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读书札记:开封三题

2021-12-29经典散文
[db:简介]
       只有离开一个地方才会真切明白一个地方的好处,才会真正的思念。远离之后生活在异质的环境里,体味到异样,才会开始时时念叨着过去,直至把过去或某个地方叙事成一个神话,把念叨变成一种回忆的仪式。
近读中华书局“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由各个地方文史馆编选民国时期的地方轶闻,有两册是关于河南的——《中州轶闻》和《中州钩沉》,记载了许多是关于当时的河南省府开封的人和事,读来甚是亲切,其中有几点颇有自己的感受,遂编述如下:

开封之城
    记得第一次去开封,一进开封城区老妈就说怎么这么破呐,还不如咱们县城,不是宋朝首都吗,见多识广又去过很多城市的老爸当时打圆场说“这可能是郊区吧”。下车问了问交警河南大学老校区的方向,一路开车走来,依旧郊区模样,甚至有的地方像个小镇子,最有意思的是由车窗望去,有许多只有古装电视剧才会见到的店旗酒帜羊肉汤幡,有许多有意思的店名比如“人生终点站”“天堂第一站”“孙大圣响器团”这样的白事用品店铺,厚死重生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形象具体的展现着。由于走的是老城区的一条路,车一直开到河大东门仍未见到所期待的“城市”模样,再往东就是麦田了。在老城区生活几年,一直调侃是“从郊区到郊区”,一直不知道怎么定位这么一个现代化时代的古老城市。后来读到耿占春先生的一首诗《是的,开封》,精致地写出来对开封从辉煌到没落变迁的复杂心态和生活其中的个人依恋情怀:“比如开封,一个只有郊区的城是存在的/开封是个合适的地名/你让我注意这个城春秋时叫启封/启拓封疆?我无所作为,更喜欢/启封你的信,或听见脚步声就把门打开。”这里本是春秋时郑庄公启拓封疆所建立的一个城池,因此命名“启封”,战国发展成为魏国都城大梁,启封这个名字仍沿用,如《云梦秦简大事记》中“秦昭王二十二年,攻启封。”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因避讳汉景帝刘启的讳才改“启封”为“开封”,沿用至今。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开封又被称为“汴州”、“汴京”、“东京”、“祥符”等,开封这个名字流传最广。开封,启拓封疆,一个大有作为大气磅礴的名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一个柔情缱绻充满想象的名字。
   我无所作为,更喜欢启封你的信,或听见脚步声就把门打开。

沙城之名
    在开封常常听人说,“开封一年只刮一次风,从年头刮到年尾”,开封确实风大、风久、风沙多,每次刮起风,尘沙飞扬,蒙蒙扑面,依稀鸿蒙天地,仿佛混沌未开。在《中州轶闻》看到民国时期的学长刘家骥的《沙城》这一篇才知道,原来开封还有沙城之称,“开封北临黄河,经历多次决堤的灾难。道光二十一年(1841)水淹全城,城内水深丈余,只剩铁塔、龙亭等少数高层建筑孤立于浊浪之上……登城四望,惟见瀚海茫茫,稍有风起,便飞沙弥漫,故有‘沙城’之称。1947年12月,作家苏金伞、于赓虞、李蕤、曹靖华、师陀等在此创办的一家文学刊物,即名《沙城文艺》。”看来当时沙城这个名字已经广为流传了,被当时的进步作家所调侃。刘家骥学长接着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沙城这个名称,“1937年春,我在开封第一初中读书。某日上午,忽起大风,霎时间,黄沙铺天盖地而来,一片昏暗,学生无法上课,路人无法行走,市内电灯虽一齐开闸,亦仅微光一点而已。这天,商店皆关门,只有卖风镜的店铺,生意特别兴隆。沙城之名,诚不虚也。”
旧时遗迹
    开封有历史名城七朝古都之称,但因为靠近黄河,黄河多次泛滥把开封城吞没,形成许多地下城,所以除了后来仿建的古建筑、晚近的清代和民国建筑,实际遗留的历史遗迹不多,主要是繁塔和铁塔,历经千年见证兴衰如烟雨。如,1923年康有为游览古汴京,写诗云“仰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有黄河滚滚流。”可是开封的生活习惯和用语仍有古风,让人遐想当年。一位诗人在《东京梦华录补遗》中感怀,“难以想象李清照青春美貌的时刻她所漫步的这个城市是什么样子。一个城市沉浸于夜色时分分享着她优雅的欲望。”
    开封的许多地名仍让人联想起过去的繁盛与威仪,如演武厅、宋都御街、明伦街、双龙巷等,这些地名都很容易明白,过去也很清晰知道。可有一些地名即便老开封或者不乏历史知识的硕学之士也难道出缘由了,比如在开封上学时候常常从河大的明伦街到鼓楼书店街,中间有东司门、西司门、北道门等地名,一直不明这里曾经是什么地方。在读《中州轶闻》中习俗篇《封印过春节》一文时豁然开朗,“清末开封官衙甚多。有祥符县署、知府衙门,有东司(即藩台,掌财政)、西司(即臬台,管司法),有南道(即河道道台)、北道(即粮运道台,民国初年改为劝业道,旋改为实业道),还有品级更高的巡抚衙门。”东司门、西司门和北道门这些地方原来是清代的藩台、臬台和粮运道台的办公地,掌管着财政、司法和粮运的地方。
                                                                                                                                                                                      2014-07-02

文章评论