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皇权的影子

2022-01-01经典散文
[db:简介]
定稿

-----------------------------
1:
    避讳这个事儿,按通常的说法,始自周代。
    国外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从蛮荒时代就开始了。
    人的名字是人的一部分,随意提及不礼貌。古人对名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上对下,长对幼,可以呼名,反之则视为大不敬。
    避讳在周代已经走向了制度化。“小史掌邦国之志……诏王之忌讳。”
    忌讳一词拆开,先王逝世之日为忌,先王之名为讳。小史这一官职的岗位职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先王的继承人忌与讳的具体内容。与避讳有关的官职还有一位,宰夫。“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官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丧礼之后,宰夫宣布舍故讳新,即讳新逝者之名,对七代以上的远祖之名,不必再讳。
    汉代以后,历代均设职管理避讳之事。
    《后汉书•百官二》上说,公车司马令下设丞、尉各一人。岗位职责:“丞选晓讳,掌之非法。”唐代于礼部设祠部郎中一人,其职责“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宋代由礼部太常寺负责避讳之事,明代在礼部设置祠祭,“分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
    有关避讳的内容,汉代用同义词代替帝王之名,所用的同义词称之为“讳训”。向百姓颁布,是为“颁讳”。比如为了避刘邦的讳,遇到邦字,皆写作国;为了避刘盈的讳,遇到盈就换成了满;为了避刘秀的讳,遇到秀皆写作茂;为了避刘啓的讳,啓字写成开。替代用字跟所需避讳本字之间有着明显意义上的关联。后来发展起来,碰到与本名发音相近的字也要避讳,学术界称之为避嫌名,除了避讳皇帝的名之外,字也要避讳。南朝梁代将讳训用榜文的形式悬于朝廷,称为讳榜。讳榜一挂,帝王的尊严与皇权的力道从律条上直接昭于大墙,直观霸气,上档次!
    避讳从种类上划分,有公讳与私讳的区别。公讳是国君之讳都需要避,所以又称之为国讳,皇上死了,神主置于庙中,又多了一个名目,叫庙讳。私讳呢,局部小范围的,只避于家庭内部与局域范围。

2:
      从法律方面说,唐代对避讳一事的发展有着杰出贡献。具体体现在唐代的律法中。李唐得了天下,连鲤鱼多少都得了些实惠。跟着升级称呼,改叫赤鯶公,禁止天下人食鲤,写进《唐律》,违者杖六十。对待体制内的大臣也有明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于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揍多少下,用什么工具揍,白纸黑字。
      金光笼罩的龙椅上,端坐着君临天下的那个人,天之下有形的东西是他的,无形的东西也是他的。他的一切神圣不可侵犯,包括名字。李唐天下,若是取名不慎用了与帝名相同的字,完了,三年徒刑等着。
      强调避讳制度是强化皇权的一种手段,捎带手把父权也锻打一下并写进律条:“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徒一年。”啥意思?就是说祖辈的名字里有个“安”字,嗯,你和你的子孙就绝不能在长安任职;你的祖辈父辈名字中有个“军”,成了,一辈子也甭奢望当上将军。犯讳,没的说,徒刑一年。诗鬼李贺他爹名叫李晋肃,因为这个名引发了这位唐代三李之一天若有情主人是否具有高考资格的争论。反方代表立论: “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得了您,向后转,不能考。正方以韩愈领队,慷慨抗辩,一篇《讳辩》穿透历史声达目下,其中肯綮一句:“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强化父权并不单单为了尊重父亲,是打造皇权的另一种形式体现。父权是庙宇,皇权是庙宇中凛然不可侵犯的泥塑真神。
      文化界的争论撼不动体制,体制是在一个人一个人的堆垒过程中慢慢强大起来的。人类营造体制的时候,创造的冲动与思想的澎湃鼓推着个体,荣誉呀——添砖时候的参与感,加瓦时候的存在感,与有荣焉的恩泽沐浴众生,争相献计的场面历演不衰。
      当体制一日强似一日地耸立起来,任何个体在它的面前都微不足道,蝼蚁尘埃一般。体制一板脸,蝼蚁四散慢则伤命,尘埃纷飞迟便无魂。十腔人血搭建起来的体制,要用一百条一千条一万条人命反复冲击才可能垮塌,也只是可能!
      唐朝假若是莽汉遇事儿硬来不商量,宋朝相对就儒雅了许多。所以宋朝对避讳的贡献在于实操方面。《容斋三笔》 :“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没个商量,悄默声儿就办了。礼部有专门的避讳文件《淳熙重修文书式》,规定,每个帝王的本名嫌名规避用字有几十个。高宗赵构,治国不大成,在这方面有些威风。除了“构”字需要避讳之外,还需避“媾、篝、彀、够、购、句”等嫌名,达五十五个字;钦宗赵桓,除了避“桓”的本字,还需避“完、丸、院、綄、萑、垣、洹”等四十八个字。
     宋钦宗先后以皇帝的身份进了两次金营,第一次是递交投降文书,打不过人家,认输。第二次呢,是做人质——金人所要求的财帛女人马匹凑不够数,迫不得已再进金营求宽纾时日。太祖兄弟“重文抑武”治国理念的弊端此时暴露无遗。黄袍加身的威风,到了后世子孙手里变成黄虀白饭都不可得。对付金人没招儿,对付自家的百姓有多狠使多狠,帮助金人搜刮百姓财物以脱己姓苦困,使得开封城内草叶猫狗无存,人相食。
    外厉内荏,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冲撞——越是虚弱的朝代,越强调形式以自补。清朝学人评论这件事时候说:“赵宋之时,嫌名皆避,有因一字而避至数十字者,此末世之失也。”
    避讳的泛滥,下层对此事不断强调给上层垒土续钢筋,有了基座之后,上层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影响下层。刘温叟出生在五代十国后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赵宋五朝,生他的时候,他爸爸刘岳对人夸耀自己儿子风骨秀异,慨叹生逢乱世,不知道能活多大岁数,有个期望值——只要能在温洛之间囫囵混成个老叟就知足了,起名刘温叟。温洛借指洛阳,河洛的一种变说——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域。刘温叟确实也没给他爸爸丢人,伺候了五个朝代,到赵宋之兴。这个人,因为父亲名“岳”,一辈子不听音乐,不登山岳。徐積这个人耳聋,宋英宗赵曙在位时中了进士,因为他爹名石,一辈子不用石器,遇到石头踩都不敢踩绕着走。我就纳闷了,那个时候准定没有机器磨面,他吃的粮食不用碾磨如何成粉?
    太平天国就更可笑,1861年颁布《万国来朝及敬避字样诏》,1862年,颁布了《钦定敬避字样》。从耶火華到天兄基督到天王洪秀全及天王的儿子以及众王的名讳都需要规避。邓之诚《汪悔翁乙丙日记•序》:“湘绮日记记洪杨以清明为“菁明”,独有古意,予初疑避大清国号,及观晦翁日记,乃知避杨秀清讳。”1862年,颁布《钦定敬避字样》时候的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之变,内无主事之人,外缺能战之将,陈玉成李秀成合围武汉三镇不陷,倒让曾九爷国荃收复了安庆,陈玉成转袭上海不捷殒命,独剩忠王勉撑苦局。那么多人命,被一个人只会编编狗屁不通顺口溜儿的不第秀才玩弄于股掌之间,除了愚昧,就剩下一句慨叹:他娘的!!

