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山楂树之恋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确定那一年我七岁,刚上一年级。

    春天,院子里的山楂树开花了,满天星一样,一簇一簇细碎的白色小花,黄绿的蕊,衬着硬挺深碧的叶子,像邻家的阿姐,又清新,又纯美。

    我坐在树下的小木凳上看连环画,偶尔有小小稚圆的白色花瓣飘落下来,悠悠的落在手背上,柔柔的,凉凉的,像是山楂树托清风捎来一封甜美的信笺。我不忍拂去那花瓣,任它在手背上一漾一漾的轻轻动荡。
   
    小黑是刚到家里的一只小狗,兄妹五个,大伯家养不过来,就送了一只给我家。它全身都是毛茸茸的黑色,眼珠子尤其乌黑发亮,反倒把毛色衬成灰黑色的毛线团。它看向人的时候,眼里总是清亮亮泪汪汪的,惹人垂怜。见我坐在树下,它便绕着小木凳来回转圈,一会用小嘴扯扯我的裤脚,一会又用绵软的脚爪踩我的鞋,留下几点隐约的泥痕。

    大花猫就不同了。它毛色驳杂,体型硕大,在家里已经两三年了,常常昼伏夜出,影踪不定。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钻出来的,睡眼迷离,晃晃悠悠的走到我跟前,悄无声息的一跃,就跳到我的腿上,然后大大咧咧的侧身躺下,细长有力的尾巴还不经意的轻轻拍打着,俨然一副主人的派头。我把连环画从它温热的肚子下抽出来,放在它身上,便能感觉到它柔软的身体里小小的蓬勃的跳动。小黑站在我脚前歪着头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里说不出是妒忌还是羡慕。
   
    鸡圈里又是另一方天地。矮胖的白色母鸡们有的把头从木栅栏的缝隙里伸出来,一边啄食,一边嘀嘀咕咕;有的无所事事的站着,东瞅瞅,西看看;有的则趴在鸡窝里,神情呆滞,木然不动,不用说,是在孕育体内珍贵的蛋了。那只身形俊朗尾羽昂扬的大白公鸡则在一边威严的踱着步子,鸡圈是它的一方小小领地吧,它忠诚又尽职的守护着它的王国,一刻也不懈怠。有时,它会突然跳上鸡圈里的架子,仰天响亮的长鸣一声,好像示威,又好像释放,毕竟,妻妾成群的日子也是很累的吧。

    这时候,母亲正在院子的小厨房里忙碌,厨房顶上的烟囱里总是涌出一团一团的浓烟,厨房窗户和屋顶的缝隙里也有青烟缓缓渗出,母亲不时把头伸到外面咳嗽两声,然后钻到厨房继续忙碌。

    父亲在外地上学,半年才能回来一次。母亲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每天总是放学回家才手忙脚乱的做饭。煤火不旺,母亲便在炉膛里塞些半干半湿的玉米芯,用烂了边的蒲扇使劲扇风,浓烟便一股一股的蹿了出来。

    我常常看那烟,没有风的时候,它从细细的铁皮烟囱里直直涌上去,一团一团的,像母亲一声接一声的咳嗽,重重的顿出喉咙。有风的时候,烟便倒灌进屋檐,散乱的缭绕着,母亲和她的小厨房,整个都淹没在烟海里了。

    母亲从厨房里端出简陋的饭菜,放在院里的青石板上的时候,就开始一边招呼我吃饭,一边解下围裙擦眼泪,然后飞快的跑到隔壁,接回托给王奶奶照看的弟弟。我在院子里就能听到母亲在隔壁一边连声说着谢谢,一边招呼弟弟和王奶奶再见的声音。

    有时我忽然觉得,母亲摘下围裙擦眼泪的时候,不是因为烟熏火燎,而是她真的哭了。那年母亲还不到三十岁,小小的局囿的厨房,盛不下她年轻的无助和悲伤,而烟,不过是煽风点火的催化剂罢了。

    只有到了黄昏,母亲收拾完厨房的碗筷,切了碎白菜叶子喂完鸡,打理完猫食和狗食,看着我和弟弟在院子里玩的正欢的时候,她才会搬一个小竹椅坐在檐下稍稍喘口气。

    微风吹来,山楂树下簌簌落下一片片白色花瓣,在向晚浅薄的夜色里带着朦胧的微光,惆怅而缱绻。母亲望着那花瓣出神,有时又会偷拭眼角,她一定是在想念父亲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那小小的花瓣是一封家信该多好。




