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豫南春节风俗画(打糍粑发2月2日《洛阳晚报》)

2022-01-12经典散文
[db:简介]


豫南春节风俗画

邓世太

春节期间,疫情阻隔,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但童年时期的老家春节,仍记忆犹新。

一、打糍粑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小媳妇要头绳扎鬏巴。老爹爹要腊肉贡菩萨,老太婆要糯米打糍粑。”这首童谣,拉开了豫南农村办年货的序幕。

年货少不了糍粑。每家每户准备打糍粑的糯米,多者二三百斤、少则四五十斤。没有淘米工具,就用水缸。淘洗干净的糯米,浸泡4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上甑蒸。甑是圆柱形的容器,木或竹制,一甑可以蒸三四十斤。蒸糯米要烧硬实的劈柴,通红的火苗,带着强大的热力,瞬间温暖了整个灶间。看到甑的上方,热气垂直上升,表明糯米已经蒸熟,可以倒入石窝。

打糍粑的现场,更是热气喧腾。蒸熟的糯米,倒进直径二尺左右的石窝子里,糯米的清香,巨大的气浪,吸引孩子们围观。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直径六七厘米的圆木拐子,围着地窝转圈,不住地捣。一边捣一边说笑话,唱小调。这场景,很容易让人穿越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别看干木拐子不重,要把熟糯米全部捣碎,让它们粘在一起,需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捣米的小伙子,看着孩子们饥馋的眼神,喉咙里几乎伸出爪子,随手抓一把糯米团,放到他们的小手上:一边吃去!孩子们吸溜起鼻涕,伸出脏黑的小手,接过糯米团,到厨房找两根腌辣椒,躲到一边去享受美味。小伙子们甩掉棉衣,轮起十多斤重的石锤,将已经捣碎的糯米,使劲夯,砸。糯米粘性大,一人抡石锤,另外一人要用毛巾沾上凉水,把刚砸过的地方濡湿、展开。连续四五十锤下来,精壮的小伙子会满头大汗,浑身的热气向四周辐射,宛若一个蒸汽房。另外一个人赶快接过石锤,继续夯,砸。就这样,小伙子们轮番上阵,五六窝糍粑打完,天快放亮。

一般来说,拐的时间越长,砸的时间越久,糍粑的粘性越好,吃起来就越筋道。煮熟后的糍粑,拉起来有尺把长。

经过石锤夯打的糯米,砣在一起。平常日子里,擀面条容易,可要把凝成一砣、融为一体、三四十斤的热糍粑砣擀匀,需要特制的案板和擀杖,更需要体力和技巧。这道工序,一般由年龄大、经验多的人来完成。待他把糍粑擀得厚薄均匀,晾凉后,第二天切成大小整齐的方块,放清水里泡起来,随吃随捞。

千辛万苦制作出的糍粑,是春节时款待贵客的上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糍粑的吃法很多,可根据季节、场合、个人喜好,变着花样做。油炸后蘸白糖吃,酥、软、糯、香、甜,入口满嘴香。在肉汤里煮着吃,吸尽油腻后的糍粑更香,肉的味道更可口。除夕守岁,上下眼皮直打架,大人在炉膛边烤块糍粑,孩子们顿时精神倍增。农忙季节,早饭简单,在稀饭锅里放几块糍粑,配上腌菜,足以抵挡一上午的饥饿。青黄不接的时候,把糍粑切成薄片,与鸡蛋和蒜苗一起清炒,是一道上好的菜肴。

