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一条古典纯美的音乐游鱼(旧作之一)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让我们从安闲,恬静的莱茵河畔的黄昏开始吧,我们将要穿越德国汉堡的一个小镇,去追寻那充满着忧伤爱情和古典音乐的浪漫之旅。
     黄昏。莱茵河畔。一幢幽静的别墅门外,站着一个穿黑衣的仆人。
亲爱的,请为我弹奏莫扎特的《安魂曲》吧,那天国的使者已等候多时,我得略微准备一下,然后交出我的灵魂”。克拉拉•舒曼从咳嗽中平静下来,烛光映照着那张略微憔悴却依然光洁如昔的脸上。那琴曲的流动与舒缓,琴键上跳动着修长的手,每个滑音,都在她内心深处每个温柔的部分勾起长久而剧烈的隐痛。红晕泛起在克拉拉的脸上,回忆与忧虑让她有些支撑不住了,她闭上疲倦的双眼,穿黑衣的仆人推门而入,接过上帝的衣帽。克拉拉知道,最后的时候到了,她必须得给身边的钢琴家留下一句话。
     亲爱的,到琴声里来吧,在你创造的和声与复调里,有我的等待和召唤,你的每一次自由狂想就是我对你的抒情。上帝已打开天堂之路,我得走了。”在《安魂曲》轻柔的安详中,克拉拉最终完成了灵魂的平静,上帝的黑衣仆人把白色的帷幕轻轻地拉上了……
     这是1896年克拉拉入葬的那天,雨下得特别大,而有一个人却长久地在墓地的里忧伤的徘徊,他就是倾慕克拉拉一生的勃拉姆斯。
     对于喜欢欧洲古典音乐的人,也许不会陌生“三B”这个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吧。它分别代表着潦倒一生却创造音乐奇迹的巴赫老爹,有着魔鬼般粗陋长相而被英雄激情充溢内心的贝多芬,另一位则是忧郁内向把一生都移情于音乐的勃拉姆斯。这里,我不想谈巴赫老爹的崇高与虔诚,至于贝多芬英雄的精神救赎、生命的原动力是自有机会与大家详叙的。在这里,我只想怀着古典而忧伤的心情来讲述勃拉姆斯的故事。
还是让我们回到德国的汉堡吧。
     廉价的出租公寓里,传出一阵呵斥与打骂,内向羞怯的勃拉姆斯注定没有条件享受人间幸福的童年。贫贱的生活,使他的父母长期处于争执与狂暴中。对于小勃拉姆斯来说,每次的战争只要不被迁怒,已是十分的满足了。污秽的成长环境,不合群的性格成了同学们时常暴打和奚落小勃拉姆斯的直接理由。
    在这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小勃拉姆斯的心中有个愿望,那就是尽快逃离。他开始喜欢音乐,并学拉小提琴。因为他那狂暴的父亲是个贫穷乐团中的低音提琴手,所以十岁的勃拉姆斯就已经拉得一手好琴,并以此获得一些散碎的银子。在水手们常常光顾的水滨酒吧里,小勃拉姆斯开始学会成长,他的才华随之而展露出来。一场独奏音乐会的成功,使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开始了作曲旅程。
     对于乐坛乐善好施的李斯特来说,遇见勃拉姆斯使他心情异样激动,于是他邀请勃拉姆斯来参加他个人演奏会。当世无与伦比的李斯特在乐迷们屏息凝神的聆听中如痴而忘情的弹奏时,可怜的勃拉姆斯却熟睡了。显然,内向而厚质的勃拉姆斯与李斯特音乐的风格极其花哨的性格构成多么大的不谐调。年轻的钢琴师离开了用琴键缠绕女人的李斯特之后,远游了一些时日,而后揣着约阿西姆的推荐信,畏畏缩缩的敲响了莱茵河畔舒曼与克拉拉的家。
   单纯忧郁的勃拉姆斯也许从不曾意识到,这次对舒曼及克拉拉的拜访将改变其一生的轨迹。出生寒微的他受到了舒曼夫妇的热情地接待,端庄娴静的克拉拉并为之演奏了舒曼的《幻想曲》。在远游的时候,勃拉姆斯曾听说舒曼与克拉拉为爱私奔之事,并曾经为之涌出倾慕的情素。眼前的这对伉俪美妙的契合,更让他开始沉思高贵之所在。他在舒曼莱茵河畔的家里住下,并受到舒曼的诚意帮助和推荐而迅速成熟起来。然而,就在他走红的时候,舒曼却开始挣扎在自己幻想的深渊。复杂单纯的心灵难以被世人所了解的舒曼,拒绝接受时光不能回转的不完善世界,他想把自己的生命沉入莱茵河的底部,人们却把他拉回了岸上,然后把他送到波恩一个私家疯人院。
    孩子们还小,而舒曼在收养院里变成了被幻想笼罩的灵魂。为了避免刺激舒曼的情绪,医生嘱咐克拉拉不能去医院探望病人。家庭的聚变,八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让克拉拉•舒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困顿。环顾德国上流阶层,她感到四野空寂无人,一些繁华景象变得那样渺远而不可企及,她开始作好承受风雨的准备,而这时,一个人回来了。
     离去的勃拉姆斯听说舒曼自杀的消息,他知道自己必须回来,虽然他的心已经不能象从前那样纯洁的面对克拉拉的微笑了。
     回来后的勃拉姆斯担负起照顾舒曼和慰藉克拉拉的任务,心里充满着无限快乐,因为终于可以报答他们的知遇之恩了。
     此后两年,舒曼在痛苦的抑郁中离开了音乐,也离开了钟爱一生的克拉拉。
     留下还是离开?勃拉姆斯终不能摈弃这艰难的抉择。他选择了留下,久久地伴随在克拉拉的身旁。然而,对于见证过舒曼狂热爱情表达的他,又怎能坦然选择对克拉拉纯净的微笑与关怀?况且在心灵深处他早已把舒曼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基督,他又怎能不陷于尘世抉择的痛苦中?