3:
    《水浒》的成书时间一直在争论。这本书的确具有某种反叛精神。比如,好汉们走累了,弄不弄就嚷嚷让酒家来盘儿牛肉下酒。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想宰就宰的。各个朝代只要顾得上生产发展经济的,都有禁屠令。那时候明目张胆地叫唤要吃牛肉,跟现在进四川往馆子里生闯嚷嚷来盘儿熊猫肉是一样的行为。小时候听书,《水浒》里把老虎称为大虫,光顾了热闹,想着武松的哨棒折了,暗暗替他急,手心捏出了汗也不知道。等老虎被武松打死,有猎户钻出来跟武松搭话,才松了气,平展手掌,摩挲大腿,凑到鼻尖儿下,臭臭的。
    《水浒》里称老虎为大虫,与李渊祖上有关,他爷爷叫李虎。唐朝避虎字。但凡是行文遇见“虎”字都要改。一般改成武、兽、豺、豹、彪等。对虎称大虫一事,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下册是这样解释的:“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禁忌,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前一句话王先生所言没有差池,后边儿就需要商榷。
    唐之前,建立后赵的石勒有个侄子石虎,石虎杀了石勒的儿子石弘当上了后赵第三任皇帝,避虎字在先——直接把虎拟人,称为“王猛”或“黄猛”。白虎幡是画有白虎图案的旗子,军队的符信之一,在后赵石虎这儿,叫天鹿幡。(唐朝的时候,为避李虎讳,称白武幡或白兽幡。)石勒石虎这叔侄俩对后世一些植物的名称影响很大。石勒忌避勒字,罗勒,改称兰香。他们是胡人,忌讳“胡”字,但凡是有沾“胡”字的名称俱都改过。芫荽,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种,始称胡荽,到了后赵时期,改,香荽。《食物本草•菜部•荤辛类》:“胡荽,一名香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为香荽。”黄瓜跟香菜的命运类似,最初称为胡瓜,也是张骞带回的种子,到了后赵改为现名。胡饼,改为麻饼。《事物纪原》引《后汉书》:“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胡饼之起,疑自此始也……后赵石勒讳‘胡’,改为麻饼。”胡豆改国豆,《本草纲目•谷部•豌豆》:“ 《业中记》云‘石虎讳胡,改胡豆为国豆’此数说,皆指豌豆也,盖古昔呼豌豆为胡豆。”
    《水浒》的年代,唐朝业已走远,后赵更看不到影儿。忌虎字还有一些余韵在民间的大空场儿上兜小旋风儿,老虎被称为大虫没有改变,好汉们倒是有了些叛逆,除了女性母大虫顾大嫂,男性病大虫薛永秉承传统之外,插翅虎雷横,跳涧虎陈达,矮脚虎王英,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锦毛虎燕顺,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都用上了虎字。一百单八将,有九个人用虎字冠于己名之上,群体的不逊色彩昭然若揭。
    好汉们造反,好汉们的家人老实本分居多。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卖炊饼,蒸饼也,大约就是今天的馒头。饼这个词汇,原意是面食的通称,比如煮面片,古时称之为汤饼。《缃素杂记》 :“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后来才具象化,扁圆类的面食单独把这个词霸占了去。好好儿的蒸饼不叫为何用个炊饼这样不伦不类的名字呢?原因也在于避讳。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嫌名而改。“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蒸饼还有一个称呼叫牢丸。为了避宋钦宗赵桓的嫌名改成牢九。陆游《剑南诗稿•与村邻会饮》 蟹供牢九美,鱼煮脍残香。钱仲联校注引盛如梓:或谓牢九者,牢丸也,即蒸饼,宋讳丸字,去一点儿。