     第二年秋天,山楂树结满一树红艳艳的果实的时候,父亲终于学成归来了。他被分配到乡中教书,每周回来一次。

    母亲已经心满意足了。那个周末,她和父亲一人搬一个高高的木凳,站在上面摘山楂,隔着闪闪烁烁的绿叶和串串摇曳晃动坚实饱满的红果,他们一边采摘一边闲聊着今年的收成和家里的鸡狗琐事。母亲语调欢快,父亲沉静稳妥,我和弟弟在树下争抢着掉下来的果实,仿佛那是山楂树抖落的熟透的快乐。

    秋日干爽,母亲把摘下来的山楂,挑出一部分,用水洗净,晾干,再一颗颗用刀切成薄片,放在平房顶上暴晒,等到水份蒸发殆尽,山楂薄片风干成小而料峭的不规则形状时,便趁某个晴好的午后,把山楂片连同暴烈的阳光一起装进布袋,用绳子缠紧扎好收起。

    父亲胃不好,长长的一个冬天里,母亲都会用山楂片加炒熟的大麦泡水给父亲喝。大麦的香,山楂片的酸中微甜,还有阳光暖融融的味道,都在那一壸热气氤氲的茶里了。

    我和弟弟嘴馋,母亲也会用少许白糖在锅里化开,自制成糖葫芦给我们吃。但最重要的事情,是母亲会把挑出来的又大又红的山楂,兜在围裙里,给左邻右舍送去,山楂这东西在农村并不稀奇,可母亲微薄的心意都在这小小的果实里了。

    新鲜的山楂不耐储存,除去切山楂片和送出去的山楂外,剩下的大部分母亲还要拿到附近矿区上卖,这是我最盼望的事情了。每次母亲提着篮子去卖山楂,我都要缠磨着母亲带我一起去。那时村边一个国营煤矿效益正好,工人们都有钱,附近村子的农产品基本都拿到那里卖,渐渐形成气候,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型农贸市场。

    卖东西的农民,有的在竹篮里垫上麦秸,上面摆放一堆小巧精致的笨鸡蛋,有的面前一溜摆开几个开了口的布袋,里面放着秋天新收获的色泽鲜艳莹润光滑的大豆,红豆,绿豆等,有的面前放一只白色的大油壸,里面是新榨的黄褐色的菜籽油,有的则是摊开许多瓶瓶罐罐,里面装的全是鲜酿的柿子醋。母亲在一溜蹲着的人群里挑个地方蹲下,篮子放在面前,就开始等待买主了。

    山楂在这里并不好卖,遇见爱吃酸的孕妇,可能会买二三斤,这已经是少见的大客户了,大部分买主都是矿工家属,个个衣着艳丽,体态富贵,有闲又有钱,她们会花大半晌的时间逛这个小小的农贸市场,却也因此百般挑剔,颇难伺候。看见山楂颜色鲜亮,想买几个尝尝鲜,她们就会上前捏捏这个,摸摸那个,再用细细尖尖的红指甲掐掐,再掰开一个尝尝,仔细品味之后,然后下一大堆尖刻的评语:比如颜色不是太红了,比如味道有点太酸了等等。母亲陪着笑脸耐着性子给她们一一解释,等她们挑珠宝首饰般精挑细选十几颗放到秤盘里,看母亲称好,然后起身,递过一两毛钱时,母亲才算微微舒一口气。每打发走一个顾客,母亲的额头上都会微微渗出汗珠,也不知是紧张,还是难过。

    我在这个农贸市场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百无聊赖,却总不见篮子里的山楂卖完,心里急的能起火,只好绕着市场再转一圈,再转一圈。有时一篮山楂要等到下午才能卖完,看到母亲如释重负的起身拍衣服上的土,我才兴奋的像小马驹一样跃过来。不用说,母亲会带我来到矿区里最大的一个百货商店,给我买几颗有着精致透明糖纸的水果糖,有时是一包包成圆锥型的瓜子,嘱咐我给弟弟留一半,她再简单买一些日常用品,我们就提着篮子回去了。那时火烧馍只卖五分钱一个,可母亲舍不得买,挨着饿也要回到家里,喝点白开水,就点凉馒头,一顿饭就算打发过去了。

