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迷墙

2021-12-30经典散文
[db:简介]
  一
  每晚昂首跑在路上的时候,那些在白天里被深深包裹住的思绪,顺着微微发汗的脑壳上渐张的孔洞,挤成细密悠长的絮丝,一点点的爬伸出来,乘着头顶渐渐升腾起的热气,伴着加速运动带起的风,飘散着,飘散成铺天的气势。跑着、散着,脚底生了离地的力量,牵起我的头,拽着我的躯干,轻轻一跃之后,脚尖下沉,脚跟顺势落下,那些絮丝一样的网顺着这沉下去的力道,兜着、粘黏着一些外界的、内部的细碎片段,这样不断地吸收与粘黏,一路世事渐渐丰满成完整的画面。如今,这些的跃起与落下,带我越过一座座不同样貌的迷墙。这样的吸收与释放,让我慢慢摸地看清前面的门路。
  之前的二十来年,我不大懂得这些,在一条蒙昧的笔直的单路上,悠悠踱着步子,四周被框上了与“楚门的世界”一样的一成不变的描绘着蓝天白云的高墙,而这之间有着我从没想过将后要走的路程。路上的那些景象,让我对现世提不起太多兴趣。我习惯低着头,因为前路远不如我内心演绎出的各种离奇故事更有戏剧性的张力。我是这些故事主宰者,是世界的中心,我沉迷于其中,分神投于外部世界的精力少之又少。我习惯忽略周遭的人与物,看路的视线从来只在脚尖前五米内游荡,比如在放学独自回家的路上,我只顾低头走路,一头撞在横摆在人行道上钢架子。按爸爸的话说,我是个只能看到自己脚趾缝缝里的家伙。那时我是不大服气的,觉得爸爸只看到了我低头置身事外的无知,却不知道我的思考用的是与罗丹的“思想者”同样的姿势。我那些或深沉如渊或轻飘昂扬的故事剧情,让我如此享受,如此乐在其中,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出来。
五年前,在爸爸眼里,那座由无忧无惧的蓝漆墙体构成的房间,将是阻碍我即将进入社会的首要障碍,于是他强行地把我拎出来了。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我看着将要入站的火车,怀着对爸爸“相煎何太急”的怨恨,抖着嗓子对早以泪眼婆娑的妈妈喊出一句:我的好日子到头了!然后,哭泣着,颤巍巍地登上了通往北京的列车。
  二
  初春的北京,少了我习惯了的清风送细雨的迷蒙湿郁,天气尽管是晴朗的,但风却刮得人脸生疼。我张皇失措地站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的墙外,自以为紧紧地拽着就能得到打开这座城市入口的钥匙。
  朝阳区工人体育馆附近,耸立的建筑群中的一栋大楼里,有一家我将要去面试的公司。多年之后,还印在我脑袋里的那个面试官,眉头紧锁,面庞消瘦有些凹陷。两条深深的法令纹间的嘴,肃穆地闭着,眼镜下锐利而阴郁的双眼紧迫地盯住我。与我想象中的,这个大开大合城市里的人的面目,完全不一样。我僵直机械介绍完自己,就听他冰冷冷的嘴角轻轻牵出一句:请说普通话。我一直自以为说的话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怎么又不是普通话了呢?他的话,一路割划着我的耳道里,横冲直撞地落到喉咙,卡住咽喉,让我再也吐不出一个字。这扑面而来的恶意用最轻巧的伪装,瞬间击溃了那座总是和风日丽的蓝色房间,将我狠狠地抛向了一个阴郁冰冷的世界,前面荒芜一片,我不知道该走向什么地方。
  根据爸爸的指令,我又面对着第二次面试。内心有着无法直面的恐惧与彷徨,它们一点点堆积,在心腔外筑成一座抵御外敌的围墙。面试过程中,我表现出冷淡而消极。我害怕失败,同时又隐隐地希望失败,逃离这一切,回到熟悉安全的家。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这家大型的设计公司居然接受了我,同期入职的还有一批与我一样将毕业的学生。这是家北方人扎堆的公司,企业理念是“家”文化,前辈们用着他们的爽朗幽默,传递给我们了家的规则,为我们安排了不同的角色。那位来自赤峰,说话有些结巴、重量超200斤的毕姓“胖”小伙,叫“毕折(she)”……而我是“有快乐大本营腔调的小熊”。语言的原因,我把自己安排成不大爱说话,安静肯吃苦的角色。
  上班、加班、下班睡觉,这样忙忙碌碌的单线生活,让我一直有着并未进入这座城市的感受。在一个难得休息的周末,我到住在星河城的叔叔家改善生活。饭后,妹妹拉着我去西单逛街。妹妹这个再正常不过的邀请,却让我胆怯,是一种对未知的人与环境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而彷徨下的胆怯。想开口拒绝,但面对在侧的亲人,我不能显露怯懦的小自尊冲破了那道彷徨的防线,把那底气不足的胆怯死死的按在心房的最深处,故作镇定的轻轻吐出了一个字,好!这样的情绪一直维持着,直到我身处在人潮如涌的百货商场。这里所呈现的与一般商场无异,包容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只是这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我放下心来,偷偷地吁了口气。