醇香四溢的糍粑,是根治乡愁的良药。每提起它,满口生津,回味悠长。

二、读对联

春联包括对联和杂联。

春节走村串户地拜年,未进家门,先看对联,通过对联品味主人的文化涵养和对新年的祈盼。

大门口,一般是榜书的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让所有的客人和主人一起感受文化的魅力;或者“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春到百花香满地,时来万事喜临门”等等。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主人用潇洒飘逸的字迹和对仗工整的词句,与客人一起祈福迎祥。农户的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偶尔见到一幅“门对青山龙虎地,户朝绿水凤凰池”,您不要感到惊讶,仔细看看房屋所处的地理位置,青山前、绿水旁,悠然自得的生活,没准哪年孕育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进得堂屋,一幅“人喜富贵三春景,我爱平安二字金”,便把客人带进平安、顺利的心境。“心想事成百业兴,时来运到家昌盛”、“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显示主人对富足、平淡生活的向往。面对“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万国九州同日月,五湖四海共春秋”,主客一起感慨岁月轮回、时光易逝,好在我们都健康、平安地生活在世界上,就信心百倍地迎接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认认真真地过好未来的每一天吧。无论是终日以农为业,还是农闲做生意,都希望劳有所获,“做生意一本万利,种田地五谷丰登”、“一年生意如春意,四季财源似水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无不寄托着主人美好的期望。

厨房的两边,一般是“一人巧做千人饭,五味调和百味香”。春节拜年,家里人来客往,女主人最辛苦,要满足所有客人的胃口,招待好不同年龄层次的客人,殊为不易。老人住室张贴的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期望老年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是晚辈最大的心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哲理名言,经常出现在孩子们居住的房屋,提醒他们时刻不要忘记发愤读书。如果年前家里有人结婚,新房的对联多是“周易曰乾坤定矣,毛诗云钟鼓乐之”,您看,连《周易》和《诗经》这样的经典著作都认定这是一桩好姻缘,大家还不一起庆贺一番?如果来年喜得贵子,则是“喜见红梅多结籽,笑看绿竹又生笋”,巧妙地利用谐音,将“籽(子)”“笋(孙)”都镶嵌到对联里,祝福主人家庭福寿连绵、人丁兴旺。

和对联相比,杂联的长度一般是对联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内容多为4字组成的吉祥话,像对联一样竖写。如“老幼安康”、“家庭和睦”、“四季平安”等张贴在年画边,起美化和点缀作用。新媳妇怀孕了,贴上“添人进口”,希望母子平安、孩子健康成长。小孩子来拜年,往往口无遮拦,说的话不一定让大家都高兴,一张“不忌童言”,便减轻了主客双方的尴尬。厨房灶火跟前,贴上“小心烟火”,是提示也是警醒。鸡棚鸭棚旁边贴上“鸡鸭成群”,猪槽边贴上“槽头兴旺”,牲口棚里贴上“六畜平安”,既是主人对家畜的祝福,也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愿望。

春联就像房前屋后的青山绿水,默默地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长大。人可以老去,但春联里体现的年味却历久弥新。

三、拜年

年三十晚上熬通宵,初一早起第一件事,是拜年。

为了赶早,孩子们在大人的催促下,爬出热被窝,揉揉涩胀的眼睛,穿上有点硌人的新衣,摸摸口袋里崭新的压岁钱,抓起新毛巾胡乱地在脸上抺几下,狼吞虎咽般地吞下几只饺子,便跟着长长的拜年队伍出发了。

邻居们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平常日子里鱼帮水、水帮鱼,过新年相互问候一声,让对方看到新年给家人带来的新气象,倍感亲切。即使邻里间过去曾经有些疙瘩,毕竟远亲不如近邻,也要乘着过年的机会解开。年一拜,彼此间的隔阂便减少了许多,和谐美好的未来,随着新年的脚步慢慢展开。

从村东头到西头,一户不漏地走下来,孩子们新衣服的口袋,快被熟花生、葵花籽、糖块撑破了。精明的孩子,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布袋,里面储存的拜年收获,既是玩耍时向小伙伴炫耀的战利品,也是平常日子里慢慢享用的储仓。