    那几颗糖果,一包瓜子,我和弟弟能小心翼翼吃一个星期,糖纸还要抻展了压在桌上的玻璃板下,以便向小朋友们随时炫耀。小时候,就是那一点点单薄的甜味和香味,芬芳着我的童年,安慰着我贫乏的味蕾,也点缀着那些苍白的营养不良的儿时岁月。

    但记忆的起点,永远是那一树艳红的山楂,在风中摇曳着每一个寻常日子里简单的丰盈和饱满的喜悦。




    我上高三那年,心情颇为压抑。

    是一个秋天的午后吧,学校难得周末放假,回到家里才知道地里活正忙。吃过午饭,母亲也没有顾上休息,就急火火的提着篮子,说要去看看西岭地的绿豆成熟了没有,秋阳毒辣,母亲怕豆子炸地里。父亲拿着铁钗,说把堆在院子里的大豆棵摊开,然后再下地。

    我想帮忙下地摘豆,父亲却什么也不让我干,我只好拿出书本,坐在山楂树下看书。

    院子里很静,父亲挑着豆棵,发出干燥而惺忪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豆荚在太阳暴晒下,纷纷噼噼啵啵裂开了口。我的心忽然无比焦躁起来,豆荚的每一声微响,都让我心里轻轻一颤:黑暗中的豆子们终于成功突围了,它们从逼仄的豆荚里挣脱而出,修炼成了最好的自己,也看见了光明的前路,豆子最美好的时刻就是艳阳下的破茧而出吧。可是自己的前路又在哪里呢?心思总也不能集中在书本上,我便抬头看父亲。

    太阳亮白的有些刺眼。白花花的日光下,父亲头戴竹笠,手拿长把的铁钗,正躬身奋力挑着大豆棵,从大地上蒸腾起的热气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虚幻。他的胳膊青筋暴突,和脖子一样晒的通红,后背的白背心濡湿一大片,紧贴在背上,前胸的背心也是斑斑点点的湿痕。竹笠投射的阴影让父亲的脸很暗,看起来更像是黑红色。
这是父亲吗,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是一个穿着干净白衬衫和黑裤子的儒雅书生,夹着数学课本,手里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漂亮的板书,那些复杂的二元方程式,那些难解的三角函数,在他举重若轻的讲解里,纷纷扫清障碍,化难为易。而眼前的父亲,却是烈日下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正挥汗如雨,用艰辛的看不到尽头的劳动,求解着生活最简单的答案。

    每个人都是黑暗中的一颗豆子吗,看似左冲右突,不遗余力,却总是难以找到人生的出口。

    父亲摊完豆子,用毛巾潦草的擦了一把脸,叮嘱我在家安心看书,便拿着镰刀起身下地了。
山楂树投下晃动的斑驳的光影,捎来一阵细细的风,摇碎了午后燥热的枯寂。一棵山楂从树上掉了下来,重重的敲在我头上,然后滚落在一旁的地上。那是一颗红中隐青的山楂,瓷实饱满,光滑圆润,前一刻还挂在高高的枝头上。

    我抬头看山楂树,闪闪烁烁的叶片之间,有的果实深藏不露,把自己埋在叶子下面,默默成长;有的果实则把自己高高举起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接受日光烤问,风霜洗礼;而那颗落下的山楂,它内心一定有一颗不羁的灵魂吧,向往风一样的自由和不被束缚的青春,放纵的结果却是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苹果之于牛顿是灵感,山楂对于我却是重重警示,我赶紧收起散乱的思绪,把心思一点点集中到书本上。高考或许不是人生唯一的出口,可安逸的躺在地上永远只有等待生命慢慢枯萎。人生的高处和低处,有时是天意,有时却是自己的选择。

    天色昏暗的看不见人影的时候,父亲才挎着一篮子黑而狭长的绿豆荚推开院门,母亲疲惫的跟在后面,一手拿镰刀,一手在胸前搂一大把粗壮的人仙菜和灰灰菜。

    看着我端来洗脸水和毛巾,又在青石板上盛好了黄灿灿的糁汤和一盘炒窝瓜,母亲半是欣喜半是嗔怪的说:谁让你做饭了,看书要紧。

    入夜的乡村仿佛尘埃落定的前奏,有纷乱的扰嚷和安之若素的喧嚣:孩子们尖利的哭闹,母亲们倚门嘹亮的吆喝,暮归的老牛悠长的哞叫,男人们低低的咳嗽,狗们出其不意的撕咬,锅碗瓢盆和谐的撞击,隐约细碎的人语,最后,都慢慢在夜色中归于安然和平静。