4:
    类似避蒸饼不叫而改呼炊饼的事儿,也有挂点儿浪漫情怀的故事。凤仙花,又叫好女儿花,何来?避宋光宗李皇后名字所改,李皇后名凤娘,讳凤,宫里人呼凤仙为好女儿花。
    石榴有个别名叫金樱,与避吴越王钱镠的名讳有关。《云麓漫钞》:浙人避钱氏讳,改刘为金,果有石榴,呼曰金樱。茄子改称落苏与这个钱镠亦有关系。《十国春秋•拾遗•吴越》:“ 武肃据两浙,有子跛,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讳之,遂名‘茄’为‘落苏’。”时代还是有进步,袁寒云也瘸,袁世凯只是改了元宵叫汤圆,没工夫搭理茄子。
    曹操他爸爸叫曹嵩,菘在那个时代改叫了好长时间的蔓菁——仅仅是在北方。南方呢,因为吴主之女名唤二十,江南人说二十,为念音,廿也。
    雉被称为野鸡,是为了避讳汉代吕雉和唐高宗李治的名讳,李治的小名叫雉奴。《事物纪原》卷十:野鸡即雉也,汉吕后称制,避其讳故也……至唐高宗讳治,又帝小字雉奴,故相承避至今也。
    丸子是一种极普通的食物,改称元子是为了避宋钦宗赵桓的嫌名而改,现而今,四川境内,还有把丸子称为元子的普遍现象。
    宋太祖赵匡胤的名字甚至影响了一个行业。吴处厚《青箱杂记》: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故今世卖香印者不敢斥呼,鸣锣而已。
    菜蔬中山药比较倒霉,名字改了又改。《本草》称之为薯蓣,唐代宗李豫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秉国,老百姓不得不改称呼避嫌名,呼之为薯药。国事纷乱,再怎么吃药也是久治不愈,内有宦官祸国,朋党南衙北司之争不断,外有藩镇割据,百年之后,分崩离析。到了宋朝嘉佑八年仁宗赵曙即位,薯药又保不住己名,改称山药。
    避讳是根竹竿,皇帝握着,往下戳的同时,也往上捅。嫦娥本称姮娥,跟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冲撞,改吧。观世音菩萨,与李世民同用一个“世”字哪里可以,去了,观音吧。
    唐明皇恨安禄山很正常啊,鹿跟着倒了霉。“明皇以安禄山反,改常山之鹿泉为获鹿,饶阳之鹿城为束鹿,以压之。”军事上打不过,改名求顺气儿。到了唐肃宗,觉着“安”字儿也烦,“郡县名有安字者,多易之。始安郡改建陵。 始安县改临桂。”
    有拍皇上马屁的。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忌讳说桃字。《太平御览 》 引 《谈薮》 :“魏河间邢峦,字山宾,迁殿中侍御史,尝有疾,策山桃杖,帝问:‘此何杖’,答曰:‘巨源杖’。”
    有拍权贵马屁的。《松石•靳怀德传》: 靳怀德博州高唐人,怀德本名湘,素游寇准之门,准父名湘,景德中,准方为相,怀德乃改名为焉。
    还有自己拍自己的。《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谤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有极严肃的。宋文帝好忌讳,文书上有凶败丧亡等字,悉避之。改䯄字为马边瓜,以䯄字似祸故也。移床修壁,使文士撰祝,设太牢,祭土神。江谧言及“白门”,上变色曰:“白汝家门!”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十国春秋•吴越二》 :是时,王改衢州龙丘县为龙游,恶丘为墓不祥也。
    有很滑稽当时就遭嘲笑的。《厌胜章》言:“枭乃天毒所产鬼,闻者必罹殃祸。急向枭连吐十三口,然后静坐,存北斗一时许,可禳焉。”汉蒙州刺史龙骧,武人,极讳己名。又父名唶,子名邛,亦讳之。故郡人呼枭曰“吐十三”,鹊曰“喜奈何”,蛩曰“秋风”。部属私相告云:“使君祖讳饭,亦当称甑粥耶?”郡守某忌讳特甚。初下车,丁长孺来谒贺。怒其姓,拒之再三。涓人解其意,改丁为千,乃欣然出见。一日御史台有大狱当谳,牍中有病故字,吏以指掩之,守见文义不续,以笔击去吏指。忽睹此字,勃然色变,急取文书于案桌足下旋转数次,口诵“乾元亨利贞”。合堂匿笑。
    杨行密这个人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候,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给了李唐王朝很大的经济支撑。“未几,唐加为行密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弘农郡王。时滁州人呼荇溪为菱溪,扬州人呼蜜为蜂糖。”杏子也不能直呼,改叫甜李或甜梅。