  三
  时间从来都是短暂的,我们总将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而不自知。转眼三个月实习生活匆匆而过。
  一个阳光充裕的下午,领导带着我们几个即将转正的实习生,去了一处隐蔽在长椿街上的四合院,那是公司一个将完工的会所改造项目。推开朱红色的大门,三进三出的大院严丝合缝地围出一方古朴静谧的世界。院内深沉的青砖铺成的地面,应和着我们雀跃的脚步,发出“哒哒”的脆响,与我们压低的交谈声、隐在树间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在这有些空旷的大院里产生不太真切的回响。老柿树郁葱繁茂地伸延着,从枝蔓间透下的斑驳光影,印在颜色微微暗淡、纹样繁复的廊头墙面。那时,我没有完全懂得“修旧如旧”的内涵,却从这斑驳的光影间看到,嫩芽渐渐生成遒劲的枝杆下,站着几个不同相貌的人,他们面向这光与风侵润过的旧墙低语着,是那样的逸静、安宁。突然,我产生了与这座浑厚深沉的老院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这个初入京城的南方姑娘,和一群同样想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的年轻人,和着和缓畅荡的风,徐徐的感受着它一如往昔的家的安逸。
穿过廊子,一扇扇虚掩着的房门,隔绝了屋外的古朴之风,呈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优雅精致。这一门一墙的距离,将一旧一新和一中一西的两个世界阻隔着、交融着,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迷惑又惊喜,它像一条有些蜿蜒向前的小道,由我心房出发,穿透对未来迷惘的墙,坚定地指向深远的一处。前路依旧辨识不清,但我知道,无论怎样摸爬着,翻滚着,我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在前行。两个完全不同文化的相隔相容,似乎让我在迷雾中找寻到了进入这座城市的入口。我由衷的开心,觉得生活应该有不同的样子。
  心境宽阔了,偶尔的休息时间,我会与同样初到这座大大的城市的同事们,操着标准的北京腔,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吃炒肝爆肚卤煮火烧,吃全聚德,吃东来顺,看话剧听交响乐,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看音乐节……这些在北京正常不过了的事儿,是我们之前的生活不大可能经历的。那么多彩缤纷,在如今的生活中显得了那么平常且轻易。我渐渐发现这座城市有着摄人的力量,你经历了许多已知的后,却发现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你经历,也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经历。
  接下来的日子,一切的变化就来得那么顺理成章了。快乐大本营的腔调离我而去,绕着舌说话成了我日常的习惯,开始有人问我是不是北京本地人。工作状态也趋于稳定,我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小圈子。生活是长时间的工作与偶尔放松交织组成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将一切都简单化,将来与物质于我似乎都不那么重要,我安于当下的现状。过去的怯懦与迷惘,像被我踩于脚下,成了让我渐行向上的阶梯。世界有了新的样貌,我背倚着那道曾经将我隔绝在这座城市之外的墙,眺望远方,隐隐地看到有座更的高墙等待着我去翻越。
  四
  生活在马不停蹄的向前奔走着,参与的项目渐多,扮演的角色也愈见重要。前期设计的四射灵光,只是促使项目成功的一个小小筹码,只有经历各种人事、利益与规范的洗礼,项目才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完美的成果。我是这其中的参与者。我整日佝偻着背,小心翼翼前行,想在繁杂之中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路,但妥协总是常态,因而呈现出的成果多半是恰当的,但永远都不是最好的。如此循环反复的工作状态中,我掉入了一个工作永远也做不完的怪圈中,犹如发条永远绷着的机械,丧失了所有的情绪。我被关进了一个工作的囚笼里,这是一个忘掉了过往的一切,未来依然辨识不清的世界。在这里,我否定了曾经以为可以追寻的目标,认为那不过是我狭窄的眼界与浅薄的经验所树立的。一场又一场斤斤计较的利益竞赛中,我再一次失去了抬头看世界的能力。我彻底迷失了。