拜完村邻,拜宗族。水有源,树有根,亲情是一棵无限成长的大树。初一这天,晚辈要去给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辈拜年。正常情况下,长者的堂屋里供奉着写满祖宗名讳的神轴,前来拜年的子孙们,都要在点燃香烛的神案前三叩头,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然后向长者叩头,等待长者发放压岁钱。人丁兴旺的家族,午饭前家里一下子要聚齐几十个晚辈,大家围着火炉在一起抽烟、喝茶、嗑瓜子、说笑、打牌,那种其乐融融的场面里,亲情的传递和感情的交融,想起来就让人感到热乎乎的。

初二开始,除非红白喜事另有约定外,一律按照亲戚关系的远近开始拜年:先姑夫舅舅,再岳父岳母,其他时间根据血缘的远近和亲疏程度,依次排到正月十五。初二给舅舅拜年,是雷打不动的,如果哪个外甥因路途太远,午饭前没有赶到舅舅家,其他客人一律等候,直到外甥们聚齐才开饭。如果外甥非特殊情况不到,舅舅是要执行“家法”的,轻者挨训重者棍棒伺候,“姥爷不狠舅子狠”嘛,再狠外甥也要忍受:不懂规矩当然要长点记性!

“拜年拜年,糍粑向前,多拜多拜,多吃两块,少拜少拜,少吃两块。”受这种顺口溜的鼓励,拜年的脚步比较轻快,即便一上午步行50华里山路,也要战胜疲累、加快步伐赶到。拜年期间,除正常的早中晚三餐外,还要分别过早上、晌午、晚上,即在正餐开始之前的加餐,夜晚打牌或者玩耍时间长了,还有夜宵。加餐一般都是炖好的肉汤下饺子,如果客人太多,主人来不及准备,就用糍粑下挂面,配上肉汤。到每个亲戚家拜年,都必须吃一顿正餐或者加餐,如果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要么是主人怠慢了客人,要么是客人看不起主人,以后两家的关系可能疏远。如果舅舅多,而且居住得分散,吃完这家到那家,做外甥的很需要点“肚量”。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拜年,往往是娘家嫂子们寻开心的绝好机会:大多是在饺子馅里做文章。我曾亲眼见新女婿吃饺子,一咬开满嘴红辣椒面,让热气腾腾的饺子汤一薰,眼泪鼻涕一起往下淌,新人措手不及,嫂子们乐不可支,那欢快戏谑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正餐当然是最隆重的。有些客人,一年才来家里一次,主人当然要拿出最好吃的盛情招待。待客人按照辈分或亲情远近依序坐定,主人将平常过日子很少见的鸡鸭鱼肉悉数端上桌。害怕吃饭过程中菜凉了,早备好暖锅,下面烧起木炭火,锅里是做好的肉制品,边吃边往里添加其他蔬菜。菜是热乎乎的,话题也是热乎乎的,更热乎的是手中端着的酒杯。如果主人不善饮酒,就请客人中一位能喝酒的代替,自己则在一边尽力搞好服务;如果主人善饮,则必须自始至终陪同客人,直到客人酩酊大醉或者主人率先醉倒……

四、过灯节

    压岁钱应着拜年的脚步,纷纷落进口袋,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盼望正月十五的到来。

    集市上,那些用竹竿串起来的纸糊灯笼,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迎接着买主们挑剔的目光。某个造型别致、画面生动的灯笼被看中,便在主人伸长的竹竿号令下出列。待灯笼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长长的竹竿,陪伴新主人走上崎岖不平的山路,穿乡过村,迎接它的尽是欣赏的目光。

    正月十三开始,孩子们吃罢晚饭,便拿出大人们精心准备的灯笼,集中到门口“试灯”。正月十四晚上为“串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在门框或门口的树梢,挂上五彩斑斓的灯笼,孩子们或手提或绳牵,游动的灯火构成一条流动的小溪。那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灯笼,竞相绽放成人们心头的温馨花朵。

“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夜和正月十五这两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有人住的房间,都要亮灯到白昼。