5:
      孔子二十得子,得子的时候在体制内,干些仓库管理的小活儿。鲁哀公送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就盆儿洗脸,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鲤。从此,鲤鱼在孔府内有了威风,不上祭桌,名字也不能直呼,称之为红鱼。这个习俗影响街坊四邻,直到现在,曲阜周遭还这么叫。
      同天并老圣人家的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跟皇权走照面儿,还是得低头。慈禧六十大寿,那一届衍圣公孔令贻以母亲的名义为慈禧进献寿筵的清单,头一款,海碗菜二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
      杨虞卿是唐宪宗元和五年的进士。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不高,“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在他们家里,为了避讳那个“虞”字,管鱼叫水花羊。
      皇权社会,不是一个皇帝,是一个大皇帝领着众多小皇帝,小皇帝的屁股后头跟着更多的小小皇帝。
      1912年1月26日,六岁的清末帝溥仪是这样记述他眼目中所见:“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毯上跪着一个粗壮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袁世凯的眼泪,革了中国几千年帝制的命。17天以后,溥仪下诏退位。
      皇帝走远了,一姓而已。留给今人的阴影大约并没退去或者有变淡变白的意思——甚至,唐朝的影子还在。不信回去看看您家厕所的马桶。《清稗类钞》:俗称溲便之器为马子,初名虎子,唐人讳虎。
      暑假的时候,跟我儿子减肥走路,路过我家附近的一座兵营,兵营临街的三层破楼正在装修,名字起好了:习鼎阁大厦。我站了站点支烟,大厦主体租给了一个卖红木家具的,店面叫:锦泽红木生活馆,金碧辉煌。

6:
      盖叫天擅演武松,腿骨断了依然立着谢场收幕。断腿接得不好,没法儿演戏,自己在床架上撞断了,重接。
      1968年,杭州青年路灯光球场,一个省级的批斗会,挨批的超过五百人,盖叫天在列。旁人大约都是叫跪就跪的,蓄发留须,花白披肩的盖叫天阖目讷言,硬挣着不跪。革命群众大约是最见不得逆着来的个体的——摧枯拉朽的山洪面前,一根老枝戟指水面之上,妄图阻挡水势的前进,那不成。打翻在地,找了杠子压住盖叫天的双腿,两头各站一个壮汉,腿又折了。那一年,盖叫天,八十岁。
      我喜欢盖叫天。不止是他擅演武松。
      阴影里活着大约还是有些选择,要么活成阴影的一部分,要么,向外试着蹭蹭脚步,或许多少会离阳光近一些。



----------------------------------------------------------------------------
原稿

1:

    避讳这个事儿,按通常的说法,始自周代。
    “至周始讳。” 《齐东野语》
    “讳自周始。” 《学林•卷三》
    “避讳断自周人始。” 《历代讳名考•自序》
    周密、王观国与刘锡信们的立论根据来自于《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国外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从蛮荒时代就开始了。
    “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成是某种具体的、实在的和常常是神圣的东西。…… 印第安人把自己的名字不是看成简单的标签,而是看成自己这个人的单独的一部分,看成某种类似自己的眼睛或牙齿的东西。他相信,由于恶意地使用他的名字,他就一定会受苦,如同由于身上的什么部位受了伤一样会受苦。这个信仰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各种各样部族那里都能见到。”在西非沿岸,“存在着对人与其名字之间的实在的和肉体上的联系的信仰……使用人的名字,可以伤害这个人……”
    “因此,在名字方面,采用一切预防措施是必要的,既不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能说出别人的名字,尤其是不能说出死者的名字;甚至一些包含了死者名字的日常用语也常常废弃不用。涉及到谁的名字,就意味着涉及到他本人或涉及到起这个名字的存在物。这意味着谋害他,对他这个人施加暴力,强迫他现身,这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危险。所以,不使用任何人的名字,是具有重大理由的。”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避讳在周代已经走向了制度化。“小史掌邦国之志……诏王之忌讳。” 《周礼•春官•小史》
    忌讳一词拆开,先王逝世之日为忌,先王之名为讳。小史这一官职的岗位职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先王的继承人忌与讳的具体内容。与避讳有关的官职还有一位,宰夫。“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官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丧礼之后,宰夫宣布舍故讳新,即讳新逝者之名,对七代以上的远祖之名,不必再讳。 《礼记•檀弓下》
    从汉代以后,历代均设职管理避讳之事。
    《后汉书•百官二》上说,公车司马令下设丞、尉各一人。岗位职责:“丞选晓讳,掌之非法。”唐代于礼部设祠部郎中一人,其职责“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宋代由礼部太常寺负责避讳之事,明代在礼部设置祠祭,“分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
    有关避讳的内容,汉代用同义词代替帝王之名,所用的同义词称之为“讳训”。向百姓颁布,是为“颁讳”。比如为了避刘邦的讳,遇到邦字,皆写作国;为了避刘盈的讳,遇到盈就换成了满;为了避刘秀的讳,遇到秀皆写作茂;为了避刘啓的讳,啓字写成开等等。替代用字跟所需避讳本字之间有着明显意义上的关联。后来发展起来,碰到与本名发音相近的字也要避讳,学术界称之为避嫌名,除了避讳皇帝的名之外,字也要避讳。南朝梁代将讳训用榜文的形式悬于朝廷,称为讳榜。讳榜一挂,帝王的尊严与皇权的力道从律条上直接昭于大墙,直观霸气,上档次!
    避讳从种类上划分,有公讳与私讳的区别。公讳是国君之讳都需要避,所以又称之为国讳,皇上死了,神主置于庙中,又多了一个名目,叫庙讳。私讳呢,局部小范围的,只避于家庭内部与局域范围。

