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东林寺的钟声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东林寺的钟声

文/茅店月



    很多年后,我又想到了深邃的东林古寺,磅礴的阳光从历史的阴霾中倾泻而下,没有风,或者很细小,松针在空气的流动中轻微颤抖,一枚、两枚、三枚……零散地跌落。记忆总是这样,夹杂着诗意和古旧的甜蜜,就像那时庙宇的檐角,高大、古朴,伸向遥远的苍穹,扶疏的古木围拢在廊腰四周,花枝繁硕,鸟雀安静地蜷卧在树荫里,偶尔发出一声空明的啼叫。那是雨后的中午,空气湿润的东林寺充满了祥和,宝鼎里烟云袅袅,蒲团上一片清净不染纤尘。在回廊外的碎石小径上,正走来一位须发苍苍的老僧,他双手背在身后,宽袍大袖当风飘逸,他开口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最后却无语一笑飘然而过,他的影子拖得好长,像一杆标记,深深地嵌进浩繁的历史卷跌中。他就是东晋名僧,与东林寺悠扬的钟声一样渊深睿智的佛门高人。

    其实,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苍老安和,他也有自己风光烂漫的童年和青年。当历史倒退到名士风流的东晋,在灰尘游离的阳光下,我们能看到年幼的慧远正手捧经书诵读。那是雁门楼烦的一仕宦庭院,花木依池而建,假山奇诡多姿,小小的贾姓男孩坐在池边的石凳上,用手指抚过先贤智慧凝结的字句,开始思悟外在世界的繁复。那时,他熟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其广博的学识和机锋凌厉的辩辞,让当时的宿儒达贤,纷纷称赞。贾姓男孩是多么高兴,他站在正午的阳光下,仿佛看到了光明灿烂的未来,他要用自己学识和抱负去实现人生理想,经世为民兼济天下,使人人吃穿用度,尽得所需,使他们在动乱的年代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事实往往与内心背道而驰,贾姓男孩日渐长大,到了白马轻裘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他簪发佩剑,准备走进巍峨的庙堂之内匡扶社稷。可他看到的,是社会的动乱和流离,政治腐朽让民众生活在无望的深渊里,同时也滋生了他们卑微的浮躁和妄动。贾姓男孩的美好抱负和学识悄然落空,他有些伤心,在东晋古老的时光中,或许他一个人痛哭过,蹲在地上掩面而泣。为了寻求精神的庇佑,他打算远渡江东,效仿隐居豫章的范宣子,洁身以明志,可惜战事不断,南北交通阻塞,使他南行的愿望又一次搁浅。其时,佛图的大弟子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讲佛法,他听说后,便携弟弟前往听法,他听了道安讲解《般若经》,不禁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与弟弟毅然投簪落发,正式隐遁山门,取名慧远。

    蒲团静坐,挑灯夜读,空门中的慧远并没有放弃由来已久的读书习惯,反而更加勤勉。他精研典籍,焚膏油以继日晷,修习佛教义理融会贯通。道安很喜欢这个弟子,那是由衷的欣赏和赞叹,他甚至觉得假以时日,佛门的发扬光大普度众生,就要靠眼下的慧远,于是他在众弟子面前郑重地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和暗示,慧远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弹了弹身上的灰尘,笑着走进厢房,又开始了新的修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学习滋养,他终于也可以登坛讲解经文,慧远24岁(358年),他开始讲解《般若经》,并以老庄道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梳理阐释,闻者豁然开朗。这种运用佛教之外的义理类比、解释佛法自身的方式后来背称为“格义”,广泛地被应用于佛经的翻译和论法,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基石。

