恻,传出很远。三舅打年轻时就弄箫。姥爷姥娘在三舅十一二岁相继离开人世,他跟着我母亲长大。读到初中毕业再也无法读下去,三舅就学木匠,那时起就开始跟着褚姓木匠师傅弄箫。褚师傅只在有月光的晚上吹箫,箫声一起,他老婆猛地把门一摔,话像刀尖刺破箫声扎到木匠耳朵眼里:多好的孩子非培养成像你一样的神经病。褚师傅摇摇头,箫声里便多了浓霜静静落下的簌簌声。三舅学了几年木工,就跟着褚师傅学了几年箫。三舅出师了,褚师傅没送木工工具,把那支箫送给三舅说记住这叫洞箫,人间有百味,箫声独一味。常弄箫能把人吹得洞明通透。
现在三舅手中的就是褚师傅留给他的。褚师傅活到百岁,三舅出师后褚师傅不再做木工活,不再收徒,也不再弄箫,让自己变成了“哑巴”,真要有事了,就写纸条。老婆儿女嫌弃,他自己搬到东院,一个人生活,一天一顿饭,吃自己种的菜蔬,面也是自己用石碾磨的。他百岁还能推得动石碾。褚师傅白天看天观云,听鸟鸣瞅虫爬,晚上老早关门,躺在黑暗中默数屋顶上的椽子和方砖。他住得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
母亲也劝过三舅别弄箫了,她说听得人心里悲苦凄凉,干不下活,吃不下饭。三舅性子拗,倔,母亲就忍着。后来听习惯了,一天没有箫声响起,心里空落得连一粒芝麻都放不下。三舅结婚后搬离了我家,但一直在弄箫。
月光中的箫声在半空中停留着,漂浮着,始终不落地。像一束光,像一具锋刃,更像浓霜,箫声似乎要落在比盛开着的菊花更高的地方。这样的箫声传递着一种疼,扑上扑下的,似乎能穿透一切。
三妗子离世后,三舅的话也越发少起来。母亲担心地说你没什么事吧。三舅说有什么事就给你说,没事就不说了。母亲说兄弟姊妹五个,现在就剩下我们俩,有什么话别隔肚皮。三舅笑着点点头,母亲蹙眉拧脸,又说没事多往我这里转转,别三月俩月见不上一面。三舅说我们在手机里不常通话吗。母亲说手机里的声音跟见你说话声音不一样。三舅抽抽鼻子,再抽抽鼻子,说那我见天来你别烦。母亲说我盼着你搬进来,又不是没住的地方,你可以带着你的洞箫,晚上你就在这院子里吹,随便那个地方,没人会烦的。都想听你吹一时辰。三舅说还得看堌堆哩,咱应下的差事,就得实打实地做。母亲说人都传堌堆下面是古墓,属阴,你都小七十了,没几年光景,这个差事可以打发让别人来做。三舅说我一个人生活惯了,再说那箫声别人也多半不愿听,唉哪里都能终老。有人住着,再重的“阴”也不敢来侵,像被月光照过的地方,虽被黑暗覆盖,可总感觉那黑暗薄了许多。母亲盯着三舅看了好一会,不再说什么。
三舅每天傍晚开始吹箫,若有若无的箫声一下子就被母亲的耳朵抓到。箫声一起,鸟雀落巢,星月显露,韵幽味长。母亲包了水饺撵着脚给他送来,她坐在院中听了老半天,方才起身离去。一路听着箫声,脚底下像踩着云回到家,堌堆路边的枸杞挑着一盏盏小灯笼,被箫声点亮了。母亲给父亲说越听感觉这秋霜越重。在月光下,母亲看到衣服上脚面上毛茸茸的霜粒,她把手轻轻搭在头上,头发有些冷硬,那是落下的霜粒。想着三舅一个人在月光下的堌堆上弄箫,她不舍得掸去那些霜粒。母亲呆呆地站在院中好半天,父亲催促几遍。已是深秋,夜凉霜重,母亲哀叹一声。其实我们家离堌堆很远,连箫声的尾音都听不到。
三舅吹了一曲又一曲,《凤凰台上忆吹箫》,《苏武牧羊》……月光干净,星辰明亮,凉风浸骨,箫声止息,三舅已泪流满面。
三舅曾经说箫声像剔骨刀,让我的皮肉与骨头分离,我能看到骨头像月光一样白。箫声让我活得清醒。
承认自己活着是容易的,可承认自己清醒地活着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但越来越老的三舅像刀子藏起锋刃般地活着。三舅一辈子也活得不易。心里有苦有悲了,拿出箫吹上一曲,就把那些苦悲吹得一干二净,像站在月光地里,浑身上下从里到外亮堂起来。三舅常说别光看我一个人生活在堌堆上,又离村庄那么远,可披着一身月光弄箫,那样的生活多恣。我从来没感觉到孤独,害怕。箫声一起,离着二三里就知道这堌堆上有人住着,还有支洞箫,这人八成不是仙也是哪方大神,甭管什么人哪里还敢来。三舅打趣地说我用这支洞箫给自己壮胆哩。声音能吓阻人,真打起来这支洞箫能当剑使,传了多少辈人,这支箫都有灵性了。
箫声落在屋瓦上,墙头上,墙角里,门轴中,声音都不一样。箫声落在窗框周边紧塞着的稻草上,呜呜咽咽;落在从屋内漫出的一小片灯光里,轻袖一甩,咿咿呀呀唱将起来;落在满天的星光里,沿着星光垂下的软梯,像童声互相喊着叫着往上攀爬;落在湿润的地面上,箫声在微弱的光亮里低语;落在花瓣里,箫声有了缤纷的颜色;落在一截朽木上,变成碎粒悄无声息地掉落;落在屋根的蘑菇上,变成了跃跃欲飞的微云;落在叶子上,镀上一层清辉;落在屋檐上,像雨滴积聚;落在老运河水面上,箫声像个泳者般嬉戏;落在堌堆下的灯火里,狗吠鸡鸣中,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中,箫声剔除了萧瑟与寒凉,以不容轻视和鄙薄的姿态,给难以掩抑的悲痛与难以忍受的疼痛做起了减法;落在灶底的柴禾中,像水滴滴进火里,火星四溅;落在家猫的爪印里,扑出温软而模糊的窝儿;落在鞋子上,落在衣服里,落在皮肤上……箫声没有刀子般剐蹭的尖锐,掉落般敲打的轰鸣,没有刀尖扎进皮肉的钝响,更没有仿佛近处的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发出的嘶喊号叫。
箫声落在箫声里,多得再也寻不见。箫声只专注于剥离,像躺在手术台上,正在进行一场不打麻药的骨肉分离的手术。三舅说箫声响起来,哪里还想着躲藏或逃避。弄箫的三舅,其实在缓慢地缩小着人世间的疼痛和孤绝,驱赶着另一种荒凉和麻木。他坐在月光中,看尘埃飞起,飞落,用箫声掏净了内心的黑暗。
也许时光会过滤箫声中的悲伤与痛切,瑟缩与寒凉。三舅收起洞箫,静静地看着身边,还未消散的箫声里滋养着的月亮,那么透亮,润凉。
年近七十的三舅伸出舌头,贪婪地品尝着月光的味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