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做个隐士也不错(千字文)

2022-01-07经典散文
[db:简介]
    不知道现在有木有隐士?如果有,笔者愿意追随而去,寻一深山老林之中,幽静清爽之处,哪怕是茅屋一间,也可安度晚年。

    古代的隐士,大都是才高德厚之士,因为看不惯世俗的纷扰,官场的黑暗,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所以才走进深山,隐匿在老林之中。据史料记载,姜子牙在80岁之前就是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后来垂钓于渭河之滨,被周文王发现聘了去当周朝的宰相。

     汉代之初,刘邦知道马上取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回沛县故乡时发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然而,他功成名就之后,对建国功臣杀害屠绫,常胜将军韩信被害,张良只得告老还乡,云游四方,遂成为不知所踪的隐士。

     到了汉文帝,有谋士建议请终南山四皓出山帮助治理国家,于是,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被恭恭敬敬地请了出来。他们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是著名的终南山隐士。这四人到朝廷之后,的确妙计叠出,帮助汉文帝稳定局势,尊崇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最后实现了文景之治。

    历史上的隐士,隐是手段,出仕才是目的。因此,古代隐得深,名气才大。后来便有了举逸民的说法,即将前朝被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任人唯贤,使国家得到治理。陈云就有一段隐士的过程,文革前他负责经济工作,很有成绩,后来由于说真话被老毛批评,逐渐失去了领导经济工作的权力。于是便云游四方。

     再后来,许多有识之士,觉得跑到深山老林里躲起来有点消极,还不如就地隐在城市里,因此就有了"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就是说,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愿意做官,不出头露面就可以了,或者称病在床,不问政事。三国时司马懿就这样做过,竟然瞒过了曹操父子的眼睛。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果然找到一些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于是便写成了《空谷幽兰》这部书。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有些人好奇,去终南山寻找隐士,然而,踏遍青山而未遇,连个隐士的影子也没见到。这就是唐代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描写的经历了。隐士的行踪不定,更增加了隐士的魅力。

    有些隐士的确是为了修行才埋没在深山的,信佛的占多数。这种隐士你就是请他去做官,他们也是不屑于去做的,那真是弃之如敝履。就像殷商时期许由一样,听到请他去做官,就把耳朵捂住不听,怕污染了他的耳朵。

     人活着有许多种活法,到深山老林中做隐士,的确是一种活法。而且是寻求自己内心平静的活法,世人不必去打扰他们,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隐士常年生活在身山老林之中,空气特别新鲜,食物没有污染,既没有世俗之累,也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所以都是长寿者,一般都活到80多岁,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少。

    因此,隐士大都是超凡脱俗之人,修行道业厚重之人。他们像白云一样的高洁,如苍松翠柏一样的风骨。他们中不乏著书立说者,即便如此,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这些人的著作大都是精品力作。

     隐士是一些意志比较坚强的人,意志薄弱者做不了隐士。有的人试试,去了没几天就又想回到城市里,因为他们耐不住寂寞,就像唐诗里所描述的:“身在闹市想深山,久居幽谷又觉闲;花草林溪皆有韵,孤赏独斟丝丝寒。”闲不住的人千万别去做隐士,那种寂静令人可怕。
  
    隐士们有木有爱情?传说中的隐士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不然,隐士不乏有爱情故事。《诗经》里边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所谓纪,是指老少有序,不乱来;所谓堂,是指有主人住的正堂屋,也就是有家室的意思。梅子是女人爱吃的果子,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爱情。比如萧史是春秋时的华山隐士,他吹竹箫,精通乐器。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却十分喜欢他,最后二人化仙而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