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本色

2021-12-31经典散文
[db:简介]
本色
(一篇作业)

都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可世事总有例外:蔡京、秦桧的墨迹高雅脱俗;阮大铖的《燕子笺》精雅隽永、汪精卫的古诗风流卓异。但如果此语用来形容散文,则大体可靠。散文,说到底就是一种本色写作的文体。

文字的背后往往立着一个人,他的气质、气场、学识、风采……都在文字中一一展示,一旦虚骄矫饰,就会让人敬而远之,就算当时没有察觉,过后必然也对之印象大打折扣。杨朔当年在举国饿饭时写《雪浪花》、《荔枝蜜》,文字固然诗情画意,但心地缺少了风骨,那诗情画意便如同欢场中的舞娘挤出的一朵甜腻腻的笑容,你若相信那是真情就上了大当。甜腻的抒情文字现在报刊上时有所见,初看很惊艳,细品空洞无物,仿佛一场选美秀,外在形式上做足了工夫,可总觉得缺少了内在的魅力。

可见,散文做不得假,不是说散文不能虚构,只要是文学作品,就存在虚构,哪怕是摄影,也存在角度、焦距、镜头的运用以及后期制作,和实景并非一一对应若合符节。但散文的虚构不能引起整篇文章的质变,变成小说和童话。散文的底线是:在为文的心态上必须要真。汉大赋里倒有不少篇章以铺张扬厉、夸饰炫技为能事,但失却了本心,也就失却了本色。何况汉赋也不能说是散文,即便用现代散文的观念来看,它也不是散文。在散文里发嗲、装酷,装大师……都是缺乏真性情的表现。没有真性情,写出来的文字不会感人,往往惹人生厌。只能虚张声势,以让人读不懂掩盖内在的虚弱。

对于散文来说,为文也是为人。老于世故的人写不出好文章。因为熟稔于巧饰生活,巧饰自己的内心。文章写到最后,文字技巧不是最主要的,作者有无真性情才是最重要的。有真性情则自有高格。这就如练气功,元气充沛,再孬也有七成。写作需要痴者、傻子、赤子,那些写好文字的人多数都有痴的一面,真的一面,在世俗中绝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人。

文字背后有个境界,那不是技巧和文字修饰得出来的。提高境界实在太难,就像武林中人练功夫,但有的人天生赤子,旁人没法模仿。比如新疆的李娟,纯粹、天然、天真,文字非常本色。野夫《江上的母亲》也是本色文字,他的文笔朴实,甚至还有点涩,但背后的空间、气场很辽阔。高尔泰《寻找家园》实在说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活出来的,文字背后是苍凉的人生。

本色不是玄妙的东西,比如张艺谋和贾樟柯拍电影,让导游演导游,让农民工演农民工,这就是本色。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看法:散文本就是一种老实本分的文体,拒绝逞才炫技,要淋漓尽致发挥才情,小说更具备纵横驰骋的空间。小说家像陈道明、巩俐和李冰冰等职业艺人,戏路广,可以出入于资本家、知识分子、皇帝、贵妃、农妇、侠客等角色之间,尽情虚构,换作散文就不行。有职业小说家、职业诗人一说,但职业散文家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散文写作者就像群众演员,至少,才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东西。如果说好散文不失才情的话,那才情也是在本色中发挥的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才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色写作也是一种容易掩盖才情的写作。“散文是活出来的”,如果一个散文作家追求高产量、高质量,别无二法,那就必须做到:生活丰富、知识丰富、心灵丰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