  疯狂加班两个月后的一个萧瑟阴郁的周末,疲惫且麻木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在浑噩的昏睡中度过了大半个白昼,睁开眼睛,房间有些昏暗,阳光被阴郁的云紧紧的包裹住,就像此刻被棉紧紧包裹住的我,就像在昏暗房间被这些钢筋混凝土密丝合缝罩住的我,就像坐在办公桌前被电脑紧紧锁住视线的我,就像被单一的永不停歇的生活绑架了的我。麻木的神经在抑郁束缚的情绪紧迫压制下,像要被炸裂一样突突的跳着,内心生成一股强烈的欲望,叫嚣着要冲破束缚。我挣扎着坐起来,看着在另一张床上划着手机,与我同住并一起奋战了两个月的同事珊珊说,想出去透口气。她似乎与我有相同感受,说我带去一个地方。
  到东二环的沙滩后街已经近黄昏,珊珊跟我唠叨着:顺着这条道走进去,就是我刚来北京时住的地儿,特老一小区。那时候我在沈阳上大二,觉着北京特好,暑假就过来找工作实习。看到那水果摊没,下班经过我总爱上这儿买大西瓜,特水,贼甜了。
  在这条静谧而安详的小路上,我听着珊珊絮叨地回忆及曾经的对北京美好的憧憬,看着牵着狗遛弯的老人、不怕冷嬉戏闹着的孩子,看着这儿的云淡风轻的平凡生活,我有了似真非真的恍惚感。
  就这样,有些晃神,不辨方向,跟着她的脚步走,远远看到了巍峨的红宫墙。再走近些,直到看到原本漂浮着的垃圾也被冻住了的护城河,方向感一直不大好的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居然走到了故宫的后门。太阳像稚弱的绒毛鸡子,瑟瑟的抖着,想要在沉下前汲取大地更多的温暖。朱红色的大门紧闭,路上连过往的车都很少,除了我俩还有稀零的几个行人,他们畏缩着脖子行色匆忙。天地间,还有呼啸而过的寒风,和远处宫门内寒鸦“哑---”粗厉的嘶鸣声。我隔着护城河,隔着耸立的宫门,注目眺望,我似乎忘记了曾经在那宫墙内,随着如织的游人,在热闹沸腾声中,无所忌惮四顾游走的感受。此时时空,被渐暮的天色洗炼了无数次,呈现堪破后的孤独与静谧。
  一种孤独的情绪顺着宫墙慢慢溢出,淹没了护城河,经过我的身体,一步一步地推着我,渐行渐远。
寂寥又空旷的街道上,我似乎隐约地感应到想要摆脱现状而不得的原因。可是,来不及深思又被带入那个呆楞的,永不能停息的工作之中。
  再后来,身边熟悉的人渐渐地走了,陌生的人来了,如此反复着,也不知道送走迎来了多少人。看着走与来的人们,那些经由时间而鼓胀起来的情感,被他们挥袖而去的风吹得七零八落,所有的来与去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而那些来与走的原因却逐渐清明的摆在我眼前。
  每天花费近六小时穿越整个城市,往返于燕郊的家和公司之间的邵工,在我们需要加班的时候,总能准点下班,比我们少了在公司加班熬夜的疲惫,少了随叫随到的痛苦,这些叫我们这些住得近的馋得流涎液。可是,邵工却终于熬不过距离,熬不过在连手也腾不开地的川流不息的交通线,在僵直地站立三小时后,拖着精疲力竭的身体走了。生活过得紧巴巴、抠抠搜搜的张工,总在休息的时候翻出在大兴五十几平的快交房的户型图,来来回回的修改,想设计出能让四口之家能都好好生活的方案。生孩子前一天还在上班,月子还没坐完就回来工作的陈设部的主管小雪。我还想起了我住在那个跟我同岁的小区里,公告栏上贴着实时更新的房价,我看着三万多一平的房价,心里会偷偷算着自己的工资,时常想着靠自己大约多久能买下一个卫生间,又或者再过多久才能再买下一个厨房。划算来划算去,我再也没法像刚来时那样,心安理得地不计未来活在当下。我要穿越,穿越那阻挡在前路的和现实一样沉重的高墙。
  每天都是连轴转着。我只能努力工作着,这是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会走的路。上班时间在北京各大材料配饰市场转,找寻合适的供应商;下班的时间回到公司,完成项目上未完成的工作;午夜回家睡觉。一天在大红门赶着选完布料,看看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从封闭大楼走出来,我眯起眼迎着扑面而来的阳光,突起“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的心情,拎着包迎着有些强烈的阳光,慢慢踱着步,也不管是不是能赶上最近的一班公交车,回公司处理堆积于案的工作。看着那些刚放学,围在煎饼果子、糖炒栗、烤串的小车边吵闹声的孩子,闻着小吃摊上散发的香气,我空虚疲惫起来。想起姗姗在沙滩后街对我说过的那些过往,想起在遥远的家里一家人吃着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我决定了:
  今晚,不再吃那些勾了欠儿的外卖,给自己做一桌热腾腾的饭菜;今晚,不再加班,早早地上床,蒙着被子从梦中回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