2:
      
      从法律方面说,唐代对避讳一事的发展有着杰出贡献。具体体现在唐代的律法中。李唐得了天下,连鲤鱼多少都得了些实惠。跟着升级称呼,拟人的味道很浓,改叫赤鯶公,禁止天下人食鲤,写进《唐律》,违者杖六十。这可还不算厉害的。对待体制内的大臣也有明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于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揍多少下,用什么工具揍,白纸黑字。
      金光笼罩的龙椅上,端坐着君临天下的那个人,天之下有形的东西是他的,无形的东西也是他的。他的一切神圣不可侵犯,包括名字。天下之人,若是取名不慎用了与帝名相同的字,完了,三年徒刑等着呢。
      强调避讳制度是强化皇权的一种手段,捎带手把父权也锻打一下并写进律条:“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徒一年。”啥意思?就是说祖辈的名字里有个“安”字,嗯,你和你的子孙就绝不能在长安任职;你的祖辈父辈名字中有个“军”,成了,一辈子也甭奢望当上将军。犯讳,没的说,徒刑一年。诗鬼李贺他爹名叫李晋肃,因为这个名引发了这位唐代三李之一天若有情主人是否具有高考资格的争论。反方代表立论: “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得了您,向后转,不能考。正方以韩愈领队,慷慨抗辩,一篇《讳辩》穿透历史声达目下,其中肯綮一句:“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文化界的争论撼不动体制,体制是在一个人一个人的堆垒过程中慢慢强大起来的。人类营造体制的时候,创造的冲动与思想的澎湃鼓推着个体,荣誉呀——添砖时候的参与感,加瓦时候的存在感,与有荣焉的恩泽沐浴众生,争相献计的场面历演不衰。
      当体制一日强似一日地耸立起来,任何个体在它的面前都微不足道,蝼蚁尘埃一般。体制一板脸,蝼蚁四散慢则伤命,尘埃纷飞迟便无魂。十腔人血搭建起来的体制,要用一百条一千条一万条人命反复冲击才可能垮塌,也只是可能!
      唐朝假若是莽汉遇事儿硬来不商量,宋朝相对就儒雅了许多。所以宋朝对避讳的贡献在于实操方面。《容斋三笔》 :“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没个商量,悄默声儿就办了。礼部有专门的避讳文件《淳熙重修文书式》,规定,每个帝王的本名嫌名规避用字有几十个。高宗赵构,治国不大成,在这方面有些威风。除了“构”字需要避讳之外,还需避“媾、篝、彀、够、购、句”等嫌名,达五十五个字;钦宗赵桓,除了避“桓”的本字,还需避“完、丸、院、綄、萑、垣、洹”等四十八个字。金人逼近汴京,他爸爸徽宗顶不住,推卸责任,放着皇上都不干了,让给了他,他呢,连一年半都没干满,实习期为十四个月,就让金人逮了去,封了个重昏侯——金人的意思很明确,他爹徽宗昏德公,到他这儿,又昏一茬儿。岳武穆“靖康耻,犹未雪”就是指着这个事儿说的。避了半天,遇上硬拳头,也剩下抱脑袋蹲着哭的份儿。
     宋钦宗先后以皇帝的身份进了两次金营,第一次是递交投降文书,打不过人家,认输。第二次呢,是做人质——金人所要求的财帛女人马匹凑不够数,迫不得已再进金营求宽纾时日。太祖兄弟“重文抑武”治国理念的弊端此时暴露无遗。黄袍加身的威风,到了后世子孙手里变成黄虀白饭都不可得。对付金人没招儿,对付自家的百姓有多狠使多狠,帮助金人搜刮百姓财物以脱己姓苦困,使得开封城内草叶猫狗无存,人相食。
外厉内荏,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冲撞——越是虚弱的朝代,越强调形式以自补。清朝学人评论这件事时候说:“赵宋之时,嫌名皆避,有因一字而避至数十字者,此末世之失也。”
      避讳的泛滥,下层对此事不断强调给上层垒土续钢筋,有了基座之后,上层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影响下层。刘温叟出生在五代十国后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赵宋五朝,生他的时候,他爸爸刘岳对人夸耀自己儿子风骨秀异,慨叹生逢乱世,不知道能活多大岁数,有个期望值——只要能在温洛之间囫囵混成个老叟就知足了,起名刘温叟。温洛借指洛阳,河洛的一种变说——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域。刘温叟确实也没给他爸爸丢人,伺候了五个朝代,到赵宋之兴。这个人,因为父亲名“岳”,一辈子不听音乐,不登山岳。徐積这个人耳聋,宋英宗赵曙在位时中了进士,因为他爹名石,一辈子不用石器,遇到石头踩都不敢踩绕着走。我就纳闷了,那个时候准定没有机器磨面,他吃的粮食不用碾磨如何成粉?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只有四年,隔了两个皇帝神宗和哲宗才传到独创瘦金体以生漆入画点鸟目人民的大艺术家徽宗手里。
      太平天国就更可笑,1861年颁布《万国来朝及敬避字样诏》,1862年,颁布了《钦定敬避字样》。从耶火華到天兄基督到天王洪秀全及天王的儿子以及众王的名讳都需要规避。邓之诚《汪悔翁乙丙日记•序》:“湘绮日记记洪杨以清明为“菁明”,独有古意,予初疑避大清国号,及观晦翁日记,乃知避杨秀清讳。”1862年,天京已经被围,距离太平天国覆没还有不到三年的光景。洪秀全这个人真是挺贼的,给部下的命令中惯用“胞”字以示拉拢。“朕诏和甥、福甥、囗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雍侄、贤胞……,”(1861)达胞指石达开,玉胞指陈玉成,秀胞指李秀成,恩胞是蒙得恩,雍侄是蒙得恩的儿子蒙时雍。瞧瞧天京事变杨秀清没被杀之前的正式官号:天爷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后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面子上给足了部下,实际上呢,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耶稣,兼祧天兄和他自己。颁布《钦定敬避字样》时候的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之变,内无主事之人,外缺能战之将,陈玉成李秀成合围武汉三镇不陷,倒让曾九爷国荃收复了安庆,陈玉成转袭上海不捷殒命,独剩忠王勉撑苦局。那么多人命,被一个只会编编狗屁不通顺口溜儿的不第秀才玩弄于股掌之间,除了愚昧,就剩下一句慨叹:他娘的!!