    半圆的月亮不知何时已清俊的挂在天上,院中亭亭的山楂树映着月光朦胧的清辉,枝叶舒展,果实静默,就像大地珍爱的女儿,春华秋实,欣欣向荣,岁华摇落,芳意竞成。




    上大学以后,我和故乡的距离一下子疏远了。

    城市是一个大而奇异的花园,种满移植的灵魂,有的拼命扎根,直把异乡当故乡,有的却有排异反应,总活得不那么舒展。而我属于前者。明明是乡间篱下一株明媚的喇叭花,非要把自己活成一株高傲昂扬的牡丹。于是刻意想隐去的,就是那个叫做故乡的偏远的小城和那个不知名的小村,还有那一方贫瘠而多情的山水流淌在我身上的所有印记。

    父亲和母亲搭长途汽车来学校看来,提着碎花的包袱,里面装着一件手工缝制的夹衣和一大包山楂。我接了包袱,顺手放在寝室的柜子里,然后,俨然以主人的身份带着父母游览了这个城市高大的建筑雍容华贵的公园和比乡间小道宽阔不知多少倍的大马路。我兴奋的指指点点,父母亲保持着卑微的沉默。

    夹衣和山楂竟然被我遗忘了。

    后来,收到父亲的来信。信里父亲说,母亲总惦着那件夹衣我穿上合不合身,厚薄怎样,又怕秋凉霜重,不知能不能御寒。父亲还说,母亲经年劳作,累下腰疼的毛病,不能久坐,缝制这件夹衣时,她是跪在床边剪剪
裁裁,一针一线缝了一个星期才做好的。希望我能回信给母亲,让母亲有小小安慰。

    放下信,我心里难过了好久。

    打开柜子,取出碎花包袱,扑面有新衣绵软悠长的清香,还有那些熟透的山楂散发的浓浓的果香。寝室的女伴们循着香气呼啦一下拥了过来,她们居然不认识山楂,她们惊叹着,争抢着,有滋有味的品尝着来自一方山水孕育的美好果实。

    我穿上母亲缝制的夹衣,藕荷色的水纹绸面,精致的手工盘扣,里子是柔软的老粗布,夹着薄薄的一层棉,贴身穿又柔软又舒适。女伴们一边啧啧连声的赞叹着母亲的手艺,一边说这样打扮的我才更像我,又古雅又好看。

    我找了照相的师傅,在校园落满黄叶的小径上拍了一张穿着夹衣,梳着麻花辫的素颜照片,给母亲寄了回去。

    我想请母亲,也想请故乡接纳,这个曾经走失的女儿。



    参加工作以后,回故乡的次数明显少了。结婚以后,又在县城买了房子,彻底成了小城的寄居客。

    后来,父母亲也搬到了县城居住。

    大花猫早年已走失。小黑在成年之后,惨遭一个收狗人的暗算,客死异地。母亲倒是一直养鸡,但最后一批鸡在母亲搬到城里之前,都遣送给邻居了。

    人走以后,老院孤零零的空着。只有檐前的山楂树,一年一年寂寞的红着。

    每年秋天,父母亲总会约定一个时间,让我带着爱人和孩子,还有弟弟一家人,一起回老院采摘山楂。

    老院的木门已被风雨驳蚀,门搭上的链子和铁锁都锈蚀的起了一层褐色的粉末,父亲从腰上取出一大串钥匙,仔细辨认后打开锁,推开院门,院子里老屋肃立,门窗静默,空气静寂如一汪许久不曾搅动的湖水,又浓稠,又清甜。唯有院子里的荒草蓬蓬勃勃,还有那一棵山楂树,稠密的果实把它的枝桠压得又弯又低,那一树红色,又深情又热烈。

    父亲蹲下身子薅院子里的草,我们在一边帮忙,母亲把房门打开,一间一间仔细的看,孩子们在山楂树下又笑又闹,又跳起来摘山楂,树枝被拉扯得忽闪忽闪的颤动,像是被孩子们挠了胳肢窝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看着山楂树和孩子们,依稀想起当年,我和弟弟在树下争抢着拾山楂的情景。

    那时,父亲和母亲都还年轻。

    那时,老院和老屋都还年轻。

    那时,炊烟也年轻,而山楂树才初初长成。(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