灯节的高潮是十五的“送灯”:全家老少以隆重的礼节,到祖坟上祭祖。

中午,全家人早早地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午饭,结束后分头行动。当家人沐浴更衣完毕,把竹子劈成筷子长短的竹签,把用于祭祖的草纸用钱錾打出记号,每三张一摞折叠起来。孩子们则把红色、黄色、粉色、绿色或者白色的纸张,裁成六七寸长、七八寸宽的纸条,用糨糊粘成圆筒状的“固纸灯”备用。收拾停当,一家人带着蜡烛、各色鞭炮,齐奔祖坟而去。趁天色尚早,先在祖先的坟前把竹签插成三角形或者四方形。待天色渐暗、月出东山时,把“固纸灯”用竹签撑开,在里面点燃蜡烛,让祖先在另外的世界里,看到后人送的亮光。按规矩,一个后人一盏灯,看每座祖坟前点亮灯盏,就知道坟主的后代是否兴旺。

那些淹死在水里或者没有后人的逝者,会在池塘边收到昔日的村邻们专门为他们送的“孤灯”,在这个天地通明的时刻,任何角落都不存在孤寂的灵魂。亮送到了,随即烧纸放炮,祈求祖先的在天之灵,护佑子孙平安、家庭幸福。接着鞭炮、烟花和炸雷纷纷腾空而起,那些造型各异的烟花和各色灯盏交相辉映,将“送灯”的气氛推进高潮。

从祖坟返回家庭的途中,看到沿途满山遍野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听着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呼吸着空气中浓浓的硝烟和饭菜的香味,踏着皎洁澄明的月色,让人迷离又感怀:天与地、人与神、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竟然这样近!

五、舞狮子

    正月里,吃饱喝足后,最大的乐趣是舞狮子。

狮子一般由两人配对玩耍,最好一高一矮,高个掌握狮子头,矮个当狮子尾。与其相匹配的,还有一班响器,锣、鼓、镲是基本配置。

一行人在“哐咚哐咚哐”的密集锣鼓声中集合起来,喜气洋洋地出发。沿途大家在喊段头人的引领下,步伐和节奏随着锣鼓点不断变化。目的地村庄的乡亲判断狮子即将进村,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在村口摆上香案,点燃蜡烛,烧纸放炮,把狮子“请”进村里。行进过程中,喊段头人说唱道:“锣鼓一打喜盈盈”,跟着的人随着锣鼓的伴奏一齐回答“喜哟”,以下喊段头的人每说唱一句,众人都依锣鼓点以“喜哟”相和,气氛非常热烈。喊段头的人接下来的唱词一般都是“大家都是爱玩人,一场狮子玩过后,男女老少享太平”,这算拉开了舞狮队伍进入村庄的序幕。

如果时间充裕,舞狮人要先“玩场子”,以展示水平。村子里的开阔地段上,早已摆好了方桌,方桌上面摆条长凳,狮子便在响器“哐咚哐咚哐、哐哐咚咚哐”的伴奏声中,随着鼓点的疏密,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先拜四方。动作和舞姿各不相同: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匍匐前进,时而打滚抓虱,时而跃起捕食,时而滚绣球,时而捉蝴蝶……观众通过狮子腾跃的高度和动作变化的难度判断狮舞水平的高低。拜过四方,狮子便跃上桌面,围绕一条板凳展开动作。和平地相比,在方桌上玩板凳的难度要大得多。狮子必须从板凳底下穿越过去、站立在板凳上并且不断变化姿势。在整个玩耍过程中,舞狮人的四肢是不能外露的,狮子的动作完全依靠“狮头”和“狮尾”的默契配合。为了在狭窄的平面上施展精湛的技艺,舞狮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惟妙惟肖的动作和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叫好连连。