3:

    《水浒》的成书时间一直在争论。这本书的确具有某种反叛精神。比如,好汉们走累了,弄不弄就嚷嚷让酒家来盘儿牛肉下酒。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随意可以宰杀的。各个朝代只要顾得上生产发展经济的,都有禁屠令。那时候明目张胆地叫唤要吃牛肉,跟现在进四川往馆子里闯嚷嚷来盘儿熊猫肉是一样的行为。小时候听书,《水浒》里把老虎称为大虫,光顾了热闹,想着武松的哨棒折了,暗暗替他急,手心捏出了汗也不知道。等老虎被武松打死,有猎户钻出来跟武松搭话,才松了气,平展手掌,摩挲大腿,凑到鼻尖儿下,臭臭的。
    《水浒》里称老虎为大虫,与李渊他爷爷有关,他爷爷叫李虎。唐朝避虎字。但凡是行文遇见“虎”字都要改。一般改成武、兽、豺、豹、彪等。“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原句是:画虎不成反为狗。到了唐朝,虎字不能用了,改成“画龙不成反为狗”。对虎称大虫一事,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下册是这样解释的:“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禁忌,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前一句话王先生所言没有差池,后边儿就需要商榷。
    唐之前,建立后赵的石勒有个侄子石虎,石虎杀了石勒的儿子石弘当上了后赵第三任皇帝,避虎字在先——直接把虎拟人了,称为“王猛”或“黄猛”。白虎幡是画有白虎图案的旗子,军队的符信之一,到后赵石虎这儿,叫天鹿幡。(唐朝的时候,为避李虎讳,称白武幡或白兽幡。)石勒石虎这叔侄俩对后世一些植物的名称影响很大。石勒忌避勒字,罗勒,改称兰香,《事物纪原•草木花果部》:“兰香本名罗勒,后赵石勒以罗勒犯己名,改为兰香,至今以为名也。”他们是胡人,忌讳“胡”字,但凡是有沾“胡”字的名称俱都改过。芫荽,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种,始称胡荽,到了后赵时期,改,香荽。《食物本草•菜部•荤辛类》:“胡荽,一名香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为香荽。”黄瓜跟香菜的命运类似,最初称为胡瓜,也是张骞带回的种子,到了后赵改为现名。胡饼,改为麻饼。《事物纪原》引《后汉书》:“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胡饼之起,疑自此始也……后赵石勒讳‘胡’,改为麻饼。”胡豆改国豆,《本草纲目•谷部•豌豆》:“ 《业中记》云‘石虎讳胡,改胡豆为国豆’此数说,皆指豌豆也,盖古昔呼豌豆为胡豆。”
    《水浒》的年代,唐朝业已走远,后赵更看不到影儿。忌虎字还有一些余韵在民间的大空场儿上兜小旋风儿,老虎被称为大虫没有改变,好汉们倒是有了些叛逆,除了女性母大虫顾大嫂,男性病大虫薛永秉承传统之外,插翅虎雷横,跳涧虎陈达,矮脚虎王英,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锦毛虎燕顺,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都用上了虎字。一百单八将,有九个人用虎字冠于己名之上,群体的不逊色彩昭然若揭。
    好汉们造反,好汉们的家人老实本分居多。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卖炊饼,实际上是蒸饼,大约就是今天的馒头。饼这个词汇,原意是面食的通称,比如煮面片,古时称之为汤饼。《缃素杂记》 :“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后来才具象化,扁圆类的面食才单独把这个词霸占了去。好好儿的蒸饼不叫为何用个炊饼这样不伦不类的名字呢?原因也在于避讳。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嫌名而改。《青箱杂记》:“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蒸饼还有一个称呼叫牢丸。为了避宋钦宗赵桓的嫌名改成牢九。陆游《剑南诗稿•与村邻会饮》 蟹供牢九美,鱼煮脍残香。钱仲联校注引盛如梓:或谓牢九者,牢丸也,即蒸饼,宋讳丸字,去一点儿。