    然而,他这样对自己说,留下来只是想帮助失去父亲的孩子不陷于困境,与爱情无关。
    为了使自己心无旁骛,他开始全情演奏舒曼的作品,并和克拉拉一起整理舒曼遗作。面对这个端庄优雅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女人,他故意的用礼貌来平衡着自己心里对她的渴慕。他抵抗着克拉拉的柔情,也抵抗着自己对她深沉的爱。然而,爱情激流却在他心里左冲右突,使得他在爱情之外的各种情绪里无端的爆发出狂躁,他感到自己精神错乱几至于发狂。克拉拉也感觉到了勃拉姆斯的无端动怒与不近情理,她不知道这是自己纯洁爱情带给他的伤,所以依旧保持着柔和而高贵的微笑。
任由自己肆意妄为的勃拉姆斯渐渐的变成了粗暴而不易相处的家伙,他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抵抗着爱情。可情绪依然泛滥交错,感情与理智冲突日益尖锐,他找不到埋葬痛苦的地方,令人窒息的爱情使他无法拔开阴霾情绪的一角。他知道,终其一生,都将疏离不了对克拉拉的爱,而在爱上她的那刻起,他就知道这是不被允许的爱情。舒曼的知遇之恩,克拉拉对舒曼的真挚怀念,对于他来说都是永不可逾越的。生性含蓄内敛的勃拉姆斯,没有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焦虑,而是把这种情绪转入到自己的音乐中去。他知道,      只有音乐才能让他内心深处的爱情自发地回归到柔和、圆润、流畅、古典。惊世的爱情往往总会留下传世之作。
     还是让我们由着音乐来聆听钢琴家的痛苦呻吟吧。这是继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之后,又一惊世之作。这首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勃拉姆斯惊世才华与苦痛情感的展现和释放。随着<第一交响乐>序曲展开,我们仿佛置身于漫漫无边的黑夜,弦乐在紧张的力度下驰行,发出了黑暗重压下的痛苦呻吟。一种挣扎的情绪,浸透出来,但立刻被森严的序奏淹没。大地重陷黑暗。大提琴呜咽,叹息着抗挣的失败……
寂静。蓦然一声鼓响,音乐的情绪转折,高歌勇进,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夜色里挺立,但黑暗不甘退落。序奏阴影再度泛起,音乐出现了一种不调和的对峙。勃拉姆斯与痛苦的爱情对抗着,他想要摒弃尘世所有的悲哀,以达到一种纯粹的音乐净地。然而,对峙之中,音乐现出宁静的瞬间,一支温柔的旋律,由牧笛般的双簧管奏出,又抒发出勃拉姆斯对爱情的期待之情。亲爱的克拉拉依然是他心里不可碰触的痂,尽管他把自己的心藏在音乐里,也不能丝毫的减轻对克拉拉的渴慕与眷念。然而,这个生性羞怯敏感,不愿直抒胸臆的勃拉姆斯,宁愿把所有抒情都掩藏在复杂的古雅结构和含蓄的旋律中,也不愿把它直接的表达出来,他不愿对自己所崇敬的舒曼做出任何名义上的损害,更不想克拉拉勉于自己的情感。所以,与克拉拉之间,他一直礼貌而默契的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为了排除自己内心的忧郁踌躇,克制自己对克拉拉的倾慕,这个纯朴挚诚的人试着去爱女中音歌手冯•西博尔德。这个可怜的家伙,背负着不曾解脱的爱情,又怎能做到像李斯特那样仪表堂堂地在女人裙裾下风流。不言而喻,此次恋爱因痛苦而缘起,又因痛苦而结束。遭受悔婚之辱的女友远离家乡,于1863年结婚并定居爱尔兰后,这个可怜的人又不得不回到痛苦的原点,回到音乐的救赎里。
    1868年,当勃拉姆斯把第一乐章拿给他的传记作者戴特尔斯看时,他曾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这话语里流露的情绪,让人感到无边的痛苦仿佛吞没着自己,吞没着岁月皑皑。真想,这样漫长的等待与倾慕,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又是怎样的一种深刻啊?
然而,他知道,此生再没有比克拉拉更让他倾慕的女人出现了。所以,痛苦,寂寞
是终难排遣的,他相信有一个崇高的幻想世界能将这一切都带走的,只有爱和音乐将留下来,祭奠这一生的执著与苦痛。
   抒情的勃拉姆斯是古典音乐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却用自己的凄美爱情却留给世人一个浪漫的想象。克拉拉离世一年后,比之小甚许的勃拉姆斯灵魂就追随而去。在年久悠长的痛苦眷恋里,他终于拨开阴云,和克拉拉一起穿越了古典的维也纳森林,看见一望无涯的碧野。
     让我们重新回到汉堡港口,随着所有船只的鸣笛和半降的旗子,来缅怀这个看似晦涩的,内抑的却痴情于斯的人吧。
     也许,在人的世界里,他永远显得陌生,的确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在我心里,他却是一个只为自己的渴望作曲的,高贵古典的性中人。或许体会他不仅需要性格上的某种相契,还需要历经一些生活的沧桑。懂得了勃拉姆斯,在只有奔波与忙碌,只有直接与直白的现代生活里,可能我们才离古典、含蓄、庄重、真诚略微靠近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