    一个场子玩下来,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两个体力相当棒的小伙子,也会大汗淋漓。到挨家挨户地“拜门子”时,需要替换人员。刚才“玩场子”,喊段头的人通过锣鼓点的节奏指挥,是幕后英雄,现在则变成主演,他要根据主人家的具体情况,随口编出顺口押韵的唱词,送上真诚的祝福。如果对主人家的情况不熟悉,就从对联入手:“锣鼓一打喜盈盈,狮子来到贵府门,一到门口把眼观,大红对子贴两边,左边贴的是福禄寿,右边贴的是寿八仙,福禄寿啊寿八仙,荣华富贵万万年”。在一片“喜哟”的应和声中,主人喜气洋洋地送出香烟或者糖果包。如果主家娶妻生子或者有人在外面工作,唱词一般是“一到门口把脚挪,一脚踩到老龙窝,踩到龙头生贵子,踩到龙尾状元多”,“一到门口把头抬,一问喜来二问财,文官何时去上任,武官几载回家来”。遇到家境贫寒的主人,唱词则是“锣鼓一打心里慌,稻草门楼土坯墙,等到今年秋收后,掀掉茅屋盖楼房”,化解主人的尴尬,送上美好的祝愿。

六、玩旱船

如果说舞狮子是男人的强项,玩旱船则是女人的拿手好戏。

“旱船”一般是用竹子按船顶、立柱、船身扎成船的模样,外用各色彩纸或彩笔画上精美的图案。玩旱船要由一班人马操持锣鼓响器,演员一般由两人组成:坐船的叫“船娘子”,多由漂亮姑娘或者俊俏媳妇担任,头戴红花,脸涂红腮,身着红袄,手套红色手帕,站在小船中间,整个小船由两根带子吊在她的腰上,一路走一路摇一路唱;另一个是由男人扮成的艄公,左手持摇桨,右手持蒲扇,头戴草帽,身着花花绿绿的衣裤,黑丝巾裹头,脑后挽个髻,上别胡萝卜当簪子,耳朵上挂只红辣椒当耳坠,画个歪嘴,脸蛋上点个蚕豆大的黑痣,是个插科打诨的角色。规模较大的团队,则有七八位长相俊美山歌唱得好的中青年女子,分别扮演挑花筐的花姑、陪花筐的仕女;一帮中青年男子,负责敲锣打鼓、护卫彩船、维持秩序。

玩旱船的表演以跑圆场、走“八”字、摆画面、亮把式为主,边跑边唱。唱歌以地方小曲为主,有“门调”和“小调”之分。“门调”就是在人家的大门口随口编的,见啥唱啥,一般多为赞美之词、吉祥话或笑话,“小调”即为固定的地方色彩浓厚的民歌。

    随着“咚咚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哐咚咚哐咚”的锣鼓点敲起来,红灯高举,花筐扭动,船娘子双肩扛起旱船上的绸带,一场乡村文化盛宴便拉开了大幕。突然,锣鼓响器刹住,四周顷刻陷入一片寂静,艄公亮开嗓门,唱起开门调:“船娘子,你是听,快把小调往前跟”,船娘子便依着锣鼓点的节奏唱起世代流传的小曲,《报花名》《手扶栏杆》《十把扇子》,主词由船娘子独唱,衬词“恋恋”、“溜溜”、“哎嗨哟”都由观众共同完成。

    和玩狮子拜门子一样,旱船表演也要逐村逐户进行,一户门口要唱两三段门调或小调。如果主人也爱唱,就会与船娘子对歌或闹笑,那就唱的多了。还有的主人好客,会在旱船即将离开的时候,放一挂小鞭炮挽留,旱船还要调回头再唱。如果主人再次挽留,那就再次返回再唱。如此这般,直到主人尽兴,几番邀请,既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也展示船娘子的唱功,颇有点擂台赛的味道,这时,几乎全村的人都要来看热闹,人山人海,喜气洋洋。

    玩旱船的灵魂人物船娘子,往往是观众注目的焦点,她的穿着打扮和扮相,给姑娘媳妇们评头论足提供了足够的范本,也给小伙子们找对象提供了一个模板。没准,今年坐船头的船娘子,到明年坐进小伙迎亲的轿子,成为美丽的新娘。

    春秋代序,日月轮回。不少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人淡忘,但那贫瘠生活中涌现的温馨浪花,时常洗涤我疲惫的身心,并激起幸福和温暖的涟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