4:

    类似避蒸饼不叫而改呼炊饼的事儿,也有挂点儿浪漫情怀的故事。凤仙花,又叫好女儿花,何来?避宋光宗李皇后名字所改,李皇后名凤娘,讳凤,宫里人呼凤仙为好女儿花。
    石榴有个别名叫金樱,与避吴越王钱镠的名讳有关。《云麓漫钞》:浙人避钱氏讳,改刘为金,果有石榴,呼曰金樱。茄子改称落苏与这个钱镠亦有关系。《十国春秋•拾遗•吴越》 武肃据两浙,有子跛,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讳之,遂名‘茄’为‘落苏’。时代还是有进步,袁寒云也瘸,袁世凯只是改了元宵叫汤圆,没工夫搭理茄子。
    曹操他爸爸叫曹嵩,菘在那个时代改叫了好长时间的蔓菁——仅仅是在北方。南方呢,因为吴主之女名唤二十,江南人说二十,为念音,廿也。
    雉被称为野鸡,是为了避讳汉代吕雉和唐高宗李治的名讳,李治的小名叫雉奴。《事物纪原》卷十:野鸡即雉也,汉吕后称制,避其讳故也……至唐高宗讳治,又帝小字雉奴,故相承避至今也。
    丸子是一种极普通的食物,改称元子是为了避宋钦宗赵桓的嫌名而改,现而今,四川境内,还有把丸子称为元子的普遍现象。《东京梦华录》卷二: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邓之诚注:元即丸,避桓嫌名。《东京梦华录》卷二:南曲对扳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邓之诚注:百钟应作百种,圆药即丸药。避钦宗嫌名改,或作元子。
    宋太祖赵匡胤的名字甚至影响了一个行业。吴处厚《青箱杂记》: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故今世卖香印者不敢斥呼,鸣锣而已。
    菜蔬中山药比较倒霉,名字改了又改。《本草》称之为薯蓣,唐代宗李豫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秉国,老百姓不得不改称呼避嫌名,呼之为薯药。国事纷乱,再怎么吃药也是久治不愈,内有宦官祸国,朋党南衙北司之争不断,外有藩镇割据,百年之后,分崩离析。到了宋朝嘉佑八年仁宗赵曙即位,薯药又呆不住了,改称山药。
    避讳是根竹竿,皇帝握着,往下戳的同时,也往上捅。嫦娥本称姮娥,跟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冲撞,改吧。观世音菩萨,与李世民同用一个“世”字哪里可以,去了,观音吧。
    唐明皇恨安禄山很正常啊,鹿跟着倒了霉。“明皇以安禄山反,改常山之鹿泉为获鹿,饶阳之鹿城为束鹿,以压之。”军事上打不过,改名求顺气儿。到了唐肃宗,觉着“安”字儿也烦,“郡县名有安字者,多易之。始安郡改建陵。 始安县改临桂。”国不知有民则民不知有国。改呗,叫啥都一样,皇上的纯家事儿,老百姓呢,按自己的规则出牌。——《本草纲目•兽部•鼠》 :“老鼠,其性疑而不果,故曰首鼠。岭南人事而讳之,谓为家鹿。”
    有拍皇上马屁的。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忌讳说桃字。《太平御览 》 引 《谈薮》 :“魏河间邢峦,字山宾,迁殿中侍御史,尝有疾,策山桃杖,帝问:‘此何杖’,答曰:‘巨源杖’。”
    有拍权贵马屁的。《松石•靳怀德传》: 靳怀德博州高唐人,怀德本名湘,素游寇准之门,准父名湘,景德中,准方为相,怀德乃改名为焉。
    还有自己拍自己的。《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谤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呵呵!
    有极严肃的。宋文帝好忌讳,文书上有凶败丧亡等字,悉避之。改䯄字为马边瓜,以䯄字似祸故也。移床修壁,使文士撰祝,设太牢,祭土神。江谧言及“白门”,上变色曰:“白汝家门!”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十国春秋•吴越二》 :是时,王改衢州龙丘县为龙游,恶丘为墓不祥也。
    有很滑稽当时就遭嘲笑的。《厌胜章》言:“枭乃天毒所产鬼,闻者必罹殃祸。急向枭连吐十三口,然后静坐,存北斗一时许,可禳焉。”汉蒙州刺史龙骧,武人,极讳己名。又父名唶,子名邛,亦讳之。故郡人呼枭曰“吐十三”,鹊曰“喜奈何”,蛩曰“秋风”。部属私相告云:“使君祖讳饭,亦当称甑粥耶?”郡守某忌讳特甚。初下车,丁长孺来谒贺。怒其姓,拒之再三。涓人解其意,改丁为千,乃欣然出见。一日御史台有大狱当谳,牍中有病故字,吏以指掩之,守见文义不续,以笔击去吏指。忽睹此字,勃然色变,急取文书于案桌足下旋转数次,口诵“乾元亨利贞”。合堂匿笑。
    杨行密这个人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候,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给了李唐王朝很大的经济支持。“未几,唐加为行密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弘农郡王。时滁州人呼荇溪为菱溪,扬州人呼蜜为蜂糖。”杏子也不能直呼,改叫甜李或甜梅。中书省门下省是唐朝的政务中枢。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文书颁布天下行机要之权,天天要跟皇帝见面,决策机构,约等于政治局,门下省审议机构,约等于名义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事儿,跟这俩部门商量。是个荣誉称号。