    当然,慧远想不到这么多,他不是一个精于谋划的实用主义者,他是个僧人,只是在按照内心的意愿教导人明心见性。在漫长的25年中,他跟随师傅左右,用佛理映照精神世界的深层,摈弃世俗超脱红尘,回归到“人”的本性,为以后匡正佛法积累起丰厚的精神储备。公元381年,为了躲避战乱,慧远只身远行,由荆州南下江州,打算邀请已在庐山立寺的师兄慧永同去广东罗浮山修行。可他一到庐山,就被其秀雅多姿的景色吸引,他的心是柔软洁净的,更容易被清凉不染尘埃的山水折服,于是,他选择留下来,立寺弘法,为这里的山山水水,也为世人被因果蒙蔽的心灵。

    东林精舍,千余年后听起来仍旧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它神秘、宽大、静穆,象征了一种归宿和生存方式,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个文化标记,被夹进中华文明失衡的卷册。但很多年前,东林精舍却如此真实地存在着,你能看到日渐沧桑的慧远和尚慢吞吞地踱着步子,他看起来有些累,眼睛里散落着细小的血丝,那是晚上熬夜造成的,他习惯熬夜,因为夜晚的空寂让他的思想更集中,能轻易洞穿纷繁的世相抵达彼岸和真理。慧远是如此繁忙,他不仅著书为文,还要讲学修正,他以东林寺为弘法利众的中心,既接引西方僧人来寺译经,又亲自主持佛教经典的翻译。很快,东林寺闻名全国,很快,他成了佛门领袖,虽然浮名不是他的本意,但必须接受,他要借助这一身份匡正佛法,树立正气。针对当时佛教界攀附政权、附炎趋利的颓靡风气,慧远非常忧愤,他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以及在家居士的不同,礼佛是本,不必跪拜世俗王者,这为僧人高标独立的人格魅力形成指明了道路。慧远在潜居庐山期间,一面不仕都邑,以身立言,维护了一种卓然于世表的僧格。一面积极用佛法融合儒学和玄学,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又说,“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着力调解学派间对立所产生的文化排斥力,为佛学的兴盛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山门空寂是一次艰深的苦修,也一种诗意的生活,正如慧远是一代高僧,也是一位逸情雅兴的诗人。他宽袍大袖,于几案上笔锋浓淡婉转成空,在精简的禅房里,悠扬的钟声缓慢传来,檀香游丝缠绕,他喝茶,敲打木鱼,净空的嘟嘟声穿越岁月浓浓的阴影一路氤氲。在寺院中,他择一池泉水,播种白莲,素雅淡芳的莲花浮动在碧波上,清净绝尘。慧远就站在弥勒殿的台阶上看着,他觉得莲花慢慢模糊起来,已经不再是莲花,或者说,他已变成了莲花,他立在水波,他知道莲花洁净的心思。于是,白莲社因花命名,于是,陆静修、陶渊明来这里吃茶赏花。他们沐浴着古老的阳光,赤足侧卧在木榻上,懒洋洋地谈诗论道,茶吃饱了,天色已转至昏黄,这才起身告辞。主人送客,殷殷絮语,不觉过了虎溪,忽闻一声苍茫劲利的啸声,才发现越界了,于是主客相视而笑,主人合十恭送,客人盈盈远去。

    “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黄庭坚如是感叹,他的高冠博带在东林寺里显得有些落寞,他的面容是潮湿的,甚至有些伤感,因为他生于其后,不能和禅师名士坐而论道。千载之下,我们对这段故事遐想联翩,我们追慕他们的足迹,在林壑幽深的溪水边徘徊数度,可先人早已远去,连同那只隐藏在背后的老虎。幽静的东林寺,没有人看到慧远高僧的身影,他的生平已经在起落沉浮的时间中锈迹斑斑,而那些闪光的智慧,却如种子一样生长着,在文化博大的土壤上根深茁茂。

    现在,天黑了,东林寺的灯火次第点亮,不知道禅师的厢房是哪一间?或许,他还在蒲团上敲打木鱼,或许,他已骑着那只可爱的老虎赶赴山林深处。寺院中央,只留下寂寞的白莲,在懵懂的时光里盛开,然后凋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