5:

      孔子二十得子,得子的时候在体制内,干些仓库管理的小活儿。鲁哀公送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就泽洗脸,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从此,鲤鱼在孔府内有了威风,不上祭桌,名字也不能直呼,称之为红鱼。这个习俗影响街坊四邻,直到现在,曲阜周遭还这么叫。
      同天并老圣人家的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跟皇权走照面儿,还是得低头。慈禧六十大寿,那一届衍圣公孔令贻以母亲的名义为慈禧进献寿筵的清单,头一款,海碗菜二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
      杨虞卿是元和五年的进士。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他的后头还有九个皇帝,年头并不很长,83年,帝祚换手率频繁。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不高,“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在他们家里,为了避讳那个“虞”字,管鱼叫水花羊。
      皇权社会,不是一个皇帝,是一个大皇帝领着众多小皇帝,小皇帝的屁股后头跟着更多的小小皇帝。
      1912年1月26日,六岁的清末帝溥仪是这样记述他眼目中所见:“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毯上跪着一个粗壮的老头,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人,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袁世凯的眼泪,革了中国几千年帝制的命。17天以后,溥仪下诏退位。退位诏最后一句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是袁世凯授意添上去的。
      皇帝走远了,一姓而已。留给今人的阴影大约并没退去或者有变淡变白的意思——甚至,唐朝的影子还在。不信回去看看你家厕所的马桶。《清稗类钞》:俗称溲便之器为马子,初名虎子,唐人讳虎。
      暑假的时候,跟我儿子减肥走路,路过我家附近的一座兵营,兵营临街的三层破楼正在装修,名字起好了,习鼎阁大厦。我站了站点支烟,大厦主体租给了一个卖红木家具的,店面叫锦泽红木生活馆,金碧辉煌。

6:

    盖叫天擅演武松,腿骨断了依然立着谢场收幕。腿骨接得不好,没法儿演戏,自己在床架上撞断了,重接。
    1968年,杭州青年路灯光球场,一个省级的批斗会,挨批的超过五百人,盖叫天在列。旁人大约都是叫跪就跪的,蓄发留须,花白披肩的盖叫天阖目讷言,硬挣着不跪。革命群众大约是最见不得逆着来的个体的——摧枯拉朽的山洪面前,一根老枝戟指水面之上,妄图阻挡水势的前进,那不成。打翻在地,找了杠子压住盖叫天的双腿,两头各站一个壮汉,腿又折了。那一年,盖叫天,八十岁。
    我喜欢盖叫天。不止是他擅演武松!!
    阴影里活着大约还是有些选择,要么活成阴影的一部分,要么,向外试着蹭蹭脚步,或许多少会离阳光近一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